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8-8-21 01:31:14
|
顯示全部樓層
汉语语音史中的双线发展
中国语文2004年第6期(总第303期) 汉语语音史中的双线发展 张光宇 提要 高本汉对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贡献可分已竟之业和未竟之业两项。前者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串连历史文献,形成所谓直线发展观;后者系从比较法透视而来,形成所谓双线发展观。直线发展观下,方言差异遭到漠视;音变条件据韵图加以翻译,有违比较法精神。经由双线发展观,可以较好地廓清历史文献的性质,解释方言屡见的例外。对高本汉来说,他心中所悬的双线发展只是一个愿景,终其一生并未付诸实践。关键词汉语语音史双线发展观比较法一引言格林姆发现古典印欧语与日耳曼语之间阻塞音(obstruents)的对应关系,学界经过数十年沉寂之后才发现例外对应另有规律。由于例外规律的发现,加速了十九世纪印欧语比较法的进程,到了世纪末已可谓大功告成。从西方看东方,我们很想知道:高本汉的对应规律有无例外?如果假设高本汉的地位如同格林姆,上面这个问题的提法是很自然的。如果没有这个问题,无异假设高本汉已经做完了从格林姆到维尔纳的一切工程。这两个假设的差异可以说是汉语历史音韵研究上最大的分歧,决定了汉语语音发展史是呈电线杆式的直线发展还是呈雁行人字结构的双线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起来,高本汉与格林姆颇相酷似。例如格林姆在大量例外环伺的情况下仍不为所动建立了著名的格林姆律(Grimm’s
law);高本汉在中古音的重建
工程完成之后,也没有忘记南方方言的例外。格林姆说,这些语音变化只是大体如此,并非处处皆然,还有许多词汇并未进行这些变化。两人都已目及例外,但两人
都没有进一步处理手下的例外。我们把高本汉一手搭建的汉语语音史工程名之为「北方大楼」,表面上看是因为高本汉把<切韵)看成北方话,骨子里实出于这栋大楼的地基是十世纪左右的长安方言。因为他用来了解<切韵>的工具是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这部韵图与今人仰赖至深,作者不详但时代地域背景还算明确的(韵镜>制作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分韵开合上如出一辙。<韵镜>是现存最早的韵图,时代约当公元十世纪,地域方言背景正是长安。(葛毅卿,1957;李新魁,1983)高本汉从这个北方地基往上搭建中古音、上古音,所建大楼不是北方大楼又是什么?有此认识,例外不难发现。例如「吞」字,开封t'on,北京t‘UFI。这是开口一等还是合口一等?从高本汉以来,传统都认为是开口一等,因为韵图如此注记。如果不据韵图,径行痕韵的比较重建,答案可能是合口一等。因为汉语方言分归开一合一两派:2004年第6期·545·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开一I开封t'an I烟台t'an IV輙'an
I兰州t'an 合一l北京t'un l梅县t'un l厦门t'un l济南t'ug 比较结果显示,开一读法是创新形式,合一读法是保守形式。也就是:t‘un
/\\\t‘on t‘un 汉语方言的这种分途发展表明:韵图的开口一等只是一种演变结果的概括描述,而不是通古知今的演变条件。高本汉以韵图为蓝本,不但认为<切韵>吞字是开El一等,吞字所属的整个痕韵字在上古也都是开El一等。其结果是:自上古以来,吞字经历t'on>t'on>t'on的「演变」。这种「演变」无法解释t'un一派方言读法。就翻译开口一等而言,高本汉是对的;我们的问题是,这个开口一等是怎么来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假设是:韵图作者未必通古知今,应该执行比较法去了解。二定则定矣陆法言的(切韵·序>是一篇画龙点睛的作品,引领读者登堂入室的一盏明灯。这篇序文最重要的两句话是:A.南北是非,古今通塞。B.我辈数人,定则定矣。南北指地理基础,古今指历史沿革。是非与通塞代表异同。由此观之,<切韵>是一部汉语语音史的作品。(Chang,1974)而不是定时定点的单一语音系统,像高本汉(1954)所假设的情况。如果说「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具有「描写」色彩,那么「我辈数人,定则定矣」则含「规范」企图。这种分野对正确了解<切韵>是大有帮助的。关于南北沤瘢*前人论述极伙,底下只论定则定矣的涵义。鼻<广韵>毗至切,去声。现代汉
语方言分去、入两派,入声一派反切可作毗质切。例如:毗至切I广州pei I梅县p'i I厦门p'i I绩溪p‘l 毗质切l太原pia?2
l上海bB l北京‘pi l泰州p‘il?2
就全中国范围言之,毗质切读法占绝大多数,毗至切的读法只见于粤语、客家话、闽语地区以及部分的徽语地区。就三角测量法言之,最终来源应是入声韵:入声
/\毗至切毗质切△△粤客闽徽晋吴等方言二十世纪的汉语音韵学界处理这个问题颇见分歧:谨守历史文献一派认为上古来自阴声韵,进行三角测量法的认为来自入
