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5033|回復: 7

[南粵名人] 明代状元与金钗岭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8-27 15:08: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8年8月18日 星期

本报记者 梁剑华 实习生 黄婉婷

■ 牛眠石祁氏宗祠

■ 倒在地上的石马

■ 两位老人在荆棘丛中寻找祁顺墓

■ 矗立在园中的华表

 

  「金钗落在牛眠石,状元笔在马蹄岗,可惜莲花峰不正,误了当年状元郎。」这是一首传颂于寮步镇牛眠石村附近,以及莞城梨川祁姓人家的诗,讲的是明朝莞城梨川人祁顺高中状元不敢招认的传奇故事。后来祁顺作为明朝的使者,出使朝鲜,一生清正廉明,得到大明皇朝和朝鲜人民的爱戴。祁顺死后,他的衣冠冢安葬在牛眠石的金钗岭,后人以这首诗纪念这位让后人骄傲的名臣。

  牛眠石村(又称眠奚村和银眠石村)位于东莞寮步镇、大岭山镇、大朗镇和松山湖的交界处,户籍村民1300人,村民都姓祁,明代出使朝鲜的一代廉明大臣祁顺的祖籍就是牛眠石村。正因为这位明代的名臣葬在此地的金钗岭,牛眠石村因他而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故事。近日,祁氏后代三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带记者走访牛眠石村,道出了几百年来流传于中国和朝鲜两国之间的祁顺的故事。

  牛眠石梨川祁氏的源流

  据现年62岁的祁深发提供的资料显示,宋朝末年时局动荡,银青光禄大夫从中原往南方逃命,经南雄的珠矶巷,来到寮步的牛眠石立村。因是逃避追杀,立村时银青光禄父子都隐姓埋名,父取官名银青光禄大夫,子取三六机宜为名。牛眠石始祖银青光禄大夫的儿子,为何取「三六机宜」来替代名字呢?几位村民你看我,我看你,无人能答得上。因此,牛眠石祁氏立村至今800多年,牛眠石和梨川的祁氏后人,均不知银青光禄大夫父子之名。三位祁氏后人带记者参观了牛眠石村祁氏宗祠。宗祠里尘封已久的灵位隐约可以追溯牛眠石村的立村时间为宋代,宗祠柱联嵌着:「祀宋始祖银青光禄大夫立围千秋兴旺,派衍梨川西粤华侨港澳鹏程万代流芳」的楹联就是证例。几位老人说,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改写的对联,以前的对联已遗忘了。

  牛眠石的始祖和二世祖用银青光禄大夫和三六机宜来替代。三六机宜之子应晨,应晨之子士贵,士贵之子子贤,子贤之子以泰。祁以泰生于元丰,其时中原大乱,岭南纷抗,以泰流离逃难,明太祖平定天下之后,以泰返回牛眠石。洪武十年(1377左右)以泰迁居东莞县棠梨涌(今名梨川)。

  祁以泰迁居梨川之后,修拓产业,家日饶裕,祁以泰有四个儿子,长子胜宗、次子守宗、三子振宗、四子受宗。胜宗在永乐八年(1410)以《诗经》贡礼步,官至安南(今越南)建平府长安知州。

  祁振宗有两个儿子,长子祁顺,二子祁颐。祁顺就出生在梨川,《明故者德府君祁公墓表》有记录。祁氏之族因此声誉大增,子孙蓄衍,屡获功名。祁顺是天顺年进士,祁颐,成化十年成举人。

  祁顺有五个儿子:祁敏、祁孜、祁政、祁敕、祁敦。祁敏是弘治十年(1497)进士。祁孜,弘治十七年(1504)中举人;祁政,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人;祁敕,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祁氏家族,在祁顺出生后的五十多年间,其父子兄弟中出了三进士,三举人,可谓功名鼎盛,尤其是文化方面有过重要的贡献。因此,祁氏宗祠的大门有「一朝鼎爵,三代簪缨」之联。

  本是状元不敢要

  挖开祖坟找原因

  祁顺(1434-1497)字至和,号巽川,从小跟从舅舅卢祥学《春秋》。天顺四年(1460)高中进士,授兵部主事,升户部处所。祁顺从小就好学,才能过人。听几位村民介绍,天顺七年(1463)金榜题名状元是「祁川页」。因是时的皇帝为天顺帝,而祁顺有骑顺的谐音,主考官为了避讳,把祁顺的「顺」字拆开为「川页」,提名状元为「祁川页」。祁顺一时不解其中意,所以没有去认。从此祁顺高中状元不敢认的传说便流传开来,后来祁姓村民觉得可惜,怀疑是祖坟放的位置不正所致。于是有人真的去把祖坟挖开,发现墓葬真的与龙脉放偏了一点,于是就打趣地作了「金钗落在牛眠石,状元笔在马蹄岗,可惜莲花峰不正,误了当年状元郎。」的诗句。

