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94|回復: 16

[閒話雜談] 趣谈粤语典故、故事系列之一:童子军,食云吞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12 10:58: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趣谈粤语典故、故事系列之一:童子军,食云吞

fficeffice" /> 

 

【前言】

 

这里有网友希望我能写一些几近失传的粤语典故或广州故事,这个提议很好。

 

其实从「芬1012」关于「啲蔃冇咗嘞,啲梗重捱得几耐」的讨论中我体会到,部分年轻人没有听说过一些粤语词汇确实有现实方面的因素。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改变,失去了与传统词汇接触的机会。以「蔃」为例,现在市场上的蔬菜根部都切去,洗得干干净净,很难见到「蔃」(须根)。你到市场(街市)买菜,蔬菜的「蔃」切不干净你还怀疑小贩是否想「呃秤」(短斤缺两)。最近国内也兴起SOHO一族(所谓「御宅族「),就是足不出户吧。有时间的上网买些处理好的蔬菜、肉类等自己煮;工作忙的就干脆点成品,你说他们有啥机会能见到「蔃」?到了春节,街市上常见的有保留「蔃」的蔬菜有生菜、茼蒿、大蒜等,还有甘蔗也保留了。可是年轻一代,不是去旅游就是和亲戚、朋友聚聚,谁还有那闲工夫去「买餸煮饭」(做菜)?还不是多数去酒楼饭馆。以前过年还要在大年三十前专门买些有「蔃」的蔬菜「碛年」(粤语读「窄年」,当然「碛年」除了有「蔃」的蔬菜还要有煎好的鱼、年糕等等),现在年轻的家庭也没有这个传统了。

 

另一方面,是传承中断。如果你的父母不清楚,你的亲戚、朋友没有说起特定的粤语词汇或含有这些词汇的典故、俗语、习语、口语等等,你如何得知还有这种说法和发音?就算是不经意听到别人说起,因为不懂,可能根本就不会留意;要么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但怀疑别人发音有误。在「芬1012」关于「蔃」的讨论中,我介绍了「大少奶唔食芽菜蔃」的典故。老实说,如果不是恰好「芬1012」提出,那个在脑海里尘封多时的典故不会被唤醒。我自家的小孩也只是在他们小的时候,具体说是吃豆芽的时候,我曾经告诉过他们。而他们是否能想起并告诉他们自己的孩子,我就鞭长莫及了。

 

当然还有现在粤语教育方面的问题;一些粤语词汇的电脑输入法问题;文章、报纸使用语言的大环境等等,不过本文不想对此深究。

 

所以,及时将一些在现代社会已经少说,甚至几近失传的粤语词汇、典故、故事、相关趣闻写下来,对广东乡土文化的保留、保存应该很有意义。我想,对丰富贵论坛各位年轻人的粤语相关知识,多少有点帮助吧。

 

只是过去几周不自量力写了一些粤语方面的拙文,特别是开始了「上下求索系列」写作,如果再增加另外一个系列,对我来讲确实有点压力。我老伴就说我是「得闲无事,攞苦来辛」(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尽自讨苦吃)。各位年轻人精力旺盛,可能难以理解上了年纪的人精力有限。而我一向又是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这是过去搞科研形成的习惯。所以,如果要写这么个系列,我不能只有简单潦潦几句,好像从网上什么地方粘帖过来,做文抄公就浪费大家时间了。如果要写又必须把一些相关情况、背景写出,这样两个系列对一个退休老人来讲是有点压力。况且现在年纪大了,「眼又朦,耳又聋」,年轻人用半小时可以打完的两张A4纸我边想、边写至少要好几个小时,而且还要干点家务,那确实累。

 

但是,想着这些事情的意义,最终还是决心尽一分力,尽量把两个系列都写。只是各位要体谅一下老人,「起货」时间会有点慢,不是几天就能出一个。两个系列交叉着写,尽量写好。

 

写「上下求索系列」是很耗人精力的,如果我写朝鲜的粤语读法,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说「我的老师说应该读「焦鲜」,大家意见如何」,那就失去了它可能蕴含的意义。所以,我把一些相关的背景,历史变迁,或一些「题外话」穿插进去,让大家对概况有一理解,读起来也不会太枯燥。

 

对「趣谈粤语」这个系列,我选的是一些轻松的话题,大家把它当作故事看。在写作上我放弃采用拙文《出恭与屎车——谈谈本论坛对「做爱粤语讲法」一文的反应》这样一种议论文的方式,不要让大家读起来感觉有某种压力。其中我会穿插一定的背景和相关粤语说法、词汇、典故、趣事,属于故事中有故事。希望这样能让大家在阅读过程能接触到更多的过去流行的粤语,扩充自己的粤语知识。由于不用议论文的体裁,文法上可能不那么严谨,为了不让这些枝叶影响了全文的主线,大家在阅读过程也要抓住中心,否则难免感觉作者「天马行空」写得乱了。

 

如果你们的祖父母、父母仍然健在,不妨跟他们交流一下,说不定能碰撞些什么「火花」。因为我毕竟上了年纪,有些过去的人和事不一定能完完全全精确描述,你们家中的老人家可能比我耳聪目明,也许能纠正、补充我的不足,这样也让我能从中学习。

 

谢谢大家!

