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061|回復: 15

[名勝建築] 海珠旧宅梦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8-23 00:22: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过去广州人常说,「无钱无权住河南」。隐隐约约地知道在「老广州」的心目中,珠江以北(广州人称河北)是富庶之地,而河南这边却是贫困之地。家住河北的广州人会说: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

  如果你也是持这种观点的广州人,那么请跟我到河南走一走,南华路和宝岗大道之间那一片盘根错节的小街小巷,会让你知道,有时候,我们莫名其妙坚信的「常识」,实际上是多么顽固的偏见。

  这是一个被人遗忘了的世界:沿着被雨水冲刷得干净油亮的青石板随意而行,你会惊讶那一座座古老的房子,虽然满面都是岁月的沧桑,可样子还是那么好看。它们是这座城市最早出现的豪宅大院,如同这座城市迟迟不愿醒来的一段旧梦。

  最好是选一个雨天,撑一把油纸伞。用脚步仔细丈量这些小街小巷,用心去寻觅那些被遗忘了的点点滴滴。你会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广州,一个与众不同的「河南」。

 樓主| 發表於 2008-8-23 00:23:15 | 顯示全部樓層

 

龙骧大街6号:肥皂大王之家。

 樓主| 發表於 2008-8-23 00:24:32 | 顯示全部樓層

海珠大宅地图

 

同福中路天庆里的冯家大院一角。

 樓主| 發表於 2008-8-23 00:26:27 | 顯示全部樓層

潘启:「河南豪宅」第一人

  第一个来河南建豪宅的,是大名鼎鼎的潘启。

  清朝初年,广州十三行的繁华盛极一时,而珠江那一边的「河南」,则是一幅山清水秀的郊野风光。

  今天繁华的滨江路一带,还在深深的珠江水下沉睡。一条玉带般的漱珠涌,将南华西路一带四面环绕,犹如仙境。漱珠涌口的东面,是海幢寺面江的山门所在。因为西面江中的岛屿,对水流产生阻力,导致东面的流速稍稍放缓,易于淤积。潮汐进退,日久堆积成滩,所以这里比西边江岸微微高出。每当退潮,原先满注的潮水,从涌内和夹角中间窄窄的水道,同时急速冲出,自然顺势斜向东北面之江心,涌往近北岸的海珠石。舆地家认为这里是「卧龙漱珠」的福地之象。

  乾隆年间,富甲一方的十三行领军人物潘启看中了这一带。

  潘启到底有多少钱?据一位当时在华经商的法国商人发回巴黎的报道:潘家每年消费值3万法郎,一家的财产比起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而自潘家第三代潘正炜当家之后,财产总数累增至1亿法郎,其广及华北各地财产还尚未计在其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富」。

  潘启在南华西所建的潘氏家园,取名为「能敬堂」。东至风光旖旎的漱珠涌,北接悠悠珠江水,规模宏大、雍容华丽,名噪南粤。在极尽奢华的庭院中,处处种植着稀有的古树、各种各样的花卉。园子里还养着鹿、孔雀、鹳鸟以及鸳鸯。可以说是「镬底都镶金」。

  潘启的「能敬堂」很快美名远扬。随后不久,十三行其余富商也追随而来,南华西一带很快富贾云集。

  嘉庆八年,富商伍秉镛也在漱珠涌东,与海幢寺相邻的位置,兴建「万松园」地宅,其中有个小土丘,称之为「漱珠岗」,盖登临可眺望漱珠之景也。

  从此之后,河南本地的富家争相效尤。在其稍南两岸,先后有陈园、梅园、张园等花园以及叶氏近园、黎氏璞园、林氏景园、高氏东园、杨氏半园等。陈徽言游粤,在自己的《南越游记》中有云:「广州城隔岸地名河南,富者多居之。」实即指此。

 

 樓主| 發表於 2008-8-23 00:27:55 | 顯示全部樓層

旧宅之旅

 

龙骧大街老房子房顶上的烟囱。

 樓主| 發表於 2008-8-23 00:29:57 | 顯示全部樓層

龙骧大街:民国建筑一条街

  《南京条约》签订后,确立五口通商的政策之后,广州逐渐丧失垄断贸易地位。在日益萧条中度过十四年后,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有着170年历史的十三行在炮火中化为一片灰烬。

  随着十三行的式微,河南一带的富商族人,亦多先后星散。一直到陈济棠主粤时期,珠江的南岸,大屋深宅再次风生水起。和上一次相比,这一次来海珠定居的富贾政要们,显得更加低调。直到最近几年,这些不平凡的老宅,才陆续浮出历史的水面。

  我们的向导是海珠区龙凤街文化站的站长陈建康。他推着一辆自行车,带我们穿过车水马龙的宝岗大道,拐进对面一条不引人注意的小路。小路有着不太明显的向上的坡度。陈建康说,这里曾经是个小山冈,名叫乌龙岗。当年的乌龙岗冈顶,是个讲古、弹曲的好地方,而今天的乌龙岗,早已被水泥路面覆盖。也许,只有道路两旁间或可见的大榕树,还会依稀记得它从前的样子。