  后来听说有个广西人冒认了状元祁川页,但他没有做状元的命,在衣锦还乡的归途中沉船死去。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并没有人去考证过。

  一代清官誉满大明和朝鲜

  祁顺任京官时曾代表明朝出使朝鲜国,一身清廉颇受朝鲜人的爱戴。返国时,朝鲜国王对其赏赐甚丰,但祁顺一概却之。故后来朝鲜国王在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边建一座却金亭并刻碑以记之,此亭至今尚在。牛眠石的村民表示,有机会到朝鲜旅游时,一定要到却金亭看看,以瞻仰受大明和朝鲜人爱戴的祁姓先贤。祁顺出使朝鲜回国后被派至江西作左布政使。一生劳顿的祁顺于公元1497年病逝于江西任内,灵柩由其家人扶归东莞梨川,后葬于寮步镇牛眠石村的金钗岭上,墓址与长安镇莲花山峰遥遥相望,墓园宽广,墓园前端有红石华表四座,矗立山前,华表后有石牛、石马、石将军、石猪、石狗、石麒麟。这些石兽中「石牛」眠在石上而且排在首位。牛眠石村民认为,金钗岭上的祁顺墓,很可能是个祁顺的衣冠冢,而不是其身墓。

  数百年过去了,至今墓还在。三位祁氏村民带记者来到金钗岭寻找祁顺墓。经过一段长满野草的山路,靠近了墓地。墓地被漫山的野草覆盖住,已看不出墓的模样了。墓道两旁一对红色无头石马清晰可见,其中一只已倒在地上。墓园前端不远处四支华表还在,一支已完全倒地,一支中间折断,只有两支还笔直地矗立着,一个墓地竖四支华表,足见祁顺身份高贵。站在墓园高处,还可以看到不远处的状元笔山。金钗岭沧海桑田,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但依然鸟语花香,足以体现墓园的清幽。「可惜莲花峰不正,误了当年状元郎」大概就是祁氏后人表达对祁顺做不成状元的一种遗憾。

  祁顺墓墓表碑石,在「文革」时期被拆毁,石碑后经东莞市博物馆考证,作为历史文物保存。碑石用大理石刻镌,高三尺五寸,宽一尺六寸,碑文二十六行,每行五十字,正楷书写。碑文由明朝进士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经筵曰讲官铅山费宏所撰,原文全载于宣统东莞县志卷九十二(20-21页)。

  现在牛眠石村和梨川的干部、村民每年都几次相互拜访以表兄弟情谊。祁氏老人告诉记者,过去每年清明前五天,梨川的祁氏后人都会来到金钗岭的祁顺墓前扫墓。「清明前五天他们(梨川的人)去扫墓,清明之日,我们(牛眠村人)才去扫墓。纪念这位誉满华夏和朝鲜的清官,鼓励后人奋发向上。」

  祁顺不是牛眠石村人,只是其祖籍是这里,那么祁顺为何最后会葬在牛眠石村的金钗岭上呢?是因为金钗岭的风水好,还是要落叶归根回归祖籍之地?三位年过六旬的祁氏后人也答不上,这可能是个待解之谜。

  「状元笔」是座山而不是华表

  很久以前,笔者就曾听过「金钗落在牛眠石,状元笔在马蹄岗」的故事,但不知此故事的真正意思,也曲解了「状元笔」是金钗岭附近村民对祁顺墓前的华表的称呼。

  带着「金钗落在牛眠石,状元笔在马蹄岗」的疑问,我请教了村民,三位祁姓长者异口同声介绍,金钗岭是牛眠石村的一座小山丘,祁顺的墓就在金钗岭上。「状元笔」也是一座山,坐落在大岭山镇马蹄岗村与大塘朗村之间。金钗岭与状元笔山相距约1.5公里。石大路就在状元笔山下通过。10年前,石大路曾在状元笔山下设了一个收费站,名「状元笔收费站」。

  这次到牛眠石村采访,不但听到「金钗岭」的传说,弄清了牛眠石村、梨川村祁姓的源流与发展,弄清了「金钗落在牛眠石,状元笔在马蹄岗」的含意,而且知道了「状元笔」是座山而不是祁顺墓前的华表。

  

  □人物小传

  祁顺,号巽川,(公元1434-1497)天顺四年(公元1460)进士,是明代的一代名臣、廉吏、诗人。任京官时期,曾由皇帝御赐一品服代表明朝出使朝鲜,外交上颇有名望,返国时,朝鲜国王对其赏赐甚丰,但其一概却之。故后来朝鲜国王在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边建一却金亭并刻碑以记之,此亭至今尚存。

