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775|回復: 30

[比較研究] 关于惠州话嘅归属(粤语?客家话?),高手请进。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2 16:08: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题,请摆出理据研究这一学术问题,谢谢大家。

欢迎各位理性学术探讨。谢绝非理性对骂!

百度粤语吧相关帖:

 http://tieba.baidu.com/f?kz=521627790

[ 本帖最後由 粤协帮下手 於 2009-1-2 16:13 編輯 ]
發表於 2009-1-2 16:46:2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粤协帮下手 於 2009-1-2 16:08 發表 如题,请摆出理据研究这一学术问题,谢谢大家。欢迎各位理性学术探讨。谢绝非理性对骂! 百度粤语吧相关帖:  http://tieba.baidu.com/f?kz=521627790
多認爲係客家話
發表於 2009-1-2 21:13:56 | 顯示全部樓層
個人認知上覺得係客家地區,但係正式嘅惠州話的確屬粵語
發表於 2009-1-8 11:13:4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嶺南散人 於 2009-1-2 16:46 發表 多認爲係客家話

这个多数的讲法只代表你自己,惠州人都认为是粤语。

發表於 2009-1-8 12:55:5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二拧仔 於 2009-1-8 11:13 發表 这个多数的讲法只代表你自己,惠州人都认为是粤语。
但係我嘅惠州同學都話倨恁係講客家話咖
發表於 2009-1-9 06:38:45 | 顯示全部樓層
惠州人应多为汉化畲民,讲哎话(非梅州话)唔出奇。只是惠州府靠近广州府,受到广州经济的强势影响,逐渐演变为粤语罢了。
發表於 2009-1-9 07:53:55 | 顯示全部樓層
土客之争后变成客家
發表於 2009-3-30 15:40:55 | 顯示全部樓層
博罗本地话唔系客家话!
發表於 2009-11-7 02:09: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转帖] 原帖作者荔浦碧野 发表于 2009-2-18 18:35 南方发展论坛
「惠州不是客家城市,市区客家人口不足两成![公告]」主题版   

 

                          广东还有一大汉语方言——惠河方言(惠河话)

 

         郑重提请注意和高度关注:广东不仅有广州方言(广州话)、客家方言、潮汕方言等方言,绝对还有分支为「惠州方言(话)」、「河源方言(话)」等的「惠河方言(话)」;凡此以后,若同时提及广东境内诸主要方言时,绝对不应漏提忘提「惠州话」、「河源话」、「惠河话」。
       「惠河话」,亦即老惠州本地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叔新先生著述《惠州话系属考》(《语言学论辑》(1),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粤语惠河系探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所揭示的、迄今最符合事实实际、观点最正确、最有说服力、最可信之说的一种独特独立的广东方言,包括惠州、博罗、河源、龙川等老市(县)城的本地话,刘先生统称之为「粤语(指广东话,非指广州话。下同)惠州-河源系」,简称「粤语惠河系」,笔者本人则再简称之为「惠河话」或「惠河方言」——正如已正式认可称「潮州-汕头话」为「潮汕话」或「潮汕方言」一样。它绝对不属广州话、客家话、广客杂交话、潮汕话或其分支——关于这一点,除上述刘叔新先生两著述已考述和揭示外,以刘先生为顾问、由《惠州方言》编委会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古今中外关于惠州话(惠州方言)的首部词典性工具书《惠州方言》(词典),亦足以表明和佐证——该词典采用国际音标注音,且所收1万多条词(语)的每一条,都有惠州话与同意思的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的对照比较,读者易于从中判断出惠州话与后三者的异同之处。而《北大中文系论坛》网则称:广东新发现一种相对独立的汉方言「畲佬话」(原注:「畲佬」并非指「畲族人」),称之为「畲佬话」,那是对「惠河话」的又一称谓,且着重从其起源上命名。据悉,说惠河话的本地人,都普遍认同和接受刘叔新先生的「惠河话」说。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和局限,「惠河话」及其分支「惠州话」和「河源话」等,自有史以来,养在待在深闺人未识,被许多人乃至有的专家学者误识误判、错识错判为或广州话、或客家话、或广客混合话或其分支,造成和引发了种种负面的、甚至是很坏的影响和后果。
        特此郑重提出和提请惠州、河源、广东、中国内外乃至全世界注意和高度关注!

發表於 2009-11-7 02:14:20 | 顯示全部樓層
[转帖] 原帖作者荔碧 发表于河源论坛主题「[网友爆料] 河源人难道不是客家人吗?」版内 2009-5-23 12:54 

      现谨将本人整理的老惠州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叔新先生著述《惠州话系属考》的内容简介,以及《惠州话系属考·六》的部分论述选摘转载如下,以供网上读者参阅。

 

                刘叔新《惠州话系属考》内容简介及第「六」部分选摘
                                                                       
                                     《惠州话系属考》内容简介

 

        老惠州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叔新先生著述《惠州话系属考》,发表于《语言学论辑》(1),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全文约4万字。其原著做的内容[ 提要 ]如下:一、问题的提出。二、惠州话与粤方言[荔碧按  指「广东方言」,非指「广州话」。下同 ]、粤境客家话历史关系的考察。三、惠州话与梅县话、淡水客家话、三栋客家话及广州话在语音方面的异同比较。四、惠州话与广州话及梅县(近已改为梅州市,本文沿用旧称)、淡水、三栋三地客家话在特殊的基本词语上的异同考察。五、惠州话与广州话及三地客家话在词法、句法异同上的比较分析。六、结论。

 

「                                                      六

        将上面语音、基本词语和语法的考察及结果综合起来,会得出一个结论:惠州话同广州话接近而与客家话疏远,它是一种粤方言[荔碧按  指「广东方言」,非指「广州话」。下同 ]可以没有疑问。大量特殊基本词语、大量语法成分和语法结构同广州话的一致和近似,不仅否定了惠州话属于客家话的可能,而且也排除了把惠州话看作一种不属于粤方言和客家话的独立方言的可能性。
        ……
        从社会心理、语感及方言体系之间的接近程度来看,惠州话和东江中、上游流域的博罗(本地)话、惠阳水口、横沥等地的本地话、惠东本地话、河源话、龙门平陵话、紫金古竹话、龙川佗城话和老隆话、和平林寨话、连平忠信话等更亲近些。惠州话在地缘上和这一系列地点方言本是连成一片的,只是宋元以来,日益为势力扩张的客家方言分隔开,并分别被客家方言所包围。可是这些土语的说者意识到他们各自说的话相互靠近,彼此有强烈的语言上、地域上的亲缘感。由于惠州历来是东江流域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惠州话更成为这一带土语说者比较熟悉的方言。一个惠州话说者到了博罗、惠东、横沥、河源、平陵、古竹、佗城、忠信、林寨等地,和操当地土语的人谈起话来,会被认作同乡而受到接待。……这里只须概括地提出东江中、上游流域土语群的共同重要特点。
         它们归纳起来,有如下十三项:……(十一)「我」都音ngoi [荔碧按  原著采用拉丁字母国际音标注音。现因一般电脑通常难以选用该输入法字体和加以显示,故此处选用同音的另种拼音字母来注音。下同 ] ,从主要元音看,发音近于广州话的ngo [ 荔碧按 客家话发音为ngai ]。(十二)……
         这些共同特点大部分和广州话一致或近似地因应,有小部分和客家方言一致或近似,另外也含有纯属东江中、上游流域本地话自身的独特成分(如声调的差别与调值,「我」音ngoi,有表示完成体的「抱」[ 荔碧按  用「抛」更准确些 ]等等。这三方面综合起来,构成东江中、上游流域土语群的共同特色,表明这群土语是粤方言 内部的一列特别的近亲方言,它们成为和粤海系 [ 荔碧按  以广州话为重要代表 ] 、四邑系、高雷系等平行的一系,是可以确定的。
        如果仿例给这一支系确定一个由代表地点名(惠州、河源)缩并而成的名称,那么惠州话的系属便可概括为一句话:属于粤方言 的惠河系。[ 荔碧按  由上文可看出,上述的河源源城区、博罗、……等本地话的系属亦然 。]
        对于惠河系,笔者曾多次到有关方言点,作了较广泛而详细的调查;须再以更多时间,专题另作深入的研究,具体加以描写。这里只能提出个简略的概念。但是本文对于惠河系重要代表者——惠州话的介绍分析,已可透露此系面貌的端倪。」  [按 原著正文全文至此完结]

