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北角英皇道某一間老牌大戲院租約嘅問題,激發一小部分人對於粵劇保育問題嘅關注。粵劇自然係中國文化寶貴嘅遺產,但係無可否認,近年來,香港下一代對粵劇嘅認識、同埋感情已經越嚟越淡薄。
第一,粵劇裏面嘅大戲都係關於《六國大封相》、《紫釵記》、《再世紅梅記》呢一類隋唐、或者宋朝、明朝末代呢啲歷史嘅情節。香港下一代打機、睇開荷李活嘅《魔盜王》、同埋《蝙蝠俠》,對於中國嘅宮廷歷史同埋民間故事早已經失去興趣,覺得係另一個世界嘅趣味,粵劇本身嘅情節、人物,對於香港年輕人已經好似火星一樣距離咁遙遠,慢慢就流於上一代,阿爺阿嬤嘅欣賞項目,你話有乜法子唔打上與時代脫節嘅標籤呢?
另一方面,你叫下一代對粵劇產生興趣,咁香港特區政府嘅教育政策裏面又有無粵劇欣賞、粵劇曲詞寫作,呢一科通識教育呢?如果無,咁又點可以空口奢言話要將粵劇登記為聯合國文化遺產,同埋喺香港打造呢個粵劇觀眾嘅下一代呢?將來西九呢個巨大項目落成之後,裏面好多人認為應該留番一部分係作為粵劇表演嘅場所,但係當粵劇隨住年代嘅遷移慢慢失去下一代觀眾嘅時候,係咪慢慢粵劇亦都變咗好似甘棠第呢一座古老大屋一樣,變咗一堆化石呢?
更重要嘅係中國中央政府喺全國推行所謂嘅普通話,對於地方方言有意排擠,同埋邊緣化;粵劇本身係用廣東話唱,喺今日推行普通話教學越嚟越凌厲嘅壓力之下,粵劇呢樣嘢到底是否政治正確都好成為問題,粵劇保育真係談何容易。雖然有好多有心人就八方奔走,但係一個對於文化、傳統、歷史無乜修養同埋認識嘅特區政府,你叫佢保養粵劇,無疑係有少少老鼠拉龜,兼緣木求魚。粵劇嘅品牌效應遠遠未能建立,相反只係令年輕人覺得只不過係窩喺廟街嘅一啲曲藝劇社嗰度,食完飯,一班師奶、阿婆聚頭唱兩嘴嘅一啲聯誼場所,保衛粵劇或者保障粵劇呢個傳統,似乎喺可見嘅將來都係會淪為一句空談嘅口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