  沿着小路一路行进,宝岗大道上车流的轰鸣声渐渐抽离。我们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没有车水马龙,只有四通八达的小巷。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阴背后的小房子,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它们大都有两三层楼高,有着红色砖墙、绿色护栏、通廊阳台、罗马门柱……有些类似于东山新河浦的红楼别墅。不过相较而言,隐藏于此的它们,少了一分官邸气息,多了一分恬静与神秘。

  陈建康将我们引入一条名为龙福路的小巷。这里是当年广州的「民国建筑一条街」。

 

 樓主| 發表於 2008-8-23 00:30:50 | 顯示全部樓層

  每个角落都有传奇。

  住在龙福东二巷1号的,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昆仑摄影店的老板;龙福东一巷4号,是国民党医生曹慧仪的住所;龙福东二巷2、4号住着创办先施百货公司的马洪旅兄弟;龙福路2号的老主人姓名不详,据传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后人,后来这座房子在香港被拍卖……

  最有故事的房子在巷子的最深处。那是一栋中西合璧的建筑,门楼上分别刻着「顾庐」和「康庐」二字。这里是曾捐建南武中学和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广州十大富商之一卫百揆的故居。而这「顾庐」与「康庐」,则是他分别为其两位妻子所建。

  抬头仰望,「顾庐」和「康庐」各自有一个小阳台,佳人也许曾在那里倚窗眺望远处的美景,而今阳台已经被烂木板胡乱钉住了。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到阳台的天花板上,镶嵌着华丽的浮雕。

  两座门楼无论是格局还是大小,都没有区别。似乎能感觉出卫百揆尽量要「一碗水端平」的心思。只是不知道,究竟谁才是他心中至爱?

  与龙福路紧邻的龙骧大街6号,是一栋中西结合风格的建筑,有红红的砖墙和绿色通透式护栏。这座两层楼房的第一任主人是民国时期开办了广州第一家肥皂厂的著名民族资本家周在秀。1920年,周在秀在一德中路243号创办的「源昌枧厂」,是羊城最早开业的肥皂厂,其生产的「双刀牌」肥皂直到建国后还是广州名牌。周在发家后便在龙骧大街兴建了栖身豪宅。 

  龙骧大街上,和周宅同样规模的小楼并不罕见。它们当中的大多数,过往的经历已经无从考证。陈建康说,因为历史久远,这些小楼的主人大都不知所终,房屋也几经转手。

 樓主| 發表於 2008-8-23 00:3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冯家大院:庭院深深

  从龙骧大街走出,一路向西北方向行进,脚下的路逐渐变成了青石板。道路越来越窄,时光的指针继续向前拨。

  在一些破落的「火柴盒」中间,一座四平八稳门扉紧锁的院落出现在眼前。这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富商冯耀卿的宅第。

  冯耀卿是清末富商。1906年,他在广州创立中国第一家华资贸易公司——利丰贸易公司。冯耀卿的资本是他会讲英语。那时中国工厂里没人会讲英语,作为翻译,冯耀卿可以获得15%的佣金。据专家的考证,冯家大院的建筑年代大概在1910年到1920年之间。应该是冯耀卿白手起家之后重金所建。

  冯家大院的占地面积足有6000多平方米。因为它的存在,自然形成了四条小巷,周围的房屋东歪西扭地挤在一起,而它却大摇大摆地坐落于最中央,气宇轩昂。

  爬墙虎从院落里蔓延出来,我们却无论如何也进不去,大院的门窗都被封住了。费尽周折,陈建康只好带我们爬上大院旁边的建筑,从高空向下俯视,终于能够看出冯家大院三进深的格局,但是院落里的景色,还是被葱郁的大榕树遮挡严实。

  陈建康告诉我们,冯家大院里面有球场、舞厅、莲塘、凉亭、楼阁、奇花异草等。院子里月牙门的旁边,有一排小姐楼,前、中、后共有三处花园,亭台楼阁、石桥、荷塘一应俱全,如果将正门偏门侧门全部关上,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宅门」。

  隐隐约约,我们看见露出一角的六角亭,看见灰瓦、青砖,还有约略可辨的石雕,努力去想象当时它过去的模样。

 樓主| 發表於 2008-8-23 00:3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遁庐:旧梦如烟。

 樓主| 發表於 2008-8-23 00:33:52 | 顯示全部樓層

遁庐:世外桃源

  从冯家大院向北行进,周遭的房子越来越古旧,小巷也越来越窄。两旁大都是两三层的小楼,密密麻麻的,看上去都颇有些年头。下着雨,雨水冲刷过的青石板油亮油亮,踩在上面有特殊的质感,越发有种走在过往时空中的感觉。