  祁顺后来官至江西左布政使,一生劳顿,卒于任内,东莞各种志书里都有翔实的记叙,他一生写下的著述,诗稿很多,较为知名有巽川集十六卷。著有《巽川集》、《使东稿》、《皇华集》、《石阡志》、《宝安杂咏》等,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社会文化财富。祁顺少年登弟,极具才华,但仕途起伏,颇具传奇,在莞邑文坛上广为传颂的祁门三进士,九子十登科,则是以他为首。在明代莞邑地区可算是一门青紫,无人能出其右。

  一生作高官卅余载,阅历无数,殁后家无恒产,其灵柩尚要当时同僚资助方能返乡,但任内积金三千余两却分毫不取,留给下任官员继续使用,故后有御赐「世守清白」牌匾一幅挂于大泉布政祖宗祠之内。

  □东莞掌故

  金钗落在牛眠石

  为了增加《发现》版的可读性、知识性、丰富性和历史感,我们特开设《东莞掌故》栏目,目的在于将流传于东莞民间有关历史人物、地理变迁、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故事或传说,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以飨读者。欢迎来稿或提供采访线索。

  金钗落在牛眠石

  采访那天,三位老人还娓娓地道出了位于牛眠石村西北侧的金钗岭的传说。据说有一年天上众仙女为天庭三千年一度的蟠桃宴席忙碌,宴会的摆设完毕后,只等众神仙到来赴宴。

  在众仙未到之时,摆设宴席的众仙女各自散去玩耍。其中有位参加摆设蟠桃宴席而没有资格享用的仙女灵芝,觉得有些烦闷,就跑进皇母娘娘的睡房里玩起皇母娘娘的金钗来,不小心把皇母娘娘的金钗甩落凡间,为找回金钗,灵芝仙女追寻至凡间,追呀追呀,直追到牛眠石旁,才寻到了金钗。

  但因过度疲劳,她抱住了金钗睡了一觉。谁知天上只一日,凡间三千年。一觉醒来之后,金钗已风化成山,成了现在的金钗岭。

  皇母娘娘知道后,下了一道圣旨,命令二郎神杨戬带领天兵天将,下到凡间牛眠石,令灵芝仙女永远在凡间看守金钗岭。

  灵芝仙女接了圣旨,日夜守在金钗岭。她在金钗岭上种上了花草、树木,还养了石牛、石马、石将军、石猪、石狗、石麒麟等。年长日久,金钗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些石兽吸收了日月精华,只只变成了精,白天睡大觉,晚间跑到附近的农村偷食老百姓的庄稼,人们发现了,追到金钗岭。后来愤怒的村民把这些变成了精的石牛、石马、石将军、石猪、石狗、石麒麟全部杀了头。从此以后,这些石牛、石马、石将军、石猪、石狗、石麒麟便成了没有头的红石头,数百年来留存在金钗岭。「金钗落在牛眠石」之说便成为附近村民的美谈。

[ 本帖最後由 外外星人 於 2008-8-27 15:11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8-8-27 15:54:4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8-9-2 01:00:14 | 顯示全部樓層

2008年9月1日 星期

祁顺清官是真 状元是假
——《明代状元与金钗岭》一文的回响
梁剑华

■ [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六上记载祁顺的事迹

8月18日,本报B03版《发现》刊登了本报记者采写的《明代状元与金钗岭》的文章,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有询祁顺墓近况的,有提供史料的,有补漏的,更有为一代清官所折服的。不过,都认为《明代状元与金钗岭》应是坊间传闻。祁顺是不是真的中了状元而不敢认呢?最近,记者又采访了原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文史专家杨宝霖和东莞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林杰。两人均明确地表示:祁顺中得状元不敢认是传说,他是一代清官历史已有定论。

  祁顺并非状元

  东莞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林杰认为,《明代状元与金钗岭》一文提到,牛眠石村民介绍,明天顺七年(1463),金榜题名状元是祁川页。因为当时的皇帝的帝号是「天顺」,而「祁顺」有「骑」顺的谐音,主考官为了避讳,把祁顺的「顺」字拆为「川页」两字。祁顺不解其中意,所以没有去认。于是祁姓村民觉得可惜,就有人去挖开祖坟,查看是不是祖坟葬得不正,更打趣地作了首诗:「金钗落在牛眠石,状元笔在马蹄岗。可惜莲花峰不正,误了当年状元郎。」那完全是坊间传闻。表达的是祁姓村民数百年来对状元的渴望心情。

