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支那(梵文:cina)原为隋唐时佛教僧侣对梵文中称谓中国的一种汉字音译,亦作至那、脂那等,一般出现在汉译佛教经典中。这一汉字词汇于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18世纪初,日本学者在学习兰学(荷兰学)时,将「支那」一词与西方词汇「China」对应起来,作为其在日语中的梵音译词。(China英音译词则为チャイナ)
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的思潮在日本日益兴盛,「支那」一词开始在日语中大面积地替换原有对中国的各种称呼。在日语中,该词的汉字写法与中文一致:支那,假名为「シナ」,罗马字拼写法一般有两种:「shina」(平文式罗马字)或「sina」(训令式罗马字)。
甲午战争令日本开始跻身东亚地区强权的行列,而中国的国力则进一步衰弱。在承认中华民国之后,日本症苦认为中华一词具有自尊自大的性质,决定以「支那共和国」来取代「清国」作为对中国的正式称谓(而不是「中华民国」),这日益引起了中国民间和官方的不满,因为中国的舆论渐渐觉察到日语「支那」所附含的不友善含义。虽然1930年代时,日本已决定在外交正式场合弃用,但是「支那」一词依然为日本上下广泛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之后,「支那」一词才从日语的正式场合中全面退出。
如今,中日等国的民族主义者对使用该词是否在带有敌意上存在争议,一般的共识是:以个人身份屡次地或者在正式场合使用「支那」称呼中国,或称呼中国人为「支那人」,是一种轻蔑、敌视中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