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79|回復: 2

[文化對對碰] Reuters专题报道:德国工业再度振兴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3-7 04: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http://cn.reuters.com/article/oddlyEnoughNews/idCNChina-750720080307?sp=true



路透社:德国工业再度振兴


撰文∕史蒂芬·塞尔(柏林) 3月8日号

如果你以为农业机器是低技术和没趣的,那你一定没有见识过 Lexion。作为世界上最有效的联合收割机,它采用了卫星和激光准确定位,每小时可以收割 60 公吨的庄稼,足以供一个 35 万人口的城市一整天之用。


通过测量每平方米的农田,它的实时传感器可马上调节下一季节的种子和肥料数量。Lexion 联合收割机,是总部位于德国小镇哈瑟温克尔的克拉斯公司建造的,标价 425 万元人民币(59 万美元),虽较同行顶级型号的价格高出三分之一,但它更大的产出却吸引了从俄罗斯到澳大利亚等各国的农业运营商,他们竞相购买。哈瑟温克尔的工厂有 3,000 名工人,其 76% 的产品都出口到国外,订货量更已延伸到 2009 年。


中国的竞争者不足以令克拉斯感到困扰,这家发展迅速、每年赢利达 287 亿元(40 亿美元)的公司主席西奥?弗赖说:「只要我们不断革新,我们就不怕任何人。」


德国公司之所以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最大受益者,其主要原因应归功于那些能将普通的金属弯曲行当转变为冲击世界的科技奇迹的公司。2000 年以来,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只有德国和中国的全球出口份额有所提升。德国的份额上升了 5%,而法国、日本和美国却分别减少了 10%、25% 和 30%。如今,在全球出口份额中,美国约占 8.6%,而在 2006 年,它却高达 12%。在同一时期,德国的份额从 8.5% 上涨到 9.4%,中国则从 3.8% 上涨到 8.1%。


当其他西方国家为工业出口下跌感到忧心忡忡时,德国似乎在昂然前行。去年 11 月,德国机械制造商协会(占德国出口的三分之一)将 2007 年的出口增长率向上修订至 15%,达到 1969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新的汽车工业统计数字表明,2007 年的出口增长率高达 11%,而 1995 年以来,该行业的就业率提高了 20%,即增聘了 16 万名工人,同时与出口相关的行业就业人数,也从 1995 年的 590 万人增加到如今的 830 万人。由于火车、涡轮机和化工等其他制造业也在急速发展,因此,经济学家们最近开始谈论「德国的再工业化」和「第二个经济奇迹」。


许多国家都想削弱德国,特别是那些具有廉价制造劳动力的新兴市场,但谁能想到,正是这些国家的成功才造就了德国的奇迹。这些国家不但没有削弱德国的制造商,反而帮上一把,因为它们新生的中产阶级购买了更多的德国汽车,本地的工厂也愿意出钱购买德国一流的重型机械。这些领域一直都是德国公司的强项,并较其他西方国家有更强的竞争力。


事实证明了这一趋势。2003 年,德国(而不是中国)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首要的商品出口国,2006 年,德国公司向国外装运了价值 8 万亿元(1.11 万亿美元)的产品,而美国为 7.5 万亿元(1.04 万亿美元),中国为 6.98 万亿元(9,690 亿美元)。(如果加上服务业,美国仍是领先一点。)


这一切都证明,全球化会让德国这些旧经济和高工资国家难以生存的观点是错误的。未来属于高科技和服务,而不是过时的制造业的这种传统智慧,正在被德国人推翻。


德国公司重拾 1990 年代初失去的竞争力,令邻国感到吃惊。例如,它与欧盟的精明交易,帮助宝马和西门子等大型出口商把工资成本降低 15% 左右,与法国等其他主要出口国的竞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虽然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因过度调控而显得僵化,但 1990 年代临时雇工的合法化,却让各公司的经营变得更加灵活。然而,这只是其成功人所共知的一面。鲜为人知的是德国公司一直都能善用全球趋势,制造有利于己的形势。


首先是旧经济的回归。与主流看法相反的是,自新世纪以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是 IT 业,也不是「中国制造」的消费品。1990 年代 IT 业的繁荣虽然让美国和日本等国受益,但它只是昙花一现,只要看看技术硬件的价格一直都在下滑便知一二。


同样,服务业一直都停滞不前,多年来,它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相反,新兴经济体购买设备的需求却在激增,因为中国、俄罗斯和中东等国都在兴建工厂、更新交通及改善基础设施,经济学家们估计,这一趋势至少还要持续多年。自 1995 年以来,在德国的出口增长中,发展中和转型国家一直都占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而在 2006 年,德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盈馀甚至达到了 1,162 亿元(161 亿美元),如果不包括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能源供应商,则为 2,218 亿元(308 亿美元)。