發表於 2009-11-7 02:18: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转帖] 原帖作者PT中山,发表于广东发展论坛 -[原创]「拒绝客家!《惠州方言》一书已出版发行!!」版,楼主,2008-10-25 19:15 1# 

 

                         拒绝客家!《惠州方言》一书已出版发行!!

 

        本报讯 「睇」(即看的意思)、「徛」(即站立的意思)、「食、饮(即吃)」、「炙日头」(即晒太阳的意思)……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你会明白这些传神、生动字眼的意思吗?这就是惠州的方言。日前,被誉为「东江民俗文化活化石辞典」的《惠州方言》出版发行,想学惠州方言的人终于有了工具书。
        昨日下午,《惠州方言》出版发行答谢会在惠州涛景高尔夫度假村举行,标志着该书正式出版发行。据《惠州方言》副主编黄松森介绍,惠州话是东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惠州人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移民、习俗、宗教及文化风貌的缩影,蕴藏着惠州历史文化的个性与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区划的调整、移民的增加、老惠州人的逐渐故去,惠州话已逐渐萎缩、边缘化。为了使惠州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整理并保存,在历史上不至于消失,一群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共同编写了这一本书,历时4年之久。
        在答谢会上,《惠州方言》编委会向对本书提供帮助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惠州学院图书馆、惠州慈云图书馆等单位捐赠了新书,还与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惠州新华书店有限公司签订了发行协议。 
        据了解,惠州话主要流行于我市惠城区及东江流域部分地区。作为岭南的方言之一,惠州话既与广府话相通,又深受客家话的影响,独具特色。惠州地处东江中下游,沿江的龙川、河源、紫金、惠阳、惠城、博罗等地的方言虽与惠城内的惠州话在语调方面不尽相同,但都是一脉相承。
       《惠州方言》采用词典编写方法,以词为基础,以词带句,以词带语。主要收集民间惠州话中的常用词,以及广为流传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并加以注音和释义,使得本书成为学、说、用、传以及研究惠州话的工具书,既体现了专业性又具通俗性、可读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共收进字、词、词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10000多条共60余万字,词条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体现了编写工作的深入细致,反映了惠州话的兼容性和丰富性。(转载)

       

         荔浦碧野注  原文载于东江时报2008年10月23日第11版,主标题为《学惠州方言有了工具书》,作者记者廖桂旭  实习生谢田凤

[ 本帖最後由 荔浦碧野 於 2009-11-11 00:47 編輯 ]
發表於 2009-11-7 02:22: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转帖] 原帖作者碧野,发表于惠州-西子湖畔论坛「主题:欢迎加入惠州本地(非客家)群」版内 2009-6-25 04:02 *73 楼*

 

惠州主家人 发表于 2009-6-24 23:51 http://bbs.hz0752.com/images/common/back.gif ;

         东江本地话,是粤语分支无疑,本地人也承认是粤语。什么粤客难分的说法纯粹是极少数客家学者搞出来的。 

 

        惠州主家人先生,与你交流一下。
        关于东江(中、上游流域)本地话的系属,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叔新先生著述《惠州话系属考·六(结论)》正确地考证认定为「粤方言的惠河系」;《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粤语惠河系探考》正确地考证认定为「粤语惠河系」。参见在本主题版内对该两著述的有关转帖。
        关于「粤、客难分的惠州话」之说[碧野按 我对此处「粤」的理解是指「广州话」] 的产生由来,从网上获知: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国内学界对「惠州话的系属」问题研究兴起和盛行,初始时,主要围绕和局限在「或粤(广州话)或客(家话),二者选定其一」的思维模式架内进行。由于惠州话既有独特的基本特征,这是确定其系属的根本和关键;又分别不同程度地兼有相一致或近似广州话、客家话的若干特征,因而在南国出现母语是客家话的若干专家学者认定惠州话「属客家话」,也有母语为非客家话的专家学者——如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杨烈雄先生认定惠州话「属粤语」系列;又因一时尚缺乏较全面、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及其成果资料,搞得一段时期内,惠州话「粤、客难分」,以致籍贯广东澄海县的著名语言学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新魁先生,有感而发地慨叹惠州话「粤、客难分」,由是便有「粤、客难分的惠州话」之说及传播开来。
        而北国天津南开大学刘叔新教授暨博导,则于1987年12月在中国语言学会第4届年会上报告了《惠州话系属考》,脱颖而出、首创性地提出了关于惠州话非属客家话、非属广州话,而属「粤方言的惠河系」说和观点。嗣后,《惠州话系属考》于1989年和1991年前后两次修改过,发表于《语言学论辑》(1),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关于惠州话和东江中、上游流域土语群[ 含惠州话。而惠州话又是「惠河系的重要代表者」(刘叔新语)之一。下同] 在整体上与广州话、客家话的关系问题,刘叔新先生著述《惠州话系属考·六(结论)》说:「东江中、上游流域土语群的」「十三项」「共同重要特点」,「大部分和广州话一致或近似地因应,有小部分和客家方言一致或近似,另外也含有纯属东江中、上游流域本地话自身独特成分」;「惠州话与广州话接近而与客家话疏远」。另据秘传秘闻,《惠州方言》词典(2008年)的数位主要具体编写人员,曾在内部私下谈及1万多条惠州话词(语)条中,分别与同意思的广、客对应词(语)条的异、同(或近似)时,说总的感觉是:有约六成左右与广同,约一成几左右与客同。此虽然还不是精确的正式的统计数据,但所反映出来的基本事实,与刘叔新先生的上述结论基本相吻合,可谓不谋而合、并可为之印证佐证。附带说明一下,《惠州话系属考》文中,对于广东学界专家学者中两位女士分别于1987年、1991年发表的关于惠州话「属客家话」的文论,做了驳论;嗣后,16年来,迄今尚未见该两位女士专家学者有反驳该驳论的文论问世。该驳论原文,我已擅自将其整理,以转帖转载在「客家论坛-客家风情-河源籍博罗人的《惠河系粤语》」版内,必要时,可再转帖至本主题版。
        对于刘叔新先生著述《惠州话系属考》、《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粤语惠河系探考》的评价,曾慨叹惠州话「粤、客难分」的李新魁先生,在其著述《广东的方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评述说:「他(刘叔新先生)的《惠州话系属考》通过详细比较惠州话、客家话、广州话的语音、语法,特别是大量的基本词语来进行考证,对惠州话的系属这个有很大争议的问题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惠州话属于粤方言的惠河系。」

