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675|回復: 1

[文化對對碰] 推广普通话 不应砍尖音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1-29 20:05: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

.
转自湘里妹子论坛  发表者 逍遙   发表于 2003-10-7 11:24
来源:北大中文    作者:林化义
转贴者声明:本帖观点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转贴目的是给大家观看/评论.
.
.
 

现代汉语(普通话)承袭了「数人会」「国语罗马字」的衣钵,砍掉了尖音,搞了「尖团合流」。现代语言学家为此拍手叫好,认为是汉语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广大北方话社区的乡村野老和老派学者对此却深恶痛绝,认为是谬种流传,践踏汉语。七十年来,一代一代的「孩子王」们情愿或不情愿地用法定语音教学生「咬舌子」(把尖音字念成团音),而「京剧界至今讲究尖团音的区别」。在尖团音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尖团合流究竟是汉语发展的自然规律,还是始作俑者方言偏见的谬误?国人一般都很糊涂,有必要对它进行一番剖析,让国人了解其来龙去脉,分清良莠之后,重新决定弃取。

什么是尖团音?尖音和团音的概念,最早出自清人《圆音正考》的序言。《圆音正考》成书于1743年,即乾隆八年,是专为纠正尖音舌面化(尖团合流)的语病,分辨尖团音而写的。其序言说:「试取三十六字母审之,隶见溪群晓匣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与开口、闭口、轻唇、重唇之分,有厘然其不容紊者,援辑斯篇,凡四十八音,为字一千六百有奇。每音各标国书(满文、满族称满文为国书)一字于首,团音在前,尖音居后」。从这段序言可以知道,所谓团音,就是见系齐摄呼的读音,其声母等于现代舌面音jqx,如基ji欺qi希xi;所谓尖音,就是精系字齐摄呼的读音,其声母近似现代舌尖音zcs(精系舌尖音的发音是舌尖抵下齿背),如积zi七ci西si。

什么是尖团合流呢?尖团合流又叫尖音舌面化,就是把尖音字读成团音,也就是把声母为zcs的齐摄呼的读音改为声母为jqx的舌面音,如把尖千仙(zian cian sian)改读为坚牵掀(jian qian xian).分尖团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也是汉语高度精密的表现。自从有汉字,就分尖团音。这从「剑」和「箭」两个字上可以推知;剑和箭都是古代常用兵器,而且都是在文明初期即造字时代常用的兵器。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是决不会让这两种同时存在的最常用的兵器完全同音的。如果完全同音,要说「拿jian来」,是让人们去拿剑呢,还是去拿箭呢?还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吗?就象小学的班主任老师给学生起学名,或者象父母给自已的孩子起乳名,能让两个学生或两个孩子完全同名吗?由此推知,我们的祖先造字时,是剑箭不同音,尖团音有别的。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仍然是剑箭不同音,尖团音有别。自从东汉末年开始用反切给汉字注音,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剑的切脚字是「居欠」(jian),箭的切脚字是「子贱「(zian).从梁的《切韵》、宋的《广韵》、《集韵》、清的《康熙字典》、民国时期的《中华大字典》,直到1932年,所有用反切注音的字书、韵书,无不是尖团分明的。即使是反映近代北方话实际语音的中、外字书,如元代的《中原音韵》,明代的《韵略易通》、《等韵图径》、《西儒耳目资》,清代的《五方元音》、《邮政式拼音方案》等,也都是分尖团的。只在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颁行以后,才正式砍掉了尖音,搞了尖团合流。

《国音常用字汇》为什么要砍掉尖音、搞尖团合流呢?这需要从尖音舌面化的历史谈起。
原来,尖音舌面化是满族人学汉语时出现的语病。

满族人原居北方寒冷地区,语音特点与汉族稍有不同,就是舌位有点后缩,舌尖有点上翘(卷舌)。汉语精系声母zcs的发音是舌尖平伸抵下齿背,能够和齐撮呼韵母相拼(尖音),而满语zcs的发音是舌尖上翘抵上齿背,与齐摄呼韵母相拼近似儿化音。这样,满族人发汉语的尖音就很困难,就只好把尖音后移,发得近似于舌面音(团音)。自1644年清军入关后,满州贵族成了中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满州贵族普遍学习了汉语,结果尖音没学精,就出现了尖音舌面化的语病。借着清初推行官话的森严政令,满州官员就把他们的语病传染给了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使尖音舌面化的语病逐渐扩大化。凡是满族官吏直接管辖,或是满汉杂居的重要城市,尖音舌面化的程度就重,如北京、天津等地,凡是满族人不愿去的乡村、山区或边远地区,尖音舌面化的程度就轻,或完全没有,这在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尤其明显。满语同化于汉语之后,满族人才发现这种语病,于是在乾隆年间出台了专为纠正尖音舌面化的语病、分辩尖团音的字书——《圆音正考》。因为有了《圆音正考》,虽然许多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语病未得到彻底纠正,但是在整个清代,尖音舌面化,一直被认为是语病,从未被任何人所承认。

