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牌坊,何礼谦带我们穿过古桥,在西约密如蛛网的小巷里穿梭。耳边飘荡着各地不同口音,两侧是密密麻麻的几层高的握手楼,抬头望,只能看到一线蓝天。正当你要惋惜它的变迁时,却蓦然发现,脚下仍是那行走了数百年的麻石板,它们曾承载了一代代龙潭村人无数的梦。
在这一片灰色的「火柴盒」中左穿右拐,我们很快来到一块平地,一座规模宏大的古老祠堂出现在眼前。它位于龙潭小学旁边,远远望去,那色彩斑斓的人字形封火山墙、雕刻精美的灰塑博古脊,令人眼前一亮。渐行渐近,只见祠堂厚重的大门此刻紧紧锁闭,上方的石门额,「纶生白公祠」五个金色大字闪闪发亮,两边是一副对联:「清芬长庆集,遗爱报恩祠」。
何礼谦告诉我们,这是龙潭村目前保留下来的唯一一间白氏宗祠,也是最精美的一间。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白纶生出资动工兴建这间祠堂,精雕细琢,历时27个年头,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完成。建成时,白纶生早已去世,村民缅怀这个大善人,于是称该祠为纶生白公祠,俗称白家祠。
纶生白公祠共有前后四进,分左右三路,我们从左路小门进入。从没想过一个乡间祠堂可以修得如此精美。那磨得光滑的青砖墙,历经百年,依然平整得像用熨斗熨过一样;地上的白泥地阶砖,历经岁月洗礼,虽然有的地方出现小窟窿,但异常笔直的结合线,明显可以看出当年工匠的苦心。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细节处的精致:无论是斗拱、柱梁,还是柱基,都有精细的石刻、木雕、砖雕或灰塑,造型生动,繁而不乱,细心端详,像是欣赏一件件艺术品。尤其是正间檐帘的描金木雕,线条流畅,配以当时仍很少有的彩色玻璃装饰。
「我听村里的老人说,当时在珠江南岸,像这间祠堂这样,用这样好的材料,同时请来这么好的师傅建造,是很少有的事。」何礼谦说。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闯进祠堂大肆进行搜掠,当时,栏杆上有一只衔珠石狮,日军想把里面的石珠拿走,就用刺刀把狮子的牙齿打碎,但石狮各部分结合太好了,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把珠子取出来。
在龙潭村村民眼中,这间祠堂和庙宇一样,有着一抹神秘色彩。据说白纶生去世后,有村中父老梦见他身穿官服,坐在公堂,劝人为善,因此人们纷纷传他死后为神。当年,纶生白公祠落成之时,南海名士潘衍桐曾撰贺联,下联是:「生而为正士,殁合为明神,比岁口碑流播,谓此老主持冥律,梦中来告,劝善浑如在世时」。里面所说的,就是白纶生死后为神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