發表於 2009-11-10 23:18: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转帖] 原帖作者xiaofeimao,发表于北大中文论坛www.pkucn.com 主题「粤方言研究的新著——刘叔新先生《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粤语惠河系探考》已出版」版内  2007-9-16 08:25   

粤方言研究的新著——刘叔新先生《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粤语惠河系探考》已出版

粤方言研究的新著刘叔新先生《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粤语惠河系探考》已由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全书六章,16开本,共计486页(,70万字)
目  录
自  序…………………………………………………………………………………………(1)

第一章  概说…………………………………………………………………………………(5)
1.1  土语系列的存在和身份问题………………………………………………………(5)
1.2  确定的土语点及其分布状况………………………………………………………(6)
1.3  各土语点概况………………………………………………………………………(8)
1.4  基本的土语点系列…………………………………………………………………(18)
1.5  问题及其解决途径…………………………………………………………………(21)
第二章  历史背景……………………………………………………………………………(23)
2.1  东江中上游土语使用者先民与粤东客家先
民迁入广东的时期早晚相距甚远…………………………………………………(23)
2.2  东江中上游汉族土著先民与粤语使用者
先民入粤时期大抵一致……………………………………………………………(29)
2.3  从历史背景得出的认识……………………………………………………………(34)
第三章  语音…………………………………………………………………………………(36)
3.1  土语群语音的概貌…………………………………………………………………(36)
3.2  声调…………………………………………………………………………………(38)
3.3  声母…………………………………………………………………………………(51)
3.4  韵母…………………………………………………………………………………(72)
3.5  语音系统的彼此相近及向粤语的倾斜……………………………………………(98)
第四章  特殊基本词语………………………………………………………………………(103)
4.1  土语群词汇研究的重要性和考察的基本途径……………………………………(103)
4.2  土语间特殊基本词语的大同小异…………………………………………………(104)
4.3  土语群特殊基本词语和粤语的近同………………………………………………(145)
第五章  语法…………………………………………………………………………………(182)
5.1  语法是不可忽略的末后一个考察方面……………………………………………(182)
5.2  土语群语法特点与白话基本一致…………………………………………………(183)
第六章  结论…………………………………………………………………………………(188)
6.1  东江中上游土语群是粤语的一个支系——惠河系………………………………(188)
6.2  占米话与粤北土语不影响惠河系的确立…………………………………………(191)

附录Ⅰ  东江中上游土语声母一览表………………………………………………………(193)
附录Ⅱ  东江中上游土语群主要基本词语对照表…………………………………………(197)

主要参考资料…………………………………………………………………………………(484)
后记……………………………………………………………………………………………(486)

                                              自  序
       当这本书稿编好页码,厚厚一叠放在书案上时,深深舒了口气。费力多年的艰巨工程,终于完成,不仅一阵松快,更是欣喜莫名。成果的获得,靠长期劳作的执着,靠各方面的帮助、配合,归到最深的根源上,更由于当初大工程愿想的萌发。
我虽出生于广州,广州话是我的母方言,但自小听惯了惠州府城籍的父母姑舅们的惠州话,留下了终生不会磨灭的语感。上世纪80年代初,在首次回祖籍地省亲的日子里,当听到一些亲友们说,惠州话这种土语现在吃不开时,我就问:「大家把惠州话看成哪种方言的地方话呢?」回答多是:「不清楚啊!反正是种没地位的土话!」个别亲友颇有主见地答道:「唔,我看是客家话的地方土语。我们说土语的人大都会说客家话,不是没有原因的。」听到这些说法,触动很大。既生疑窦,又有不平。作为东江首邑的广东名城,惠州历来流通的地方话,如今怎么能毫无地位,连本地居民也藐视它呢?不,惠州话岂能就在人们对它这种误解中沦落?!它该恢复应有的身份和地位。我心里久久这样自问自答,初步萌生了弄清家乡话系属身份的意向。
       之后,读到一两篇并无足够根据而断定惠州话为客话地方分支的论文;而且陆续打听到,溯向东江上游那边有不少与惠州话近似的本地话,直至上游流域北部,也存在好几个这样的语点。于是进一步下定了调查研究中上游流域整个本地话系列的决心。
       要作这种规模的远方方言调查,困难可是不小。首先,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要从天津跑到遥远的东江地域,独力调查那么多土语点和相关的地方客话,当然是做不来的。只有一个解决办法——以当时计划给硕士生开设的「汉语方言调查」课来作拐棍。我历来主张,只要是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生,不管研究什么方向,都必须通过选习有关课程,提高语言学理论素养和取得田野工作的能力。所以有意鼓励硕士生修习方言调查或语言调查的实践课程。而广东东部东江一带,恰恰汇聚着北方学子们完全听不懂的粤客闽三大方言和众多土语,正是冶炼他们田野工作能力的最佳场所。因此,带领他们到东江地区上汉语方言调查课,就既使学生们在专业学习上得益,又能解决调查众多语点的人力欠缺问题。可说是一举两得的。
       至于时间问题,远出外地活动会中断硕士生其他课程的听习,是一个莫大掣肘。利用暑假吧,无法抵挡南方炎热的侵害;利用寒假吧,参加者须放弃春节与家人的团聚。两难的情况下,为了利于工作,最后还是选择了后者。但是寒假不仅时段相对较短,当中地方上春节活动的八九天内还不得不停止工作。因此,时间相当促迫。每位调查者都必须春节前两三天结束一个语点的调查,春节后至北返前再调查完另一个语点。工作的紧张程度,可以想见。不过,春节师生返集广州,逛花街,游公园,放松休息了几天。
       随行的硕士生,很能适应本地环境,与发音人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不畏辛苦,兢兢业业,较快走上调查的正轨。他们主要承担起当地客话的调查任务;土话的调查,我亲自抓。不过当着实兼顾不上多个土语点时,他们个别人也能把土语点分担开。
       就这样,一趟南下调查活动结束,只能完成三四种土语和两三种当地客话的初查。次年,在差不多同样的深冬时节,再带新手到东江流域,调查新的语点。如是几次重复南下调查,到第五趟活动结束,才算达到初步全面调查的目标。诚然,在这过程中,经受过一些挫折、意外,遭遇过不少困难、苦楚,可是大家都走过来了。各地干部、群众对下来师生的热情接待和支持,总使人深受鼓舞,百倍增强把工作干好的信心和决心。这里不妨简略记下一个感人的事例。
       第四趟南下调查,春节休整后赴新点新丰县展开工作才两天,竟突然病倒——十二指肠溃疡复发。躺倒县医院病床后,几位发音人和县政府干部陆续来探看。住院4天,病灶出血未能止住,不得不转往广州治疗。一早登车时,医院大门前已聚着许多人——新相识的和未认识的当地干部、医护人员和其他人等。他们十分关切地来送别,都纷纷嘱我一路小心,多多保重。救护车快开动,只见两位护士快跑前来,把一大包柑桔放进了车里。我热泪盈眶,顿生愧惶:还没有给地方做成任何事就撒手,日后若不能重返旧地,把事情做完满,如何对得起这里的百姓们呢?
       事隔4年,好不容易又得着时间,带一位硕士生第五趟南下广东。这回主要是补查,首站就选定新丰,实现了暗下过的心愿:在哪儿摔倒了,还要在哪儿爬起来!
       多次调查的材料,装满了一大箱。可是却难有功夫加以整理,只得任其尘封。如此冷落下来,竟达8年半之久!2002年秋,在方言学界一些年青同仁的敦促下,东江土语研究才重新提到日程上来。经一整年时间对材料的整理、审察,发现记误和漏缺的地方相当多。于是决定再赴东江地区复查、补查。这时业已退休,虽尚有数位韩国博士生跟随,却不宜让他们在穷小乡镇里煎熬,自须独自上路,且自筹费用。这趟一人行动,倒也觉得轻松;只是复查、补查6个土语点,只能一个一个先后接着来,不可能同时并进,这就费时较多——竟耗了一个多月。2005年在正文撰写中,还遇到一两个存疑问题,无法落实。决定立即再只身赴相应地点——几个村镇——问清情况。
       南下东江一带调查,前后竟是7次!对土语及客话的了解,一次比一次增多。东江中上游流域的山川、城乡,也由陌生而越变熟稔、亲切。一次一次,地方乡亲们给予的热情接待和支持,莫不转化成愈益强劲的鞭策。
       如今,总算不辜负乡亲们和同行友人们的期待,完成了这项乡土方言的研究,以坚实的理据,论定了东江中上游土语群实为粤方言一支系的身份。本集子的问世,权可算作对那些大力支持过调查的干部群众的诚挚答谢吧!
       先后参加过调查工作的人员——当时的11名硕士生(刘维群、谭达人、张田勘、周荐、刘艺、岳长顺、葛向列、国怀林、王吉辉、徐宗鸣、陈小明),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实况的掌握作出了贡献。随马庆株教授攻习语法学的两位硕士生解晓楠、王梅芝,帮我打印出近300页的词语比照附表初样,不畏艰辛,耐心有加,精神可佩。是需要在此特别提出来,再次向她们深切致谢的!

