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851|回復: 1

[民風民俗] 花朝戲:粵東北的「二人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5-24 20:34: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花朝戲是地地道道的稀有戲種,只有壹個專業劇團,故有「天下壹團」之稱


◎濃郁的底層生活氣息和強烈的幽默感,使花朝戲與東北二人轉頗多神似之處


◎1950年代至今,全國平均每年有兩個劇種消亡,廣東已有3個戲種永遠消失

「咚咚锵锵」的壹通鬧台鑼鼓敲過之後,音樂聲活潑得好似紅紅綠綠的碎花布頭。壹男壹女分由舞台兩側登場,邊唱邊舞,走著八字壹進壹退。男的睹女方美貌,見色起意,又是送禮又是賣乖,壹柄扇子抖、搓、按、抛,波浪似的扇花下抛過來的是發癢的心思;女的將計就計,照單全收,正反手8字帕花,耍得不緊不慢,圓熟中透著壹股端正。

單憑上述描述,妳會不會覺得很像東北二人轉?事實上,這是粵東北客家人的稀有劇種「花朝戲」———即便是地道的廣東人,也對它知之甚少甚至從未聽聞。說其「稀有」,絕非妄言,因爲整個戲種只有1個專業劇團———河源紫金縣花朝劇團,被譽爲「天下壹團」。

4月底,我們在劇團排練場看了壹場花朝戲。生在紫金山坳裏的花朝戲,給我的第壹印象是「小」:劇團從行政到後勤加起來才45人,七八個演員擠在兩個十平方米大小的房間內化妝,假發壹套,戲服壹裹,撲白描紅,三下五除二就化好了妝,前後用不了20分鍾。醜角只需在鼻梁上描個「半」字,旦角不用貼「片子」,不須吊眉勒發,甚至戲彩都可不上,比京劇裏面的龍套和伴舞都輕巧。

戲開演了,整場演出有兩個小戲《小醜與媒婆》、《賣雜貨》片斷,還有壹些山歌對唱,全部用的是客家話,兩旁打字幕。來來回回也都是小生、小旦、小醜三種角色,沒有武行。主題大都是婚姻自由、勸學向善的傳統路數。看慣了《六朝封相》的冠蓋鼎盛和《群英會》的虎嘯龍吟,再來看花朝戲,會覺得這個地方小戲著實「土」得掉渣:常見的人物不過村夫、農婦、財主、潑皮,戲班中有「官高不過七品」之說。程式動作不過涉水、過橋、碾米、推磨、紡棉、織麻、采花、挑擔,聞不到醉酒貴妃身上那露華濃重的香氣,也沒有武將壹身青羅戰袍和轉得讓人眼前發暈的虎頭靠旗,倒是壹股汗氣和著泥腥味隱約可聞。

講究「三鑲五滾」、掐絲織錦的戲服做工的人,難免會覺得那些衫裙、衫褲、背心褂、圍裙爲主的粗野打扮「上不了台面」。把戲劇當作文學來看的人,恐怕更要失望,花朝戲的樂譜裏沒有「水龍吟、柳搖金、點绛唇、皂羅袍」等讓人追慕古風的曲牌,只有小曲小調理直氣壯的市井氣:《鬧五更》、《瓜子仁》、《月懷胎》、《尼姑下山》,還有《王大娘算命》。唱詞淺白如家常問答,例如「燈草拿來搭橋過,壹心相愛敢同行」,這草橋可沒人家鵲橋浪漫啊。偶爾還迸出壹句「人衰無路,鬼衰上樹」,嗜雅如命的人怎麽消受得起?

然而,「農家菜」還是有其獨到的滋味,畢竟鮑參翅肚再好,終究替代不了梅菜扣肉。要說最好玩,當屬那晚俗得最徹底的壹場戲《小醜與媒婆》。小醜說他理想中的媳婦是「鐵尺背,黃蜂腰」。壹同看戲的客家人跟我解釋說,就是既要結實的身板,又要視覺上的美感。可惜媒婆給他介紹的4個女人都有各自的缺陷,不是愛放屁,就是腿腳不靈便,最後壹個更驚人———「屁股大得像磨盤」、「撞得雙眼冒火星」!陪我們看戲的縣政府幹部出于禮貌壹直憋著的笑聲,終于哈哈釋放出來。還有壹句唱詞令人印象深刻,男子因爲言語沖撞,向女方賠罪時說:「哥哥我是石磨型———牙歪心正」,城裏人哪能想出這麽鬼才的比喻來?

