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道教音樂的功能
道教音樂的作用從宗教角度來看,在於宣揚教義,澡雪精神,使人淨化,使人豁達;從實踐的角度來觀察,道教音樂的功能在於敬神和娛人。
敬神
道教音樂的內涵、精神、韻味和道教教義、教規、宗教思想是相一致的。道教道教音樂是出於對道教諸神的崇敬,對道教教義的崇信,對道教教規的崇尚而產生的,因而,道教音樂多追求莊重、肅穆的情調,表達與道教思想相一致的風格,以配合宗教儀式特定氛圍的需要。圍繞道教儀式「請神→禮神→謝神」的固有程序,道教音樂有讚美「三清」、諸神的頌歌;有表現神仙應召而來的飄拂飛翔之聲;有表現鎮邪避魔的莊嚴威武之曲;有表現仙境佳所的雲樂之歌等。敬神可以說是道教音樂的核心和主旨。
娛人
道教儀式除了面對各界神靈,也面向於一般的俗民百姓,道教音樂從功能意義上亦帶有娛人的作用,如武當山道士們演奏的具有娛樂性的「耍曲」;在蘇州、無錫一帶道士們表演的類似雜耍性質的「飛鈸」 等等,就是供齋醮道場上的一般民眾欣賞的,目的是喚起參與者對宗教的體會,提高他們參與儀式的興趣。
音樂作為廣意「聲音」的含意,其在儀式中具有的功能意義,是每一個道士入道之時就心領神會的。儀式過程中,道人們非常清楚音樂於功能上的主次之分:與經文內容聯繫在一起的音樂(即聲樂誦唱經文的部分),在儀式中的作用是主要的;而經文之外的器樂演奏,則居次要地位,只起作烘托道場氣氛,調節道場情緒的作用。因此,武當山道士們稱帶有娛樂性的器樂為「耍曲」;在蘇州、無錫一帶則可見到道士表演「飛鈸」等等。
從功能形式上看,音樂的功能在儀式中又表現為隱伏功能和外顯功能兩種類型。
道教儀式中,有「內齋」和「外齋」之分。據《金籙大齋啟盟儀》:「內齋者,恬淡寂寞,與道翱翔。昔孔子以心齋之法告顏淵,蓋此類也」,「外齋者,登壇步虛,燒香懺謝,即古人禱祈之餘意也。」可見,「內齋」是含有一種靜意的儀,「外齋」則是含有一種動意的儀。在儀式行為之中,像念經禮懺,其動作程度不大,可以認為是「內齋」含意,而登壇拜表、步虛穿花、召請散花等均可以視作「外齋」含意。 此處我們所說的音樂之隱伏功能和外顯功能,與「內齋」和「外齋」是相對應的,亦即,音樂的隱伏功能作用於儀式的「內齋」,音樂的外顯功能作用於儀式的「外齋」。
音樂的隱伏功能是依附於經文而存在的,其功能的引導動機也自然來自於經文所賦予的內容。經文出現甚麼內容,法事隨之便會有相應的情節。而不同的經文選用何種音樂?被選用的音樂在儀式中起何種功能作用?這是局外人難以得知其詳的。
相對於隱伏功能而言,音樂的外顯功能則易於外觀者所理解。事實上,這一外顯功能也正是針對參與道壇的信眾和百姓而發生的,其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以音樂這一形式吸引百姓,提高他們參與儀式的興趣。
二、道教音樂分類及形式
道教音樂分為由人聲唱誦的「聲樂」和由樂器、法器演奏的「器樂」兩種形式。道教內部對上述兩種形式有自己的慣有稱謂,稱聲樂形式為「韻」、「韻腔」、「韻子」等;稱器樂形式為「曲牌」、「牌子」等。在以上兩種形式中,因各自的運用場合和接受對象不同,聲樂部分又有「陰韻」、「陽韻」,器樂部分有「正曲」、「耍曲」之分。陰韻是用於外壇齋醮的韻腔,多在「賑濟」、「放施食」等度幽薦亡的陰事道場中使用。陽韻是用於內壇祀典儀式中的韻腔,一般在殿堂內部唱誦,多在「朝聖拜斗」、「祈讓祝福」等陽事道場中使用。正曲主要用於內壇陽事太平齋醮科儀及外壇陰事薦亡齋醮科儀程序進行的中間,在轉壇之際演奏。耍曲是吸收民間音樂發展變化而形成的曲牌,主要在為俗民百姓做道場時於開壇之前和收壇之後演奏,帶有很強的娛樂性質。
韻腔
韻腔形式有獨唱、齊唱、散板式吟唱等,體裁包括「頌」、「讚」、「步虛」、「偈」等格式。頌、讚、步虛和偈,單一使用時,它是結構短小的分上下句式或起承轉合的四句式歌曲;若將某一曲調配上若干段不同的經文,便可構成大型的更複雜的曲式結構,運用這種一腔多用的組合變化手法,與經文念白、誦經、禹步等合用在法事中,根據法事情節需要,組合串聯各種頌、讚、步虛、偈等道曲,形成既有著千變萬化,卻又萬變不離其宗的聲樂唱誦形式。器樂形式中所使用的樂器,不同的宮觀和不同的流派有所不同。正一道所使用的樂器豐富,吹、拉、彈、打樂器俱全,演奏技法較為高超。全真道所用的樂器主要是打擊樂器(法器),部分宮觀加有少許管弦樂器,演奏形式較為單一,主要用作渲染道場氣氛,及為唱誦韻腔伴奏。
