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733|回復: 0

[詞彙及文法] 方言俚語:合皮紐耳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0-12 04:27: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們經常用「中西文化的匯萃」去形容香港,覺得無論在飲食、居住、娛樂等各個方面,香港都糅合了中西方的特點。語言作為人類溝通的媒體,當然也反映了這個現象。香港人不論英語程度怎麼樣,都喜歡在話語中掛一兩個英語詞。有些英語詞已經「轉化」為粵語的一部分。一不留神,我們根本沒想到它是個英語詞。可能有些朋友依然記得:去年某一套古裝電視劇中,一位角色說了這句話:「賞月食糖水,咁遲至call我呀。」(賞月吃甜湯,這麼晚才叫我來呀) 劇集的製作人員竟然無一發現「call」是英語詞,跟古裝的時代背景不合。直至播映時,這句話才被觀眾發現。這個例子,在若干程度上說明了英語借詞已經成為香港粵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世紀60年代 英語借詞量驚人


  對於「si4 gen1 na2」(scanner,掃描器)、「mau1 si2」(mouse,滑鼠)、「fek1 si2」(fax,傳真) 等英語借詞,年青的朋友應該會毫不陌生。這些詞語都是最近20年、隨著科技的進步才產生的。那麼上世紀60年代、科技還是相對落後時,香港粵語中有沒有什麼英語借詞呢?答案是有的,而且數量驚人,可能比現在的還要多。張洪年教授的《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增訂版) 去年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書原來是作者在60年代末所寫的碩士論文。書中有「外來詞」一章,忠實地記錄了40年前香港粵語流行的各種借詞。「巴士」(bus)、「貼士」(tips)、「士巴拿」(spanner)、「菲林」(film)、「喱(jelly)、「沙律」(salad)、「芝士」(cheese) 這些英語借詞,我們現在還是經常掛在嘴邊。可是也有一部分書中收錄的詞語,現在大概已經聽不到了 (至少筆者從來沒有聽過)。這些「消失了」的借詞,是研究香港文化變遷一項極佳的材料。


  指一些新興事物或活動


  大家能猜到「囉利」是什麼呢?Lorry (貨車) 是也。再看看下面幾個詞語:「仄紙」、「失打」、「逼力」、「及披」。原來分別是 cheque (支票)、shutter (快門)、brake (煞車器) 和 copy (複製) 的音譯詞。「花令」、「科文」、「快巴」、「派士砵」又是什麼?「花令」是warrant 的音譯,現在叫「搜查令」。「科文」(foreman)、「快巴」(fibre)、「派士砵」(passport) 現在分別叫「工頭」、「纖維」和「護照」。這些借詞似乎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在六十年代,這些詞語所指的都是一些新興的事物或活動。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事物的熟悉性慢慢提高了,於是會傾向於用漢語的詞去代替借詞。我馬上想到一個平行的例子:二十世紀初電話引入香港的時候,人們為它起了一個譯名 ——「德律風」(telephone)。「電話」是後來才普及的名字。我們實在不用過分擔心英語借詞會完全取代粵語,因為根據上述的「規律」,外來的事物在引入香港的一段時間後,粵語會很自然地為它取一個中國的名字。


  這篇是戊子年和大家見面的第一篇文章,在此我祝各位「合皮紐耳」(happy new year)。

 


  轉載自2008月2月21日香港《文匯報》,作者:郭必之(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2 12:52 , Processed in 0.0558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