2006年白露时节写于韵缕斋



原來用36k的modem登陸ie,慢的要死,多麽希望它能飛起來啊!
發表於 2009-11-10 23:26: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转帖] 原帖作者碧野 发表于惠州-西子湖畔论坛「惠州话——不是客家话一个语种」等主题版 2009-3-29、-30   

                      《惠州市志》的两三处根本性错误应予订正
                                                              

                                                              惠州  碧野

       本人因兴趣需查找有关信史资料,其中查阅了《惠州市志》(惠州市地志编纂委编,中华书局2008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志》)的《方言》编、《人物》编的「王度」条目,发现并认为其中有两三处带根本性的错误,应当予以订正。
       适逢该《志》前段时间被公示为市第二届哲社科优秀成果奖拟奖一等奖项目。本人原本想就该事,函致该办公室提出异议和请予订正。但因其规定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提供三位同行专家的书面意见」 ,而本人既非同行专家,又不认识其中「三位」 。且完稿之日,已过异议的截止提交日期。故未能以书面直接提交,只好在网上公布本人的反映、意见和看法。以供有兴趣、有心者作参阅;也以作为向该《志》编纂委正式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希望或许能对于正在编纂中的《惠州志》的有关编章编纂者做个提醒,提供参阅和参考。
      一、《志》的《方言》编乃至全《志》中,竟然没有「惠州话」或「惠州方言」一词;错把「惠州话」归属为「客家话」 ,说什么「从使用人口上看,惠城区的本地居民都使用客家话」 ,「 博罗县城话……是客家方言的一个特殊土语群」(见于该编《第一章 客家话》);又说「『本地话』是指惠州市原住民所讲的一种方言,使用人口不到一万,也是一种粤客混合方言,主要分布在惠东多祝的三胜、明溪,以及大岭及蕉田」(见该编《第五章 混合型方言》)。这是带根本性的错误,应当予以订正。
     (一)在事实和实际上,惠州话的存在和基本成型,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它是一种独特的广东方言之一,不是和不属客家话、广州话、粤(广州话)客(家话)混合型话(方言)或它们的分支,而是属惠河话及其分支。