  陈建康的声音突然压低了下来,指引我们看一座楼:「这层水泥是后来糊上去的。」

  这栋建筑是龙导新街保留最完好的古老大宅。虽然它的历史已经无从追索,但是它黑漆漆的趟栊门,细致的檐窗,还有精雕细刻的青砖,每个细节都透露出不平凡的身世。大屋的每个构件都保存完好,还有完整的二十四孝图雕刻。「一块玻璃就值上万块。」低调的主人很清楚自己房屋的价值,于是,他用水泥把外墙糊起来,大门常年紧锁,谢绝外人参观。

  龙导新街不长,却集中了6座建于150年前的大屋。据说,这6座大屋的建造人叫苏德。是个做茶叶生意的商人。当年,他在街口开设店铺「苏德和堂」,鸦片战争后开始发达。才46岁,「钱就已经多到花不完的地步。」于是他选择关门大吉,在云淡风轻的河南享受人生,并在龙导新街一带起了一串华美的大屋。

  不知是什么原因,苏德到了民国时期便开始潦倒。于是开始出租自己的西关大屋。绝美的房屋吸引来了不少有意思的人——在龙导新街的尽头,有一栋大屋看上去格外华美。它的门外两面墙上镶满了意大利出品的蓝绿色琉璃砖,门上则镶着两个古意盎然的字:「遁庐」。

  民国初年,一个浙江的富商为了逃婚,带着自己意中人来到这里,他按照当时最奢华的建筑标准给自己修建了这座「世外桃源」。过起不问世事的二人世界。

 樓主| 發表於 2008-8-23 00:35:53 | 顯示全部樓層

昆仑三街:广州最早的「商品房」

  恋恋不舍地离开「遁庐」,继续往南行,我们的行程接近终点:昆仑三街。

  58米长的昆仑三街,是广州民国时期建筑中西结合风格的小小缩影。

  你会很容易在这里找到这样的房屋:它有颇具岭南典型风格的矮脚吊扇门、趟栊和大木门,同时还有西式的红砖、花玻璃、木地板、花栏杆,以及半月形装饰,它们彼此之间长得很像。陈建康说,有人认为昆仑三街是广州最早的「商品房」。当年海珠地区云集的有钱人吸引来了一位「开发商」。这些统一结构的小洋房皆由同一老板建成,然后卖给几位有钱的华侨,从中牟利。

  半天的时间,在这些盘根错节的小巷里兜兜转转,会有种已经远离尘嚣的错觉。而几分钟后,熟悉的宝岗大道重现眼前,还是一如既往地喧闹。我们依然生活在21世纪,只是刚刚做了个古老的梦而已。

  陈建康自然不认同「没钱没权住河南」的说法。「那是不了解我们海珠,不了解我们河南的片面之见。」在他看来,当年的西关固然繁华,但海珠却自有独特的气质。「从历史上看,来河南定居的人,不仅有钱还有文化,他们对居住环境有更高的追求。」

  漱珠涌曾经是当时河南繁极一时的「灵魂」所在。当年围绕着这条河水,不仅富贵人家多,名园第宅多,而且风雅人士也多。潘氏爱藏贴,伍氏好刻书,从乾隆嘉庆年间开始,便有无数文人雅士聚集于此,文酒之会几乎天天皆有,极尽一时之盛。

  而富贵人家来此买房子,在陈建康看来,是非常正常而合理的事情。白天,他们在江的那边骁战商场;傍晚,坐一叶轻舟渡江归家,在浓荫覆盖、开阔敞亮的通廊阳台上温一壶茶,赏月观花,或者在漱珠涌畔,约三五知己评文论句、吟诗作画……既不脱离于喧嚣红尘,又保持一定的观望距离,拥有一片清净自在的精神家园。这样的人生,岂是纠缠于俗世的生活可以比拟。

  这些小楼那么多,又那么美,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它们每一座的后面,都会有一段传奇。遗憾的是因为世事变迁,那些完整的故事版本,已经注定难以全部搜集起来了。

  我们只有行走在21世纪的一个微雨的午后,去倾听它们的只言片语,一任那些故事仍在风中悄悄地流传……

 樓主| 發表於 2008-8-23 00:36:47 | 顯示全部樓層

 

龙船岗:依稀旧石路,也见今时雨。

 樓主| 發表於 2008-8-23 00:38:15 | 顯示全部樓層

  策  划:赵  洁

  撰  文:金  叶

  摄  影:黎旭阳

  来 源: 广州日报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07/06/content_247785.htm

發表於 2008-8-23 00:47:55 | 顯示全部樓層

哈哈

 

  睇完梦八后来发嘅贴

 樓主| 發表於 2008-8-23 00:59:27 | 顯示全部樓層

梦乜秋嘢八啊?

睇完梦八有梦发?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1 21:46 , Processed in 0.0762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