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粤嚟粤掂」于2007年发表一文《拉丁化粤文嘅探索之路》:http://bbs.cantonese.asia/viewthread.php?tid=8247
本文就此文发表商榷。
首先,本人是粤文汉字简化运动之坚定支持者。
事关,连唐宋人士都未必晓解读西周朝代前后的甲骨文、金文、篆体等等,现代人就更加唔晓。亦即是话,汉字形态一直经历紧演化过程。
只要大家有心机揭字典的话,会好容易发现,一只字会有好几种唔同写法。甘大家晓唔晓认、写呢D异体字?
某日,突然有条友弹出来,要求你掌握晒异体字写法,如果你拒绝掌握异体字写法,就将一条「糟蹋中华文化」的罪名强加于你,你会是好气定好笑?
查实,就连所谓「正体字」(深笔字)亦不过是民国政府舍弃大量异体字「规范化」之结果。何必出于 反 共 心理而搬出过气的深笔字来斗气?
我甚至认为,目前之简化字方案仲未够简,写同记都非常繁琐,最好再进一步简化。比如将「停」字简化成「仃」,等等。
汉字,最初是象形表意文字,到《说文解字》编纂的年代「六书」系统已经成型,之后的千几年发展,「形声字」开始逐渐占汉字总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了。 「形声字」,即是一个带有部分表意作用的「偏旁」,夹埋一个带有部分表音作用的「部首」。 再加上,汉字字形本身不断发生变化; 亦即是话,汉字的象形表意功能早已丧失。
仲有一个问题:点解古汉语发音考证工作会难得甘交关呢?汉字记音功能非常差,直头等于无。
《切韵》等韵书使用「反切」系统注音。由于汉字各地古今读音变化极大,使得「反切」系统的注音功能丧失殆尽。用现存的任一种汉语方言都无法大部吻合古代韵书的「反切」系统。
而使用拼音字母书写系统的印欧语系,由于字母拼法本身就遵循一定发音规则,所以语言学家可以较轻易考证出古籍上拼写的词语之读音。
其次,本人反对粤文全盘拼音化,但支持将粤语部分难以考证字源的读音拼音化。
东亚大多数民族的语言(汉、藏、苗、壮、黎、泰、缅甸、老挝、越南等等)都是声调语言,即存在不少同音但不同调的「词」,需要通过发出不同声调来区分。
将声调语言,特别是汉语全盘拼音化,是有难度的。
求其打个Nei Hou出来,是指「你好」抑或「尼浩」??
加埋声调,Nei5 Hou2,就基本可以明确是「你好」了。
但又有例子,比如Soeyu4 Yan3,是指「衰人」抑或「需仁」???
当然,由于作为南方汉语的粤语跟东南亚语言有着微妙的渊源关系,所以重音字词相对于北方汉语而言是较少的。
不过,粤语同越南语的状况不同。越南语虽然有较多汉借词,但本质依然是东南亚语言,不属汉语范畴。
相较汉语而言,其他同属声调语言的东亚语言均可较容易实现全盘拼音化,偏偏汉语遇上很大麻烦。
所以,过于激进的全盘拼音化,显然不适合于粤文改革。
与此同时,粤语中也存在着许多未必一定是对应汉字汉词的单音或短句,古灵精怪的「正字」运动,反而让粤文改革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 ——北捞头借此砌你们生猪肉话你们搞「封建文化复辟」,老一辈的本地人又会训斥你们是生安白造。
举个最典型例子,「冚棒冷」Ham6 Baang6 Laang6,在亚洲大陆东南沿海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类似发音,甚至在未受过粤语影响的云南、贵州等「化外蛮瘴之地」的当地少数民族也这么讲。请问怎么「正字」?
再有就是,粤语「正字」工作本身就长期存在着一个误区——严重忽略了汉语各方言普遍存在的文白异读现象。
有次一位广东年轻人跟我争辩,这位年轻人十分热爱崇拜香港,他反复向我强调香港学者的结论才是不容置疑的权威,「‘Saan4门’的Saan4应是‘闩’,你错硬了!」他激动地打断了我的话。 我回应「如果单单表示闭合,有必要在‘门’字里加一条横萧以表示上锁吗?」「老广州话也有‘Soed1门’,你觉得这个‘Soed1’用‘闩’来替代是否更合理?」 「总之你就错啦!」他扔下了这句话后就愤而离开了。
其实,文白异读在粤语广州话当中也是广泛存在的。比如: 文读「关门」白读会变成「Saan4门」; 文读「踩车」白读会变成「Yai2车」; 文读「困觉」白读会变成Fan5 Gaau5或Han5 Gaau5; 文读「困住」白读会变成「Wan5住」 等等。
当下,「正字」运动已经走入了歪路、邪路、倔头巷。将一大堆今人已不再用的死朽腐僻字,从坟墓中挖出来,企图让其翻生,以彰显所谓「广府话」的「高贵汉族血统」。 鸡同鸭讲、各有各讲,最尾等于咩都无讲。
本人从细到大净知白话、本地话,从来就唔晓咩嗌做「广府话」。
[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09-2-14 05:44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