清末维新运动以后,由于受西方文字的影响,中国的新知识分子也想创造出一套拼音文字来代替繁难的汉字。1913年,民国症苦的教育部,召集全国各省的语音专家代表开「读音统一会」,审定国音,核定音素,采定字母,当时虽有了要不要区别尖团音的争论,但多数票通过的国音,仍然是区别尖团音。1923年极左的「废除汉字而不用」的汉字拉丁化运动掀起,于是通晓欧文的新派学者左右了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简化语音,砍掉尖音。应时研制「国语罗马字」的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刘复等「数人会」成员,都是本身不能正确区别尖团音的江南学者,便以「北京音里无尖音」为由,不顾老派学者的反对,硬是搞尖团合流,于1926年造出不分尖团音的「国语罗马字」来取代分尖团的「老国音」。而主张分尖团的老派学者也不让步,于1931年在海参威(现为俄国伏拉迪沃斯托克)召开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以瞿秋白为主起草了区别尖团音的「北方话拉丁新文字」与之对抗。当时分尖团的「北拉」比不分尖团的「国罗」更受知识界的欢迎。「国罗」虽然在1928年被南京症苦的教育部定为注音字母第二式,但除了其创始人黎锦熙、赵元任等自行宣传之外,很少有人提倡。而「北拉」则得到鲁迅、陶行知、陈鹤琴、陈望道、冯裕芳、许地山等知名人士和毛泽东、朱德、吴玉章、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等CCP人的积极倡导,得到了王力等语言学家和教授的热情支持,就连担任「国语统一筹备会」会长时一再强调「国音应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张一麐先生也积极支持了「北拉」。「北拉」大有取代「国罗」的势头。不幸的是「北拉」的创始人是CCP人,是当时南京症苦的政敌。「北拉」不但遭「国罗派」反对,更被国民党症苦所禁止。幸运的「国罗」的创始人则理所当然地成为南京症苦的语言权威。他们就按他们的标准把「读音统一会」制定的分尖团的「老国音」修改为不分尖团的「新国音」,又按新国音把《国音字典》修改为《国音常用字汇》,于1932年颁行全国作为统一的语音标准。这样,尖团合流就借着政治的机会上升为法定语音。假如当年没有政治因素的影响,分尖团的「北拉」很可能取代不分尖团的「国罗」而被定为法定语音,尖团合流就不会取得法定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分尖团的「北拉」被重视,下层知识分子多数希望分尖团,特别是以口舌为业的说唱家更希望分尖团,京剧界「讲究尖团音的分别」就是典型的代表。恢复尖音大有希望。但是主张尖团合流的鼻祖学者黎锦熙等仍然把握着语音的裁决权,更加上带有方言偏见的满族权威学者罗常培先生担任了中国语言研究所的所长,他们仍沿袭国民症苦的既定方案,坚持尖团合流。在他们组织的方言调查中,在尖团音上又误导了方言调查员,至使好多调查员,把分尖团的方言错报成不分尖团的方言(如临沂地区)。这样,罗常培、黎锦熙等权威负责人,又从方言调查的失真的统计数据中得到了不分尖团的人占多数的根据,有了砍尖音的更多的理由。于是在1957年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时,彻底否定了尖音,把尖团合流定为新中国的法定语音。从七十多年的尖团音争论和尖团合流的历史中不难看到,尖团合流是在「中文西化」的左倾思潮的推动下,带有方言偏见的新派(西洋派)学者借用政治的机会,人为地搞出来的。这样粗暴地践踏汉语,是新派学者的历史性错误。
尖团合流既然定为法定语音,大批的现代语言学者便成了尖团合流的吹鼓手。从语言学的各种角度,来论证尖团合流的科学性,形成了一套尖团合流论。这是要从理论到实践上彻底埋葬汉语的尖音。