当西方国家的工业领域都在收缩时,德国却脱颖而出,在这些发展强劲的领域内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因此,在 2007 年,以制造业为主的德国 DAX 指数剧增 22%,分别高于标准普尔 500 指数和英国富时指数 18 个百分点、法国 CAC 40 指数 21 个百分点、日本日经指数 33 个百分点。而获益的是汽车制造商大众(增长 82%)和工业巨头西门子(增长 44%)等出口巨商。


德国一家出口商咨询公司的 CEO 赫尔曼·西蒙说:「中国可能是世界工厂,但德国公司却在建筑这一工厂。」而且,他们发现,在国内从事这一工厂的建设,其利润相当丰厚。


就全球化和外包而言,德国公司也反其道而行之,注重的是品质的竞争,而不仅仅是价格。耶鲁大学贸易专家彼得·肖特说:「我们都希望中国能进军某些领域,迫使德国专注于其他领域。」但令经济学家们吃惊的是,当德国公司与中国在相同的产品领域进行竞争时,它们不仅能保持优势,甚至还超越对手。肖特表示,结论非常明显,价格昂贵的德国产品具有客户需要的东西,如更好的质量以及永久保修、系统集成和升级等服务。因此,德国精巧的机器往往主宰了全球市场,如可可豆加工机、纸箱压机、经编机和唇膏灌装机等(在每个小众市场中,仅一家德国公司就控制了全球市场 70% 以上的份额)。肖特表示,新的观点是,只要德国工人坚守住质量,他们就可以完全不受中国竞争的影响。


优质客户越来越愿意购买德国的产品。自 1990 年代末以来,美国人订购了更多的德国产品,德国出口到这个全球最大进口国的价格上涨速度,要比中国的快一倍。这种迹象表明,德国公司不会轻易地让中国迎头赶上。而在德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法国,在出口有增无减的时候,德国的溢价也上涨得更快。肖特表示,不断加大的价格差距反映了品质的提升,因为德国公司非常重视开发产品更尖端的版本。


以德国的多玛为例,它看来只是一家毫不起眼、专门生产门锁、铰链和玻璃 等低价产品的制造商。然而,它却是德国发展最快的全球性公司之一,其产品出口到从东亚到西亚的建筑工地。


多玛是如何从廉价的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呢?该公司每年的产值达 74 亿元(10.3 亿美元),是德国前 50 个专利持有方之一,也是少数有能力将其门锁安装到复杂安全系统之中的公司,它承接过诸如位于迪拜楼高 160 层的 Burj Dubai 摩天大楼等许多超大型项目。这不仅意味着它能生产出最好的门锁,而且还拥有尖端的安全软件及最佳的项目经理。 


同样,德国伍尔特公司把生产螺杆、螺钉和建筑五金的工厂,发展成为一家每年产值达 740 亿元(103 亿美元)的全球性巨商,其十多年来的增长与中国一样,一直保持在 12%。该公司的 CEO 罗伯特·弗里得曼表示,或许他们的产品都是属低技术,而且可以复制,但任何竞争对手都不能在 86 个国家中处理好全天候的产品咨询。


这些似乎守旧却又在秘密创新的中型公司,以及西门子和戴姆勒等大型制造商,已成为「新知识经济」的核心。根据奥纬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在全球汽车工业的创新中,宝马等汽车制造商和博世等汽车部件专家估计占去了三分之二。


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于尔根·马瑟斯表示,就基于大学的科研活动而言,德国并没有走在前沿,「但我们的机械和汽车工业充分利用了他国开发的 IT,并找到了把这些技术融入到我们产品之中的创新方法」。


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德国制造商(占去德国研发开支的 90%)都在推出新的产品,其速度完全不亚于 IT 行业。


例如,机械制造商三分之一的利润来自上市不到三年的产品。慕尼黑奥纬咨询公司的机器行业顾问托马斯·考奇说:「从传统的意义上讲,这些公司从事的行业也许不是高科技,但它们却是最为复杂的行业。」考奇表示,结果,德国公司在许多小众领域都取得了创新,从而将竞争者挤出了市场。


以从事工程的海瑞克为例,在 1960 年代,它的职员只有一人,但如今,其用于挖掘隧道的复杂重型机械,实际上已占有了全球市场。该公司正在利用它在挖掘方面的专业技能,把业务扩展到了地热能源,即另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


把自己的原生产品与高科技产品和服务融合在一起,是德国制造商成功走出低工资竞争的另一个精明决策。克拉斯在出售其收割机时还配备农耕管理软件,并提供生物燃料的咨询服务。


