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antonesestandard.wordpress.com/category/%e7%b2%b5%e9%9f%b3%e6%95%99%e5%ad%b8%e7%b4%80%e4%ba%8b/
因為香港人對中國語文的態度這麼苟且,所以有些人便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來掩飾一己的不足。最常聽到的理論是:讀音是「約定俗成」的,流行的讀音便是正確的讀音。縱使這個流行的讀音本來是「錯讀」,經過「習非勝是」(出自《法言.學行》,時人每誤作「習非成是」)的過程後,「錯讀」便成「正讀」。…錯讀往往不一而足,像「嫵媚」這個詞,目前便有六個不同讀法:正讀是「武未」,錯讀有「無眉」、「撫眉」、「武眉」、「無未」和「撫未」。如果我們不跟從正讀,硬要習非勝是,我們怎樣決定哪個「非」可以勝「是」呢?是不是要發一張問卷來重新約定俗成呢?這樣做不是很費時失事嗎?習非勝是之後,遇到像「我見青山多嫵媚」這些有平仄規限的句子,我們又會怎樣處理呢?如果一定要把錯讀重新約定俗成,堅持習非勝是,那簡直就是捨本逐末,自討苦吃。「非」的形態是多方的,就算我們今天把向來的「非」都約定為「是」,都記在字典裏,但是,如果我們仍然和以往一樣不翻查字典,這些新訂的「是」很快便會給我們新的誤讀取代。這樣下去,豈不造成語言大混亂?
我們其實很自私的。當我們讀一個字無誤時,我們絕不會希望別人錯讀它,我們甚至會指正錯讀的人。當我們錯讀一個字而羞於改正時,我們會熱切希望我們的錯讀可以成為正讀。這完全是我們的自尊心(或自卑感)作祟,越處於高位的人越有這種毛病。錯讀越多的人,越希望習非可以勝是,但他們讀對的字音卻不容許別人讀錯,這自然是很矛盾的行為。其實每一個人都會錯讀字音,錯了便改是最好的辦法。不過,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法可以正本清源,使大家自小不錯讀字音,今後在正讀方面便可省去很多時間了。
在收筆前,我想探討一些觀念上的問題。有些人喜歡用「約定俗成」和「習非勝是」做藉口去原宥錯誤的讀音。其實這種論調頗有未善之處。中國語文及文學教師更不能藉此來文過飾非。沒錯,教師本身讀錯字固然可以用「約定俗成」、「習非勝是」等理由去化解窘境;但假設學生讀錯字時,教師去改正他,而他又用「約定俗成」、「習非勝是」作為理由,進而向老師挑戰,要求就他讀錯的字做問卷調查以作統計,那怎麼辦呢?如果教師認為學生強詞奪理,學生一樣可以認為老師持雙重標準。如果教師和學生都放棄「對」和「錯」的觀念。認為日常的語文學習可以建基於「約定俗成」和「習非勝是」的話,那學生大可以廣播員為師,又何必上課識字呢?我們又要教師來幹甚麼呢?所以,我們教粵讀時,一定要有一個標準。在這標準下,「約定俗成」一般來說是可以接受的。沒有標準的「約定俗成」其實只是與「習非勝是」互為表裏。至於「習非勝是」,縱使接受也是無奈的。這是對先人遺留的讀音應有的態度。「習非勝是」只是接受先人留下來的、確乎不可拔的錯音和錯讀的一個無可奈何的理由;當「非」未能勝「是」時,這個「非」還是要改的。但語文教師絕不應該鼓勵學生在讀音上製造新的「非」。自己更應避免在讀音上製造新的「非」。只有懂得運用有中古音切語的字典和辭典,才可以盡量避免在讀音上製造新的「非」。
如果我們不打好語文基礎,不辨平仄,不學切音,不養成多查字典的習慣,而只是繼續鼓吹約定俗成和習非勝是,我們只是在自欺欺人。更有甚者,我們在摧毀中國文化。廣播員的錯讀是日新月異的,難道我們每年重新約定一次讀音不成?如果學生的讀音由廣播員支配,而不是由中、小學老師根字典的切音在支配,那麼年輕人還上中文課幹甚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