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308|回復: 8

[純水無大礙] KarlMarx故居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0-23 03:58: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http://www.trier.de/tourismus/chinese/karl_marx.htm

Stadt Trier(特里尔市)观光局网页简介:Karl Marx 故居

         特里尔是全德国最古老的一座城市。公元前 16 年成立城市,相当于中国的西汉时期。

        公元 1818 年 5 月 5 日,在这里诞生了卡尔 . 马克思,他是集哲学家、政治家、资本主义的批判者和科学共产主义的缔造者于一身的一代伟人。

        特里尔市最初是一座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一座重要核心城镇,之后被战胜拿破仑症苦的欧洲联盟接管,并被划归在残暴强权的普鲁士症苦的统辖之下,在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卡尔 . 马克思出生了。

        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摩泽尔河河畔的特里尔市,地处今天欧洲西部版图的心脏部位。历来都被葱翠浓密的葡萄园坡地所围绕,因此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控制了整个地区乃至法国的经济命脉。葡萄酒经济也使特里尔得以从其经济衰落中解脱出来,财政状况也相应得以缓解。

         虽然这些与马克思本人及他的家庭没有什么关联,但幼小的马克思对此多少有所了解。卡尔 . 马克思在全家九个孩子中排行第三,但却是除了三个姐妹外唯一存活下来的男孩子。他的父亲名叫海因里希 . 马克思,职业是律师,母亲是祖籍有荷兰血统的亨里埃特。马克思的双亲都出身于名满欧洲的著名的犹太教法学教师家庭。

        然而,在海因里希 . 马克思很小的时候,他就选择了和他父亲的信仰分道扬镳而开始对思想教育发生了兴趣,并热衷于法国大革命。由于特里尔处于普鲁士强权的威慑下,海因里希 . 马克思必须正式改变信仰。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在症苦机构中从事律师的工作。

        尽管特里尔的周边地区都是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而特里尔本地也深受天主教的影响,但由于普鲁士的国教是耶稣新教,因此,他和他的全家都是新教教徒。这样,从卡尔 . 马克思很小的时候起,他就不得不面对三种宗教,各不相同的教义理论以及阐述解释时产生的分歧和距离都对他影响极深。

        他的父亲是位极其宽容和思想自由的长者;他的未来岳父,路德维希 . 冯 . 威斯特法伦,也是一位观念进步的普鲁士高级行政官员;还有他的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的老师,他们都是年轻马克思的很好的启蒙老师,对他的思想发展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使他很早就能清醒的思考和认识事物,并批判性地进行分析。

        无独有偶,马克思未来的妻子,巴罗尼萨 . 燕妮 . 冯 . 威斯特法伦,受到的也是相同的教育和自由思想的灌输。他们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他们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的爱好和理想追求。燕妮是马克思忠实的信徒,她的一生都在坚定不移的追随着他的丈夫,即使是被流放,她也是紧紧相随。

        先是到巴黎,然后是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 . 恩格斯共同起草撰写了《CCP宣言》。最后又辗转到伦敦,在这里,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光辉巨著《资本论》。

        马克思在伦敦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三十余年光阴。他在伦敦去世后,他的墓地也就随之建在了那里,成了闻名世界的瞻仰景点。他的三个女儿也都在伦敦长大,其中的两个女儿后来与法国社会主义活动家结婚了。因此,现在还有马克思的后裔在法国生活着。

        马克思在他的故乡特里尔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于十七岁时离开了家乡,前往波恩和柏林求学。最开始学的是法律,然后是哲学。他给自己选择的是一条从事学术研究的治学之路,但在这闭塞保守的普鲁士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在继续进行哲学和经济理论的学习的同时,他还主修了政治学,并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

        在他早期的政治调查活动中,使他有机会了解到了葡萄采摘工人的不幸与贫困,而这就发生在摩泽尔河流域,他的故乡。由于他家里也在特里尔附近拥有葡萄园,因此,这对他的心灵触动极大。这些早期的研究工作就是他今后所从事的事业的起点,并开始提出有关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喧闹熙攘的商业中心和人声鼎沸的步行区的边上,位于今日的布吕肯大街 10 号,矗立着卡尔 . 马克思的故居。这座建于 1727 年的楼房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符合当时有钱人家建造房屋的档次,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从占地面积都可以看出当时的房主是一户富裕殷实的人家。