  林杰介绍,早在上世纪的改革开放之初,他为查找东莞的古代名墓,曾从莞城骑自行车到过牛眠石的金钗岭,看过祁顺的墓。那时,祁顺墓的砖石已被拆去,破坏得相当严重。他说祁顺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名留千古。《广东阮志》、《东莞县志》等都有列传记载祁顺的事迹。各种传记上都明确记载,祁顺不是状元。接着,林杰顺手从书橱里拿出一本[民国]《东莞县志》,翻开卷五十六指给记者看,上面写着:「祁顺,字致和,棠梨涌(今梨川)人。幼开悟,负奇志,从其舅卢祥受春秋于未冠,领景泰元年乡荐,两试礼部得校官。曰,非吾志也,辞。天顺四年(1460)成进士,廷对当举首,以其姓名近御讳。(当时天顺帝的名字叫朱祁镇)于传胪勿便,抑置二甲第二。」

  这里写得非常清楚,祁顺考取的进士顺位是「抑置二甲第二。」并非坊间传闻的状元。中进士的时间是天顺四年(1460)而非天顺七年(1463)。

  林杰还对过去中国的科举制度一些内容作了解释。

  如「三元及第」的三元,即解元、会元和状元。「解元」为乡试第一名。过去的乡试相当于现在的全省统考,入围者为举子,即举人。而「会元」就是全国统考的第一名。会试入围者称为贡士。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之后就是进士,殿试的主考是皇帝。进士又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甲进士是非常难考取的。而中一、二甲进士者,在殿堂唱读名字。像祁顺的「抑置二甲第二」就不需唱读了。东莞历来中过的文榜眼有1人,即明刘存业,莞城的榜坊就因刘存业中得榜而名之;探花1人为清末的陈伯陶。

  金钗岭祁顺墓是真身墓

  前段时间在牛眠石村采访时,有村民认为,金钗岭上的祁顺墓很可能是衣冠冢。他们猜测是,祁顺在任江西左布政使时,卒于任上。500多年前,交通闭塞,以船艇为主,而那时机器还没有发明,靠的是人力划船。江西的南昌与东莞之间,相隔万水千山,用人力划船回东莞,所用时间多少?可想而知。因此,牛眠石村民猜想,金钗岭上的祁顺墓可能是衣冠冢。

  对此,杨宝霖和林杰均肯定地表示:金钗岭的祁顺墓不是衣冠冢,而是真身墓。

  杨宝霖介绍,祁顺在任江西左布政使时,积金数千。按当时的惯例,这数千金可归任职者所有。但祁顺并非这样做,他身患重病,临终前告诫妻子:若私存他任上积攒的钱,他必死不瞑目。祁顺临终前还对妻子说,宁愿饿死在回乡的路上,也要悉数把所积之金归公,分毫不取。

  [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六人物传是这样记载的,「抚按交章论荐,王恕在吏部亦疏之。内阁邱浚、刘健,顺知己也,皆欲荐顺。顺未赏念动,辞。以书甚力,其平生邃问学,持大体,心无一私人,亦不敢干以私用公帑如己物,一分一毫妄费,在江西积金数千,将易箦,闻人言,可私为归计者。即戒其妻曰:若私此金,吾目必不瞑矣,宁归而饥死可也,仍悉归于公而分毫不与焉。卒年六十四。」由此可见祁顺为官清正廉明的一生。

  祁顺身故之后,他的真身被其家人运回东莞,葬在牛眠石村的金钗岭上。

  至于祁顺墓园里为何有4支华表,杨宝霖解释道,一个墓地不可能有4支华表,其中应有2支是祁顺的父亲的。为什么呢?因为明朝时,为官者的父亲,也可享受与儿子一样的政治待遇。故另两支华表应是朝廷追封给祁顺的父亲的。

  林杰认为,祁顺64岁卒于江西左布政使的任上,他的弟弟祁颐,字致中,于成化十年(1474)中举人;祁顺的4个儿子,祁敏、祁孜、祁政、祁敕都相继中得举人。而祁敏、祁敕后来又中了进士。这样的官宦之家、书香之家,又不是没有能力将祁顺的真身运回故里,哪有可能将祁顺的墓做成衣冠冢呢?

  祁顺曾改正家谱

  据杨宝霖介绍,祁顺于成化年间(成化辛卯)曾以公事之便回了一趟东莞,于是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到牛眠石的天紫冈祭扫银青光禄大夫之墓。银青光禄大夫墓左侧的一个墓的墓碑上写着「机宜祁公佳城」字旁刻有四子,是元广兄弟。对此,祁顺有点疑问,便请教族伯。族伯说,我今年75岁了,从小拜墓观碑碣得知,机宜是银光的儿子。过去有人传说,银青光禄大夫与三六机宜同是一人,是讹传。于是祁顺马上把家谱上的错漏纠正。

  杨宝霖还介绍,因种种原因,东莞的祁氏族谱已失存。但存于各种《志》和传记上以及祁顺的著作中的关于祁顺的详细资料还有很多,只要用心去搜索,相信还可以找到更多更详细的关于祁顺的资料。

