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5035|回復: 3

[名家專訪] 语言: 简介粤语香港话词汇面面观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5-26 22:54: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对香港话感兴趣的朋友先看看下面一段话;你知道说些什么吗?
.
.
  一个快乐早餐
早餐係两只煎得好立体?蛋,一件嗏?些少蜜糖,足半寸厚?火腿扒,两件用棉花咁软?方饱烘到微黄?多士,上面搽?一只?广告坚称绝对係百份百新鲜生果压偏?士多啤梨果占,一杯蒸漏得好香浓咖啡,对住我食早餐?係一个充满笑容?太太,一切都好美好,係我一直梦想要求?,一个快乐早餐。
.
                (阿宽《小男人周记》,友禾制作事务所有限公司)
.
.
------------------------------------------------------------------------------
 

  研究香港词汇,作一面观不行,要作面面观才行。原因是香港作为一个方言区,作为一个社区有它自己的特点,因而必然影响到语言中变动最大的部分词汇。

下面从语言(内部)和社会(外部)两个大方面来看香港词汇的特点。

一、 从语言方面

又可从方言和普通话两个角度来看。

(一) 从方言角度看

香港属于粤方言区,现有700万人口中,不论有多少外省人、外籍人,粤方言是社会上的交际语言,也是大中小学校中上百万学生接受中文教育的教学语言。目前在香港教育界讨论英语教学、母语教学问题时,关于母语教学的概念是很清楚的,即粤语教学,并不是普通话教学。教育界、语言界人士普遍认为目前母语教学是粤语教学,到了1997年以后,也仍然是粤语教学,包括中国语文课程的教学在内。从实际情况看,是没有足够的能用普通话教学的教师,但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便认为母语是粤语,因而也不必培训各科师资去讲普通话(培训普通话的师资例外)。

教学语言对社会上流通什么语言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社会上本使用本地方言,教学语言亦是本地方言,代代相传,方言的势力自然大。所以香港流通的词汇,特别是日常生活用语,是以粤方言为基础的,口头语言的词汇都是粤方言的词汇,就是书面上,也有相当多的用方言字写的文章,其中用方言语素构成的方言词语满篇皆是,初到香港的外乡人是连看也看不懂的,最多连猜带蒙知道大概意思。例如上面一段话,是关于一顿早餐的描写。

  吃早餐是一个很生活化的话题,这段话所用的粤方言词汇,有些是用方言字记写的,如:係(是)、?(的)、?(了)、咁(这么)、?(在),有些则不是用方言字记写,只是说法和普通话不同,如: 食(吃)、搽(抹)、蜜糖(蜂蜜)、生果(水果)、果占(果酱),有些是用外来音译词,如:多士(烤面包片)、士多啤梨(草莓)。由此可见一斑。

粤方言的代表话是广州话,香港话和广州话词汇方面的同异已是研究粤方言的一个课题。比如,广州把 「叫出租汽车」说成 「打的」( 「搭的」),香港并不这样说。在一个大方言区中的不同地域,语音词汇可能都有差异,广州和香港两地在社会形态上的差异,肯定会影响到两地的用词用语。在广州,传媒语言(电视、电台用语)主要是普通话,法定的教学语言也是普通话,这使得广州话的词汇越来越多地受到普通话词汇的影响。而香港的传媒语言、教学语言就是两种:英语和粤语。两地的 大气候「是如此不同,用语就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异点,比如,香港所说的 「骚」 (Show之粤音音译),台湾省说 「秀」,就是演出的意思。香港可以用 「做骚」 「作骚」 「大骚」 等,来代替 「演出」 「表演」,或同时在社会上流通,广州就不一定用。这一例说明,即使普通话中已有使用得久的词语,香港话中还可能并存音译的外来词语,特别是英语的音译词。

(二) 从普通话角度看

在香港,大部分人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是相脱节的,口语用粤语,书面语用标准的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政府公文的中文本,大部分书籍报刊,各级各类学校的中文教材,学生作文,应用的或要求应用的都是标准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从这个角度看,普通话的词汇是通过书面语的交际在香港流通的。

这便带来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文章中普通话的书面词语多,文言词语多,而生动活泼的普通话口语少,因为他们书面上写的普通话词语不是从口语中学来的,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我曾分析过香港中学生(中四,相当高中一年级)的50篇作文,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带有 「书面语」色彩,如下面这些例句:

