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340|回復: 6

[名勝建築] 转返啲帖过嚟之广州清代潘家大院豪宅末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0-4 19:21: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7-03-30 01:55:24 来源: 南方网(广州) 网友评论 88 条 进入论坛

  核心提示:广州市海珠区的潘家大院曾是「十三行」的众多行商中最显赫的潘氏家族的宅地。据一位当时在华经商的法国商人发回巴黎的《法国杂志》的报道:「潘家每年消费值3万法郎,一家的财产比起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
1.jpg

2.jpg

潘家大院房屋里具有文物价值的雕花。

3.jpg

如今潘家大院的破败景象让人很难想象当年它「镬底都镶金」的奢华。

 樓主| 發表於 2008-10-4 19:25:04 | 顯示全部樓層

广州清代世界首富潘家大院豪宅末路 地产曾比一个欧州国王还多 

信息时报3月30日报道 明末清初,广州西关的十三行,客商云集。最有钱的潘、卢、伍、叶四大家族,将眼光越过珠江,选中了一江之隔的「河南」南华西,建别墅,起豪宅。而在十三行的众多行商中,有一个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潘氏家族。从这个家族的第一位行商潘振承开始,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都在广州对外事务上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海珠区的南华西街还保存着潘氏建于1826年的居所,以及一街之隔的古老祠堂。 

 

潘氏家族:当年富到「镬底都镶金」 

历史上,广州十三行商人,曾与两淮盐商、山西晋商一起,被称为清代中国三大商人集团,曾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事实上,在广州十三行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当属以潘振承为首的潘家。历尽百年,真正贯穿于行商历史。据一位当时在华经商的法国商人发回巴黎的《法国杂志》的报道:「潘家每年消费值3万法郎,一家的财产比起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

潘氏发家人潘振承:福建贫苦少年闯荡广州 

潘氏家族的发家人潘振承出生在福建同安县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给人当船工,壮年时由闽入粤,曾经去过3次吕宋(今菲律宾)。初到广东的潘振承在十三行一位陈姓商人的商行里做事,获得信任和全权委托。等到陈姓商人回乡,他便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商行——同文行。

地产比一个欧州国王还多 《法国杂志》评为「世界首富」 

潘氏家财到底有多少?无论是潘家的后人,还是专门研究十三行的学者都一直没有获得翔实的记录。但据当年中外史册的零散记载,亦可窥见一斑。据一位当时在华经商的法国商人发回巴黎《法国杂志》的报道:潘家每年消费值3万法郎,一家的财产比起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而自潘家第三代潘正炜当家之后,财产总数累增至1万万法郎,而其广及华北各地财产尚未计在其中。据了解,这是当时有史料记载的「世界首富」。 

作为富甲一方的商人,潘家中西结合的别墅丝毫不逊色于今天西方亿万富翁的私家庭院。据了解,早在乾隆年间,潘振承就在广州河南乌龙岗之西的一片河洲地开村立祠,建造极其豪华的潘氏家园「能敬堂」,定名龙溪乡,现在南华西街中的「能敬堂」东至风光旖旎的漱珠涌,北接悠悠珠江水,以其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气派,名噪南粤。这些极尽奢华的庭院中,处处种植着稀有的古树、各种各样的花卉等。此外,园子里还养着鹿、孔雀、鹳鸟以及鸳鸯。正如广州俗话说「镬底都镶金」。

 

随十三行衰落潘家式微 第四代起再无后人行商 

然而,这一群富甲天下的商人最后却因为受到各方的压力,纷纷破产。1780年,十三行内泰和行颜时瑛、裕源行张天球等四家行商欠外债380万元。乾隆帝担心拖欠银两被外夷耻笑,下令颜、张二人变卖家产充军,全部债款照原本再加一倍偿还,由其他行商分10年清还。 

这种由行商共同承担经营风险的连带互保制度,从此成为官府治理行商的法宝。1814年,十三行商业疲软,行商大多濒临破产。为避免替破产同行摊赔欠债,潘家后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宁为一只狗,不为洋商首」。到1842年,五口通商之后,潘家继「同文行」之后重新建立的「同孚行」主动停业。从第四代开始,潘家家族再无行商,倒是总共出过4个翰林、5个举人,成了文化之家。 

