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餘
珠江三角洲是今天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區域之一,當我們注意它在經濟上的成就時,又可曾想過,它也是我們文化活動的源頭之一?
宏觀地看,珠江三角洲的文化可歸入「西江文化」領域之內。西江文化可分三個層次來理解,一是指西江主幹所流經的地域,即雲南、貴州、廣西、廣東三水一帶。二是指西江流經廣西全境的主要河道,包括了紅水河、柳江、潯江、北流江、賀江、桂江等。三是指梧州至廣東三水的河道。而西江文化的獨特之處,就是它的山地性較重,海洋性較弱,並保留著許多古文化遺產。
西江文化又可被細分為四個不同的文化圈子,它們分別是廣府文化、蒼梧文化、桂柳文化和僚文化,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根底——百越文化。
我們今天討論百越文化的特色。
每當提起百越文化,許多人都會想到茹毛飲血的「蠻夷」、「南蠻」,卻不知百越不單代表著含蓄卻剛健、平凡卻多姿的嶺南文化,也代表著自強不息、生機盎然的廣府文化。
地理上的百越
簡單來說,百越就是指由長江下游到廣東,乃至廣西、甚至越南北部一帶。這一條狹長的沿海文化帶,在秦、漢以前住著不同的族群,它們講越語,司馬遷統稱它們為「百越」。像在春秋戰國時的越王勾踐,就是當時浙江北部越族的霸主。
由於當時的文化重心在黃河流域,因此南方的民族便往往被視為「蠻夷」,殊不知僻處一角並不代表沒有文化。據今天考古學的發現,百越人不單是最早懂得以稻米作食糧的民族,也是航海和製作銅器的專家。
南方文化遺留的足跡
據考古學家的發現,百越人的特點包括了:斷髮紋身、實行圖騰崇拜及「洗骨葬」等。
古代的百越人十分喜歡紋身。考古學家發現,不論是百越人還是他們的後裔民族,紋身的人都以居於海濱一帶及須要駕船出海者為主,這就與古籍「斷髮文身 以避蛟龍之害」的說法相吻合。百越人沿海而居,因此很可能有經常出海的需要,但他們在面對變幻無常的大海時,又往住會感到無能為力,因此,他們就藉紋身和披散頭髮這行徑來求取平安。
百越人與許多民族一樣,都有崇拜圖騰的習慣,據考古學家的發現,百越人在圖騰上所刻的圖案有蛇、青蛙、蝌蚪和龍等。百越人認為蝌蚪和青蛙就是生命的源頭,所以就把牠們神格化。他們崇拜龍,因為龍就是他們心目中的神。
在百越人心目中,蛇的出現,不單是災害的先兆,也是祖先藉以警告子孫的方式。又因百越人相信蛇是先人所變的,所以他們又稱蛇為太公太婆蛇。假若我們今天到潮汕一帶細心尋找,我們將會發現大大小小的青龍廟,而廟中所供奉的就是蛇神。也許,對蛇神的敬奉,就是百越人留下來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之一。
洗骨葬
洗骨葬又稱「二次葬」,指的是在土葬後數年再開棺,把骸骨拿出來,放在一個被稱為「金斗」的陶器中,再作第二次的下葬。在今天,我們不單可在兩廣海南一帶發現這種習俗,也可在江蘇、浙江、福建、台灣,甚至南太平洋的島國等地發現它。據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學者凌純聲博士的研究,洗骨文化雖然在不同地域流行著,但它的源頭卻是一個特定的文化群體——百越。
百越人一直在山水之間頤養天年,雖然後來北人的南遷把它的面貌改變了,但它的傳統與風俗,在今天仍然到處可見,而百越人曾經歷過的滄海桑田,也早已成為學者們考據的對象和騷人墨客藉以寄情的載體。
發現於浙江仙居縣廣度鄉的古越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