(1) 向暑假告别之前,还有一件令我意想不到之事,亦即是在宿营时所识的朋友,我以为再没法联络了,但他们竟会约我出来去旅行,真是开心。
(2) 而数学科的中四课程,早于上学期几乎已教完了,因此时间上相隔太久,而又疏于练习,令致退步了。
(3) 翌日,我与父亲一同往铜锣湾人民入境事务处去,进入大堂内,往询问处咨询……

如何使普通话口语词汇在社会上流通,只有推广普通话这条路。社会上的普通话教学和大中小学里的普通话选修课程,教材内容多从日常口语会话起步,所以容纳了不少口语色彩较重的词语。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在香港是日见进步,但距离 「普及」 的程度仍然很远。

据有人统计说,社会上学日语的人多于学普通话的。

二、 从社会方面看

又可从社会本身的形态和受外来社会影响两个角度看。

(一) 从香港社会形态角度看

在香港这个特殊的社会形态中,流通了一整套适应香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惯的词汇,这些词语也随着香港社会的变动而变动,新陈代谢。在拙文 《香港流通的词语和社会生活》中,已列举了100多个各类型词语,本文不再赘述。这些词语有些是香港有,内地没有的;有些是香港常用,内地不常用的,但都是用通用的汉语语素依构词法构成的,望文生义,便可知道大概的词义,如行政局、立法局、官守议员、民选议员、五十年不变(舞照跳、股照炒、马照跑)、见工、炒股票、炒楼花、信用咭、飞翔船、穿梭机、大空船、婚外情、二人世界、垃圾虫、宠物、度假屋、发烧友、黄色架步等。有些在对话中、在上下文中就可以理解词的意义,或稍加解释即可明白,比如:炒鱿鱼(老板解雇雇员,北方话 「卷铺盖卷儿」的意思)、人蛇、蛇客(偷渡客)、绿印(居住不足七年的香港居民)、黑印(居住七年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煲电话粥(用电话聊天,时间长得像熬粥一样)、高买(在店堂公司商店偷窃,不告而取)、小手(在公共场所上偷东西)等。

以上两种类型的词大多数都可以算作是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

由香港的情况类推,在台湾省,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在海外(欧美等地)华人社会,会有适应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惯的流行词语,各有各的特点,是否可以认为,凡是用通用的汉语语素依构词法构成的词语,在中国、在海外华人社会很容易流通的,就得算在词汇规范内。这类词一般不是土生土长的方言词。

因而普通话的词汇规范不能只考虑词汇和地域(方言区域)的关系,同时要考虑词汇和社会的关系。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说明了普通话词汇以北方方言词汇为主的现实,但不能概括现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省及海外华人社会中流通的而中国内地北方方言区并不流通的词语。不能将这些词语挑斥在规范之外。这个问题,在普通话词汇规范研究上要摆上日程。

词典中不仅要收中国大陆流通的词语,也要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省及海外华人社区流通的词语。至于在什么地区较为流行、常用,可加括号用文字注明,如同方言词后加 「(方)」:书面语词后加 「(书)」一样。这样,便于在现代开放社会中语言的交流,并促进语言的融合、统一。

(二) 从受外来社会影响角度看

香港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社会,是世界闻名的 「东方之珠」,社会本身受外来影响是很大的,语言随着社会,也受外来影响很大。有人说,香港话是最洋的方言,说得很贴切。

洋化的主要方向是吸收外来词,用音译的办法吸收大量的英语词语。在香港,长期以来,英语是官方语言,是法律语言,是教学语言。近年,政府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更增加经费从英国直接派教师来香港。加之英国文化协会在香港推广英语有丰富的经验,再加上民间的各个等级的英语补习学校和私人英语补习教师的教学,在这个小小的岛上,推广英语可谓 「世界之最」。

英语在国际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香港提高英语水平是一件好事情,这也和它本身的国际地位相称。至于英语带给香港话的影响要作具体的分析。有利也有弊。

香港在使用外来词语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在表达中直接加用英语词,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如此。你如果听大学生交谈,粤语对白中不时出现英语词,这英语词不是按准确的英语发音的,是带有粤语声调的,所以,听起来并无不协调之感,可以说英语词融化到了粤语句子中。这大概是香港语言交际中一种很特别的情况。有文为证:

(1) Heman话: 「梁生,你係我老细,我睇你喇 ! 人踩到上头殼,开会唔叫你,你真係Department Head !出面成班人都唔服佢架! 只要你讲声我一定Support 你! 」
(2) 佢同我讲: 「宽,你呢件事我帮你唔到,我俾得Anita 做Consultant ,我就要尊重佢?Determination sorry !」
(3) 多得General Off?iceElaine 话俾我知,佢也全部入晒Confrence Room 。
(4) 入大学?年,我要决定拣Business Admin 抑或Compare Cit,……我决定放弃做诗人,我记得杜甫因为饿过饥饱食一顿牛肉胀死,呢段典故令我觉得好impressed,有种想笑又想喊?feeling!