        当 1818 年,卡尔 . 马克思的父亲租下这座房子时,这里就既是他从事律师工作的办公室,也同时是一家四口的住所。各个房间虽然都布置的简单朴素,却温馨舒适,充满了 「 家 」 的味道。在二楼的一个房间里,两窗之间的壁龛前放着一座卡尔 . 马克思的半身铜像,这个房间就应该是马克思的真正诞生地了。(在马克思出生一年后,他们家在 「 波塔尼加 」 大黑门附近又买了一所房子,而马克思又是在那所房子里长大的。)楼后面则建有一个令人陶醉的法式小花园。在花园里人们一眼就能看到那尊出自著名雕塑家弗里茨 . 克莱摩尔之手的马克思铜像。

        整个十九世纪,这座诞生了卡尔 . 马克思的老屋,一直都被人们遗忘在脑后。至少他自己 ——就我们所知——也从没有提起过这座房子。

        仅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位社会民主党的工作者偶然间发现了这座房屋的 「 秘密 」—— 一则马克思出生那年发行的报纸上刊登的小告示 ! 这是海因里希 . 马克思为了告知众人他的办公室地址而写的。从那时起,社会民主党就开始竭尽全力地设法购买,最后成功地买下这座房屋及产权。这座房子将被全面整修,然后用来作为纪念马克思的故居博物馆,并展出他所从事各种工人运动历史。

        然而这一切却没能得以及时实现。1933年纳粹法西斯强行占据这所房屋,并为他们所用进行法西斯活动,直至1945年战争结束。所有为了组建博物馆而在1945年之前费尽一切心力搜集的物品,都在纷乱的战争中毁于一旦,或散落四地而不可挽回地流失了。在那些卡尔.马克思留下遗产和物品中,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他遗留下来的各种书籍、笔记和手稿更真实可靠,更珍贵的了。这里说的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而不仅仅局限与书稿这些物品的本身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一个国际统一委员会的帮助之下,这所房子又回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手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社会民主党又将此房屋移交给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并由该基金会一直管理至今。故居博物馆历尽艰辛终于建成开放了,展出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和他的重要著作。


        到2004年5月,故居纪念馆的展览被更新。展览将顺应潮流,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并注重卡尔.马克思对全世界作出的贡献,以及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同时还会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以满足适应各方需求。此举将会涉及到地球上的各大洲的国家,例如俄罗斯、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如此一来,特里尔的卡尔.马克思故居就不仅仅只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性纪念馆或一座环绕着特殊光环的建筑物了,而是一座极其重要的历史博物馆。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3 04:02:30 | 顯示全部樓層

KarlMarx故居

原网页上的图片:

karl-marx1.jpg


karl-marx2.jpg

karl-marx3.jpg

karl-marx4.jpg

karl-marx5.jpg
[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08-10-23 05:07 編輯 ]
發表於 2008-10-23 11:13:26 | 顯示全部樓層
胡须佬
發表於 2008-10-23 12:08: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有冇人睇過列寧在1918 ?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3 14: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雨夜街燈 於 2008-10-23 12:08 發表 有冇人睇過列寧在1918 ?

在西方学术界中,「列宁主义」很多时候跟「马克思主义」是分立的。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3 14: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南帆:马克思之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330cf601008zgo.html




    伦敦或者爱丁堡似乎都不必用夸张的摩天大楼吓唬人。伦敦已经有了白金汉宫,有了国会大厦和大本钟,有了一批著名的公园、广场和穿城而过的泰晤士河,这就够了。重要的是传统和历史感。那些美国式的时髦算什么?爱丁堡阳光锐利,街头矗立许多黑黝黝的塑像。哥特式教堂和古老的城堡背后是纯蓝的天空和一团一团追逐的白云。小商店橱窗里挂着花格子的苏格兰裙子,窄窄的人行道上两只小狮子般大小的牧羊犬啪达啪达地跑过。十字路口当然有许多车辆穿梭往来。然而,马达的低吼似乎搅动不了这个城市的安宁。从伦敦到爱丁堡,大巴士在高速公路上跑了六七个小时。令人惊奇的是,沿途竟然没有看到一块哪怕是小小的裸地。所有的山坡原野都由嫩绿的青草覆盖着,草地上星星点点地散落一些肉滚滚的绵羊。据说英国的不少草地播下了三种草籽。一种草枯萎的季节,另一种草又蓬蓬勃勃地绿成一片。一块草地和另一块草地之间,一溜一溜的矮树丛充当了分隔的天然栅栏;远处不时有一片茂密的人工森林,看上去犹如地皮上一撮浓密而又修剪得十分整齐的头发。如果草地和树木之间闪出一个尖顶的教堂,那一定是一个疏朗的村落。英国的小镇子远比城市有风味,而乡村的田园风光简直叫人心旷神怡。