记者了解到,潘氏家族第八代后人目前仍生活在广州——今年69岁的潘刚儿,他本人是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的退休教授。

现状:原有建筑布局遭破坏 年轻人已不知当年辉煌 

日前,记者在当地街道负责人的带领下,进入了这个门面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潘家花园。从小巷里由清代整木做成的朱红大门,记者发现,整个大屋绵延近100米,该建筑物全部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屋内各大梁上均有木雕花饰。整个建筑采用中式屋架,西式吊顶,兼备中西方特色。屋顶很高,约有五六米,石柱木梁都保留了原有的峥嵘气象。 

如今的潘家花园,已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有龙溪首约、龙溪二约、潘家祠道等地名,似乎提醒着,300年前一个十三行家族曾经的辉煌繁华。 

据南华西街道的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潘家花园的西侧(原厨房、住房、祖先厅、花局、四少妇厅等部分)约800平方米,分别于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由海珠区教育局从潘家后人潘祝原手上征用后拆除,被市33中作为教学楼用地使用至今。 

而大院头门、二门及包台、天井、青云巷、祠堂中座、事后天井等占地637平方米的部分,于1956年被区房管局征用,分别租给铸字、模具、五金、印刷等4间工厂使用。其中,海珠区模具厂于1980年在祠堂中座、祠后天井等处增加了二、三楼,致使该处的布局遭到了破坏。经过区街有关部门的多次呼吁,上述4间工厂已于去年全部迁出,目前暂时由永兴物业公司代管。 

此外,大院另外700多平方米的房屋已出售给外人,原有建筑布局遭到部分破坏,外墙风化比较严重,屋顶有漏水现象。据了解,与潘家大院相互呼应的潘家祠,位于南华西街福安社区,原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长70多米,在破「四旧」及「文革」期间被毁,门口一对石狮子已被移到海幢公园门口摆放。记者询问过住在附近的街坊,许多老人家都表示这座院落已经长久没有人打理了,破旧不堪,而很多年轻人则根本不知道这里那段曾经显赫辉煌的历史。
  
本文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吴瑕 陈炳恒 郭柯堂

4.jpg

潘家发迹后在海珠购置了房产。

5.jpg

潘正炜所建的潘家大院位于海珠南华西一带。这宅子建于1826年前,80多岁的潘家第八代媳妇蔡梅女士现仍住在这里。

 

  □ 坊间一语
  每一个家族其实都是一部厚厚的书。
                    ——上海徐惠芬
  在高楼大厦丛立的摩登社会,这些依然默默守护历史记忆的故居大院,仿佛仍在娓娓倾诉着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落寞。
                      ——广州姚丽君

 樓主| 發表於 2008-10-4 19:28:00 | 顯示全部樓層

潘家祠 
广州电视台(2007年4月10日 13:43:36)  
(出镜):
这里是潘家祠
今天潘家的第七代传人
向我们出示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他们希望有朝一日
潘家祠可以成为一个博物馆

(解说):
潘广义说自己是潘家的第七代传人
现在 他和母亲 兄弟
还住在潘家祠堂的旁边
之前报道的很多关于潘家祠
拆和不拆的消息
令他听了十分担心  

(采访):
拆或者不拆就是
对面33中后面的潘家大院
这里(潘家祠堂)也有很多人过来
已经想征收的

(解说):
但是由于症苦支持
现在至今都没有征收到
潘广义今天带来了一堆关于
潘家祠堂的历史资料

(采访):
(过去的祠堂)是以米的形式
来租的 租给了革纱厂
后来革纱厂搬迁了
就留给了厂的职工住
虽然潘广义保留了
潘家祠最初的房契
不过 现在的潘家祠堂
却是属于区房管局管理的
而且 经过了百年的沧桑
潘家祠的布局
也遭到了比较大的破坏
潘广义感到十分无奈