 

***************************************************************

 

【正文】

 

系列一:童子军,食云吞

 

 

作为少年儿童的一个组织,解放前国内有童子军,解放后就只有台湾还有了;而国内红领巾就取而代之。

 

以前童子军是真的很威风的,他们的具体着装如下:

 

一、衣服;

夏天,短袖、短裤(男女一样);冬天,长袖、长裤。衣服是呢黄色,有肩章,袖章。这颜色怎样想象?大家可以看看《大决战》里边国民党军官穿在里边衬衣那种颜色就是。

 

二、长靴;

长靴,是黑色的,长到何处,包住「脚瓜浪(粤音同英语单词long)」(粤语「脚瓜浪」指小腿肚,包括整个腓肠肌)。插点题外话,关于这个在腿部的长度,过去广州人是用一个专门的词去描述的:骨。一个骨,(从脚往上)指包住踝部(脚踝,广州人称为「脚眼」);两个骨,指包到腿部中分(胫骨的中部,也就是广州人讲的「上五寸下五寸」——踢球踢到这里不骨折也得痛个半死,所以职业踢足球的都有夹板保护);三个骨,指包到膝部(广州人称为「膝头哥」)以下;四个骨,指包到大腿(大家可以参考电影《色、戒》中汤唯的袜裤长度)。这个「骨」现在广州话还有吗?有!六、七十岁以上的广州老裁缝就用。你说买了一双「两个骨」的袜子别人马上明白。所以,童子军的长靴是「三个骨」咁长(那么长)。

 

现在年轻人很流行一种「无骨」的袜子,就是短到脚踝也包不止。如果在以前,人家还以为你家里穷,那么小的袜子还继续穿。真是时代的变迁。

 

三、帽子;

帽子,有两种,颜色同衣服。一种是毡帽。现在国内禁止香烟广告,但过去,电视、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美国香烟「万宝路」的广告。毡帽,跟那个美国牛仔的帽子一模一样。

 

另一种是榄氏帽(也有写成榄豉帽的,估计帽子外形和「榄核」——橄榄核有关)。大家如果看那些跟国民党有关的战争片就知道,国民党军队通信兵通常是那些长得不错的女孩,他们戴的帽子就是榄氏帽,不是贝雷帽。形象地讲,就是那种两头是尖的扁椭圆形,或有点象菱形的帽子,就是电影《巴顿将军》中巴顿戴的那种帽子。

 

四、领带;

童子军的领带跟西装的不一样,有点像红领巾。平时打西装领带的地方童子军领带是一个不锈钢扣,有些是铜扣,上刻「童子军」三字。领带长度跟红领巾差不多,不同的是,童子军的领带末端打一活结。

 

领带颜色是蓝色。为什么?因为国民党的党旗是蓝白色,故领带的蓝色跟国民党党旗的蓝色一模一样。(大家要区分中华民国的国旗跟国民党党旗。前者是蓝白红三色,代表「青天白日满地红」;后者没有那红色,只有中间白色的十二角星和蓝底。)

 

五、军棍;

军棍正式名称为童军棍。军棍不粗,直径大概ffice:smarttags" />3 cm,但长度很长,到儿童的耳边。童子军是小学四年级(10岁)才能参加,这军棍对儿童来讲也真够长的。

 

通过以上描述,大家应该对童子军的外形不再陌生了吧。从外形来讲,童子军其实就象美军的「儿童军」,老实说真的很威风,很帅气。

 

如果两个童子军大街上见面就要敬礼。这礼如何敬?面对面立正,穿着皮靴的双腿一并立,拍的一声。左手水平横在胸前,伸出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右手抓着竖直的童军棍也拍的一声靠在身体右侧。三个手指代表「智、仁、勇」。

 

这童子军可不是随便参加的,至少是家里要负担起这几套衣服、鞋帽、军棍等。所以,解放前没钱你甭想得到好的教育。

 

解放前小学一年级,老师就(用粤语)教「早起身,下床去,开窗门,抹枱椅,先洒水,后扫地」。形式上有点象三字经。

 