 

賈平凹曾評價說南方戲劇多「秀而無骨」,花朝戲顯然是有「脾氣」的。正如山區人喜愛「重油偏鹹」的味道而不是粵菜的清淡鮮甜壹樣,他們習慣用壹種誇張到近乎慘烈的風格來訴說和表白———相愛的人比較心意濃淺,唱的是「秤杆拿來挂內髒,郎就挂心妹挂肝」,真是字字見血,句句剜肉。他們絕不會用《金瓶梅》裏面「淹然百媚」之類的詞彙來形容壹個女人漂亮。台上唱的是———「阿妹生得好模樣,眼角瞟來割心肝。去年被她割壹擺,至今手腳都還軟。」連性感都這麽有「殺傷力」!

看完演出才發現,花朝戲和二人轉真正類似的還不僅是扇子舞、帕子功這些表面形式,而是精神血緣上的相通———濃郁的底層生活氣息、強烈的幽默感,要的就是對味,圖的就是舒坦。對于偏僻山區的人們來說,生活就是壹輩子忙不完的累活兒,乏了只有敞開嗓子喊壹曲山歌能撫慰酸疼的關節,只有讀書聲能載著「跳龍門」的希望,飄出重重大山。土生土長的花朝戲不可能像昆曲那樣,形散意飄,仿佛來自夢裏天外。它不妝不台,野腔蠻調,不要妳慢慢地啃,細細地咽,它嚎啕地哭、撒歡地笑,愛和恨都不留余地。《賣雜貨》裏,賢姑巧遇離散多年的丈夫董阿興,痛恨對方不識眼前人,態度又是如此輕狂,終于忍不住壹聲嬌喝「好哇!妳這個忘情負義的狗奴才」,捏著他的耳朵連轉數圈,壹把摔到台角。

花朝戲的潑辣和诙諧,使得它盡管以粵東欠發達地區爲根據地,目前仍保持著相當活躍的上演頻率。除了專業劇團,紫金還有七八個業余戲班,壹年演出都保持在150—200場左右,戲金從兩三千元到5000元不等。不過,演員們的日子壹度很不好過,2002年紫金縣花朝劇團人均每月領取工資僅400元左右。直到2006年評上國家級「非遺」之後,劇團的財政撥款從27萬上升至50多萬元,演員們的基本工資才上調至1000元/人,10個主要骨幹目前月收入2000多元,相當于當地壹個科級幹部。在那之前「賢姑」黃麗華不得不開了壹家小賣部維持生活,「董阿興」湯永泉更是「淪落」到給劇團搬運道具布景賺補家用,又是「台柱子」,又要「擡桌子」。說起這些辛酸史,演員們很平靜,倒是縣幹部們七嘴八舌地替他們「不值」:「他們很苦啊,這裏種地的農民壹年純收入都有三四千元呢。」

錢可以解決壹些問題,但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據統計,上世紀50年代至今,50年間全國平均每年有2個地方劇種消亡,廣東已經有3個戲種永遠地告別舞台。紫金縣花朝戲劇團每年的演出場次與高峰期相比,下降了壹半。建團50年來,因退休、改行、經商等原因離開劇團的有300多人。用老藝人鍾石金的話來說,如今是30、40歲的演員,50、60歲的觀衆,70、80歲的編劇。團長張向陽說,1993年劇團招演員時,還有100多人報名,最近幾年招聘廣告無人問津。作爲業余劇團的代表,城南花朝劇團演員多爲四五十歲的人。有觀衆反映:「這些演員演得不錯,就是太老了。」團長張育城無奈地回答:「我也沒辦法解決呀。」

在紫金縣文化部門制訂的5年保護計劃中,在增加投入、保護傳承人、吸收新人、開展研究整理等措施之外,最重要的壹條是「建立8個花朝戲生態保護村」。中山大學宋俊華教授認爲,農村城市化進程和多元娛樂方式的聯合沖擊,並不會必然導致民間藝術的失落,例如香港。「只要孕育花朝戲的民間祭祀活動存在,花朝戲生存的土壤就不會消失。」問題是,當圍龍屋裏再也看不到「合門百口、累世同堂」的景象,客家菜油膩、過鹹的老做法,被更健康、科學的烹饪方法所取代,壹個個緊貼大地的民間審美和信仰群落,是不是真的抵禦得了生産生活方式的質變,可以用政府幹預的方式搶救下來呢?

