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835|回復: 0

[南粵名人] 明清东莞多名士考究起来真来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9-7 03:32: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8年8月25日 星期

梁剑华 刘燕

■ 研讨会专家参观南社古村

■ 袁崇焕画像 资料图片

■ 南社古村保存完好,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 碑刻里有不少珍贵的史料

■本报记者  蓝业佐/图

  人物新说

  袁崇焕可能是

  「高考移民」

  袁崇焕这位明末抗清将领,被崇祯皇帝冤杀150年后,又被他的死敌——清朝统治者平反昭雪,因此广受国民和学者的关注。本次的研讨会上,涉及袁崇焕的研究论文有6篇之多,袁崇焕成为本次研讨会最多学者研究的历史人物。

  由于袁崇焕的传奇人生,国内曾就袁崇焕的籍贯问题展开争论。有说其是广西藤县人。上世纪80年代,时为东莞中学语文教师的杨宝霖,搜集了大量史实资料后,在广西藤县的学术研讨会上,舌战群儒,力证袁崇焕是广东东莞石碣水南村人。

  本次学术研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颜广文重提20多年前关于袁崇焕籍贯的学术之争。颜教授说自己当年也是与会者之一,目睹了杨宝霖老师孤身一人与众名家辩论的全过程,至今记忆犹新,也是从那时起,他认识了杨宝霖,并为杨宝霖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在颜广文简述了当年辩论的情况后,有专家提出,明朝时,在广西参加科举考试,应比广东容易,是不是袁崇焕为了科举考试而到广西藤县读书?若是这样,袁崇焕岂不是明朝的「高考移民」?这个专家一说完,马上得到几位专家的附和,有人表示「高考移民」始于何时,可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人物链接:

  袁崇焕(1584年-1630年)东莞石碣水南村人。万历十二年农历四月二十八生于石碣,青少年时代在广西藤县生活、学习。他喜欢钻研经史,爱习武艺和谈兵,有胆略,重气节,慷慨大度,任侠重交。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县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察御史江日彩上疏举荐袁崇焕,称袁崇焕「夙攻兵略、精武艺,善骑射,虽曰清廉之令,实具登坛之才,……委以招纳豪杰募兵练将之寄,当必有以国家用者。」同年,袁崇焕单骑巡阅山海关,备陈关上形势和方略,当年二月他被任命为兵部职方主事,后又被破格提拔为兵部佥事,监军山海关,镇守东北,抗击后金,战功显赫。

  明莞籍学者著作

  被禁数百年后重现

  东莞人士陈建是明代著名的史学家、理学家,潜心著书,著有《学部通辩》十二卷、《治安要议》六卷、《皇明资治通纪》、《古令著鉴》、《经世宏词》、《明朝捷录》、《陈氏文献录》等,著作等身,学术成就非凡。其中《皇明资治通纪》因其中史评探讨现实问题最受社会关注。

  可惜陈建生于封建专制的明朝,《皇明资治通纪》因记述了明朝廷腐败及宦官擅权而两次遭到禁书毁板。

  当时《皇明资治通纪》刊行后。隆庆五年(1571年)9月,工科给事中李贵和上疏穆宗皇帝,告陈建撰写的《皇明资治通纪》一书,说其「欲以一人闻见,臧否时贤,荧惑听众,若不早加禁绝,恐将来以讹传讹,为国是之累非浅也。」于是,穆宗皇帝批准对《皇明资治通纪》原板实行禁毁。直至清代,清朝统治者唯恐《皇明资治通纪》有丑化朝廷之嫌,同样将其列为禁毁书。

  至今数百年,陈建著的《皇明资治通纪》一直被认为不存于世了。而据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原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李龙潜教授介绍,《皇明资治通纪》一书,于上世纪90年代被祖国大陆的学者于台湾发现,经整理后不日出版,失去数百年的《皇明资治通纪》重见天日。