谈起童子军,以及过去(指解放前)的学校规定非常严格,说得不好听真有点法西斯的味道。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以前学生都非常尊重老师,遵守规矩,课堂上鲜见什么散漫、「驳嘴」(顶嘴)等。

 

为了形象的展示,我举一场景。以前童子军有一专门指导老师,他的穿着其实跟国民党军官没有两样,就是没有军队的徽章而已。在操场上列队,如果他发现某个学生站立不整齐,他会警告一次。不听、不改,那就没有什么商量余地,根本不跟你讲什么道理,一脚就朝着你的「脚瓜浪」(小腿肚)踢过去。不服(其实不会出现)?顶嘴?一巴掌就打过来!说白了,就是等同军训。所以夸张点,解放前中小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微缩军营,很讲纪律。老师上课一到,刷的一声整齐站立。什么上课迟到、散漫、上课说话等等,想都不敢想。所以大家看《大决战》国民党正规高级军官坐在那里开会,都是衣服笔挺,坐得挺拔,不苟言笑,那是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改革开放前一般的战争片塑造国民党军官都是衣冠不整,嬉皮笑脸,色厉内荏,那是艺术丑化,是当时政治的需要。

 

我没有去过台湾。老实说,如果有机会我很想造访台湾现在的中小学,看看现在的童子军。但是,我也不期望能看到过去那种严格的、军事化的童子军。因为社会在进步,现在更强调法律和人性化。我的孩子因为我孙女调皮而打她,小小年纪居然能说「爸爸,你不能虐待我」,我差点没晕过去。过去粤语经常讲「棍棒底下出孝儿」,我小的时候调皮,我爸就会弯起五个手指敲我脑袋,美其名曰「畀啲五指果你食啦」(那就给点「五指果」你吃);而母亲就拿着「鸡毛扫」(鸡毛毯子)打我,粤语叫「藤条炆猪肉」,打完再说。敢顶嘴?再打!奇怪的是,我父母打完我却很尊重他们,感激他们!没有他们的严厉管教我们又如何成才?所以我的孩子教育他的孩子,打她我在旁边时从来不干预。哭?活该!痛?「抵」(活该)!我没有什么心疼不心疼的,粤语讲「自古慈母多败儿」,就是要从小严格教育,我是这样成长的,我的孩子又是这样成长的,不都好好吗?为什么对我孩子的孩子这一代就特别宽容?为什么我孩子的孩子这一代就特别娇气?什么逆反不逆反心理,「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因为童子军这种特殊的教育,走在大街上又是那么特别、显眼,所以过去广州市民就对童子军找乐子,编了一段顺口溜:

 

童子军,食云吞;打烂碗,赔十蚊;毋钱赔,赔碌棍。

 

發表於 2009-1-12 11:59:10 | 顯示全部樓層

奇怪,我外婆唔係噉教啵,我婆婆教嘅係:慢吞吞,食雲吞,打爛碗,賠十蚊(文)

 

後邊嘅嗰啲都冇嘅,唔明。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 13:00:13 | 顯示全部樓層

也谈童子军的顺口溜

 

 

不知您的外祖母曾经是否童子军。

 

一般来讲,七十岁以上的广州老人,应该对这句顺口溜不陌生。如果

 

恰好他们本身就参加过童子军,那对这句顺口溜就尤为熟悉。在今天重提,

 

可能对过去的岁月倍感亲切。

 

那时参加童子军不是愿意与否的问题,没有民主不民主,只要家里能够

 

负担那些费用,一般家长没有阻止自己的孩子参加这个组织的。所以我说,

 

多数七十岁以上的广州老人都熟悉这句顺口溜。

發表於 2009-1-12 13:52:26 | 顯示全部樓層

建国后,少年先锋队 就取代了童子军

發表於 2009-1-12 14:21:24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外祖母前兩年過身了,不過所知者為她死時八十六歲吧。至於有冇當過就唔知。婆婆在生時冇講過。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 15:04:45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谢「黄百万」的纠正

「黄百万」纠正我那句话「而国内红领巾就取而代之」很对。

 

「红领巾」虽然也指代少先队,但作为组织,这里应该使用

 

少先队。「黄百万」阅读很仔细,能找出问题,谢谢!