  附:祁顺题「改正家谱」原文

  顺,初作家谱,以银青光禄大夫为始祖,以元广兄弟为二世祖,盖宗支传写如此。成化辛卯,以公事之便归自京师,十二月二十二日,拜银青墓于牛眠石天紫冈。至则,银青之左复有一墓,题曰:宋机宜祁公佳城,其字大二寸许,旁刻四子,乃元广兄弟也。问之,族伯义忠甫云,吾年七十有五,自幼拜墓观碑碣而知之。机宜,银青之子宗之,传写以银青光禄大夫、三六机宜为一人,是以误,噫使。顺不加详考而狃于传闻,则忽略先世,诬罔后人,罪孰大焉,用是悔悚不宁,谨为更正如右。始祖之墓旧题曰:宋银青光禄大夫祁公佳城旁,有山人励布衣数字,前十年犹及见之,今则无一点画矣。机宜墓刻明白可观。然年月以剥落,不能尽识,后数十年,所存又岂得?如今日耶因并书,以告来者。

 樓主| 發表於 2008-9-2 01:13:00 | 顯示全部樓層

明英宗朱祁镇

铁山溪 铁山溪本为铁溪俗称,因溪品两岸有"石色如铁"的铁山而得名。溪两岸危岩耸峙,崖上群峰插云,崖下清流碧澄。人们一进入铁溪口,就有一种神秘之感。明弘治二年(1489年)祁顺与周瑛同游铁山溪时写有《游铁溪记》,对镇远铁溪风光作这样的评述:"镇远多佳山水,其去郭而近者铁溪为胜,士大夫南迁者多游焉,或不得游则有为恨者矣"。《镇远府志.山川》载:"铁溪在城北里许,会山涧水南流入镇阳江,产蟹及小鱼,味佳,出口有石如燕,人呼为'石燕'。隔岸有郭青(即郭子章)粉书'濯缨'二大字于石壁,昔周、祁二太守有酬和诗,祁太守复有记,境实幽折,囊称胜游之地,今成僻壤矣"。

鎮遠是歷史悠久的苗鄉古城。從秦定巫建鐔城­縣算起,至今有2280年的歷史,自古為由­湘楚入夜郎捨舟登陸要衝,地理位置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古稱「湘黔門戶」、「滇楚鎖­鑰」。山川奇雋秀、田野風光秀麗、歷史文化­內涵深邃、侗族苗族等民俗風情別具風采。明­代著名書畫家祁順曾寫道:「多佳山水士大夫­南邊多遊焉,或不得遊則有為恨者矣」。民國­年間鎮遠專員華光也稱:「有勝水名山,令人­盤桓而不忍離去」。

 樓主| 發表於 2008-9-2 01: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马山风光

  马山仙境:位于大岭山镇府驻地以西5公里处,大岭山东北面的群山之中,海拔300余公尺。此地林木阴翳;山峪叠石成窟;石下有川流不息的清泉,山清水秀。登高远眺,南是莲花山、马鞍山;西北是水濂山。众山对峙,相互映衬,更显得马山巍峨、雄伟。
  半山有「马山庙」,又名「七姐庙」,利用天然石窟,用青砖稍加修建而成。此庙建于宋代,盛于明代。民国以后闻名于海内外,历来香火旺盛。庙前有一巨石刻有「龙岩古迹」四字。七姐庙的前左侧有「圣帝庙」,是篁村张锡康于光绪十年甲申冬所立。
据《东莞县志》(陈伯陶)载:山上皆怪石,曰挂榜、曰龙珠、曰马鞍、曰猪首,环诡万状,赋形维肖。此外,还有龙床、石龟、石鱼等形状各异的石景。
  山间岩石峥嵘耸峙,岩洞迂回曲折,泉水洁净清冽。七姐庙的右下侧,有紫霞泉。相传宋代有道人崔紫霞罗浮至此,择地凿井得之。此井水质洁净,冬暖夏凉。明代东莞人祁顺赞此井:「山中流水不知数,唯有此泉名独著」。
  「如何真仙有遗迹,一脉源源宛如昔」。这里,清以前有陈琏、祁顺、刘献翼、张穆、陈祀杰等文人墨客,慕名游览马山仙境时,都留下了名言诗句。在紫霞泉的下侧,有一岩洞,名曰「听泉洞」。
  1984年冬,大岭山镇府投资一百余万元,将马山仙境开发为旅游区。建有马山公路和登七姐庙的登山石级,还利用岩石的天然姿态,稍加雕琢,增加了「鱼池」、「胡芦池」、「石龙头」等景物。1985年春节,东莞市交联主席吴庆秋,游马山时题诗:「传说道人崔紫霞,曾到马山传教道。听泉洞里好读书,紫霞泉水好润喉。夜听金牛推磨声,丹决不许人间留。扶善除恶人传颂,秀才看榜不用愁。南蛇吐珠潜龙岩,妖猪、鸡鲤变石头。犀牛悔过甘献月,抱郎树下情意投。此地东莞一胜景,东纵功绩永世留」。1985年11月7日,东莞市长郑锦滔游此地时留诗:「马山风景好,东纵英名留。紫霞泉独著,堪称胜地游」。是年8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七名会员,游马山仙境时,为各仙境、名胜题字:涂夫题「龙涎」,陈景抒题「听的泉洞」。,黄子厚题「鲤跃龙门」,卢炜圻题「紫霞泉」,卢金颖题「龙岩古迹」。入山的牌坊的前联由张铁文撰文,王永华书「马山风光闻鹤驭,龙岩古迹听泉鸣」。右联由大岭山区副区长卢英秘撰文:「苍苍翠微入重霄,霭霭紫泉石上流」。
  马山仙境东南方2公里,有一观音山,又名更鼓楼。此处明代时建有观音庙。庙的右上方有块凌空而出的巨石,明万历甲辰年括仓子在此石刻有「披云壹」三个大字。庙下有两块小石支承着一块巨石。人称更鼓石,与附近的金鸡咀(土名)构成了「金鸡啼,更鼓响」的传说。
 樓主| 發表於 2008-9-7 04:45:46 | 顯示全部樓層