還有壹點,過去花朝戲「下半夜」的演出有很多「葷段」,這些部分至少被專業劇團給「改造」掉了。花朝戲壹點都不「僵化」、「落伍」,推陳出新的速度令人吃驚。60年代粵劇《山鄉風雲》名噪壹時,花朝戲也不失時機地推出過現代戲《蘇丹》,劇中女主角扮相完全就是「翻版」劉琴。很難想象,壹個擅長演《木匠迎親》、《壹缽化肥》,據說連征地拆遷、殡葬改革都可以入戲的小戲種,同時也能演《梁祝》和《風流才子唐伯虎》。

2007年11月,《賣雜貨》參加「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大賽時,劇團專門請來兩位北京戲劇專家提意見。除了對節目時長進行壓縮外,專家覺得主題不夠「積極」,把原來貨郎董阿興調戲賢姑,意外發現對方竟然就是妻子的情節,「糾正」成董爲了尋妻而親近美女,以消除貪色「摳女」的負面影響。這樣改好嗎?演員們笑而不答,只說:「我們在農村還是演原版。」

這恐怕是所有地方戲劇都面臨的困惑:不「雅化」,就不能「登堂入室」;而「雅化」又可能失去原生態的韻味,導致原本欣賞群體的疏遠。如果不被更大層面的文化圈所接受,偏安壹隅,又似乎早晚都會被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講著東北話的小沈陽和趙本山火了二人轉,操著客家話的花朝戲只能遠遠看著,壹臉寂寞和茫然。

口述曆史


觀衆帶著尿壺來看戲


講述人:紫金縣花朝戲「非遺」傳人

鍾石金

我是1964年進入紫金縣花朝戲團的。我們客家人常說,「喝盡千江水,難比家鄉茶;唱盡世間曲,不如家鄉話。」花朝戲很「土」,但是我對它感情很深。

1978年,我們團演《梁山伯與祝英台》,曾創下了在惠陽同壹個地方連演18場的最高紀錄。當時十裏八鄉的鄉親都趕去觀看,演到祝英台撞墳化蝶的那壹場,台下台上壹起落淚。後來我還聽說,有些寡婦看了,難過得受不了,全都跑到村頭丈夫的墳墓上去哭墳。

過去都沒有什麽「進劇院演戲」的概念。在農村搭壹個簡陋的戲棚,就可以演了,也沒有什麽觀衆席,鄉親們就在地上鋪壹床草席或者幹脆坐在地上看。看的時候大家把各家各戶的尿壺放在舞台前面或者兩側,有些觀衆看得太入迷了,竟然跑到舞台旁邊當衆方便起來。

我演過《紅石嶺》裏面的大隊長,《鐵公雞新傳》裏面的「鐵公雞」,還有《沙家浜》裏面的郭建剛。別看我現在老了,年輕的時候還是很「靓仔」的,還有女同志看了《沙家浜》專門來找我「談心」,用現在的話來說就叫「粉絲」吧。演「鐵公雞」的時候,走到哪裏人們看見我就喊「鐵公雞」、「鐵公雞」。有壹次演出期間,當地挨家挨戶請我去吃飯,結果中午我喝得醉醺醺的,睡到晚上才想起來還有演出。雖然我在後台醉得頭重腳輕的,壹上台居然順順利利演下來,沒出岔子,現在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

老了我就演媒婆,去年劇團成立50周年慶典,我演自己編的《小醜與媒婆》。我壹扭壹扭走上台時,觀衆都笑翻了。壹位老朋友專門給我打電話說,老鍾,我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從來沒有看過那麽好笑的戲!

解碼花朝戲


【源流演變】


花朝戲是由壹種被稱爲「神朝」的祭祀活動演化發展而來,已有100多年曆史。神朝藝人爲了取悅觀衆,常在儀式後以小曲演唱轶聞趣事。這種表演諧趣花俏,同虔誠肅穆的神朝形成鮮明的對比,人們稱之爲「花朝」。

【流行區域】


花朝戲用客家方言演唱,主要流行于粵東客家地區。活動範圍包括紫金、五華、龍川、興甯、惠陽、海陸豐等地的山區。

【藝術特色】


花朝戲的題材取自民間,與社會現實密切相關,大都宣揚懲惡揚善、忠貞愛國、婚姻自由等主題。唱腔、曲牌約有100余種,曲白淺顯易懂,常用俚語、歇後語、雙關語。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6 18:14 , Processed in 0.0611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