       在事实和实际上,惠州话的存在和基本成型,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甚至可上溯到周朝时的古扶娄、先秦时的古缚娄小国「国语」 ——「鸲鹆」方言(即类八哥鸟的声音)、「南蛮鴃舌」方言(参见惠州文史学者何志成先生著述《失落在历史迷雾中的缚娄古国•三、四 》,载于《惠城文史》第二十一辑。网上亦可查阅到)。
北宋苏东坡谪惠时,其子苏过两诗中所称古惠州城域内的「鴃舌」土语,便是古惠州话。在此时期及之前,古惠州城域内尚无「客家话」存在,以及其表征及历史资料的反映和记载。
       在清代,乾隆末年客寓惠州,主归善学讲席、纂《归善县志》的浙江仁和人、解元陆飞,在其《归善县志•风俗》「方言」段文中,所列举的当时惠州话的「奶」(母)、「冒」(无。[按] 当时沿用的《康熙字典》尚无「冇」字,故其用「冒」字)、「落水」(下雨)等约30个词(见于《惠州志•艺文卷》第345页所转载),与今时惠州话的相应的音、义、用字同出一脉,在相隔200多年后今时的仍基本完全一样(参见《惠州方言》词典相应词条),可谓不谋而合;并说:「大都归善、河源、龙川其音轻以柔,博罗重以急。」
       清嘉庆年间,时任惠州丰湖书院山长的广东和平县客家人徐旭曾,在其嘉庆二十年(1815)作品《丰湖杂记》(见于《惠州志•艺文卷》所转载)中,论及惠州本地话惠州话与客家话、本土人惠州人与客家人的关系时,说道:「客人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之风俗语言,至今犹未能强而同之,彼土人以吾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彼同也,故仍称吾为客人,吾客人亦以彼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吾同也,故仍自称为客人。客者对土而言,土与客之风俗语言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阅数百年,亦犹诸今日也。」   
       在当代。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前主任,母语广州话[按 应更正为广东高州本地话]、已在惠州工作和生活了四十余年的杨烈雄先生,在其《对惠州话系属问题的看法》(1989)文中,排除和否定了惠州话是客家话。
       祖籍惠阳淡水、能操流利客家话和广州话,厦门大学中文教授、汉语方言学家,香港中文大学科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理工博士、博士后刘镇发先生明确提出:惠州话是一种非客(家话)非粤(广州话)的独立的方言。他在著述《再论惠州话群的归属问题》(2006)中说:「惠州话群包括广东东部和北部,及江西南部的一些方言群。……跟客语(客家话)和粤语(广州话)都有颇大的差别」 ;「惠州话群……它跟嘉应(梅州)方言群应该是平行而不是从属的」 ;「最古老的『广东话』,便可能是惠州话群、韶州土语群和四邑话了。……而今天当有人将他们和『客家人』混为一谈时,就难怪他们就更有被欺负的感觉了。」
       能操流利惠州话、广州话、也会说一些客家话的老惠州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叔新先生,在其著述《惠州话系属考》(《语言学论辑》(1),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粤语惠河系探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考述和揭示:惠州话,包括惠州、博罗、河源、龙川、和平等老市(县)城的本地话,是一种独特独立的广东方言,不属广州话、客家话、广客杂交话、潮汕话等或其分支;刘叔新先生统称之为「粤语(指广东话,非指广州话。下同)惠州-河源系」,简称「粤语惠河系」,笔者认为可再简称之为「惠河话」或「惠河方言」——正如已正式认可称「潮州-汕头话」为「潮汕话」或「潮汕方言」一样。对于惠州话和粤语惠河系,籍贯广东澄海县、著名语言学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新魁先生著述《广东的方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中评述说:「他[ 碧野按:指刘叔新 ]的《惠州话系属考》通过详细比较惠州话、客家话、广州话的语音、语法,特别是大量的基本词语来进行考证,对惠州话的系属这个有很大争议的问题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惠州话属于粤方言[ 碧野按 指广东方言 ]的惠河系。」并认为这个观点是「较有说服力的说法。」此外,以刘叔新先生为顾问、由《惠州方言》编委会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古今中外关于惠州话(惠州方言)的首部词典性工具书《惠州方言》(词典),亦足以表明和佐证——该词典采用国际音标注音,且所收1万多条词(语)的每一条,都有惠州话与同意思的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的对照比较,读者易于从中判断出惠州话与后三者的异同之处。      
       另外,北京大学《北大中文系论坛》网亦称:广东新发现一种相对独立的汉语方言「畲佬话」(原注:「畲佬」并非指「畲族人」),称之为「畲佬话」。那是对「惠河话」的又一称谓,且着重从其渊源上命名。
       据悉,操惠州话的本地人,从来不认为惠州话是属客家话,甚至有说操客家话的人是「客家屎」等不恭语的;说惠州话等惠河话的本地人,一般都分别普遍认同和接受刘叔新先生的惠州话等「惠河话」的系属说。
       据笔者所知,并认为,刘叔新先生著述《惠州话系属考》、《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粤语惠河系探考》,是迄今有关惠州话、惠河话系属问题的所有著述中,最符合事实和实际、观点最正确、最有说服力、最可信的著述。
     (二)当今惠州市讲惠州话的人口总数量及分布的基本情况。
       据历史学副研究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惠州市惠城区社科联副主席、区地志办主任邹永祥先生著文《海纳百川熔铸惠州包容精神》[ 按 :本文获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社科联和惠州日报社联合征文三等奖,「全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优秀论文」一等奖;原载2007年11月13日《惠州日报》。网上可查阅到 ]说:据初步调查,2006年底,以惠州话为代表的「本地话」,包括博罗(县城)话和平陵、观音阁、水口、平潭、多祝、龙华、沥林等地区的「本地话」,分布在(惠州市管辖的)各县区30多个镇和街道;全市(讲)本地话(惠州话)人口约53万。
根据上述对历史和当代的有关事例的不完全列举,可说明和证明该《志》中竟然无「惠州话」或「惠州方言」一词,以及把「惠州话」 、「博罗县城话」等归属为「客家话」 、「广客混合型话」是根本性错误。因而应当予以订正。
      二、《志》的《人物》编中,明永乐帝已经死了三个月,却竟然还活着并会讲阳间人话,即把「洪熙帝」错认错记为「永乐帝」 。这也是根本性错误,应当予以订正。
       该编的「王度」条目原文:「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永乐帝称方孝孺等[ 碧野按 含王度 。下同 ]皆忠臣可悯……」 。
       而事实上,据信史史料载: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中,明永乐帝朱棣亲征蒙古鞑靼过程中,七月十七日到达榆木川(约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之南),第二天即十八日病死;八月十五日,皇太子朱高炽在北京即帝位,改翌年(1425)为洪熙元年,史称洪熙帝、庙号仁宗;十月,洪熙帝称方孝孺等皆忠臣也,其情可悯……。
                                                                                                                                                                                                           

                                                                            2009.3.29

發表於 2009-11-10 23:33: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转帖] 原帖作者荔浦碧野 第63楼 发表于中国语言文字网-百家论坛-学术讨论-主题:[转帖]粤及中国亟须制定实施《方言管理法》类法!2009-11-8 13:32:00

[转载]原载惠州日报2008-11-1 A6版


     《惠州方言》编委会主任陈恩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为弘扬惠州文化提供帮助


     《惠州方言》一经问世,就获得各方的肯定。该书是由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恩强等牵头,组织惠州热心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同参与完成的。日前该书已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记者采访了 《惠州方言》编委会主任陈恩强,听他讲述《惠州方言》出版经过。

      惠州话综合广州话、客家话、普通话精华,体现了惠州人的生活态度

      记者:您好,当初怎么会想到编撰《惠州方言》的?
      陈恩强:4年前,我还在市人大常委会任职,当时和黄松森聊天,都有个想法,希望能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文化大市做些实事。工作几十年来,我一直对文化感兴趣,也非常关心惠州文化事业的发展,黄松森曾做过市文化局局长,对惠州文化非常熟悉。我们就想组织编纂一本与文化有关的书。客家话有客家话辞典,广州话有广州话辞典,潮汕话有潮汕话辞典,我们就设想编写一本惠州话辞典,完善广东话辞典体系。
      记者:您本人是怎样看待惠州话的?
      陈恩强:我是博罗人,讲的是客家话,惠州话我也会说一些。我很喜欢听惠州话,有时候听到小孩子说惠州话,用惠州话唱歌,我会停下脚步听下去,那种特有的音律很好听,很优美。
      惠州话是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形成的一种方言,它既不属于广州话语系,也不属于客家话语系,它是独特的,有自身语言规律。在我看来,惠州话综合了广州话、客家话、普通话的精华,体现了惠州人的生活态度——— 包容四海、崇文厚德。同时这种特殊性也构成了研究惠州话的难度。


      市委宣传部和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等单位以及文教系统给予大力支持

      记者:《惠州方言》出版发行后,社会反响不错,您认为它获得肯定的原因是什么?
      陈恩强:为这本书出力的有惠州人、外地人、青年人、老年人、教育家、企业家等等。大家兢兢业业,不怕辛苦,不怕麻烦,齐心协力要编出一本好书来。3年多编撰时间,可谓不短。大家每天都在辛苦工作,从事编写工作的几位老同志都是七八十岁高龄了,常常到办公室查资料,写手稿,劳动强度很大,中午就在编辑室里吃盒饭,寒暑不改,可他们从不抱怨,说能为《惠州方言》这本书工作很高兴。
      记者:编撰这本书有没有遇到困难?
       陈恩强:要说困难,一个是我上面提到的惠州话的特殊性,另一个就是资金。当初产生编撰想法后,我和黄松森很快就联系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包括南开大学教授刘叔新、原《惠州日报》总编辑祝基棠、中山大学博士刘若云、惠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邹永祥等,还分别从惠城区桥西、江北、河南岸等地找到了本地的惠州老人。
      如何筹措资金是个难题。我们经过多次联络,得到了一些企业的支持,保证资金顺利到位。市委宣传部和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等单位以及文教系统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马来西亚华侨希望得到此书