    我就是在这样的风光之中懵懵懂懂地忘掉了历史常识。很长的时间里,我的确没有把草地、森林、教堂和城堡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联系起来。说来可笑,我是在伦敦的一个蜡像馆里开始恢复历史的记忆。蜡像馆展出了世界上许多著名人物的蜡像,从阿里拳王、戴安娜王妃、电影之中饰演007的主角到林肯、撒切尔夫人、斯大林。作为一个余兴的节目,我坐上一列小火车进入了一条曲曲折折的人工隧道。隧道之中的一个个小展厅也是用蜡像制作的模型再现英国历史上的一系列故事。我在一个展厅看到了由几个巨大的齿轮装配起来的机器和一个正在机器旁边不停地忙碌的工人,心里突然格登了一下:蒸汽机、钢铁和大烟囱组装的英国哪儿去了?

   「烟从烟囱慢慢落下,就像沾满黑灰、大如雪花的黑雨纷纷飘落,人会想象成吊丧,哀恸太阳的死亡……」这是狄更斯小说之中十九世纪的伦敦。昏黄的灯光下,上班的工人汹涌如潮;如同印象派画家莫奈所发现的那样,伦敦的雾甚至被无数工厂排放的浓烟染成紫色。如今,这些历史景象仿佛魔术般地消逝了。一幅巨大的历史幕布遮没了过去的一切。在一个久居伦敦的人指点下,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秘密:伦敦许多大楼的侧面和背面蒙上了一层斑驳的黑色烟垢。大楼的正面已经清洗干净,这些黑色烟垢不过是工业化时代遗留的一抹残迹而已。也许,「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所派生的一系列范畴、术语可以视为另一种理论清洗剂。没有多少人还愿意谈论工业社会。现在,所有的人都在专心地对付计算机网络上捉摸不定的信息和电视广告,工业社会的发迹历史仿佛变成了一个时过景迁的谜团。

 

    然而,如果翻开马克思的著作,人们就会重新读到隐藏在那一幅历史幕布背后的一切。原始积累,生产资料,生产力,货币,资本,商品二重性,剩余价值――马克思手中的一批政治经济学概念犀利地解剖了齿轮和蒸汽机周围的历史。所有的秘密逐步袒露出来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无愧于时代的理论巨著。

    这一部震撼世界的理论巨著完成于多雾的伦敦。隐约还记得一篇文章说过,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有一个固定座位。长年累月,为了查阅《资本论》的资料,他的双脚甚至磨穿了座位底下的地毯。然而,现今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已经翻修一新。阅览室是圆形的,拱顶由玻璃构成,每一个坐位上都有一部查询图书资料的计算机。我在阅览室里转了一圈,没有找到马克思当年的坐位。阅览室的管理员也是一脸的茫然。对她说来,这个名字已经很遥远了。

    马克思在伦敦过的是极端贫困的日子。这是天才常常赢得的现实待遇。这位《共产主义宣言》的作者的确是一个将一切都献出去的人。因为付不起房租,他一次又一次地迁居。许多时候,他和他的家人根本吃不到肉,甚至面包和土豆也成问题。营养不良,缺衣少药,从1850年到1855年,他的三个儿子和女儿相继去世――他女儿的小棺材甚至是一个住在附近的法国流亡者接济的。这是接二连三的心灵摧残。马克思的儿子穆希患结核病死后,他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流露了无法抑制的凄楚:「亲爱的孩子曾使我们家充满生气,是全家的灵魂,他死后,家中自然完全空虚了,冷冷清清了。简直无法形容,我们失去这个孩子以后的凄凉景象。我已经遭受过各种不幸,但是只有现在我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不幸。」穷困的马克思博士企图解放整整一个工人阶级;然而,这个哀伤的父亲却无法挽留一个又一个可爱孩子的生命。顾名思义,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肯定研究了钱的问题;然而,手稿完成后却无法寄给出版社――因为付不起邮资。他给恩格斯的信中开玩笑地说:「未必有人会在这样缺货币的情况下来写关于『货币』的文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在收到了恩格斯的两英镑汇款之后才寄走的――对于现今的英国人说来,两英镑算什么钱呢?的确,马克思的生活就是靠恩格斯一点一滴的资助才维持了下来。他们在德国的《莱茵报》编辑部相识,后半生共同生活在英国。为了保证马克思一家的生活费,恩格斯不得不回到了曼彻斯特的「欧门-恩格斯」公司,在他极端厌恶的商业生涯之中挣扎了二十年。这不是组织的命令,而是私人情谊。恩格斯情愿浪费自己的天才,并且套上了一副可憎的枷锁。最后一次离开营业所的时候,恩格斯才感到了真正的自由呼吸。他不由自主地挥舞着手杖唱起了歌。这两位大师都深谙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秘密。马克思彻底拒绝了这个社会,甘于一贫如洗的日子,这有一种义无反顾的痛快;恩格斯不得不忍辱负重,左右打点,委曲求全地向他所委身的公司支取两份面包。有时想一想,似乎竟是恩格斯过得更难一些。

