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64|回復: 15

[掌故傳聞] 民初决定粵語或國語的投票事 - 請指示可處可找到有關史料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0-26 11:44: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08-10-26 12:14:4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hkwfcheunghk 於 2008-10-26 11:44 發表  


有兩說:
一說粵語最後以1票落敗于北方語言。
二說粵語最後以3票落敗于北方語言。

發表於 2008-10-26 12:48:09 | 顯示全部樓層
聽講係北京話、四川話、廣州話,三個勢均力敵,最後畀北京話贏咗少少,孫中山做錯嘅幾件事入邊最錯就係呢單囉
發表於 2008-10-26 13:02:1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Lucciora 於 2008-10-26 12:48 發表 聽講係北京話、四川話、廣州話,三個勢均力敵,最後畀北京話贏咗少少,孫中山做錯嘅幾件事入邊最錯就係呢單囉

不過我覺得,當年孫中山實質上係考慮得好實際咖。首先,佢嘅心係放喺全國嘅利益大局上去考慮,而唔係放喺廣東嘅地方利益上去考慮。的確,當時嚟講,粵語嘅流行度要比北方話細好多,至起碼北方真係聼都未停過。如此嘅話,國語將會好難推廣。
而且,過多幾年之後,粵語會唔會又畀人取消國語地位呢?我諗呢個可能性好大。如果係噉樣,粵語將會變得更加尷尬。
孫中山噉樣做,對廣東唔係一件好事,但係對於全國,確實係一件好事。
發表於 2008-10-26 15:05:0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hkwfcheunghk 於 2008-10-26 11:44 發表  

 

搵返当时嘅新闻纸,睇下边个有份投票,查下呢啲人嘅资料,再查嗰啲后人,或者会有记录低啲蛛丝马迹......跟住,你就做埋史学家嘞!

發表於 2008-10-26 16:10:3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xiss 於 2008-10-26 13:02 發表 不過我覺得,當年孫中山實質上係考慮得好實際咖。首先,佢嘅心係放喺全國嘅利益大局上去考慮,而唔係放喺廣東嘅地方利益上去考慮。的確,當時嚟講,粵語嘅流行度要比北方話細好多,至起碼北方真係聼都未停過。如此嘅話,國語將會好 ...

我都同意你講法....  反骨啲講句  我都唔希望廣州話成為國語.  一 國語祇不過係全國一種溝通嘅工具 理所當然揀一種國人較為易掌握嘅語種(廣州話對與大部分北方嚟講 太難)  二 要成國語必要將此鍾語言"規範化"   噉樣一來,粵語嘅抵死得戚優點可能會俾人 規範 到 正正方方 毫無靈氣可言,亦有違粵人性格.所以我覺得呢種賺粒糖 蝕間廠嘅買賣 做唔過嘅.....

發表於 2008-10-26 16:29:40 | 顯示全部樓層

反证例子?

  一般地说,官话也就是国语,但清朝的情况有些特别。因为清是满族人坐天下的朝代,所以清代的「国语」是满语,汉语倒成了「方言」。清朝制度,皇亲帝胄,都要学「国语」;重要公文,也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然而这「国语」仍然未能普及推广,反倒是八旗子弟都一口的京片子,弄得满文化差一点就断了香火,还得靠锡伯人帮忙续上。

  可见语言问题也不单纯,它和政治,和经济,和文化,都有扯不清的瓜葛。当年,中华民国国会投票定国语,一些粤籍议员要选广东话。粤籍议员人数多,当真搞「民主」,没准会通过,幸亏被「国父」中山先生苦口婆心劝住了,仍定为北京话。要不然,当官的都得学粤语,小学校也用粤语教学,课本上尽是些诸如「咁」、「叻」、「呒」、「乜」之类没几个人认识的字,国家还不定乱成什么样子。现在怎么样呢?没谁动员,大家都屁颠屁颠地学起来,哇噻啦,威水啦,搞掂啦,埋单啦,谁不说谁老土。照这样下去,再过些年,定粤语为国语,说不定「哇」的一声就通过了。

  这很让一些人愤愤不平。从古到今,两千多年了,从来只有普及官话的,哪有普及「商话」的?学什么粤语嘛!跟傍大款似的。其实,语言的变迁从来就是「趋炎附势」的,哪个地方财大气粗,大家就跟着学哪个地方的话。粤语成为时尚,只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先富了起来,代表着富裕的新生活方式,也都先从广东登陆,然后再大举「北伐」。再说香港也说粤语,内地人没去过香港,以为那里遍地是黄金,人人是阔佬,会说粤语,便可以冒充「富族」,至少也表示见过世面,不「土」。

  不过,先前那些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和「业余华侨」,却是以说上海话为荣、为时尚的。别看现在香港、广州牛逼烘烘,一百年前,香港可不叫「小广州」,而叫「小上海」。因为上海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会,远东亚洲新兴城市的「一只鼎」,新生活和现代化的代名词。那时,做一个上海人是很体面的,会说上海话则几乎是「高等华人」的标志。即便在香港,也如此。粤语?土不拉叽的,算老几!