      记者:您希望《惠州方言》这本书在惠州文化史上起到怎样的作用?
      陈恩强:惠州话是惠州文化特征之一,不过现在说惠州话的人逐渐减少。几十年、几百年后,惠州话会怎么样,我们无法预测。我希望《惠州方言》能够引起人们对惠州话的关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那些热爱惠州话、对惠州文化有兴趣的人提供必要的帮助。
      现在,对惠州人文历史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今年上半年,这本书还在编写过程中,有位马来西亚华侨得知后,辗转找到我们,希望成书后,给他寄去两本。受此启发,我们给市外事侨务局送去了200本,通过他们给在海外生活的惠州人提供一份了解惠州文化的资料,促进惠州对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本报记者温 舒
發表於 2009-11-10 23:38:04 | 顯示全部樓層
[转帖]原帖作者荔浦碧野 第64楼 发表于中国语言文字网-百家论坛-学术讨论-主题:[转帖]粤及中国亟须制定实施《方言管理法》类法!2009-11-8 13:38:00

[转载]原载惠州日报2008-11-1 A6版

         共同的惠州情结
          ——编写《惠州方言》小记

       《惠州方言》(以下简称《方言》),是一本学、讲、用、传以及研究惠州方言的工具书。在我省,其他方言均有词典,惟独惠州方言是空白。作为岭南的方言之一,惠州方言是东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惠州人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移民、习俗、宗教及文化风貌的缩影,蕴涵着惠州历史文化的个性与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区划的调整,移民的增加,老一辈惠州人的逐渐故去,惠州方言已在逐步萎缩、淡化。

         编辑出版《方言》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自发行为

        方言代表的是文化的多样性,方言消失就象物种消失一样难以恢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已经规定了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语言是主要的遗产形式。为了使惠州方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整理和保存,在历史上不至于消失;为了挖掘、传承惠州地域文化,让文化大市建设彰显地方特色;同时也为了给有意了解、研究惠州方言的人士提供方便,编辑出版《方言》便成了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编写这部《方言》的主体,属临时搭配,非政府部门,也非专业机构;既非心血来潮,更非利益冲动。在一无财政拨款、二无红头文件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把这群不同职别、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们汇聚一起?是志同道合的目标,是酷爱惠州的情结,是抢救遗产的责任,是回报社会的义务。他们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惠州人,是爱家乡、爱事业的有心人。编写《方言》的缘起,是心仪已久、酝酿已深;是一拍即合、自发参与。要编写这样一部工具书,没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心无杂念的执著是无法问津、难以完成的。面对不解的神情和怀疑的目光,需要苦恋的惠州情感和坚毅的学术勇气;面对浩繁的方言和丰富的词汇,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潜心的治学境界;面对异变的语音和不同的释义,需要严谨的扎实作风和穷究的科学态度;面对可数的赞助和有限的时间,需要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忘我的投入状态。

      编者群策群力忘我工作

        编写《方言》的领衔人物是陈恩强先生。他是一位儒雅慈祥的长者,受人尊重的领导。他曾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多年,热心公益事业,待人仁厚友善,都是有口皆碑的。他筹集经费资助山区文化站建设,他拉来赞助支持儿童剧《狼来了》上演,他引来资金扶持挂钩村发展生产,修桥筑路,完善基础设施,并种下五十多亩平安大桔……此次编写 《方言》,与他素年积愿不谋而合。他四处游说,八方宣传,化得善款,保证了编辑出版的必要经费;他召集骨干制订编写方案,躬临现场听取讨论意见,不断鼓励和关心编写人员。而编写《方言》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是祝基棠先生,他原任《惠州日报》老总,现当主编得心应手。他毅然辞去高薪聘请,婉拒老友热情相邀,一门心思扑在《方言》上,甚至把钟情的爱好暂时舍弃。他引经据典、查询探究,以严谨的作风对待每一个字音、每一条注释。通宵达旦已习以为常,连轴转的伏案久坐使腰椎间盘突出更显严重,但他硬是挺了3年多,实在难熬时便请盲人按摩缓解。南开大学博导刘叔新教授和中山大学刘若云副教授是惠州人,是研究惠州方言的专家,这次特聘刘叔新为顾问,刘若云为副主编。刘叔新的专著《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粤语壮傣语问题》和刘若云的《惠州方言志》对探究惠州方言的演变、拼音方案的制订等起着基础性与指导性的作用。刘若云副教授还多次来惠讲授拼音方法,并参加讨论,对一些有争议的、关键性的问题提出破题之见、点睛之解。邹永祥以他多年编写地方志的丰富经验,为编写《方言》提出许多有见地的意见,并为《方言》编写条目首字笔画索引,其主编的《惠州志·艺文卷》收进的大量惠州方言为编写《方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石奎常为保护惠州的历史文化遗产鼓与呼,他对编写《方言》很是认真,常常为某句惠州话的语音和释义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正是他的这份较真而减少了失误。谭山宜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化人,精通琴棋书画,他原有眼疾,长时间的伏案编写令眼疾加重,几乎失明。王宏宇抱病坚持编写,还补充了不少几近失传的冷僻口语。

        四老为惠州方言语料把关

        值得一提的是请来为惠州方言语料把关的「四老」,他们是分别来自桥东、桥西、下角、水北的叶伟强、杨维俭、郭宝泉、王选财。年龄大的已83岁,最小的也78岁。他们不顾高龄,每天讨论八小时「直落」,中午也不休息,敬业精神连后生也自叹弗如。他们是土生土长的 「老惠州」,有的当过老师,有的任过校长,他们对惠州的历史文化古迹和人文习俗典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是惠州通、活字典。他们对每个词条认真琢磨、反复推敲。
        不一一列举了,这是一个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群体,这是一首意蕴隽永、和谐交响的乐章。1000多个日日夜夜,添加了多少白发;10000多个词条,60多万字,凝结了多少心血?守护的文化责任,加快着「救遗」的步伐;共同的惠州情结,迸发出无穷的动力。也许,《方言》的编辑出版在短期内未必有什么效应,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将日显其文化的魅力、典籍的功能。编写《方言》的人们,惠州的历史不会忘记你们,惠州的老百姓会感谢你们!  (黄松森)
發表於 2009-11-10 23:43: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转帖]原帖作者荔浦碧野 第65楼 发表于中国语言文字网-百家论坛-学术讨论-主题:[转帖]粤及中国亟须制定实施《方言管理法》类法!2009-11-8 13:44:00

[转载]原载惠州日报2008-11-1 A6版

         填补惠州方言研究领域空白
         ——《惠州方言》读后

         汉语方言的研究源远流长。日前,《惠州方言》在历时三年多的艰辛劳动后面世了。《惠州方言》不仅为人们了解、运用、研究惠州方言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科学的工具,而且填补了惠州方言研究领域的空白,充实了我国现代汉语方言的研究内容。《惠州方言》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比较完整反映惠州方言概貌,具有资料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的语言工具书。

         惠州方言:东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活化石

        惠州方言自其形成之日起,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目前主要流行于惠州市惠城区、周边几个县部分地区以及东江流域部分地区。最近几十年来,惠州方言在词汇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很多以前常用的词和俗语已渐渐不用,或者为别的词所替代,惠州方言有走向式微的趋势。导致此现象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会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的改变,又包括方言自身发展的因素,再加上惠州市惠城区身处闽客粤三大方言区的交界处,是个典型的点状双方言区,容易受到周边方言和共同语冲击和影响。因此作为东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活化石的惠州方言,作为一项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州方言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惠州方言》的出版无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还是从保留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这个意义上说,都是很及时的,同时也是很有必要的。

