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爾」→「尓」→「你」
「爾」→「尓」→「呢」
両個変化係同源。都係従古文代詞「爾」来。不過後世分工、一個指人、一個指物。
原音「JI」変成音「NEI」。
時至今日、依然有人読古音「JI」:如「呢度」可以読「伊度」。(絶非懶音)
所以此字不宜写作「呢」。一係写本字「爾」或「尓」、一係新造字。
既然指
男人用「你」
女人用「妳」
神霊用「祢」
則指代物体可用「牛尓」。可惜字庫無此字。
舉報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特徵。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南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辭彙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在日常用語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詞有不少,這些詞明顯不是漢語來源,實為古百越底層遺存。
例如,如表示「這」的意思的粵音(/nei/)常被寫成「呢」字,該詞在壯侗語、苗瑤語族等諸語中廣泛存在,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認為該字可考的源頭為「爾」,中古漢語唐音讀作/njiɛ̌/ ,但相比壯侗、苗瑤諸語表示「這」的nei/ni,這種觀點明顯顯得牽強。
干脆就用「首尔」
即使樓主所講資料係正確,都最多可以話係本字,而唔等於係今日嘅正字。
從研究角度可以考究個爾字,不過平時使用,就根本冇必要。
原帖由 desmond 於 2008-11-23 22:21 發表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特徵。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南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辭彙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在日常用語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詞有不少,這些詞明顯不是漢語來源,實為古百越底層遺存。 例如,如表示「這」的意思的粵音(/nei/)常被寫成「呢」字,該詞在壯侗語、苗瑤語族等諸語中廣泛存在,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認為該字可考的源頭為「爾」,中古漢語唐音讀作/njiɛ̌/ ,但相比壯侗、苗瑤諸語表示「這」的nei/ni,這種觀點明顯顯得牽強。
原帖由 外外星人 於 2008-11-24 00:32 發表
請教一下:
1 JI (伊)如何变音成为 NI (呢)?
2 有没有本來声母是 J,后來变为 N 音的例子?
3 兒氏切的音是否 JI (伊)?
4 文弗切的音是否MAT(乜)?
谢谢!
日母字 o係 宋元期間聲母n-就脫落左,呢一點廣東話亦都不能幸免
而今廣東話入面日母字都讀同影母
原帖由 正正 於 2008-11-26 15:58 發表 楼主 請教一下: 1 JI (伊)如何变音成为 NI (呢)? 2 有没有本來声母是 J,后來变为 N 音的例子? 3 兒氏切的音是否 JI (伊)? 4 文弗切的音是否MAT(乜)? ...
爾→你
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後跳轉到最後一頁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2-24 06:47 , Processed in 0.06300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