东莞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全省首位

2008年9月5日 星期

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追求人数大幅增长不现实,今后要实现高位提升

何春辉

  本报讯 记者何春辉报道:记者从昨日东莞市高考总结会上获悉,2008年东莞高考比去年有大幅增长,而且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由去年的82.2人上升为92人,跃居全省首位。东莞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明年高考再进一步追求人数的大幅增长是不现实的,应该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高位提升。

  据介绍,2008年东莞高考在2007年入围人数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各分数段、批次、各类型的考生入围人数再次实现了增长。今年高考东莞市有27名考生的成绩进入了省定第一分数线(650分);而进入第二高分段(600分)的学生人数为575人,比2007年增加了24人,其中有14人成绩进入文科第一高分段,在全省居第二位,仅次于深圳。

  同时,东莞市全市高考总入围人数也比去年有了大幅增长,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由去年的82.2人上升为92人,跃居全省首位。另外,东莞市的本科入围及录取人数也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今年东莞本科以上入围总数为7035人,比2007年增加了564人,增幅为8.7%;本科录取8080人,录取人数比2007年增加了263人。据介绍,今年高考东莞每万户籍人口升本科为43人,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深圳。

  市教育局局长杨晓棠称,2007年高考本科入围人数比2006年增加1356人,2008年又比2007年增加了564人,两年间本科以上入围人数增加了1920人,增幅已超过三分之一,今后再进一步追求人数的大幅增长是不现实的。「我们的高中教育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代价,以高考指数为唯一评价标准和价值追求的路子。」杨晓棠表示,当前东莞的高中学校在校园建设、设施设备、高考比率等都已居全省前列。今后几年要以「整合、优化、提高」为总体思路,在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素质教育等方面,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高位提升。

金羊网 -- 羊城晚报地方版

[ 本帖最後由 外外星人 於 2008-9-7 04:47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 20: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东莞乡亲山海关上留威名

记者: 来源: 东莞日报 入稿时间: 2008年02月04日

古时虎门地图 资料图片

虎门威远炮台 本报记者 张村城 摄

   雄关巍巍  天下第一
  此刻,我站在冀辽对接的城楼上,探身仰视名动古今的牌匾:天下第一关。空灵中仿如凌云飞驾,俯瞰蟠龙腾跃的万里长城。回过神来,南望5公里处的老龙头,伸颈翘角吞吐渤海波涛;北仰3公里外的峻峭角山,石墙苍昂盘旋燕山之脊;山海关牵山挽海横锁辽西走廊,那气势,那雄拔,令我想起珠江口上的虎门要塞,一个是蓟辽金锁,一个是粤海铜关。

  时入仲秋,蔚蓝深邃的苍穹一如秦皇岛外的水天倒悬,晴明透亮的阳光虽然灼人,但楼头檐荫却透出惬意的清凉,城廓的乔木不时飒飒地飘落片片黄叶,让人感知塞下的时令要比南国早来两个节气。我想起宋人的辞章:「塞下秋来风景异」。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饶有兴味向大西北驰驱。嘉峪关同样宏伟雄拔,登高纵目,但见四野寥廓苍茫,黄沙戈壁,衰草斜阳,脚下的城关仿佛是古海隆起的沉箱。我不知千年前范将军的马蹄曾否踏过这儿的西风古道。想象中的胡笳羌管,悲角哀鸿,一样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怎不教远戍征人「浊酒一杯家万里」?眼望祁连山皑皑积雪,耳边掠过南归雁叫,谁也禁不住「将军白发征夫泪」的仰天浩叹!长城在我的心中打了个苍凉的结……