  李龙潜教授认为,历朝历代被禁之书有很多,但陈建的《皇明资治通纪》被明清两代所禁达数百年,就闻所未闻了。这是封建王朝政治斗争的结果。

  人物链接:

  陈建(1497年-1567年),字廷肇,号清澜,东莞城亭头场人。陈建自幼非常用功,崇祯时人说他「警敏有才识,博贯载籍」。陈建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人,选授福建候官教谕,在任期间,勤于职守,帮助贫困学生。后升为临江府教授,编《周子全书》、《程子遗书》帮助学生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培养了人才。不久,升至阳信县令。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陈建申请告老还乡,隐居不出,潜心著述。

  莞人何真才兼文武,是元末明初岭南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明朝建立后,从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局出发,主动归附,使岭南地区免遭兵荒马乱,之后又为社会安定、生产恢复作出积极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梧桐的论文《何真简论》,对何真的生平做了阐述和评价。

  就在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时,何真时任河源务副使、淡水盐场管勾。在岭南出现骚动时,何真与其弟何迪组织武装力量,平定广东,后被提为广东行省参知政事。在元朝气数已尽,朱元璋还未平定天下的动荡之时,有人劝何真效法赵陀,割据自立。他并没有对外扩展,而是练兵据险,保一方平安,从而保持了岭南地区的相对安定,使岭南一带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后来,何真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大局出发,主动归附朱元璋,使岭南地区人民能专事生产和生活,对明初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研讨会小组自由讨论时,有学者认为,明朝时广东的经济恢复、文化教育等都比其他地方好,科举考试中举和中进士的人数大幅增加,与何真顾全大局、维护统一、保障社会安定和谐是分不开的。

  人物链接:

  何真(1319年-1385年),字邦佐,广东东莞元冈人。少年时代好书剑,长大后「尤好儒术,平居读书,缀文无虚时。」

  何真顾大局

  惠及岭南发展

  事件新解

  只许州官卖盐,不许百姓晒盐

  历史的谎言也许能遮蔽一时,但随着时间流逝,再大的谎言也可能被史学家的「火眼金睛」给识破。中山大学历史系的黄国信、李晓龙带来的《以环境的名义——乾隆年间裁撤盐场考论》,就识破了二百多年前的一个谎言: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东莞、归靖两盐场与香山境内的香山盐场被裁撤,官方称裁撤的原因是「海水变淡,收藏日薄」,然而真实的原因,却并非如此,甚至牵涉到当时的两广总督福康安,这是怎么回事呢?

  「乾隆三年,还有记载东莞的盐场很繁荣。乾隆初年,还有民众因为贪利将稻田改作盐田,说明情况很好。50年的自然环境变化,不至于如此翻天覆地。」正是据此,黄国信对这次以环境为名义的裁撤盐场产生了怀疑,认为另有原因。

  盐关系民生,中国历史上一直对盐的问题管制得颇为严格。经过一番查找资料,黄国信认为问题出在当时地方官对食盐的督销上。在康熙年间东莞知县杜珣的一篇文字中,写到「无奈莞邑之私盐与他处不同,他邑非产盐之地……」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东莞地近盐场,私盐随处可得,无人愿意充当盐商,以致当时的地方官束手无策。

  按照清王朝的规定,如果地方官督销食盐不力,会遇到考核上的问题,轻则罚俸,重则革职。当时的两广总督不得不在《筹办省河盐务事宜折》中称,盐课欠项竟达六十九万两白银之多,且该数字是否有故意被瞒小尚待研究。福康安只好长叹:「盐务之今日实有不得不更改变通之势。」珠江口的东莞、新安、香山都是私盐流量大、无人愿意充商的地方。

  最后,黄国信总结,自然环境的变迁,虽然是东莞盐场被裁撤的相关因素,但直接导致制度上裁场的原因,却是地方官为了弥补亏空。它说明在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和经济问题常常纠结在一起,不可分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3 02:47 , Processed in 0.0692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