尖团合流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据王力先生说:「汉语语音简单化是语音发展的一般趋势。「意思是说,汉语语音是向简单化发展的,尖团合流是符合规律的,这就是砍尖音的理论根据。事实上,这是歪曲了语音发展的总规律。语音发展的总规律是由简单到丰富,由粗疏到精密。具体的表现有四条:第一条是音素递增规律,即是音素越来越丰富,表现在汉语中,中古比上古增加了「舌上音」和「轻唇音」,现代比中古增加了舌面音(j q x)、er韵母、轻声和儿化韵。第二条是音位前移规律。人类的原始语音和兽类近似,发音多在喉头和舌根。随着音位的递增,发音部位也从舌根向舌面、舌叶、舌尖发展,音位的分布趋向均衡。这在汉语中异常明显:古代舌根音gkh到了近代就腭化出舌面中腭音jqx来,最近几十年内jqx又向前移位,成为舌面前音,多数女性已发成尖音。音位前移有利于语音的清晰,因为舌尖最灵活,最能区别细微的语音。尖音应是汉语的高级成分,砍尖音就意味着语言的倒退。第三条是浊音清化规律,就是古代的浊音声母逐步消亡,变为和它们同音位的清音声母。第四条是开音节规律,就是古代的似乎有塞音收尾的入声消失,变为元音收尾的阴声了。这四条规律中,前两条是主流。现代学者只抓住了后两条,即浊音清化和入声消失,就得出语音向简单化发展的结论,实在是太偏面了。用这种偏面的理论来为砍尖音辩护实在是站不住脚的。

维护尖团合流的权威学者,好像也不是怎样的理直气壮。王力先生在其《汉语史稿》里谈到:「舌根音的舌面化,所占方言区域较广;舌尖音的舌面化,所占方言区域较小。」唐作藩先生在《汉语音韵学常识》里谈到:「在现代各地方言里,见系字的分化是相当普遍的,可是精系字的分化则不然,连北方地区的好些方言,还保存精系字的[ts][ts’](即z c s)的读音,京剧界至今还讲究‘尖团音’的分别,可见尖音字的舌面化是为时不久的事情」。两位学者都承认,尖音舌面化一是「为时不久」,二是「所占方言区域较小」又极不普遍。这明显地反映出尖音舌面化是最近时期少数人的语言现象。黎锦熙、罗常培等权威语言学者,硬是把少数人的语音定为法定语音,强迫多数人接受,这符合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吗?这样武断地砍尖音,既不尊重前人,又不照顾今人,难道不是人为的偏差吗?

尖团合流已有七十年的历史了,后果如何呢?砍掉了35个尖音音节,把520个尖音字变成舌面音的同音字,就象汉语的十指砍掉了一指,大大降低了汉语原有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增加了中文信息现代化的难度
,也增加了推普工作的障碍。这些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搞尖团合流的本愿是简化语音,而实际上却引起了尖团音的混乱。七十年代前,学校走出来的学生都是「尖音舌面化」。而八十年代后,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尤其是女性,却是「团音舌尖化」。女尖音现象遍布全国,就连专职推普人员也是徒唤耐何,因为大势所趋,法不治众。于是有人称女尖音为「女国音」。就连语言学家的理论也向尖音现象妥协。八十年代前,高明凯、石安石、唐作藩等学者,说jqx是舌面中腭音,而八十年代后,王力、廖序东等学者,就说jqx是舌面前音。更有的学者指明jqx的发音部位「是舌面前部抵住齿龈后硬腭前」,其实这样的发音要领就是发尖音。尖团音从理论到实际,都呈现出混乱现象。当今社会上老、男多团音,女、幼多尖音。就是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同一个剧组的演员,甚至是同一个电台的播音员,发音也各有偏向,乱得可笑。尖团音的这种混乱现象难道是简化语音吗?尖团合流的弊害还少吗?还不应当拨乱反正吗?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鲁迅先生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尖团合流论甚嚣尘上,搞语言专政的时代,京剧界的艺术大师们能坚持国粹而不放弃,坚持主张分尖团,这就是民族语音的脊梁!为什么以京剧界为代表的戏曲界能坚持分尖团?就是因为他们是从事「耳治语言」的实际家,需要用口舌去影响听众,生怕吐字不清晰,而不象主要从事「目治语言」的学者,舞文弄墨写写则可。毛泽东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在尖团音的认识上,正是这样。小学教师也算是从事「耳治语言」的实际家,为什么不能坚持分尖团?众所周知,教师只能教法定语音,只能奉行奴隶主义。笔者就有深刻的体会。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进步,语言在发展,语言从简单到丰富,从粗疏到精密,这条总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汉语的尖音是砍不掉的,尖团合流是注定要失败的。伴随汉字拉丁化左倾思潮而兴起的尖团合流论,必将随着汉字拉丁化的失败而告终。希望年老的权威学者不要用先入为主的定向思维、僵化的思想意识来反对分尖团的建议。希望年轻的语音学者,应当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善于思索,而不应当盲从,提倡奴隶主义。所有的语言工作者们,为了建立更加伏秀完美的民族共同语,不让炎黄子孙患上语音残缺病,还是放弃尖团合流的错误理论,提倡尖团分开吧!让尖音尽快地成为民族共同语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将是明智的选择!应当相信,笑在最后的还是京剧界坚持分尖团的国粹精神!应当大声疾呼:推广普通话,不应砍尖音!汉语的尖音万岁!