    我们途经曼彻斯特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街道上的商店早早就关了门,只剩下橱窗亮着。一个人坐在有轨电车站的阴影里,坦然地拉长了声音向路人讨取零钱。逛了一圈回到了旅馆,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城市与恩格斯的关系。大多数人仅仅听说曼彻斯特有一支著名的足球队。第二天离开曼彻斯特之前,我们驱车到了曼联足球队俱乐部。我在空荡荡的俱乐部里买了顶缝上了曼联队徽的帽子,然后在这个俱乐部创始人的雕像下面拍了张照片。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仅仅为了能够到俱乐部里站一站。人们心目中,飞奔在足球场草坪上的运动员才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没有人想知道,一百多年前这个城市里一个特殊的生意人有过哪些故事。

 

 

    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如此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会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

    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这座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做阿尔勃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其实,英国人远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一份报纸的主编说,1911年蒙娜丽莎画像被盗,赶到罗浮宫观看那一面空墙的人甚至比以往看画的人还多。戴安娜也是如此。她死了,人们却更爱戴她了。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上了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从事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太在乎皇家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传奇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伦敦有一家著名的哈罗兹百年老店,商品精美,价格昂贵。现在,这家商店的主人即是多迪的父亲阿法耶兹。哈罗兹老店的走廊摆了许多埃及风格的雕塑,一个小厅里公然设有戴安娜与多迪的灵堂,两个人的遗像下面点着长明灯。这种纪念包含了财富宠出来的骄横。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证明哈罗兹老店的规格:这家商店的厕所是收费的,每回一个英镑,折合十二元人民币。一个女性黑人雇员把在厕所门口,毫不通融地驱走那些因为内急而愁眉苦脸的人。我看到一个东北人一面骂着「缺德」,一面匆忙地赶到几条马路之外的麦当劳去――那里有免费厕所。如果说,这家商店仅仅接受能够为撒一泡尿付出十二元人民币的顾客,那么,它的主人肯定不太把什么平民精神当回事。

    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太想得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权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地参加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所收买。还是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二十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上的首位。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收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收一个英镑。这时,我们再也不肯如此老实听命于私有制――所有的人都将照相机藏在大衣里面进入公墓的大门。

    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 共 产 党 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石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一个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

[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08-10-23 14:33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3 15:07:55 | 顯示全部樓層

拜访马克思之墓

http://blog.cnblog.org/archives/2008/05/oh-my-media-26.html

Oh My Media: 拜访马克思之墓

fcd3b79a30714f81a65804583870b3be (1).jpg

1818年5月5日是卡尔·马克思的生日。在5月4日下午,我们来到这位伟大思想家葬身的墓园拜访他。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病逝后,恩格斯就是在这里发表他著名的讲话:

「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 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 scarcely two minutes, 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 — but forever.」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墓园名为海格特(Highgate Cemetery),与Waterlow公园比邻,座落在伦敦北部富人区。墓园有东西园之分,马克思墓所在的东园,门票3镑。西园不对零散游客开放,仅在周末安排团队之旅,每次十数人,门票5镑,看的是哥特风格的墓葬建筑。

沿着这条狭窄山路下到尽头,左右两侧分别是海格特墓园的东园与西园。

e98f4a7f33b447cdb3d15d828ad5cc51.jpg


墓园,生者缅怀逝者之地。青葱苍郁间,掩映着斑驳雕像、墓碑。

d533f490ceb44d50ac0f2fa47a91c67f.jpg


但海格特墓园和我此前去过一些法国公墓又有不同。如蒙帕纳斯墓园等法国公墓,修葺整洁,鲜花绿树,宁静肃穆。而此地虽然亦有人维护打扫,但总给人正在荒废之感。

或许这种感觉来自那些就快淹没小径的荒草,来自经年失修的坟冢,也来自无拘无束生长的野花。

1bf4eb5c28e9400b88eab6123df31c8e.jpg

603e233a3996424f99e0bfcc95834437.jpg

ac88782078e6414aac6f62f15156d14a.jpg

d0c99237f1c54dca9660f96d146bf50c.jpg


法国的墓园都是免费开放,还有免费地图。相比起来,这里看起来没有花那么多心思维护,却要收每人3英镑的费用,而仅仅一页纸的地图也要另花1镑购买。不知马克思泉下有知,对此作何感想?毕竟来此地的游人十有八九是因他而来的。

