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西祠胡同 作者:李 陟 发表于: 2008-8-11 17:36:05 转贴者声明:本帖观点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转贴目的是给大家观看/评论. . . 雨花石,主要产于我国扬子江畔的南京及其长江流域。近年来在湖北荆州、三峡宜 昌、和洞庭湖等地区也广泛的被人们所认识。
南京是雨花石文化的发祥地,雨花石是南京城市的一张名片。近来,雨花石又同 云锦并称为「金陵二宝」,其文化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几千年灿烂 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南京雨花石文化具有较为完整的、6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其赏玩历史,最早可追溯 到6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南京北阴阳营人。1955年到1958年南京博物院在发掘北阴阳 营原始文化遗址时,共出土了76枚花石子。据夏代的《晏子春秋》记载:「夏之衰也 ,其王粲作为璇室」 「璇」,即是现在的雨花石。可见,早在夏代人们对雨花石就 有了一定的认知。而以清贡欣赏雨花石者最早记载,当属苏轼。宋末元初,元朝翰林 学士郝经著有《江石子记》在笔墨中浓缩了对雨花石的深情.现代,周恩来总理对雨花 石也偏爱有加,在梅园新春30号会客室案头,至今还摆有一盘总理当年收藏的雨花石.
雨花石文化,早期应属于我国玉石文化范畴,是我国玉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其独特的个性,最终雨花石文化从玉石文化中独立出来,成为中国赏石文化中的一 朵奇葩。
雨花石的主要品种有玛瑙、蛋白、水晶、玉髓而这些都归属宝玉石一类质地。其 中又以玛瑙为主要代表。玛瑙是二氧化硅的胶体凝聚物,硬度7至7.5度,色彩丰富、 艳丽,多有巧色,是非常理想的一种玉料。我国古代书籍对其都有一定的记载和描 述,汉代以前的史书玛瑙亦称‘琼玉'或‘赤玉'。玛瑙一语来源于佛经,梵语本名 ‘阿斯玛加波',意为‘玛瑙'。是由佛教传入我国后,才在我国改称为'玛瑙',佛 家又称为「七宝「之一。《法华经》云:金、银、琉璃、玛瑙、真珠、玫瑰为七宝。 而雨花石中的玛瑙,与世界上广泛所认识的玛瑙多有不同,一般所指玛瑙多为原生 玛瑙。大且有外壳,也有矿脉可寻。而中国雨花石中的玛瑙多为细碎卵石,沉积在 砾石层内,是一种玛瑙籽料。它质润且灵透多有画面,所以被石界誉为雨花玛瑙之美 名。
雨花石中的蛋白石,圈内也称为雨花蛋白。因与澳洲所产蛋白宝石同属一种含水 的二氧化硅(SiO2nH2O),所以地质学名也称作蛋白石。南京的雨花蛋白,在内部分子 结构上与澳洲蛋白有所不同,但都含有水份。在质感上与新疆的和田白玉有很多的相 似之处,其色泽柔和多为白色少有复色,成景物或花虫者就更为珍稀。雨花蛋白,白 可比羊脂。多彩复色者则又于澳洲宝石有神似之处,所以笔者认为南京所产雨花蛋白 石不应归为澳洲宝石一类。
它虽不是宝石确胜过宝石、它虽不是和田白玉却堪比羊脂。所以我认为,中国南 京所产雨花蛋白石,是一种具有澳洲蛋白宝石成份的东方玉石。若天然成趣,其价值 应高于两者。
雨花石在不经任何人工雕琢的情况下,即形成一幅天然的画面艺术。在著名的文 学巨著《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绘:「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 缠护」在作者曹雪芹笔下幻化为「通灵宝玉」。著名学者、雨花石理论家池澄先生在 多年的研究下得出结论:「通灵宝玉的原型就是雨花石」。此语一出,在社会各界和 红学界引起了具大凡想和广泛关注,他的观点得到了江苏省红学家严中先生的肯定; 著名雨花石收藏家、鉴赏家马文斌先生也多次指出,雨花石应该被翻译为画面宝石并 向世界推广这一独特的观赏石品种。
雨花石因其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炫丽夺目、灿烂迷人。又因其包罗万像或名山 大川或花鸟鱼虫更有名人肖像显于石上。被著名作家艾煊喻为:「天然的艺术,艺术的 天然」。所以我说:「南京雨花石堪称--中国的画面宝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