.

 樓主| 發表於 2009-5-25 23:46:49 | 顯示全部樓層

.
转自晉语吧  作者:林化义  发表者 59.40.156.*  发表于 2008-4-16 19:45   
转贴者声明:本帖观点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
.


再论推广普通话,不应砍尖音

http://tieba.baidu.com/f?kz=357403774

 

 

 

尖团合流的六大弊害


  国罗派学者人为地砍掉尖音,合并尖团,对民族共同语的完善和发展绝不是有利,而是弊害多端,捡列六条如下:

 
(一)、降低了汉语表情达意清晰、准确的功能。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越简捷明确越好,而尖团合流的作用正相反,本来一听就明白的语言,反而所不明白了,比如,有人说「拿jian来」,听的人是去拿「剑」呢,还是去拿「箭」呢?再比如说:「他要开qiang了!」,究竞是「开枪」射击呢,还是要「开腔」说话呢?这样的例子数以千计,因为520个尖音字变成了团音的同音字,会造成无可计数的同音词,这样的同音字词的大量增加能不降低汉语表情达意的功能吗?另一方面,砍掉了42个尖音音节,正是砍掉了汉语总音节的十分之一,就像汉语的十指砍掉了一指,能不降低汉语的表音功能吗?我们的祖先早就发明了「绕口令」的方法,训练孩子们说话要咬清字,不要「咬舌子」,不要有惰性。国罗派学者却迎和幼儿学语的惰性心理,硬要子孙后代去学「咬舌子」,难道不是把语言拉向倒退吗?


(二)给文字改革和中文信息的现代化设置了障碍
  汉字繁难需要改革,而汉字改革不论是走拼音化的道路,还是走意音结合的道路,数量众多的同音字就是拦路虎。要清除拦路虎,增加音节,分化同音字是最理想的方法,凡是为文字改革动过脑筋的人都会有此体会。而搞尖团合流,砍掉汉语原有的四十二个音节,增加五百多个同音字,正是为汉字改革设置了障碍。汉字改革,可以不必急于求成,但中文信息的现代化却是迫在眉睫急如星火的事情。尖团合流也同样给中文信息的现代化处理设置了障碍,因为不论是电脑翻译,还是人机对话……,大量同音字的存在都是令人头疼的事情。

 

(三)破坏了声母及音节含字量的均衡
  乍一看,汉语的每个声母和每个音节的含字量是不均衡的,但若对它作点分类统计,又发现它们的含字量趋于均衡。如:汉语里有声头母23,平均每母含字368。如果不搞尖团合流,三个舌面音里共有字1075,平均每母含字360;三个舌尖音里共有字1112,平均每母含字369。两组声母的平均含字量都与声头母含字量的总平均值368接近。搞了尖团合流,舌尖音的520字被迁移到舌面音里,舌尖音里只剩下592个字,每声母含字仅有193,而舌面音里增加到1595个字,每声母含字高达532。舌尖音里每个音节含字只有12个,而舌面音里每音节含字高达40个,成了超含量大字节的「重灾区」。只要你翻翻《新华字典》,看一看舌面音和舌尖音的音节含字量,你就会发现尖团合流造成的这种音节含字量极不均衡的情况,你就会感到尖团合流的始作俑者并不比造字的祖先聪明。