c4bd5f935fb343b1af54392d86f6e892.jpg

260d69b3104e4d27a6d044faeea8e4a0.jpg 642c4ccce1da4733ad1c7389a36619ac.jpg

9424cb838e834cddb800c91db67280a5.jpg


海格特墓园规模不大,随便走走就绕了一圈。马克思之墓无疑是这里最著名、最显眼的一座。

就在这条小径的转弯处,矗立着马克思之墓。数十米开外是一栋新造的house。周边大小墓碑林立,简直可用「摩肩接踵」来形容。这里并不似想象中的车水马龙,但也并不冷清。一直有三五游客陆续在此驻足。墓碑前放着两束红玫瑰。我们也献上了用铃兰和菊花扎成的花束。

0a2f2abe10d343f19f5341a0222fac52.jpg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病逝。在恩格斯为他料理后事,将其与夫人燕妮(Jenny von Westphalen)合葬、并发表那番著名悼词的时候,马克思墓只是一块简单的石头。

1954年,英国 共 产 党 出资将马克思墓迁至数十米开外的现址。现在此地合葬的,除了马克思和燕妮,还有他们的女儿和孙子、女管家。

1d62e2d04d254c95a36041c1dfa737d0.jpg



在马克思的巨大头像之下,是康沃尔郡花岗岩的底座。底座上方镌刻着「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共产主义宣言》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不过,将workers翻译成无产者,在当下语境中,似乎不再那样令人信服了)

5f9832ec87984dcbbef89acd0fb34630.jpg


这块下凹的白色大理石,铭刻着燕妮、马克思、哈利•龙格(马克思之孙)、海伦•德穆特(马克思家里的女管家)、爱琳娜•马克思(马克思之女)的姓名和生卒年月。

再往下看,是马克思于1845年写的《论费尔巴哈》(Theses on Feuerbach)中的结尾:

「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哲学家们仅仅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fcd3b79a30714f81a65804583870b3be (1).jpg


马克思的对门邻居,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造者,哲学家Herbert Spencer

87283057a0774e1f877a1613757cd039.jpg


其他左邻右舍大多寂寂无名。

caa63fc276344490a78c7ed3a8099548.jpg


作为科幻爱好者,我还特意去寻访了2002年才葬在此地的Douglas Adams,《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的作者。但找起来相当困难,最后才发现他就藏在墓园进门三十余米远左手边的这一片碑石之中。

968e5053429e402dae5598e1039706a3.jpg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这么一片比A4纸略大的石块,上面只有三行字:」Douglas Adams, writer, (1952-2001)」。碑的顶端放着一些小石子,应该是粉丝们的奉献。

起初有些惊异,而后又觉释然。Douglas本人是无神论者,而他的才华和著作,于碑石的大小又有何相关?

毕竟,生命、宇宙乃至一切的意义,答案不过就是「42」!(请自行google 「42″或者」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093c6114cd4741e1af973dd2a1a79f85.jpg


就像这另一面小小碑石,八十余载人生恍若化作精灵跳脱的猫。碑前小花显示着仍受生者的铭记和缅怀。较之那些高达两米但正在崩毁、渐渐淹没在荒烟蔓草中的墓雕,它更令人遐思生命之意义,人世之悲欢。

735e00fdc6744edb854d69cc3ceee504.jpg


而马克思之伟大或不朽,亦不因世异时移,而有所褪色。他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了世界,他的学说的继承者改变了世界。

—-以下为若干tips——

1. 朋友写的这篇《马克思今天190岁》,是写的在马克思逝世125周年纪念时的拜访。
2.海格特公墓官方网站:http://www.highgate-cemetery.org/。维基百科上的词条:http://en.wikipedia.org/wiki/Highgate_Cemetery。
3. 交通:乘Northern Line到Archway站下车,步行十分钟;或搭乘271,210,143路公交车。
4. 马克思墓,进东园直走不到100米,遇岔路选择左边那条(左派?),走到尽头拐弯处就是。
5. Douglas Adams,进东园直走30多米,在路左边。

[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08-10-26 01:47 編輯 ]
發表於 2008-10-23 20:10:42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佢命名嘅社會制度,與其初衷相去甚遠

發表於 2008-10-23 23:24:3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雨夜街燈 於 2008-10-23 12:08 發表 有冇人睇過列寧在1918 ?

 

  贴咗

    ↑

请厾入呢个网址查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7 11:43 , Processed in 0.06390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