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舊聞1992~1997 □文/郭鈴春(新華社1992年~1997年駐香港記者)
香港有座調景嶺,位居九龍偏遠的山坳中。這小小的一塊界域,卻是出新聞的地方。
對於調景嶺,我們抵達香港前便有所聞,它來源於一九四九,這一中國歷史的轉折時期。那年,一支國民黨部隊被我解放軍圍堵追擊,由廣東逃至香港。十月,共和國宣告成立,困守于此的官兵欲渡過海峽奔赴臺灣,「對岸」卻遲遲不予營救。港府也處於兩難境地,最終,數百人被遣送到了這荒郊野外。去留無著的他們,只得開荒造屋,經營出一片「調景嶺」。
1992年秋,我和同伴數人在辛亥革命紀念日,乘坐小巴直抵嶺上。那天,也是國民黨的「雙十節」。
踏上那片坡地,可謂滿目蒼涼。依山築起的房舍,因為材質簡易,也因為年代久遠已是搖搖欲墜;山徑上草木摻雜,溝沿的流水散發着異味,一條勉強可以稱作的「街道」極窄,兩邊零散地坐落着一些賣雜貨的,理髮的和成衣鋪子。
走過一戶人家,從後窗向裏張望,大約四平方米的陋室,一張大床占去大半個空間,上面堆滿各種雜物,外間是三平方米的「廳」,除了一個雪櫃(冰箱)外並無任何傢俱。一老嫗緩步走出,在屋外燃起了六柱香,供奉上月餅、水果。顯見,她是在祭奠終老異鄉的亡靈。
那些被遺棄的官兵,曾經盼望「党國」拯救於危難之際。某年,臺灣方面派來了「國大代表」,且有歌星陪同慰問、助興,允諾他們只要耐心守候,必有回歸之日。然而,年復一年的等待,換來的是年復一年的失望。
即使在失望中,每年逢此節日,嶺上還是照樣搭起慶祝牌樓,小學校一如既往地舉行升旗典禮,每家、每鋪都掛出了一面面「青天白日」旗。那情景,真叫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時勢也在變。間中有幾座獨立小院「鶴立雞群」,庭內有花鳥點綴,又以山石圍牆,甚至標上路名和號碼。據說,是宅院的兒孫耐不住寂寞,終於離開這一方水土,留洋海外,平日寄信匯款,才有了現今的地址。看來,並非人都甘願「死守」,更何談代代相傳!
因為嶺上特異的「風光」,以至此地成了香港的一個旅遊點,不時有客前來掠奇。對於這尷尬的調景嶺,港府議定,九七回歸前必須拆除,但是,遭到了一些自稱是在「桃花園」中居民的極力反對,我們上嶺的那天,便看到四處張掛的「保家園」的橫幅。
1996年秋,拆遷工程進入實戰階段。有一對楊氏夫婦舉着抗議旗號不願撤離,對於聞風而來的各路記者卻友善相待,擺出了點心、果盤,連說:各位辛苦!
是年八月的最末一天,閱盡世紀風雲的調景嶺,終於在推土機的聲響中夷為平地,而它留下的那片「空白」,至今還在訴說着一段令人沉思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