这几个例子都选自 《小男人周记》第五集,这套书有八集,是 「口袋书」式的小开本,印数多达十一版次。是香港艺员郑丹瑞主持的最受观迎的电台广播连续剧。全书每页都有英语词,少则一两个,多则十几个。这本书拥有众多的年轻读者。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英语词直接加入到粤语句子中的语言事实。这种情况,通常认为不算外来词,是一种语言的污染。不论怎样,这个现象值得注意和研究。

第二种情况是音译的办法吸收的外来词。细分又有几种不同的类别。

1. 普通话中已用汉语语素构成的词,香港话中仍用音译词,或者两个词并用不悖。例如:


——


——
话筒

——
领带

——
卡片,证
卡曲
——
皮外套
布林
——
李子
芝士
——
奶酪
忌廉
——
奶油
车厘子
——
樱桃
呢保
——
浮签儿
士多啤梨
——
草莓
波士
——
老板
贴士
——
提示,小费
咖喱啡
——
临时人员,配角
灰士
——
保险丝
士的
——
手杖

2. 普通话中用音译词,香港话中也用,但两者写法、译法不同,或部分不同,例如:

圣诞咭
——
圣诞卡
咪高峰
——
麦克风
花士令
——
凡士林
安士
——
盎司
啤牌
——
扑克
结他
——
吉他
茄士咩
——
开司米
朱古力
——
巧克力
拖肥糖
——
太妃糠
三文治
——
三明治
沙律
——
沙拉
摩打
——
马达
列根
——
里根
戴卓尔
——
撒切尔

3. 普通话和香港话中所用的音译词完全相同的。例如、咖啡、可可、柠檬、芒果等。

第一类音译词,数量不少,通常认为不能算作规范之内的,因为汉语语素有表意作用,它构成的词能望文生义,优越性大,那么,香港话中大量存在的这类音译词就只能归入方言词之中,是方言词中的外来词。

第二类音译词在写法、译法上也要统一规范,恐怕要研究一下是谁译得好,写法好,再来规范。

第三类情况是最理想的情况。

也还可能有的新情况是,香港首先吸收音译外来词,普通话中还没有,这可以给普通话吸收外来词创造有利的条件,让香港成为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一个重要港口,成为基地,因为香港的全方位开放给汉语提供了这样一个好机会。因而在词语规范问题上,对香港吸收外来词,运用外来词,要大大放宽尺度,也要实行 「一国两制」,不要强制规范。有外来词的 「滥用」,才有去粗取精的机会。比如,香港译的 「保龄球」 (音译Bowling+汉语语素 「球」)就比普通话原来叫的 「地滚球」要好,符合汉民族心理,所以前者取代了后者。

综上所述,小结以下三点:

一、 研究香港流通的词汇,要从多角度观察,既要注意到它的方言特点,又注意到它的社会特点。
二、 香港地区流通的词汇,一部分有别于中国内地,由此可知澳门地区、台湾省以及中国以外的东南亚华人社会,欧美等地华人社会都会有一部分词汇是本地特产,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因而,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范围是如此之广,是要超越了国界的。
最近,香港中国语文学会提出了各地语言工作者起手来共建 「全球华语大词库」的设想是十分积极的,有利于汉语的丰富发展。
三、 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的词汇规范,是否既要考虑到词汇和方言区域的关系,又要考虑词汇和社会休戚相关的情况。希望能有一个关于普通话词汇规范的规范说法。


(提交中国语言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的论文) [ 本帖最後由 kuochuqu 於 2009-5-26 22:58 編輯 ]
發表於 2009-7-1 13:52:05 | 顯示全部樓層

呢篇文章嘅主旨都係認為粵語應該同普通話整合。。。

個人認為,粵語與國語之間係交流同相互影響,而不是要融合。

發表於 2010-1-31 02: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香港广东话有更多的外来词汇吧
声调方面也似乎比较「中和」
似乎传统的「九声六调」被简化了

一个不太懂广东话(广州话)的北方人飘过……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2 16:36 , Processed in 0.0570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