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得闲,唔觉意搜索到《廣東俗語考》之贴吧,系用个序言来做 驳北人讥粤语为鸟语之佐证,后面有朋友话睇唔明文言,飛斗胆以译之。都系嗰句「尤望博雅君子。匡其不逮。有厚幸焉」!
原文:
自序
粵處中國之南方。其語言與各省不通。人幾疑為南蠻鵙㈠舌。不知秦主中夏。 畧定楊越㈡。置郡後。以謪㈢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予越雜處。直不啻為越地移 民。厥後五胡亂華。中國民族播遷南省。迨宋南渡時。諸朝臣從駕入嶺。不 知幾萬家。宋末。陸丞相奉幼帝至厓門。兵數十萬。皆從中原來也。故粵俗 語言。本土中正音。非方言比。而何以其語言殊異。不能與各省通。則知黃 農世冑之子孫。其式微也久矣。夫有聲音而後有語言。有語言而後有文字。 故按其語言。而考證文字。卽知其民族之根源。吾粵語言。多有合於古音古 義者。如身體中之頭面頸喉大髀。與夫日頭月光。若粥若飯。其名稱皆本於 五經。非同呼腦袋。臉子。嗓子。腿子。太陽。月亮。稀飯乾飯。之外省語 。悉本方言土音之可比也。然粵語之名物雖正。而亦多有求其聲而無其字者 。何哉。則以語音讀音分而為二之故。於是輕重清濁之間而音變矣。無呼作 母。合呼作憾。返呼作翻。勿呼作米。尋聲者無從下筆。於是而生安白造之 俗字出焉。此外省人所以謂廣東多白字者也。不獨外省人云然。卽以屈翁山 之博學。其所著廣東新語。於土言一則。亦訛悞甚多。書中生造之字。亦復 不少。又如來有離者。卵有春音。而不之引正。雞伏卵謂之晡鬥。不知有菢 蔟字。似此紕繆。不一而足。文學大家且如此。矧俗人乎。著者不敏。謹將 平日考得粵語之字。分類而著之篇。名曰廣東俗語考。是亦講求廣東言語學 者所不廢也。尤望博雅君子。匡其不逮。有厚幸焉。
民國二十二年 癸酉夏五月孔仲南序於四未能齋
注:
(一)鵙:粤音kyut3(缺)普音jú。鸟名,又名「伯劳」 [shrike]。背灰褐色,尾长,上嘴钩曲,捕食鱼虫小鸟等,是一种益鸟。如:鵙鵙(形容伯劳的鸣叫声)。
(二)略定楊越 语出 史記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傳 第五十三
南越王[一]尉佗者,[二]真定人也,[三]姓趙氏。秦時已并天下,略定楊越,[四] 置桂林﹑[五]南海﹑象郡,[六]以謫[七]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八]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
注[一]正義都廣州南海縣。注[二]索隱尉他。尉,官也;他,名也;姓趙。他音徒河反。又十三州記云「大郡曰守,小郡曰尉」。注[三]索隱韋昭曰:「故郡名,後更為縣,在常山。」注[四]集解張晏曰:「楊州之南越也。」索隱案:戰國策云吳起為楚收楊越。正義夏禹九州本屬楊州,故云楊越。注[五]索隱按:地理志武帝更名鬱林。注[六]索隱案:本紀始皇三十三年略陸梁地,以為南海﹑桂林﹑象郡。地理志云「武帝更名日南」。注[七]索隱音直革反。
(三)謪 即系 谪,注[七]索隱音直革反,读zaak1,今普通话读 zhé。 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迁。~降。~戍。~居。贬~。
今译:
自序
粵处于中國的南方。他的語言與其他各省不通。人们都觉得粤语是南蛮的鸟语。其实他们不知道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华夏,攻取并平定了杨越之地后,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并谪徙民众五十万人守卫五岭①。和百越族人杂处。直到与百越原住民无异。后来南北朝时五胡乱华②,中原民族开始向南迁徙。到(北)宋南渡时,诸位大臣伴驾进入两广,不知道有几万人家!南宋末年,左丞相陆秀夫③侍奉幼帝赵昺至厓山(今广东新会南),拥兵数十万,都是从中原来的。所以粵语俗语才是中原正音,非方言可比。那又为什么和其他语言有别,不能和别的省份相同呢?这样才知道谁是真正的炎黄子孫啊。可惜粤语式微很久了,因为先有声音而后有语言,有语言而后有文字,所以按其语言而考证其文字,就知道其民族之根源。我们的粵語,大部分是与古音古义相吻合的。如身体中的「头、面、颈、喉、大髀」或者日头月光,比如粥或饭其名称都源於五經。不能等同于什么「脑袋、脸蛋、嗓子、大腿、太阳、月亮、稀饭干饭之类的外省话。现在明白粤语并非其他外省土话可比了吧。然而粵語的名物虽然正,还是有很多只求其声而无其字的,为啥呢?其实是语音读音一分為二的原因。在于轻重清浊之见的音变。无读成母、合读成憾、返念作翻、勿念成米。寻声的话就无从下笔了,于是凭空捏造出来些俗字。这就是外省人之所以说广东多白字的缘故。还不全是外省人这样说,就是屈(大均)翁山④先生这样的博学文士,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語一书中,在《土言》这一章中也是错误百出,讹误特别多的。书中捏造的字也真不少。比如「來有離者,卵有春音。」而不知道去引正。鸡孵蛋謂之曰「晡鬥」不知道有「菢蔟」这个词,如此错误,不一而足。文学大家尚且如此。何况俗人呢。笔者不算聪明,现谨將平日考证所得的粵语字,分类编辑成册。名叫《廣東俗語考》。也是希望学习广东语言者不要不浪费。更盼望博雅君子,给与批评指正,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民國二十二年 癸酉夏五月孔仲南序於四未能齋
(1933年 夏·五月 孔仲南 序於 四未能齋)
失敗飛 拙译 於 2008年12月7日
注:
1.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五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人称为「蛮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五岭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古代的统治者总是利用五岭作为划分行政区界的地物标志,所以五岭也是诸省区的边缘。 五岭山脉以南的地区称作岭南,主要是指广东、广西地区。
2.五胡乱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而造成与汉族政权对峙的时期。又称永嘉之乱或五胡十六国。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其他还有丁零 、乌桓、吐谷浑等等。
3.陆丞相:南宋的左丞相陆秀。(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建湖)人。宋理宗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赵昰死,又拥赵昺,奉皇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宰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有《陆忠烈公遗集》。
4.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诗人,位居「岭南三大家」之首(其余二家为陈恭尹、梁佩兰)。
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以诗的成就最高。虽然抗清复明、弘扬民族节气始终是屈氏诗文的主旋律,但其诗文中充满着关注社会、体恤民生的情愫。有的学者指出,屈大均的诗文以爱国诗人屈原为楷模,效法注重民生的诗圣杜甫,但又自铸伟辞,开辟出自成一家的「翁山诗派」,形成词语璀璨瑰丽、情感沉烈恢宏、意象雄奇的独特风范,将文采美、性感美与理性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文采美发自情感美,而情感美又遵循着理性美,这种完美的结合,使得他的诗文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 本帖最後由 失敗飛 於 2008-12-9 17:21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