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980|回復: 3

[文化對對碰] 壯志凌雲:從語言角度談地域意識對漢族內部團結的戕害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5-23 21:51: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转貼] 转自 大汉网  原創:壯志凌雲  2007-10-24 00:51   
转貼者声明:本帖观点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

 

 

壯志凌雲:從語言角度談地域意識對漢族內部團結的戕害

http://www.hanian.com/viewthread.php?tid=208&extra=page%3D1

 

早些年,我曾讀過一個日本人所著的一本書,名字好像叫《日本人的精神——菊花 劍和酒》(因時間久了,記不清書名,在書柜也找不到,大概是這個名字)。日本文化離不開中國古代文化,特別是唐文化,作者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為讀者論證了今日中國人與日本人的精神差異,讀來令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而其中留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作者詳細論證了中國人由于地域的差別而衍生出的地域情結,并由此產生的對整個民族的負面影響。作者在書中說道:旅居日本的中國人很容易形成各自的幫派,比如有湖南幫、潮汕幫、上海幫、山東幫等,相互之間如同仇讎,根本不像一個民族,這在日本是不可想象的云云。雖然作者也注意到了中國的國土廣大的因素,但沒有實質性深入的探討。由于中國漢民族居住地域廣闊,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地區差異,即使在人口較少諸夏時期,也是如此。我記得初中歷史課本里,關于字的寫法,在戰國七雄時代,就有八種寫法。但由于雒邑雅言(古代漢族通用語,相當于今日之普通話,臺灣叫國語)的存在,使得這種差異至少在語音中表現的不甚明顯,但從語言符號上來講,畢竟是有差異的。這種內在和形式上的差別不久就被始皇帝做了統一的規范。秦朝雖享國日淺,但緊隨其後的漢王朝強化了這一規范,從此,成了華夏諸民的統一稱號。

 

統一後的漢民族,由于文字構成的本源是以表意為基礎的表意兼表音的象形文字,就決定了其發展走向:表意是第一位的,表音是第二位的,雖然漢字里90%以上都是形聲字。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漢族沒有分裂成若干個如同歐洲只因語言,或者說僅僅由于語音的不通而產生的隔閡分裂成各個小民族,如何解釋僅存于世的漢字系統,是個永遠都說不完的話題。世界上大多數民族都走上了文字拼音化的道路,而漢字卻一支獨秀,從生物學角度來講,見證了物種多樣性的特點,也說明了漢字非凡的生命力。我認為,漢字是形式與內容的準完美結合,她的內容是通過鮮活的外形來表現的,漢字記載了華夏祖先們對于外部世界的最初認知,表達了對天地,即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上天是不可戰勝的,只有順應天道,人類才可以延續下去。這也就是為甚么只有中國誕生了老子、莊子等大思想家的原因吧。而漢語語音是與生俱來的事物,雖如此,我們的華夏祖先依然通過這與生俱來的形式為後人留下了如同天籟之音的絕響:繞梁之唐詩、綿長之宋詞,概因語音的這雙美麗的翅膀,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美的遐想,即便從今天語音變化較大的國語里依然能感受到她超人的魅力。

古代漢民族活動區域,并不是很大,除非在強大外力的打擊下,一個民族是不會輕易離開故土的。在古代社會,我認為,漢人的語言是沒有多大差別的,最要原因是流動性差,即使被孟子稱為鴂舌的吳中人群。因為一個社會的主導群體是上流社會,即占據統治地位的人群,而吳中的居于統治地位的人群恰恰是華夏后裔,統治階層是引領潮流的代表。在中原地區,國人與野人的區別,也就是五服以內和五服以外的區別吧,不要想象那時的華夏諸族人口是很多的。在這種情況下,華夏內部的語音差異是沒有多大的,何況還有雅言這個事實的存在。即便從今天漢民族各區域人群也能找到相似的語音現象,比如,在河南話、客家話以及粵語白話中,都存在相同的口語。這個字就是現代漢語里偏義副詞沒有的同意詞。奇怪的是,河南與廣東遠隔千里,何以會有這種相似的語言現象出現。一個解釋就是,原本他們的祖先生活在一個地區,即中原地區,由于北方強大游牧民族的壓迫,一部分的漢人祖先背井離鄉,來到了南方居住,由于遠離北方異族統治的中心,且交通不便,使得古代漢音得以保留,盡管在保留的過程中接受了當地土著的語音成分和詞匯,但相較來說,更接近于古代漢音的原貌。而北方留下的漢人,居于異族統治的中心地帶,特別是平原地區,交通方便,使得異族式的漢音能夠大范圍影響,從而改變古代漢音原有的面貌僅僅保留一些有音無字的古老漢語詞匯而已,字正是這種保留的反映。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曾憤激的稱北方漢語為金元虜語并非完全沒有道理。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因為異族的入侵,古代漢語中的平、上、去、入中的入聲在北方絕大多數地區消失了,代之以平分陰陽、入派三聲為特征的北方語言系統產生了。有人說,比如在網絡上知名的南鄉子先生就認為,入聲的消失是語言自然的發展規律,跟異族的入侵沒有多大關系,從而為論證今日普通話不是胡語找一個強大的注腳。這種態度我是歡迎的——漢族是需要一個共同語的。關鍵在于這種共同語是否真正符合漢民族自然發展的規律,她的權威性不能由既成事實來作為參考。入聲消失以後,北方無入聲的地區的人做起格律詩來沒有了靈性,讀起唐詩宋詞來也經常是合不上韻腳,讓然不得不懷疑這是自然發展的結果。無獨有偶,古國印度自從異族入侵,代表古代印度文明特征之一的梵文消失了,印度文明也從此一蹶不振,情況與中國非常相似。