  可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如今,上海话吃不开了,吃得开的是广州话或香港话。这可真是谁有钱谁是大爷。

  其实,犯不着骂谁是「势利眼」、「跟屁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语言也一样。就说上海话,也并非一开始便是「高等华语」,起先也被人看不起过。上海,原本是华亭的一个镇,所以上海话的方言语音,一度「视华亭为重」。华亭府后来改为松江府,而松江府又是从嘉兴府独立出来的,因此明代的《松江府志》和《华亭县志》述及方言时,都说「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可见,这个时候,上海话的地位还是很低的,谁说上海话谁老土,说嘉兴话才牛逼。

  然而到了清代,嘉兴话又不时髦了,时髦的是苏州话。因为苏州经济发达,富甲一方呀!于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没嘉兴什么事。民国以后,上海经济比苏州更发达,上海人比苏州人更有钱,又没苏州什么事了,倒是宁波话掺和了进来。现在被外地人看作上海话标志的「阿拉」,就是地地道道的宁波话,而上海人原本是自称「伲」或「我伲」的,但宁波人在上海当老板的多,老板爱说的话,大家也都乐意仿效。比如现在的老板爱说「埋单」,大家也就不说「结账」。当年的老板既然爱说「阿拉」,大家也就不再「我伲」了,再说「我伲」,就老土了。再后来,上海大大地发了起来,比宁波还老板,大伙儿便集体地侵犯宁波人的著作权,只知道「阿拉上海人」,不知道「阿拉宁波人」。

  这就叫「谁财大,谁气粗」。比方说,苏北人(也叫江北人)在上海也很不少,谁又以江北话为时尚呢?没有。因为苏北人当年在上海,多半是「苦力的干活」,也就没人愿意认这门穷亲戚。其实,上海的苏北人那么多,上海话怎么能不受苏北话的影响?只不过除方言学家外,没多少人注意和承认罢了。就连嘉兴话、苏州话和宁波话,后来也不再是时尚。后来成为时尚的,是由嘉兴话、松江话、苏州话、宁波话、江北话甚至广东话,以及其他杂七杂八混合而成的「上海话」,和明清时代被人看不起的上海话(松江府华亭县上海镇的土话)也不一码事。

發表於 2008-10-26 16:31:13 | 顯示全部樓層
我都覺得..當時孫顧全大局係啱嘅~
而且..定咗做國語,乜都規範化..就唔夠盞鬼...

若然粵語當年係國語嘅話,以老毛嘅性格,一定會廢咗佢..
改成撈話...


===========================================================
不過,
屍屍p 做嘅唯一一件好事,就係將「國語」一詞改成「煲冬瓜」
發表於 2008-10-26 18: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孙文错了,应该定英语为中国国语!
發表於 2008-10-26 20:20:2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使君子 於 2008-10-26 18:01 發表 孙文错了,应该定英语为中国国语!



當時有冇咁多人識英文先?



發表於 2008-10-27 14:25:1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思覺失調 於 2008-10-26 20:20 發表 當時有冇咁多人識英文先?

当时大多南人都唔识「外江话」!
發表於 2008-11-2 01:58:11 | 顯示全部樓層
若往日孫中山唔系心軟,今日就唔會有強推普話!
就算少幾票,都可以南粵語北普話,可惜佢地想唔到.
發表於 2008-11-2 22: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此乃係広為流伝於広東一帯之謡言。査実不過係子虚烏有。無論旧雑誌、旧報刊、旧史籍均未見有提及此事。
發表於 2008-11-7 03:19:31 | 顯示全部樓層

我份人比较保守。我支持康梁党,反对革命党。

 

满清时代,南方少数民族尚且能保存自己的风俗(清代的壮族人是不用穿辫子装的),而革命党人完全不承认南方少数民族的法理地位,且所谓的「五族共和」竟然是「同化于我汉族」。

發表於 2008-11-7 18:32:2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使君子 於 2008-11-7 03:19 發表 我份人比较保守。我支持康梁党,反对革命党。   满清时代,南方少数民族尚且能保存自己的风俗(清代的壮族人是不用穿辫子装的),而革命党人完全不承认南方少数民族的法理地位,且所谓的「五族共和」竟然是「同化于我汉族」 ...


若不是老佛爺太強勢,這君主立憲的做法也不失為一條出路。
發表於 2008-11-13 18: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2 13:37 , Processed in 0.09085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