■新客家人的孩子不會講粵語,有廣州人擔心粵語會消亡
■粵語生命力最強,有些詞已成十幾億中國人公認的概念
□本報記者 鄧瓊
「經濟企穩」、「山寨」等等說法的大流行,是「粵語北上」的最新成果嗎?這麽「威水」的 粵語,也要靠「保衛戰」來傳承嗎?在昨天的香港書展上,這壹連串有意思的話題,吸引衆人前來參加「粵語如何影響中國這30年」文化對談活動。
引發這個話題的,是廣東新世紀出版社亮相本次書展的《世事新語》壹書。這本廣東省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重點圖書,展示了不少粵語流行詞先是粵港互動、繼而影響全國的生動過程。參加對談的除了該書作者、嶺南文化研究者饒原生,其他三位香港嘉賓個個都有來頭,他們是香港作家協會主席黃仲鳴、香港粵語文化傳播協會主席潘國森,以及香港著名時裝設計師、專欄作家及節目主持人鄧達智。
粵港互動,粵語才「北上」
壹開場,饒原生就展示了粵語「北上」的最新案例:最近,我們的國家領導人都在不同場合表示「中國經濟總體形勢『企穩』向好」。這個讓不少內地媒體費解的詞———「企穩」,就是地地道道的粵語詞彙。在場衆人都會心微笑。
饒原生認爲,作爲隨改革開放而興起的時尚符號和最早涉足商品經濟的商業用語,粵語所産生的示範意義是廣泛而深遠的。最新版本(2005年)的《現代漢語詞典》,已經收錄了「打的」、「埋單」、「炒更」、「養眼」、「生猛」、「搞笑」等上百個粵語新詞。他特別指出,粵語影響中國,准確地講,是香港同廣東的粵語壹齊影響中國,「國家在規範語境的情況下願意『放粵語壹馬』,實爲粵港文化聯軍的攜手勝利」。
鄧達智說,香港深受英語文化的影響,因此港版粵語中有大量外來詞,而這些詞往往經過廣州話而演變爲內地語言。例如「搭TAXI」變爲「搭的士」,再傳到廣州又根據內地的語言習慣演變出「打的」,進而全國人民都接受了;「山寨」這詞,在香港最早是指「山寨廠」,就是那些沒有經過正式注冊的制衣廠,即指不合法的廠,後來被粵港兩地在使用中繼續引申到手機等制造領域,繼而「走紅」全國。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黃仲鳴說,上世紀90年代去大陸已看到很多人都會唱粵語歌,證明粵語是隨著壹種文化的力量被沖上去的,其中香港流行歌曲、電視劇等文化産品的影響非常大。
鄧達智又說,粵語不但對大陸,對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也有很大影響。新加坡後來甚至禁止在媒體使用粵語,怕被香港同化。
經濟強勢,方言才「潮爆」
潘國森認爲,不能單純抽離語言來說粵語影響中國,而是整個香港的生活方式影響了中國,粵語是壹個很重要的載體。如同清末的洋務運動,中國要現代化,就借鑒日本,因爲日本比我們走先壹步,所以很多用日文翻譯的外來語(如「經濟」、「哲學」、「電話」等)也就進 入了漢語。30年前改革開放,中國現代化的材料,也是就地取材來自最近的香港,而且把整個生活方式壹起學了過來,例如「生猛」、「打包」、「炒鱿魚」等等都很典型,粵語因此而北上。
饒原生說,當時內地人言談中夾些粵語,是壹種時尚符號,顯得很潮很爆。因爲當時人們心目中只有融入了市場經濟,才會講這些話。就好像現在中國打開國門走向世界,漢語也逐漸爲世界所認同。看《功夫熊貓》,許多詞如「功夫」、「師父」、「豆腐」、「烏龜」,在英文裏用的都是中文發音。
鄧達智:「從中可以看到,方言的影響力,在某個程度上,背景是經濟強勢,這才是最大的推動力。」
文化自信,粵語才自強
雖然粵語擁有「北上」的強勢,但是到場嘉賓還是共同關注起了壹個話題:「粵語保衛戰」。
饒原生談到廣州的壹種現象,即廣州「新客家人」的孩子由于父母、同學和街坊鄰裏平時都不講粵語,缺少語言環境,所以雖然生長在廣州,也不會講粵語了。已經有廣州人在擔心:不知粵語是否也有消亡的壹天?
對此,鄧達智認爲,方言在現代化的大都市本就是最容易消失的,因爲外來人太多需要有交流的共同平台。如果文化發展低落,好歌、好電視劇都是用普通話的,或者好的評論也被普通話取代,那樣的話,無須別人大聲疾呼要取締,自然粵語自己都會不見了。
潘國森說,其實香港也經曆過許多方言的流失。粵語就像過去的普通話,過去幾十年已經將許多方言排擠掉了。保衛粵語,政府的態度也很重要。「現在有消息說香港開始要求用普通話教中文,我極力反對!如果有朝壹日香港的中小學都要用普通話學習漢語,那粵語消失的危機就真有可能出現了!」
黃仲鳴則持比較樂觀的態度。他認爲,粵語不可能被消滅,它是最有韌力和生命力最強的語言,比如「計算機」就絕對不如「電腦」那麽傳神。普通話不應該排斥粵語,它需要不斷汲取粵語的養分,而我們也不應該自卑。
台下有位觀衆表示,粵語爲何會影響中國?不是因爲它好念好聽,而是因爲有些詞語已成十幾億中國人公認的概念,因爲某種影響到我們的思維和價值觀的東西蘊含其中。從這個意義上說,粵語不可能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