  时隔一年,我再访长城来到东北边关,秦皇岛的繁华、热闹一下子溶解我的心结。这里长街溢彩,锦厦藏幽。楼船的灯火映红了海港;松软的沙滩游荡着佳侣丽人。山海毓秀固然是消暑度夏的天然景区。但一串串的车流、一浪浪的人潮向城关涌来,显然历史正蕴含一股巨大的引力,好像一条现代化的输送带,把我等日以数万计的游客从宁海城、老龙头一直拉上山海关。这座周长4.3公里的天下第一关,长阶叠梯,又像当年「要让河水上山坡」的巨大水车,周而复始地在城头溅起浪花;一把把花伞,一顶顶彩帽,如同田田荷叶,朵朵莲蓬。说实在,原来的心结又变成一块酥糖,甜滋滋地浸润开来。山海关——嘉峪关,这是万里长城东西起止的两座雄关,几乎铆在同一纬度上,不知是人流烘热了气流,还是气流阻遏人流,塞外的秋凉似乎东北又比西北迟了一个节气。

  巍巍雄关,莽莽长城,相信每一位游客无不为古人的伟大创造而惊讶。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不惜倾国之力,构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卫战线,这不能不说是独具胆识的绝世创举。任何一个帝王谁不想永享霸业?反正战争的代价是生命,国民的血肉是皇权的资产,而一次性的防卫投资,既可节省兵员降低边患征战的国力消耗,又可图一劳永霸成就独尊天下的雄心。从经济学成本摊销的角度上核算,长城的投资不啻是前瞻性的防卫效益,这又不能不说秦皇嬴政是个绝顶聪明的君主。也许是他的远见卓识启导了后来的帝王。长城才有建了又塌,塌了又建,传承两千年。就说脚下的山海关城,经过几朝帝胄的扩建整修,仅老龙头到九门口26公里,分布10座关口、5座卫城、30座敌台、14座战台、48座城台又14座烟墩。前交后错,攻守自如,其防务体系最具严谨的科学布局,成了枕护燕蓟的「两京锁钥」,汉土中原的东部大门。

  东莞乡亲  雄关留名

  然而,疆有界,国有门,此为任何国家的通例。但两千年来能够在中原北方筑墙万里,只有中国人才有这等气魄。沿着长城立关设卡,又可见防卫中的民族兼容。我在「天下第一关」的城楼下,模仿古人办了一次「通关」,尽管券顶甬道只有30米长,一如走进时光的隧道。身边仿佛走过入关朝贡的马队,迎脸又走来出使关外的车马。我想起530多年前那位姓祁名顺的乡亲。他是从这里出关联结中朝友谊的。

  那是明朝天顺七年(1463)。祁顺任职兵部镇守山海关。这里留下他的兵威将影;成化十一年(1475年),他又以一品官服出使朝鲜走过关门。赴朝期间洁身守廉,纤尘不染,所到之处谊结名士,交流汉学,雅集联吟异域名胜风情,还朝结集刊刻数十人几大卷的《使东稿》,留下中朝文化的结晶。我还记起他的一阙《满江红》记其行之盛会,词末句云:「佳会合超滕阁上,幽情不在兰亭后,想明朝,一别隔层云,频回首。」盟国君主厚礼馈赠祁顺,他皆一律辞却。朝鲜君臣颂其懿德,便建「却金亭」纪念其行。祁顺开一代使臣亮节留誉明史,据说至今「却金亭」依然立在平壤。可见山海关何止是金戈铁马的阵垒,它还是民族友好,谊结海外的纽带、关津。

  我在山海关可供车马并驰的城墙上行走,地是原来的地,城是原来的根。虽然是当代复原的古董,但历史的残缺比现代包装更耐人寻味。我俯身凝视一块块、一片片风雨剥蚀的城砖,还可辨识烽火当年的刀痕箭眼,耳边隐隐听到边衅连年的马啸剑鸣。长城横卧承载了历史太多的沉重,尽管城下新辟的游园似乎抹去泪滴,笑脸迎人,可惜水镜花台掩不住那尊苍凉的石碑。据标示,此乃「孟姜女哭破长城处」。这是个流传千古的经典,我从小便耳熟能详。传说演绎孟姜女万里寻夫历14年悲酸,从嘉峪关一直走进山海关前,抱起夫尸哀恸天地,泪雨滂沱冲塌长城。故事鞭挞皇权残暴的人性无可厚非,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知道孟姜女是无力哭破长城的,要不大明江山何以长达276年?而山海关的最终崩塌,倒让人喟叹扯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无奈。