(采访):
本来都是自己祖先的遗址和祠堂
前两三年还被人把(房子的)
很大的柱子和石子都改变了
变为了水泥楼和水泥柱子之类的
感觉到很沧桑
心里很不舒服

(解说):
除了潘家祠堂的大量历史资料
潘广义还带来了潘氏的一些独门药方
他们说 这些都是潘家的重要文化遗产
希望潘家祠成为博物馆后
能够公开给大众造福社会

(采访):
要把潘家祠建设好
把它变成博物馆也好
让大家以后观赏也好
最简单就是让大家受益
 

6.jpg

南华西街骑楼堪称建筑博物馆,图为同福路骑楼。

7.jpg

南华西街明初时期的红砖楼

8.jpg

波楼是广州近代最早的气象信号台

 樓主| 發表於 2008-10-4 19:29:13 | 顯示全部樓層
  南华西街其他古建筑

  八和会馆:在南华西路鳌洲外街33号,目前该馆旧址是民居。

  同盟会广东分会旧址:位于南华西路鳌洲内街13号。现旧址属居民私房。

  能敬堂:位于栖栅南街潘家祠道,是闽商潘振承于1776年建成。

  孔殷太史第:位于同德里6号(现区党校)。江孔殷为清末进士、翰林,广东道台,曾有「百粤美食第一人」之美誉,传下食谱有「太史五蛇羹」、「太史鸡」等。

  同寅医院旧址:位于同福西路166号,是美国基督教同寅会在河南较早开设的西法留产医院。

  红楼花馆旧址:位于岐兴南约22号,原是清末著名画家刘玉生画院。

  基督教河南堂:位于洪德五巷23号,占地800平方米,创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 
 樓主| 發表於 2008-10-4 19:32:42 | 顯示全部樓層

广州城市文化应该共同守护

金羊网 2008-04-07 14:37:41 
 
守护羊城文脉 延续历史记忆 

本报主办「民生论坛」,专家市民齐为守护文脉开「药方」:普查摸清家底,开发文物价值 

广州的文化遗产保护够不够?与画面中一片「赞成」相反,市民的看法是纸牌的另一面———「反对」 

文/本报记者 李春暐 

实习生 叶宗剑 李春萍 

图/本报记者 蔡惠中 

实习生 方智恒 

昨天,羊城晚报与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主办、21CN网协办的,以关注城市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民生论坛」如约在广州文化公园棋艺馆举行。会场100多个座位被挤满,热情的街坊甚至就站在馆门口倾听。 

论坛开讲时,下午的阳光一扫连日来的阴霾,在国人用于缅怀先人的「清明小黄金周」的最后一天,会馆内弥漫着浓烈的追忆往昔城市容颜的气氛,嘉宾的发言一次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有些老街坊激动得甚至眼中含泪。「逝者」已已,城市的建设还在继续。旧物不可能全被保留,而历史的痕迹不应全被抹去。人们提出,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应该得到共同守护的。 

论坛嘉宾

祁海 
广东省人大常委、珠影一级编辑 

陈忠烈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罗雨林 
文物博物馆学专家 

叶世光 
市民代表,《羊城晚报》金牌通讯员 

第 [1]  [2]  [3]  [4]  页  下一页  

 樓主| 發表於 2008-10-4 19:34:49 | 顯示全部樓層

网友提供:

还有不少周边美好旧建筑呢

双清楼 1897年海珠区南华西路龙溪新街42号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何香凝居所。因在
窗前读书、赏月,取「人月双清」之意,故名「双清楼」。
  6 庐民国海珠区同福西路龙导新街14号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园林住宅,由园门、主
体建筑及两翼的附属建筑组成,墙壁贴进口的墨绿色繁花瓷砖,门框上镶嵌着用隶书书写
的「 6 庐」匾。内部装饰中西兼用,别具风格。
  南达堂民国海珠区同福路165号     跨度较大的骑楼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三
层。正中央弧形山花上塑有「南达堂」三字,具有西方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李福林官邸民国宝岗大道1号海珠区症苦内李福林任广州市市长期间所建的一处官
邸,建有围墙,主楼高四层,仿欧式巴洛式风格,门窗的装饰华丽,建筑保存完好。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1 19:28 , Processed in 0.06315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