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5005|回復: 0

[詩詞歌賦] 「中华新韵」 难以操作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6-27 14:4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转自国学论坛  发帖:何燊林 日期:2007-5-19 12:16 

转贴者声明 本帖观点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

 

 

中华「新韵」 难以操作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41667

 

久闻楼梯响,终见人下来,以普通话作为写传统诗词入律用韵标准的「新韵本」终于出炉,并提倡两条腿走路,持旧韵者得免「违宪」之纠,聊可躲过一劫。


本文不拟对新韵本作全面评价,只就其可操作性说说看法。


一、新韵本将普通话分为十四部韵,新则新也,简则简也,却难于操作。以十一庚部为例,本部包含四类音:ong、ing、eng、iong,四音除以舌根(后)鼻音收声相同外,无论古今,皆不通押:其在周秦古音,分属东、侵(闭口鼻音收声)、耕、蒸部,不同部即不通押;中古等韵分列通、梗、曾等摄,不同摄不通押;广韵(切韵),「平水韵」各立门户,绝不通押。考之普通话,ong之主要元音为舌面后、次高、圆唇(合口呼)元音û,ing之主要元音为舌面前、高、不圆唇(齐齿呼)元音i,eng之主要元音为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开口呼)元音e,iong之主要元音为舌面前、高、圆唇(撮口呼)元音ü,发音舌位、口型均不同,何能通押?口语方言,除少数地区,也不通押。人云北方人青红不分。青红不分只是少数地区,普通话是要分青红的,普通话绝不把衡量读成洪量,工种读成耕种,东方红读成灯方横。黎锦熙先生将普通话分成十八部韵,也是将东与庚分开的。「新韵」分部既不依普通话,比普通话少了四部;也不是十三辙,比十三辙多了一辙,恐怕写数来宝者也不会用它。


二、 普通话不是任何一种方言,任何一地口语,北京人也不说普通话,连工作语言也说不上,充其量可称为影视语言。要用新韵写传统诗词,必先学会普通话,一个诗词爱好者,准确操普通话之前,仍然是用「读不出来」的语言写诗,别人用普通话写的诗,他仍然读不出来。准确操普通话谈何容易,有诗友说「普通话」五十馀年,依旧 「乡音未改」,他要将普通话说到家,恐怕得再待五十年。即使将普通话操得精熟者,也绝非信手拈来皆成韵律,何况新韵本并非根据普通话音韵编成,即使将普通话操得精熟,还必须根据「新韵本」判明所用字归属何部,何况根据新韵本写的诗连普通话也「读不出来」。
传统诗词海外又叫汉诗,爱好者岂只炎黄裔胄,也有大和人,京族人,高丽人,日本人口语中就有入声字,他们叫促音变,越南二字就是古音古韵,要他们放弃平水韵,将就普通话韵本,非十数年数十年不得要领,汉诗在他们那里只能断代。


三、反对平水韵者一大理由是用平水韵写的诗「读不出来」。用普通话写诗,在许多场合,按照韵律要求真读不出来。儿化、轻读音变,不仅改变平仄,连声音都变了,如「打起黄莺儿」,按普通话读儿化音,到底是「黄莺儿」还是「黄鹥儿」、「黄衣儿」?便分不清楚。上声在句中的变调就极大地阻碍了按律读音。上声变调大约有:上声+非上声→半上声(低降调,川声阳平)+非上声。如「操觚学柳泉」,按普通话读,柳字失律。上声+上声→阳平+上声;如:「难民三五口,泅水过前滩。」 按普通话音读,五字失律。三个上声相连,有下几种情形:(上声+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如讲演稿;上声+(上声+上声) →半上+阳平+上声,如打老虎;上声+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如缓减免。此外尚有一、七、八、不的音变等。用「中华新韵」写诗,连普通话也读不出来。


四、广韵(切韵)、平水韵是在出现大量作品后,是在有《诗经》、《楚辞》、汉、魏、六朝,特别是唐、宋人大量诗作后,按实际用韵归纳而成,有大量范诗范词供后人学习揣摩。「新韵」是在无任何「范诗」情况下,在几个既未用传统音韵写出几首好诗,也未用普通话音韵写出过什么好诗,或者说根本没有用普通话音韵写过诗,只是用他们的乡音写过几首诗词者鼓噪下编成的。川谚云「比着箍箍买鸭蛋」,新韵则是要人「比着箍箍生鸭蛋」,请尽快生出几首律诗,几首《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来,让学者照着做。


五、传统诗词是在特定历史、特定语音环境下产生的,正如川剧是在川方言环境下产生,要用川方言唱,高甲戏要用闽方言唱,越剧要用上海话唱,用普通话唱川戏,高甲戏,充其量可称为川歌,闽歌。用普通话写的诗词已非传统诗词,它本身就背离了音韵传统。
看一看古人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是极有启发的。宋人音韵,已与唐人不同,词韵不同于诗韵,便是明证。宋人并未编写新韵本;到了元朝,尤其北方地区,音韵发生很大变化,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充分反映了这一变化,曲韵(南、北曲不同韵)与诗韵、词韵的巨大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但元人、明人、乃至清人,并未编新韵本,写诗仍按「平水韵」,那不是诗人们抱残守缺,因循守旧,食古不化,而是对传统的尊重,对前人劳作的尊重,也密切关系到文化的承传与延续,一旦他们编了新韵本,例如,用词韵代替诗韵,用曲韵代替诗韵,前人所有作品,用新韵审视,包括李杜元白等人作品,都不合律,都成废品,都不能学习与摩仿,更不要说用所谓「中华新韵」作为标准了。恕我斗胆怀疑,新韵编纂者,包括大骂传统音韵是资产阶级尸体,用传统音韵写诗是为古代死人摆设供品的传统音韵批判专家,是不是真懂传统音韵,真懂普通话。


六、有人称用「新韵」是方向。「新韵」是一种既破坏传统诗词音韵系统,又破坏普通话音韵系统的「方向」,是将前人诗作,包括孙逸仙、周豫才、朱玉阶等人诗词作品变为废品的方向,是将海外、国外诗词爱好者阻于门外,将传统文化中,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唯一可让外国人参与欣赏、共同创作,互相唱和的文艺形式,文学体裁自我封闭起来的自绝于人的方向,提倡诸公是要对历史负责的。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2 09:35 , Processed in 0.0615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