         近10000个词条释义准确简洁

        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惠州方言》的编撰和出版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它在对惠州方言词汇的介绍和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它以丰富的词条、精准的记音、周详的释义和独到的例证为惠州方言的归属确定、惠州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进一步研究及方言区间词汇比较研究乃至整个汉语方言研究提供了翔实、丰富而且重要的语言材料。
       《惠州方言》收集了从民国初期到现在的惠州方言所存在的词、词组、句子、谚语、俗语和歇后语等近10000个词条,较好地反映了惠州方言词汇系统的基本面貌,体现了惠州方言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在注音上,《惠州方言》精确的注音为惠州方言的语音研究均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释义上,各条目力求做到准确、贴切、完整,简洁扼要,不蔓不枝。对于一个条目有多种义项的分列不同义项,且大多有相应的例子,将语义和语法、语用相结合,帮助读者理解条目的意义和用法。除了释义,《惠州方言》更讲求词条理据探讨,尤其是在谚语、俗语、歇后语、谑语等固定用语等条目上,不但对其词义作了详细的解释,同时还指明了其词源。这对词源学和民俗文化学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如「麻海生阿女——— 多余」词条虽然在字面上用了歇后语的方式明确指出了词的意义是「多余」,但读者不知道麻海是谁,为什么麻海生阿女等于多余,所以将其来源进行了解释:「相传惠州城内有个叫麻海的人,多女无子,妻每生一女,其必答邻友问曰:多余的。喻多余。」


         每一词条与广州话、客家话等进行比较研究


       《惠州方言》对每一词条均与相应参照系(主要是周边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进行比较研究,以「同」或「近」加以标注。这一尝试既能看出惠州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异同,同时为进一步的方言比较研究、绘制本地区及全国方言地图打下基础。在纵向上,书中的条目也显示了横跨数十年的惠州方言在词汇上所出现的新老派之别。如老年人称「硬币」为「银仔」、「毫子」,而年轻人称为「硬币」等。
       《惠州方言》主要来源于民间日常生活的口语,以词为基础,以词带句,以词带语,为惠州方言的语法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在词法上,通过词条可以看出惠州方言的构词形式和词头、词尾。如从「阿舅」、「阿奶」、「阿白公」、「阿锡」、「阿妗」等亲属称谓及 「阿驼」、「阿聋」、「阿崩」、「阿缺」等对某类人的称呼语中可归纳出惠州方言有名词词头「阿」;在句法上,从书中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固定用语中可以归纳出惠州方言的某些句型结构和语序。
        其次,语言是地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方言亦然。通过《惠州方言》中的词汇可以探究到惠州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独特的民俗习惯和精神内涵。《惠州方言》囊括了惠州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天文地理、农村生活、城市生活、方物特产、思想观念、认知水平、风俗习惯等等,其涉及面相当广泛,折射出惠州独特的文化传统。如有惠州民间传统小吃 「阿嫲叫」、「逆糍」、「赖粉仔」,土特产「梅菜」等。
        工具书编撰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像惠州方言这样的缺乏记录方言的文字材料的濒危方言,除了少数童谣民谣外没有方言文学,就更需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和深厚的学力去做深入的田野调查,因此《惠州方言》可以说是一项难度颇大的文化工程。  (陈淑环)
發表於 2009-11-11 00:51:05 | 顯示全部樓層
[转帖]原帖作者荔浦碧野 第66楼 发表于中国语言文字网-百家论坛-学术讨论-主题:[转帖]粤及中国亟须制定实施《方言管理法》类法!2009-11-8 13:49:00

[转载]原载惠州日报2008-11-1 A6版


       历史与现实意义深广
       ——喜读《惠州方言》

        以陈恩强、黄松森、祝基棠为首的《惠州方言》编委会送来该书,读后十分高兴,深感获益良多。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思维、互相沟通、互相了解的工具。《惠州方言》编委会迎难而上,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使本书能够面世,其历史意义和现实绩效都应当大书特书。

        为惠州文化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

      《惠州方言》的编成,为惠州文化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功不可没。
        专家论证资料显示,岭南文化按照地域结构来划分,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港澳文化几个大板块。惠州的地理位置是东邻潮汕,西连珠三角,其文化结构应该是既有广府文化,又有客家文化,两者结合便形成了岭南文化中惠州文化这个支系。这个支系是比较小的,因为自隋朝开皇年间设立循州总管府后,惠州作为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和拓展,而当时在城里居住的绝大多数人是讲本地话的土著居民,他们早已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和传统礼仪,随后又在这几方面从入城移民和周边移民 (主要是客家人和闽南人)中有所借鉴,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便逐渐形成了惠州独特的文化,并把它融合到本地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方言土语中。
      《惠州方言》把语音、音转、语义、语用、本地俗语和谚语融为一体,形诸文字,并且比对惠州话、广州话、客家话和潮汕话的异同,这就让今后的研究者可以从中看出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的融合过程,以及惠州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发展及其特色。

        挽救惠州方言于式微

       《惠州方言》的编撰,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挽救惠州方言于式微。这应该是编者的初衷。
        就汉语方言来说,据查考,目前有十大语系,包括广东话语系、闽南话语系、东北话语系和四川话语系等。由于语言复杂,人们又要相互沟通,所以自汉代扬雄开始就十分注意研究地域语言。
        惠州话的发音多数是舌前音、舌中音、平舌音,声调很低而多元,韵母又复杂,外地人很难掌握。特别是全国推广普通话50多年来,在普通话主导话语空间的情况下,说惠州话的人越来越少,除了解放前后的第一代、第二代外,第三代的年轻人和小孩子很少说惠州话了。由此可见,惠州方言已处于式微状态。《惠州方言》在注音、释义及与多种语言比较上均作了研究,它的出版和传播必将使这种式微状态获得生机。

        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

      《惠州方言》出版的另一个重要现实意义,是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这里必须从惠州当前的大政方针说起。市领导曾经提出,要把惠州初步建成现代化经济强市和文化大市。要营造「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州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和谐创业环境。
      《惠州方言》把惠州本地人的日常生活、亲朋称谓、社会交往、天文气候、风俗节日、婚丧嫁娶等惯用语和常用语都包容在内,涵盖面很广。外来人口可以从这部书中获得对惠州比较立体的了解,便于沟通,便于合作。  (黄海蛟)
發表於 2009-11-11 00:56: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转帖] 原帖作者荔浦碧野 第68楼 发表于中国语言文字网-百家论坛-学术讨论-主题:[转帖] 粤及中国亟须制定实施《方言管理法》类法!2009-11-8 15:29:00

[转载]原载东江时报2008-10-23 第11版

      《惠州方言》编委会相关人员大「曝」出书细节
        历时4年8易其稿终成书

       《惠州方言》一书的出版过程可谓历尽艰辛,历时4年8易其稿才得以出版。在昨日举行的答谢会上,该书的主编祝基棠、副主编黄松森等编委会人员向记者讲述了该书编写及出版过程的故事。