Schmitz Cargobull 是欧洲首要的拖车制造商,如今,它又增加了一个财务部门、终身服务合同和全球定位货物监控系统,这些都带来了日趋丰厚的收益。福伊特是世界造纸厂房的最大建筑商,Durr 集团则向世界各汽车厂商提供涂料装置,如今,它们也从事施工规划、培训工人、维修设备并提供升级服务,其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可以将停工的风险减少到最小。西蒙表示,这种整合服务,如果不投入巨资,中国的供应商新贵根本无法相比。经济学家们把它称为「进入壁垒」。对福伊特和 Durr 等公司而言,它既保证了利润,又带来了就业。


令人吃惊的是,德国的繁荣似乎後劲很足。在经济学家们看淡该国经济前景的情况下,去年 11 月份的工业定单数字与上年同期相比却上升了 13.6%。


迄今,无论是超强势欧元还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似乎都没有削弱德国的工业发展势头。自 2000 年以来,激增的出口占德国 GDP 增长的 80%,使德国的经济增长超过了法国等邻国(2007 年,德法两国的增长率分别为 2.5% 和 1.8%,2006 年则分别为 2.9% 和 2.0%)。出口的成功带动了就业增长和工资上调,进而推动了经济的更大发展。


经济学家们表示,日益增长的国内消费有望缓冲 潜在的全球性经济下滑。

马瑟斯表示,外包给东欧等廉价区域的步伐也停了下来,有些公司更陆续把生产转移到德国国内。


弗朗霍夫研究院发现,自 2000 年以来,由于质量问题、物流成本或中国等地的员工严重流失等因素,3,500 家机器和化学工业公司,已把离岸生产都转移到德国国内。


Schmitz Cargobull 公司主席贝恩德·霍夫曼解释说:「我们不再外包,而是进行内包。」 法国等邻国正在密切关注这一趋势。就如何重拾近年法国经济失去的竞争力,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卷入到了一场争论之中。


法国研技部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萨赫瓦尔德说:「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差距已加大了。法国公司控制成本和创新的速度较慢。」


萨赫瓦尔德表示,由于过去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因此与德国对手相比,法国不太面临全球贸易的竞争压力。创造发展的竞争模式,即美国式的注重高科技创新和企业界的「创造性破坏」,必然也要求大规模的变革。


布鲁塞尔智囊机构 Bruegel 把法国和德国的出口工业进行了比较,并在去年 11 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断言,无论法国等国家是采用德国还是美国模式,法国政府规划者的当前重点是「保护国家优胜者」,但这一政策恰恰是错误的。


这并不是说,德国的激进出口模式是一味包治国内百病的百宝丹。尽管德国经济的制造业优势日益突出,但该行业的总体就业率却并未增加多少。由于大量缺乏竞争力的公司和产品遭到淘汰,工厂劳工的人数已从 1990 年占总劳动力的 40%,下降到如今的 20%。新型技术类工厂规模小,资金不足,但它们需要的不是低技能的劳工,而是供不应求的熟练技工和工程师。


德国的移民政策经过几十年的争论後,仍然拒绝外来技工的进入。最近,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的左翼统治联盟,一直在讨论打压临时雇工的计划。


当然,最大的危险是美国出现持续性的金融混乱或经济衰退,阻碍全球的经济发展。这一困境的重要部分就是通胀的压力,它已让德国的消费者(一向对通胀过度敏感)变得更为吝啬。但即使他们分厘必争,德国公司仍尽力保持定单的增长。


毫无疑问,美国(德国第二大出口市场)持续下滑的经济可能会改变这一双轨局面,从而进一步拉低德国的总体增长率。然而,只要中国和其他关键的新兴市场能够抵消这一劣势,德国复兴的旧经济仍将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赢家。

 樓主| 發表於 2009-3-7 19:14:35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本开始5掂



社会 | 2009.03.01

僧多粥少-日本隐性失业率超标




日本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经济危机。该国劳动市场形势不断恶化。许多就业者只获得有限期合同或者短工时合同。失业者往往不敢去正式登记。在目前的经济萧条时期,隐性失业率之高超出往常。



统计数字有时会具有欺骗性。日本正式公布的失业率只有4.1%, 甚至比去年12月还下降0.2%。 同时,以出口为主要经济命脉的日本,其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3%。 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占日本就业人口三分之一的非正式工。


去年10月至今年2月底,日本的非正规就业者有15万7千多人失业。由于他们属于非正式员工,因此并没有被列入官方的正式统计数字。


一位日本公民说,"我曾经在丰田公司工作。但是我只获得有限期合同,去年年底合同到期。因为我父母居住在吹田市,所以我决心参加这里的应聘。"


位于大阪县的吹田市在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也未能幸免。5个招聘位置的应聘者竟然高达2362人。市政府提供的工作位置,其最大好处在于没有任何前提条件,而且是永久位置。参加应聘的人中35%年龄大约在30岁,8%的人甚至超过50岁。笔试之后,4月份将公布幸运者名单。