 
(四)破坏了字音和字意与发声学的联系
  历经四千年沧桑的汉字,在造字法上有着深邃的构思,每个汉字不仅形、音、意之间相结合,而且形音意又和发音部位、方法、态势、气流等声学原理有密切的联系,字的意象和发声学保持着和谐的统一。譬如:前后的「前」cian,是在舌的最前部发音;前后的「后」hou,是在舌的最后部发音。再如用来描写声音的洪、细、圆、尖四字,「洪hong」的声道宽阔,气流洪大;「细si」的声道狭窄,气流细小;「圆yan」的声母是撮口,口型是圆形;「尖zian」的发音部位在舌尖。这样的意象和发声学和谐统一的例字并不是特倒,而是古人造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凡表示尖、细、小等意象的字,都用和发音部位相对应的舌尖细音(尖音)表示,如纤sian和线sian有细意,「箭zian」有尖意,「星sing」有小意。表示尖、细、小概念的字很少用舌根音和舌面音。拿团音字表示的物象和尖音字表示的物象作对比也能明显地看出来这个差别。如剑jian和箭zian,「锏jian和剪zian、纤qian和线sian,它们在「尖细」程度上是大相径庭的。古人造字,把字的意象和发声学结合得如此和谐统一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而尖团合流就破坏了这种字音和字意在发声学上的联系,能说不是践踏科学,亵渎古人的粗陋之举吗?


(五)破坏了形声字声符示源的动能

  汉字中90%的字是形声字,它们是由形符和声符拼合而成的。「但声符的选择也并非任意的,有很多是在音义关系基础上,挑选具有示源功能的声符」(见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31页),使所选声符蕴含的意义在形声字里再现。例如:扦、钎、阡、纤四个形声字的声旁都是千,千的原始意义现在还不很明白,如果根据它的形状和它属于舌尖细音字两点分析,「千」的本义可能是一端带尖的细杆子。因为用「千」作声旁的字都有尖、细的源意素。如阡,是田间小路(陌宽阡窄);扦、钎都是一端有尖的细杆;纤sian,有细的意思。而尖团合流之后,原为团音的纤绳的纤,简化为「纤」,用了尖音字的声旁,一则破坏了声旁的示源功能,因为纤qian是绳中较粗者,没有尖、细之意;二则混淆了尖团音两大字系。单纯的尖团合流,很可能只有百年之害,一旦人们认识到区别尖团音比尖团合流更好,把两组字音分开就行了。但是把尖、团音的声符混淆起来造新形声字,危害就更大了。区别尖团音之后,象「纤」、「牺」这样的字音,读尖音好呢,还是读团音好呢?


(六)造成了普通话群体语音的混乱
  自古以来,汉民族共同语一直区别尖团音,这是无争的事实。二十世纪初的汉语北方话大众语音区别尖团音,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1913年全国「读音统一会」由各省会员投票确定的「国音」是分尖团的,1931年问世的反映北方话大众语音的「北方话拉丁新文字」也是分尖团的。国罗派学者一不尊重传统,二不尊重北方话大众,借着国语罗马字运动的左倾思潮搞了尖团合流,其结果是搅乱了中华语音,造成了现代普通话群体尖团音的混乱,即老、男多团音,女、幼多尖音。学界也有了「女国音」(尖音)和「男国音」(团音)的称谓。实际上,「女国音」和「男国音」的分歧,并不能以性别来界定,男性发尖音的也大有人在。这种混乱完全是由尖团合流造成的。因为社会上广大的群众分尖团,而字典上却把尖音字改成了团音(舌面音),解放前后的几十年间,凡是上学识字的人(男性居多)都按字典的标音发音,学会了发团音,而不上学的人(女性居多)仍然按传统习惯发音,分尖团,有尖音。这是形成老、男多团音,女、幼多尖音的主要原因。最近几十年,男女都上学了,都学习尖团不分的「标准音」了,凡是受团音影响重的人就认为jqx的发音近于舌面中部,他就发团音;凡是受尖音影响重的人就认为jqx的发音在舌面最前部,接近上齿龈,他就发尖音。因为尖音和团音,都是老祖传下来的,活在现代人口语中的语音,你可以把箭(尖音)读成剑(团音),我也可以把剑(团音)读成箭(尖音),谁也没有理由说谁不对。各级电视台的播音员都尽量选取不尖不团的中和音,但这种中合音就像墙头草,不是偏尖就是偏团。于是全国人民的语音出现了全团、全尖、偏团、偏尖以及尖团相混的混杂局面。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3 03:51 , Processed in 0.0622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