初 衷
        广东惟有惠州方言无词典

         祝基棠对惠州方言研究多年,他认为一种方言孕育一个地方的文化,蕴藏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等丰富的信息,体现出一个地方人民的智慧。惠州方言是没有文字、全靠口头传授的地方方言,是属于地方文化的活化石。
         黄松森告诉记者,我省其他方言均有词典,惟独惠州方言没有。作为岭南方言的代表,惠州话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产生比客家话还早五六百年 (东晋以前),可谓是东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惠州人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移民、习俗、宗教及文化风貌的缩影,蕴藏着惠州历史文化的个性与特色。

      「救遗」不让惠州话「消失」

        随着惠州话逐渐萎缩、边缘化,如果不进行整治和保存,会有「消失」的危险。一群对惠州有着深厚感情的老惠州文化人一拍即合,表示要对惠州话进行整理、出书「救遗」。于是,他们编写出了这样一本学、讲、用、传以及研究惠州方言的工具书。
         据介绍,编写《惠州方言》的领衔人物是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恩强,编写此书与他多年的愿望「不谋而合」。陈恩强四处游说、八方宣传,为编写工作筹集资金,保证了编辑出版的经费。他还召集骨干制订编写方案,现场听取讨论意见,不断鼓励和关心编写人员。黄松森说,正是「有了这样的带头人,大伙热情空前高涨」。


过 程
        主编为出书辞高薪舍爱好

        黄松森说,《惠州方言》主要收集民间惠州话常用词,以及广为流传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编写工作量大、繁琐,能够出书非常不容易。
        记者了解到,该书本来打算2007年底出版,但在将要交付排版印刷之时,编写人员发现其中仍有纰漏,于是又收回重新校对审核。最后,此书的出版发行推迟到了今年10月份,历时4年之久,8易其稿。
         作为《惠州方言》主编的祝基棠,深知编写工作并非朝夕之功,难以分心旁顾,毅然辞去高薪聘请,一门心思扑在编写工作上,甚至把爱好——— 打乒乓球暂时放弃了。

        惠州「四老」每天工作8小时把关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编写时请来了叶伟强、杨维俭、郭宝泉、王选财4位惠州「四老」为惠州方言语料把关。「四老」中年龄最大的已83岁,最小的也有78岁,都是土生土长的「老惠州」,有的当过老师,有的任过校长,对惠州的历史文化古迹和人文习俗典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是「惠州通」、「活字典」。
        在这一过程中,惠州「四老」不顾年事已高,常常每天连续讨论8小时,中午也不休息,对每个词条认真琢磨、反复推敲。正因为有了他们的逐一考证和共同核实,才使得《惠州方言》的误差降到了最低。


影 响
         马来西亚华裔E-mail求书

        中山大学副教授刘若云是惠州人,是研究惠州方言的专家,被特聘为《惠州方言》的副主编。今年9月19日,刘若云收到了一封特殊的E-mail,发件人是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华裔 (第四代)「WenSanYong」。
      「WenSanYong」在邮件上说,他祖籍惠州,对惠州话非常感兴趣。幼年时,学校的华裔同学大多用广州话沟通,讲惠州话的机会非常少。他非常希望有机会多学母语(惠州话),但由于大多懂惠州话的长辈都已不在人世,现在能够讲惠州话的机会更少了。
        为了提升自己的惠州话水平,「WenSanYong」参与了网际中文论坛,在搜索惠州方言资料时读到了一些关于惠州方言的论坛题目,里面提及了两本关于惠州方言的参考书籍《惠州方言志》和 《惠州方言词典》(即 《惠州方言》的最初书名)。他查询得知,《惠州方言志》已经绝版,而刘若云参与编写的 《惠州方言》刚于2007年底问世 (事实上推迟到今年10月份才出版),但是市场上未有销售,希望刘若云帮忙购买。
      《惠州方言》编委会表示,将通过外事侨务部门将该书转送给这位马来西亚惠州籍华裔。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廖桂旭  实习生谢田凤
發表於 2009-11-11 01: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转帖] 原帖作者荔浦碧野 第69楼 发表于中国语言文字网-百家论坛-学术讨论-主题:[转帖]粤及中国亟须制定实施《方言管理法》类法!2009-11-8 16:53:00

[转载] 原载惠州日报2007-01-12 A9版


         留存语言世界的一方惠州——《惠州方言词典》印象
                                             □罗川山
  
        仔细端详案头的《惠州方言词典》[荔浦碧野按  2008年10月正式出版时,定名为《惠州方言》。本文内均同],如同在审视一座由惠州人自己主建的「小惠州」语言文字工程。其独特、其神秘、其幽涩、其精妙,恐非一般惠州人所能领略!
        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恩强先生领衔,黄松森、祝基棠先生组织的编委会及编办,联络起邹永祥、刘若云、王石奎、王宏宇、谭山宜和杨观全、张莉蓉等一批热心人士,酝酿搭建《惠州方言词典》「工程」,我作为历史见证者,已深深地为这群「本土语言专家」的奉献精神和执著地酷爱惠州的苦恋情感所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言语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也往往是作为综合性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所触及的对象,面对这一特殊对象,展开这项研究,没有学术勇气和开拓胆识,是断然不敢问津的;展开这项研究,没有精凿细琢的钻研精神和悉心收集辩识与论证的扎实作风,也是断然不能做成的。但他们都做到了,并以收录 8000[荔浦碧野按  正式出版时,事实上为10000]多条目的字典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当然是惠州一件不小的可惊叹的奇迹!
  
         引领我们进入一方独特的地域文化领地


      《惠州方言词典》以其对惠州方言这一流传千余年的言语载体的分类整理与剖白,引领我们进入一方独特的地域文化领地。具有非物质文化特征的惠州话,是东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惠州人在千余年迁徙变动、历史变故中民俗承传、宗教演变的文化积淀,是惠州历史文化个性与人文精神在言语时空的闪亮定格。所以,学习和体味惠州话的音韵旋律和形音指称,不啻是走进惠州的一次精神旅游和零距离「亲密接触」,那么,我们没有理由婉拒和谢绝这位姗姗来迟却风雅不凡的「言语导游」。
   
        方言研究中具有独特地位的个案研究成果


      《惠州方言词典》将是在方言研究中具有独特地位的个案研究成果。从文本上虽然只收集了民间惠州话中带有口头交际用词和流传的谚语、歇后语,但收录整理方式的「凡例」原则都展示出编辑人员的颇高学术造诣。其词目安排与标音、释义都遵循着基本的规范与法度,且特别排斥了低俗词句的举例。尤其是「惠州话拼音方案」,是极富创造性的研究体系与编排程序,堪称惠州的言语研究的奠基之作。由此看来,《惠州方言词典》的学术价值,不只是在于填补了一项惠州的语言、文化研究的空白,而在于随着时代的变迁,《惠州方言词典》一定将日益彰显其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价值。

     留存和「建构」了精美绝伦的「言语惠州」

      《惠州方言词典》在为全方位建设文化惠州铺上了一块金色基砖,更为有意义的是,她为我们在丰富的言语世界留存和「建构」了一座精美绝伦的「言语惠州」。面对这样的文化功德,作为语言学门外汉的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心中自然升腾着感激——由衷对陈恩强、黄松森、祝基棠等先生的创造性艰辛劳动充满敬意。我想,惠州历史会记住这一切,新的惠州文化建设也会定格这一切!
        感谢惠州诞生了一部整理自己语言「文化资产」的好作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22 08:23 , Processed in 0.0813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