目前,日本所有政府官员都在考虑如何克服这场经济危机和如何利用这场危机带来的机会。日本农业部一位部门负责人荣成一关表示:"去年12月24日,我们在部里设置了这个小组。这是为唤起人们对农林以及捕鱼业工作的兴趣而采取的紧急措施。我们也在全日本县一级成立了相应的招聘机构。"


荣成一关补充说:"截至2月18日,有1万人对农,林和捕鱼业的工作岗位表示了兴趣。其中有4千人对农业领域的招聘表示了兴趣。"


然而,4千名应聘者中,只有183人真正受到聘用,而且已经开始接受改行职业培训。但还有1800个岗位空缺,其中70%是永久性工作岗位。然而,对于那些迄今习惯了办公室工作或者操作机器的人来说,改行转入农,林或者捕鱼业并不容易。


负责人荣成一关认为:"虽然有工作岗位在招聘,但是求聘人对工作的想象往往同这些岗位的实际工作难以吻合。而且,一些对招聘感兴趣的人很快就发现,体力劳动的艰辛是他们所难以承受的。不仅在农业,而且在其它工作领域也有这种情况。"


例如护理行业。日本是一个人口迅速老化的国家,出生率低于德国,而且该国对移民控制严格。今天的日本,有很多老年人需要在养老院接受照料。然而,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匮乏,尤其是在当前的危机时期,全日本的养老院都在招聘工作人员。招聘条件非常优惠,通常是永久工作合同外加优厚的报酬。尽管如此,应聘者寥寥无几。一位人事部负责人说,如果应聘者在流水线上或者办公室内的电脑旁工作多年甚至几十年,一下子改行确实很难。许多应聘者必须重新学习与人打交道。

 

Peter Kujath


 樓主| 發表於 2009-3-7 19:26:40 | 顯示全部樓層

香港佬反应



经济纵横 | 2009.03.04

德企该是向香港迈进一步的时候



根据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2月底向香港立法会提交的《2009年财政预算报告》,今年香港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呈现-2%到-3%的负增长趋势。这也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首次出现的经济负增长。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经济困难时期,香港特区政府更希望通过国外企业帮助香港经济复苏。3月2日,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的代表就在杜塞尔多夫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



在象征着财富和繁荣的杜塞尔多夫市的国王大道上,世界著名的奢侈品商店门庭若市,眼下的德国,一些老牌工业并未需要面临经济拮据或企业倒闭的危险。


香港特区投资推广署与来自德国近十家媒体举行的记者见面会,就在这条大道上的一家五星级宾馆举行。见面会的目地是为将要在柏林开设的香港特区政府柏林办事处进行海外推介。这也是1997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在海外设立的第一家经贸机构。


香港特区政府驻柏林经贸办主任黄继儿先生一开始就向德国媒体表示,香港政府希望在经济萧条时期能很快度过难关,他说:「香港政府因为金融危机的问题推出了三个时间段的政策。


在长期政策中我们有十大基础设施的计划,比如,在香港建起占地为45公顷的文化娱乐中心,以及旧机场改造等工程。香港政府希望2009年这一年可以为香港创造6.5万个工作岗位。」


当然,香港特区政府除了要为港人解决就业问题之外,针对外国企业,特别是德国这一香港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介绍了一些实际的合作项目。香港柏林投资推广署负责人吴国才介绍说,在接触到的一些德国企业中,有些公司正希望趁着经济海啸寻找到香港发展的机会,他说:「香港有很多不同的机会,如果企业明白,他怎样可以利用香港这个平台去发展。比如说:我说到的环保、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机会。而且很多企业都感到现在是一个可以去投资,可以去了解香港的最佳时机。」


过去十年,香港75%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外企业竞标完成,总项目额达到780亿美元。2008年香港与德国的贸易总额为150亿欧元,比2007年增长了14%。同年,德国出口到香港的商品总额价值为50亿欧元。


推广署柏林经贸办主任黄继儿在见面会借用了一句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我们准备好了"。他介绍说,目前香港已有550家德资企业。在香港地皮贵、人工贵的情况下,吸引外资的最根本保障是香港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政策。


黄继儿谈到:「有很多投资者,当他们想到这个地方投资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他们的权益能不能收到保护。比如说:在出现任何事情以后,他们能不能通过当地法律得到应有的权利保护。包括:人  权、商业行为权利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


律师出身的黄继儿先生在回答德国媒体提问时强调,过去几年到香港发展的德国企业越来越看重香港有效的法律秩序。对于德国企业来说,现在该是向香港迈进一步的时候了。

 

严严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6 20:49 , Processed in 0.0672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