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991|回復: 5

[文化對對碰] 汉字简化和字源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3-1 10: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CCP的专利,未免抬举了CCP。实际上,汉字简化运动在CCP当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图推行简化字。至于后来国民党反对、毁谤简体字,这是令人遗憾的。CCP对汉字简化的主要功绩,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于知识界和民间的汉字简化运动转化为国家政策,积极推行,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反对汉字简化的一个理由,是繁体字符合汉字造字规则,虽难写,却比简体字易认。其实汉字演变到楷书,不管繁、简,已是面目全非了  ,想知道一个字的由来,至少也必须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儿童认字的小学教师,哪会有这样的功力?即使有水平高超的小学老师,能把某个字为何这么写讲得头头是道,又岂是小学生能领会得了的?用繁体字的各位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当初认字时有多少字是通过了解字源才记下的?恐怕绝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记硬背记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记硬背,当然是笔划较简单的简体字好记好认好写。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我举两个例子。
        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三个人叠一块,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写法,甲骨文就已经这么写,就是《周语》所谓:「人三为众。」非常好认好解释。可是繁体「众」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原来它的下部,实际上也是三个「人」,只不过变了样了,不说还不容易看出来;而上部呢,根本就是写错了,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个横着的「目」,《说文》解释说:「目,众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这个「目」应该是「纲举目张」的「目」,也就是网孔。网孔密密麻麻的,确实是「众意」。既然「三人,众意」,「目」也是「众意」,未免重复累赘,去掉这个含义不明显而且写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不是很好吗?
        再看「从」字。简体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从」的最古老写法,也见于甲骨文,取「两人相从」之意。繁体的「从」可就不太好解释了,它的右上角,是两个「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写法,可是其他部分呢?我们对照小篆,才发现这个字也是写错了,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成为一个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才添上去的,楷书再把它割成两半,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类似这样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礼」、「云」、「电」、「胡」、「须」、「处」等等,不一一解释。
        有反对汉字简化的台湾人声称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写出来的,比如「国」字。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国」字写法的演变。
        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说,「国」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写法颠倒过来,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字了。这一横是什么意思呢?许慎说是「以守一,一地也」,与「口」重复,不太可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横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来在「或」的左边加了波状的一竖,表示「戈」的柄,到后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的最后被完全包围,成为繁体的「国」〔□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斯制造小篆的时候。
        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非常早的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表「国」了,所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但「□」的写法毕竟不容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王」「□玉」。如果我们到历史博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把「太平天国」的「国」写成「□王」,那可绝不是郭沫若之流伪造的文物。武则天造字,也在「国」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多,最奇怪的一种写法是三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三秦」之意。
      简化的「国」字绝对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诌,而是早就在民间通行了,是最通行的写法,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都这么写,难怪大陆会把它当成标准字。
       简化字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自创,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时,遵循一条总原则:「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来或民间的写法,不自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我尚且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繁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电脑用字),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原载方舟子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8wnx.html 转载者略有删节。

[ 本帖最後由 羊城客 於 2009-3-1 10:37 編輯 ]
發表於 2009-3-1 22:27:49 | 顯示全部樓層
聽聞,新中國決定用「国」不用「囯」,是有原因的,真的嗎? 
發表於 2009-3-2 11:16:31 | 顯示全部樓層


  看完這段:
  「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再看這段: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我尚且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

不談書寫速度,單說筆劃多就等於難記難寫,作者除了「自打嘴巴」、「有口話人,無口話自己」之外,我只能猜想是「不用繁/正體字的人在那裏想當然地杞人憂天」。

再者,看完這段有關文字、電腦、與免費字體的關係,真係除了跌落凳,都無嘢好講:
「繁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电脑用字),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發表於 2009-3-2 14:48:00 | 顯示全部樓層

「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對於廣東人,里、裏,郁、鬱從來就唔係同音字,呢種所謂嘅漢字簡化係以唔尊重地方語言為前提嘅。

 

所謂「簡化字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呢位作者原來可以代表其他人嘅意見,真係犀利!禽獸靠有限嘅幾種叫聲傳遞信息,不過佢哋都從未覺得不變。因為禽獸未用過更好用嘅信息傳遞方式,呢個作者噉講,只會令人覺得佢井底之蛙。

 

至於話簡體字靚過繁體,亦係各人審美觀唔同,冇嘢好講。Taste呢啲嘢好難講嘅,芙蓉姐姐都有人話靚,屎都有人話好食啦。

 

 

發表於 2009-3-3 09:55:1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明詩——由繁到簡係漢字發展嘅進步趨勢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青名寸节雨分分
各上亍人谷听云
昔门酉宁可夕厂
木同舀匕杏化寸

青名寸节于八八
各上亍人谷斤厶
昔门酉宁丁夕厂
木冄舀匕杏化寸
發表於 2009-3-7 14:09:09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的漢字再簡化下去那真的是慘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7 07:32 , Processed in 0.0597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