  如果说中国长城首创于秦始皇,但规模重整,防务完备则数明王朝。一个帝国的崛起往往重视固边实仓。明太祖也不例外,开国之初便着手修缮居庸关一带长城,继而修筑嘉峪关长城,又向东重筑山海关长城。城、关连接构建大长城系统的同时,下诏「天下卫所,一律屯田」,当时仅山海卫一扫荒芜屯田近两千顷,边关五业趋兴。然而,长城又成了帝国的依赖,障蔽了「圣主」的耳目,一代代朝昏弊政,一串串奸党争权,落日的余晖还以为是中天光焰。明朝到了万历后期民族矛盾加剧,后金政权的崛起犹如一柄利剑直指皇明。山海关外,努尔哈赤攻城略地,风云迭起,到了天启初年,后金横扫,控制了东北中枢的辽沈地区,明军溃退丢弃40余城。难民涌入山海关,战火蔓延,京都危伏,王朝不是没有雄兵贤将,关键在于谁担社稷为己任?于是我又想起另一位乡亲袁崇焕。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天启二年(1622),领兵山海关,提出复辽东、固辽西、主守关外的军防远见。他把战线前移辽西走廊中部,构筑宁锦防线,又实施「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召回难民守土联卫。天启六年(1626),袁崇焕计定坚守宁远,固戍锦州,使用家乡人仿制的「红夷大炮」击溃后金13万雄兵,置努尔哈赤死于战阵。次年又击败皇太极的疯狂。宁锦大捷并收复前朝失地,威慑后金,声隆朝野。可叹阉党专权,魏忠贤居功自揽,并反诬袁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诤诤铁汉,本是「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却落得无功受辱,唯有乞休归乡。

  正德朝崩,崇祯继位,袁崇焕再度起用并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他离军经年,关外守军常因缺饷哗变。袁督师惩贪官以定军心,催粮饷以鼓士气,斩奸佞以严军纪。正当壮军固边成就显效时,朝中阉党余孽却在非议和挑唆。翌年(1629)皇太极再率十万精勇犯明。惧于督师防线,绕道蒙古破长城直逼京师。袁崇焕闻讯亲率精锐驰赴救援,又一次在广渠门外击溃后金劲旅。历史总是无奈的,不管是皇太极恨煞袁崇焕,利用崇祯帝多忌猜疑的弱点,策划了「反间计」,借刀斩袁,还是阉党余孽不甘坐败失宠,袁崇焕终以「谋叛欺君罪」被崇祯处以磔刑。

  千秋功罪  谁与评说

  世道迢迢,谁主功罪?只有山海关知道,全在皇权的玩转中。我久久默对那堵看似残破的城壁,眼中化出袁崇焕的画像。作为英雄故里的来人,我向这位大明冤魂鞠躬致哀。不过,历史是有法则的。大明江山交到崇祯的手上已是百孔千疮、积重难返了,勤政殿在内忧外患的风雨中飘摇,慓悍豪雄的后金铁骑,声势浩大的李自成义旅,两把利刃直劈「龙椅」。终于在甲申年(1644)三月,崇祯皇帝孤家寡人,只好脱下龙袍独上煤山自缢,大明政权由他划上一个沉重的叹号。接着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又开关降清,联军大败李自成,从此江山易主,后金建清统治华夏267年。世事浩茫,我想一个事件的缘起往往在节骨眼酿祸于私情。大明长城的最终崩塌,不是传说中的孟姜女,而陈圆圆的春闺哀唤,才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奇妙所在。

  游历长城,问道雄关。社会的进步早已突破了民族的藩篱,脚下的山海关城,铁路、国道、高速路,像琴弦连接东南西北;空港、海港、物流港,像琴键码住春夏秋冬;当年的边关,人来物往,车载船装,长年不断弹奏家与国、内与外、力与汗、情与爱的和谐交响;八达岭、居庸关、玉门关、嘉峪关……长城不再是中原汉土的疆界,它是中华民族的脊骨,成了世界上最古老,最宏大的文物遗存。一串串人流,一张张门票,这是后人对前人的顶礼拜祭,也是历史对现实的资源奉献。我从山海关的城头到城根,绕城踯躅。厚重的内涵又岂是一张门票所能打开?我用心去抚摸这段斑驳的城壁,想是家乡先贤曾经留下的血迹和手足印矣!于是,山海关归来我信笔由心写下这篇文字聊作纪念。(邓慕尧)

發表於 2009-1-11 23:5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講起廣東狀元,一共九件,不過第一個有爭議,查過資料,應該係張九齡,而唔係莫宣卿,前者先至為常科第一,即狀元,後者係制科第一,即是特殊科目第一,但制科嘅第一好似唔叫狀元,所以後者唔係狀元,但廣東狀元依舊係九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0-30 20:36 , Processed in 0.06818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