聲樂
聲樂,是指道人們用人聲詠唱或念誦經韻的一種音樂形式。根據經韻的音樂形態和道人唱誦的方法,又有「詠唱式」、「念唱式」、「吟唱式」、「朗誦式」等不同形式。
詠唱式是一種歌唱性很強的經韻唱誦方式。這種唱誦法具有細膩悠揚、抒情表意的特點。運用這種唱誦法唱誦的韻腔最多,韻腔的旋律性最強。各種「韻」(如《澄清韻》、《幽冥韻》、《悲嘆韻》)、「讚」(如《大讚》、《小讚》、《中堂讚》)、「引」(如《幽魂引》、《梅花引》、《小救苦引》、《大救苦引》)、「偈」(如《大偈子》、《小偈子》、《刀兵偈子》)以及《步虛》、《吊掛》等等,都是運用這種唱法詠唱的。此種唱法,往往有法器和笙管笛蕭及彈撥拉絃等樂器進行伴奏。
念唱式的聲樂形態,音樂起伏曲折不大,音調平穩規整,是一種似念似唱的形態,旋律精簡,少拖腔,呈公式化有規律性的上下句式結構。這種唱法多在道士每天早晚課中所誦習的諸尊神、真仙之訓誡文誥的「寶誥腔」的唱誦中。該唱法的形式是由於寶誥腔的腔體結構和腔調旋律特徵所決定的。寶誥腔旋律簡練,不用襯字、襯詞,沒有拖腔,上下句結構規整。
吟誦式是專用於誦念咒語而形成的聲樂形態。這種誦念唱法,韻腔旋律性較弱,以近語言性音調沿著五聲音階的框架,一字一音,在較狹窄的音域內展開,句未結尾落音趨規範化,可細分為「有節拍」的吟誦和「無節拍」的吟誦,上下兩句無限反覆,直至將咒語念誦完畢。這種韻腔形式,有道士稱之為「棒棒經」。
朗誦式是唱中夾說白的聲樂形態。這一唱誦法是一種按照自然語言聲調而略為戲劇化了的經韻音樂,韻曲的旋律材料基本上集中在幾個音上,通常表現為,在一段或幾段經韻唱完後,插入一段有一定韻律的經文道白或咒語,然後再接唱經韻。
「陰韻」為用於外壇齋醮的「韻腔」,多在「賑濟」、「放施食(焰口)」等戶外或在齋主家中舉行的科範儀式中唱誦。其接受的對象包括信眾和看齋的一般民眾。
「陽韻」為用於內壇祀典儀式中的「韻腔」,一般在殿堂內部唱誦,其接受對象主要是持修道教徒及天靈地祇和各界神明。
器樂
器樂是指用樂器或法器演奏的道教曲牌音樂。曲牌音樂主要運用於紀念法事與齋醮法事之中。在這二類法事科儀中,道教法師除諷經、詠唱各類韻腔外,還有畫符、念咒、禹步、掐訣等宗教科儀內容,為了用來配合法師行法時騰雲駕霧、呼風喚雨、踏罡步斗、降妖捉鬼的各種宗教動作,需要演奏器樂曲牌。器樂曲分為正曲、耍曲及法器牌子三類。
正曲是由樂器或法器演奏的器樂曲。主要用於內壇陽事太平齋醮科儀及外壇陰事薦亡齋醮科儀程序進行的中間,在轉壇之際演奏。
耍曲的曲牌是吸收民間音樂發展變化而成,主要用於為俗民做道場,在開壇之前和收壇之後演奏,帶有很強的娛樂性質。
法器牌子在道教音樂中雖為數不多,但地位卻十分重要,在詠唱韻腔時,有時絲弦、吹管等伴奏樂器可以略去不用,然而法器是必不可少的。法器是道教在舉行宗教儀式時顯示法力的一種象徵性器物。宮觀中的法器平時皆陳列於法壇的法器架上。通常用的法器有兩類:一類為仰啟神仙、朝敬祖師及為了驅惡鎮邪的器物,如朝簡、如意、玉冊、玉印、寶劍、令旗、令箭、勅令牌、天蓬尺、鎮壇木;另一類為各種打擊法器,常用的有大鐃、小鐃、大鑔、小鑔、鐺子、手鈴、大小木魚、大鼓、小鼓、大鐵磬、大銅磬、小銅磬。道教科儀音樂中所使用的法器,主要是打擊法器。法器牌子又分為鐃鑔牌子與鐺鑔牌子兩類。演奏鐃鑔牌子之用的法器是大鐃、小鐃、大鑔以及大、小木魚、大、小鼓和大、小磬;演奏鐺鑔牌子使用的法器是小鑔、鐺子、手鈴以及大、小木魚、大、小鼓和大小磬。鐃鑔牌子常作為各類法事科範儀式程序的轉換、連接而單獨演奏;同時還在各類韻腔、器樂曲牌的演唱、演奏中作為引子、尾聲、間奏使用。鐺鑔牌子則常作為韻腔、器樂曲牌的伴奏法器,起到擊拍數板、烘托宗教氣氛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