蒙元以來,勘定被占中國之行省制度,使得具有現在意義上省份的雛形,滿清入侵中國,更是加強了這一態勢,到如今之省分區劃,與滿清據有中國時期并無太大差別,基本定型。由于最后一個野蠻游牧民族的入侵,漢人在中國南遷的步伐呈現一個停止的狀態,居住不再有大的變化,漢民族各個地區的語音也基本定型。漢民族的鄉黨意識在異族的統治下也急劇升溫,這是異族樂于見到的情況——只有讓漢民族各個地區的人群產生隔閡與陌生感,才更加有利于他們的統治。今日的滿遺正是通過制造南北漢人差異來坐收漁人之利的。這么大一個民族,相互之間的隔閡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雖然沒有文字上的障礙,但人們之間的交流總不能通過紙筆來進行,語言還是第一位的。居住在一個國家,同屬于一個民族,相互之間說話聽不懂,如同到了外國,甚至出現廣東人與福建人交流用英文的笑談,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民俗相較于語言,只能居于次要地位,如何使民族具有凝聚力,不是官話所能解決的,必須尋找出民族共同語來,民國年間的共同語選擇了北京話作為全民族通用語,是一次偉大的嘗試,但其語言的正統性與傳承性越來越受到質疑,尤其是對南方大多數漢語方言區來說更是如此。如何選擇一種為漢民族各區域人群都能接受的具有傳承性的語言,當是皇漢後人以後努力的目標。我們難道沒有猶太人的智慧和自尊?我相信有的。

日本與韓國的國土面積相當于中國中等省份的面積,國土面積的狹小決定了他們不會具有太多的方音,即使有,由于拼音文字的存在,也使得語音的差異濃縮到最小范圍以內,沒有交流上的障礙和群體上的差別,這與中國是顯著不同的。看清楚彼此差別的原因,我們有理由消除隔閡,團結一心,締造一個強大的漢族,而不是因為語音或者省份的不同,人為的制造沖突,擴大民族內部的矛盾。有些人,也算是民族主義作家,在此問題上仍然是拎不清。比如那位享譽網絡的漢民族主義作家南鄉子,由于自身是廣西人,就具有了濃厚的鄉黨意識。袁崇煥通敵誤國,被明廷傳首九邊,就因為是廣西人,南鄉子起勁的為其辯護而不顧事實,所參照史料不過是滿清漢奸編造的明朝偽書,可謂正中滿清與滿遺下懷,成了事實上滿清的幫兇。《剖肝錄》亦是袁崇煥同年的粉飾之辭,于此兩端可見鄉黨意識對于漢民族內部團結的戕害。網絡上和現實生活中盛行的此省人罵彼省人,南人罵北人,北人罵南人,亦是鄉黨意識的集中反映。我們既是漢族,就應是以炎黃二帝為人文初祖,以共同的血緣為聯絡紐帶,以共同的語言文字民風民俗為交流重點的民族,實現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中外的血親文化聯系,放棄地域之見,這才是大漢族民眾所應該具有的胸襟,只有這樣,才能為漢族成為強大的民族植下精神基礎與原動力。

壯志凌雲 20071024草就

 

 -

[ 本帖最後由 正正 於 2009-5-23 21:54 編輯 ]
發表於 2009-5-23 22:05:49 | 顯示全部樓層

金元虜語——好詞!

發表於 2009-7-13 14:26:2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正正 於 2009-5-23 21:51 發表 我們既是漢族,就應是以炎黃二帝為人文初祖,以共同的血緣為聯絡紐帶,以共同的語言文字民風民俗為交流重點的民族,實現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中外的血親文化聯系,放棄地域之見,這才是大漢族民眾所應該具有的胸襟,只有這樣,才能為漢族成為強大的民族植下精神基礎與原動力。
 

 

good,「正正」,你这句话,狠狠的掌了自己一大巴掌。

 

北京方面,对「统一凝聚力的汉民族」、「统一语言文字」的理解——简体字、普通话。

發表於 2009-7-16 22:32:06 | 顯示全部樓層

統一統一

好好玩咩=.=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3 23:21 , Processed in 0.0617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