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文字的繁與簡.
中國文字由象形文字到現在.出現由簡到繁,由繁到簡的各個不同階級.
先說由簡到繁這個段,他有五千多年歷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新生事物不斷出現,就發現了前人留下的字巳不足應付,于是,大量湧現更多的文字與辭彙,而成為今天的中國文字,字的國家.中文基本上由"永"字的基本筆劃變化而組成.由於組成文字的元素太少,又要把文宇細緻分工,筆劃多了就在所難免.
中國長期都在教育水平不高,普及偏低的情況下,形成了大部人處於文肓與半文肓現象.解放後,為解決這問題,於是乎掃肓.繁體字對文化水平太低的人造成了障礙,要在短期解決文肓,簡化文字是最快最好的辦法.簡體字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
文字簡化活動中,從文字簡化而出現了繁簡二個斷層的層面,由於當時對政治,歷史,文化,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上考?#93;偏低.沒有應真評估因此而帶來負面的影響.
政治上,大陸與港澳台文字不統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用二種不同方式表達的文字.
歷史上,我國幾千年的歷史記載的書冊都是用繁體字和古典文法記錄,簡化後對歷史研究成了障礙,
文化上,使用簡體字的人,對閱讀古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礙.
經濟上,我國存在大量有價值的藏書,要將它們全部譯成簡體字的話,須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譯出來的書籍並沒有原來的價值.
社會上,社會的發展,人民的教育普及,受教育的時間也增長,水平大大提高,對文字認識與了解能力也提高.繁與簡對人民的影響的分別也減低了.
科技上,科技一日千里,電腦的出現與普及,繁與簡在書寫問題上,同時也減少了它們的分別.隨着聲控技術的發展,書寫問題減得最少了
大陸推行了文字簡化幾十年,並沒有體現出大陸人民的文化水平比沿用繁體字的港澳台人民高出很多.但是,反而出現很多負面影響.
當然現在並不可能走回頭路,唯一解決繁簡斷層的問題,只有提倡用簡體字的人最好也識看繁體字,用繁字的人識得簡體字.港澳台人士巳經是這樣了,所以大陸簡體書籍進入港澳台也有市場.大陸也應重新考?#93;了.
有位德國學者認為:中文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字.他認為中文是預制件,只要把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字組合起來,就可以成為新字或者新辭彙.不象用字母組合成文字那不停地創造新字.所以並不是最好的.越南把文字完全拉丁化了,但也不見得進步了很多.現在越南更要求學生要學好中文.
中文是象形文字,90%都是形聲字,只須看字就知其意.所以人們讀文時很多時是看形快讀,很少一筆一筆地看每一個字.
將文字簡化,有些字少了形(部首),並不表示後來者先進,只是退步了.
從調查中發現,現今在社會工作的年青人和中年人,有相當多的人或多或少都在學習繁體字.一來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二來與港澳台人士在文字上接觸減少不必要的障礙.
"子入太廟,每事問."的精神要學習,還要作詳細分析.別再那麼書生意氣了.
我只列出簡體字帶出的負面影響,並不是取締幾十年巳成為事實的結果.你用你的,我寫我的.並不存在矛盾.何必用"遗老遗少"來漫駡.
大陸網上有人講了一個例子:
有一個這樣的傳聞:某大學的一位教授要求學生到圖書館找<后汉书>,學生回來說:圖書館沒有此書.教師覺得奇怪與不信,親自到圖書館了解,他發現了多本<後漢書>在書架上.他只好搖頭慘笑.
如果要求那些學生閱讀和研究這本<後漢書>,大家也可以想像出來.
我強調一點,使用簡體字的同時,最好能看繁體字.並不是要求他們能書寫繁體字.識看並不是會寫,讀與寫是二回事.要清楚分別開來.
我的外婆如果沒有去世,巳是百年老人,她是婢女出身,自少伴小姐讀書,她能把四書五經,大學,中庸,孟子等書準確讀出來,但是只是伴讀,從沒有用過筆.故此她這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出.但是在30年前回鄉探親,發現她能把大陸報紙內文準確讀出來.這是真事,並不是編的大話.
一個沒有受過正式教育的老人,也可以繁簡文字相通使用,真替那那沒有此本領的人汗顏.我本身在廣州受教育,學的都是簡體字,由於受到外婆的影響,也努力學習繁體字.現在,繁簡的問題對我來說並不存在.人生在世學多一點,識多一點只有好處.那又何必以為別人同化你們?這種想法,只會對自己和子孫帶來負面影響.理性分析總比感性處事好得多.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