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聲粵語平北派 千字文章捧南宗fficeffice" />
(此文登於12/15/07美西版之「星島日報」)
據說「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曾考慮過提粵語為中國‘國語’﹐因粵語仍保存著古代漢語的‘入聲’﹐有利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承傳。其時國會議員中﹐廣東人剛好過半數﹐通過這一法案當不成問題。後來此提議受到勢力強大的北方軍閥之反對﹐粵語終以一票之差讓位於北語而無緣成為國語 ......」 若粵語當日能成為「國語」﹐今日中國大陸的北方﹐就不會吵出甚麼「新詩韻」了。
古代中國北方漢語本是有平﹑上﹑去﹑入四聲的。因語音變化﹐ 北語(普通話﹑國語)今無「入聲」(僅得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但粵語仍保存著古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粵語共有九個聲調﹐其中有三個入聲。九聲三入﹐是粵語特色)。
粵語九聲改六聲(即減去入聲)﹐一般應用無問題﹐但用到吟讀古代詩詞與寫作舊體詩詞﹐就會有問題。
雖說粵語里的陰入﹑中入﹑陽入(即粵音字典上以數碼編號的聲調7﹑8﹑9聲)三個入聲可歸入陰平﹑陰去﹑陽去(即1﹑3﹑6聲)三種聲內﹐但細聽之下﹐聲音還是有區別的。粵語地區的少年人和聽覺仍算敏銳的青年人﹐較易聽出其中的區別。不分清此中區別﹐將粵語九聲歸納為六聲﹐將來粵人都無從知曉什麼叫入聲和什麼字屬入聲字了。查粵音字典也查不到(因幾乎所有粵音字典都只以六聲注音)﹐於是﹐慢慢地﹐將會令到今日尚存於嶺南粵語地區的舊式詩詞讀法(此讀法可稱之為「嶺南派」讀法﹐又稱「南宗」讀法)失傳。
「……北語於今無入聲﹐至令北人今日會作(舊體詩詞)不會讀。整個北方都如此﹐不能說他會作不會讀﹐只好稱他為‘北派’﹐另立‘南宗’作區分……」(朗月高山繪著的[中英文字圖案繪法第一步(部)]修改版之「律詩的嶺南派讀法歌」。)
這情形正如有些人懂英文文法﹑會寫暢順英文文章﹐卻不會講流利﹑地道的英語。但北人多數不自知此一大漏誤。詩詞學家王力先生若能講地道廣州話﹐詩詞的傳統讀法或會让他全講中了。其他北人的著作里﹐講詩詞讀法的﹑都用無入聲的北派觀點講述。通不合嶺南口味。
現將初到美國時作的一首歪詩﹐附錄於此﹐以之說明用九聲注音的粵音字典﹑較用六聲的為好﹐九聲粵音字典可兼當「詩韻」書使用﹐查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間接有承傳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六聲的粵音字典僅得平﹑上﹑去三聲﹐不見了入聲(將入聲歸納為其他聲了)﹐間接有令優秀傳統文化失傳之弊。
歲晚懷鄉(此首用九聲粵音字典調平仄。)
身在新鄉憶舊鄉﹐
舊鄉迢遞隔重洋。
時逢歲晚添思念﹕
十里花街吐艷香! (「十里花街」___指廣州每年一次﹑連擺三天的除夕迎春花市。廣州人稱之為「擺花街」。)
歲晚懷鄉(此首用六聲粵音字典調平仄。)
身在新鄉戀舊鄉﹐
舊鄉迢遞隔重洋。
時逢歲晚添憶念﹕
十里花街吐艷香!
「時逢歲晚添憶念」之「憶」字是入聲字﹐不合詩律﹐但在六聲字典里﹐將它歸入平聲。歸入平聲﹐便又算合了詩律。按傳統作法而論﹐這是錯的。這就是粵語字典九聲簡化為六聲的弊處了。將來律詩之傳統讀法﹐在嶺南粵語地區亦會因九聲簡化為六聲而失傳。因為將來粵人都不知道粵語中何字何音屬入聲了﹗
要作舊體詩﹐就得按舊體詩的要求去作。不懂古時「四聲聲律」 常識﹐或雖懂而嫌其煩﹐他們大可以去寫作不受「詩詞格律」和 古時「四聲聲律」規則限制的新詩﹗為什麼要改「詩韻」遷就他們呢﹖
北人改「詩韻」或與己無關﹐但粵語九聲改六聲﹐就與己有關了﹐與優秀傳統文化在嶺南的承傳有關了。
請粵籍同胞﹐勿自棄己長﹐將九聲粵語﹐省為六聲。刪去入聲﹐將會令舊式詩詞讀法失傳﹐令優秀傳統文化的承傳斷裂。這豈不可惜﹖
希望廣州﹑香港兩地的教育和出版部門﹐能留意到這個問題。
三藩市
陳國明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