 

 

另外顺便补充一点,五十年代的时候,少先队的队歌不是

 

我们现在经常听的那一首,而是郭沫若写的。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發表於 2009-1-12 16:22:27 | 顯示全部樓層
係。我過咗身嘅婆婆,50年代時係小學老師,佢之前成日提及呢首舊版少先隊對歌。應該係馬思聰作曲,郭沫若填詞嘅。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 17:07:35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童子军,食云吞……」的真伪问题

 

 

「紫凤凰」对「童子军,食云吞……」说法存在疑虑,这也不奇怪,

 

因为这种说法跟他曾经听过的说法存在偏差。

 

 

为了对各位负责,我刚才特意Google一下,发现「童子军,食云吞……」

 

不是我一家之言,心里稍有安慰。因为发布假信息这顶帽子扣下来

 

不知又要挨多少批判了……

發表於 2009-1-12 17:24:19 | 顯示全部樓層

可能係時間問題,因為爾啲嘢都係一代(口)傳一代,容易走樣。

 

我外婆是八十多接近九十的年份(如果還在世),所以很可能她教我的那首更加早,也因此可能傳到十多年後,又發生了偏差,這類事件很常見。所以會否更早期的與後期不同,就很難說。

發表於 2009-1-12 17:3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通常係「慢吞吞,食雲吞」。

 

這裡亦有一個網頁:http://blog1.poco.cn/myBlogDetail.htx&id=655441&userid=36515596&pri=&n=0

 

而搜索「慢吞吞,食雲吞」,恐怕得出的更多。

發表於 2009-1-12 20:29:4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紫凤凰 於 2009-1-12 17:30 發表 通常係「慢吞吞,食雲吞」。   這裡亦有一個網頁:http://blog1.poco.cn/myBlogDetail.htx&id=655441&userid=36515596&pri=&n=0   而搜索「慢吞吞,食雲吞」,恐怕得出的更多。 ...

梗係多啦,唔同嘅场景噏出唔同嘅顺口溜。细蚊仔就就拿手。

發表於 2009-1-13 09:47:53 | 顯示全部樓層
冇必要爭論邊個啱邊個錯。基本上呢啲童謠都有好多個版本。
發表於 2009-1-13 17:48:42 | 顯示全部樓層

「脚瓜浪」——脚膼 骨+良.gif

 

「膝头哥」——膝头 骨+可.gif

發表於 2009-1-15 14:02:22 | 顯示全部樓層
少先队曾一度改名「红小兵」。
發表於 2009-1-15 14:08:50 | 顯示全部樓層

据我所知,我国最早嘅童子军系太平天国嘅小长毛,通常14、15岁,最细11岁都有,早期长官系著名嘅英王陈玉成。

發表於 2010-5-17 03:58:4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sean-lo 於 2010-5-17 04:08 編輯

水蛇粥:

太平天國之『童子軍』與zzuz文中所提及之『童子軍』並無關聯
zzuz所提及之廣州童軍舊事,其『童子軍』創始人乃英國貝登堡爵士,及後更成為世界性的童軍組織
太平天國童子兵乃其軍隊編製之一,與其女營類同,隸屬男營之牌尾,通常以童子兵為前驅,以作衝鋒之用
此兩者實不可同日而語.....

zzuz:
家父昔年正是童子軍一員,今行年七十又七
據家父憶述,昔衛國抗日戰亂,童子軍亦曾手持紅纓槍操練
我幼時嘗見1黑白持纓槍之舊照
因年幼無知,見與自己頗有幾分相似
袋返學校炫耀,後竟因此於洗衣時令父親此兒時寶貴舊照受損
實在可惜....

一見此貼所說『童子軍,食雲吞,打爛碗,賠十蚊,冇錢賠,賠碌棍』之舊童謠
即向老父求證,家父尚記得一字不差,因此可以告知紫鳳凰,無需懷疑此童謠之真確性
倒是由於49年後,童軍組織於內地消失,家父亦言許久未曾聽人重提舊話了
zzuz文中提及,甚想往台灣一觀當代童軍之狀況,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周章
故此『童子軍,食雲吞...』在廣州已僅餘少數上了年歲之人方有印象
但港澳應當稍多些許人會有印象
蓋因童軍在香港澳門均一直得以保留及發展

港澳與穗毗鄰,其實你想看.....隨時均可看......
戰後童軍在港已非所有學生均須加入之組織
是否加入適隨家長,部分小童加入童軍前最嚮往的便是其威水的制服

據聞近年深圳亦開始有童軍組織,由香港童子軍教官執教及擔任領袖
或許過得幾年,你的孫女亦有機會加入小狼隊,亦未嘗無此可能(小狼隊,10歲以下幼童軍)
發表於 2011-3-28 23: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童子軍,食雲吞,打爛碗,賠十蚊,冇錢賠,賠碌棍』

約在四十年前,在下在香港聽到另一版本:『童子軍,食雲吞,打爛碗,冇錢賠,賠條爛手巾』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2 11:36 , Processed in 0.08151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