声韵。从定则定矣的态度来看,其道理简明易晓:鼻字上古原为入声,中古有去入两派方言,<切韵>诸人取去声定为一尊,舍入声以为疏缓。现代粤客闽诸方言所见去声一派当是隋唐标准语所在读法传布而来。高本汉上古鼻字写作b
iod,这是从解释· 546· 中国语文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文献推导而来,并非执行比较法。假使,<切韵>诸人据太原一类方言捃选精切,把鼻写为毗质切,上古音的来源(依其写法)应作b‘jat。恋<广韵>力卷切,去声。现代方言分归平、去两派。平声一读在山西、河南比较密集。例如:山西I新绛‘1u5
I阳曲clue I吉县1u叠I文水luen平声I洪洞lan 幽螴开封luan
I淮阳duan I安阳duan I郑州~lyen I 类似的平声一派方言还散见于甘肃(兰州、敦煌)、陕西(延JII、扶风)、山东(利津、临清、平度)、浙江(苍南、金华)、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焉耆)、上海(嘉定)、安徽(太平仙源),占地不可谓不广。从其地理分布广袤来看(厦门也是平声一派读同安阳luan),两派来源甚早。我的看法是:去声一派为<切韵>诸人所取,平声一派失收。据<切韵·序>「梁益则平声似去」的观察,可能当时中原方言读平声,西南方言读去声。触<广韵>尺玉切,昌母。现代汉
语方言分归章、昌两派,其中章母一派读法大量见于山东与湖北两省。山东莱州平度青岛胶南日照沂水诸城潍坊临朐寿光无棣宁津济南博山泰安临沂郯城东平阳谷新
泰枣庄曲阜济宁聊城临清单县利津东明烟台湖北荆门当阳秭归巴东恩施均县南漳钟祥枣阳竹溪随县孝感江陵枝江宜都宜昌长阳兴山利川光化保康房县京山松滋沔阳应
城阳新崇阳这些方言「触」字多读为不送气的t ~ts,也有读pf一(山东新泰、枣庄)、t一(湖北崇阳)的情况。就传统音韵名目来说,这是次清读为全清。我们没有线索可以知道「触」字声母的终极来源;因为就湖北这一片的西南官话来说,古入声不论声母清浊悉归阳平。山东上列方言「触」字多为阴平调,只有单县读阳平调同全浊入。梯<广韵>土鸡切,蟹摄开口四等。现代汉语方言有开口一等,开口四等两派读法。开口一等读法见于安徽绩溪、梅县、厦门等地。其中,厦门蟹摄字读音复杂,暂置不论,绩溪与梅县态势分明。绩溪「梯」字读tt
,韵母与一等字相同(如:来l 、改kse、海hse、盖kse’),与四等字有别(如:弟ts
1、鸡ts1)。梅县「梯」字读t oi,韵母与一等字相同(如:胎t
oi、来loi、改koi、鸡e 喜l ~nixzu l ~nixzu l r~iou l ~niou l DJau
l 釜~nJou 文读白I‘i I‘Ym I‘日0u I‘u I‘au I‘0u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茎l 篓io r3 l l cgi平ar3 I、导I 霉cior州3 文读cia l cio l 白co
c c c c I ;I 辜;I 呈茎l I 三I 三I 方言入声l 平声章母I
一等一等一等三古音重建1.深摄开El三等就<切韵>而言,这是相当单纯的一个韵类,整个摄只含一个韵,只有三等没有其他等,只有开El没有合El。但是就韵母系统而言,却颇值探究。例如在舌根尾韵,开El三等有蒸,合El三等有东;舌尖尾韵,开El三等有真殷,合El三等有文;双唇尾韵,只有开El三等侵韵。对照如下:三等I
m I n I 日开口1侵1真殷1蒸合口l l文l东这个系统中的空白,从比较法来看,原来是一个一ium/p。妗<集韵>巨禁切,注日「俗谓舅母日妗」。宋代张耒<明道杂志>云:「经传中无婶与妗字,??妗字乃舅母二字合呼也。」合呼即合音,其过程大体如下:舅母giu+
mu—glum—gim。厦门kim ,北京t口in 为gim 的后续发展,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gim的前身glum。「妗」字见于(集韵>,这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其中透露的肌理(一ium一一im)才是关键。用传统的音韵名目来说,深摄开El三等有合El三等一源。人(广韵>人执切,折合成北京音应读1
,实际读u 。我们用下列比较表来突显北京入字的脱轨行为:l十1人梅县1
s1p2 1 ip 北京I‘乳I z,u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入字收在支思、鱼模。两部并收表明周书是有闻必录,如实描写的。用传统音韵名目来说,入字在<中原音韵>有开El三等(
1 )、合El三等( u )两读。其中合El三等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一派还广见于汉语方言。底下举江苏、山东方言为例:江苏l南通y£?
I兴化y甜l泰州zuo?2 l东台yo? 山东l荣成‘Y l济南lu l潍坊l东明Y
由此观之,入字的早期来源应是合口三等( iup),但在《切韵>已经变为开口三等(
一ip)。上列合口三等的读法应比<切韵>所据方言还要古老。图标如下:r~iup
/ip r~iup 闽客方言北京、江苏、山东方言寻<广韵>徐林切。现代汉语方言分归开口三等及合口三等两派。例如:北京I‘口yn
l合El三等梅县I cts'im l开口三等山东有多数方言读合口三等,少数方言读开口三等。江苏省江北多读合口三等,江南多读开口三等。汉语方言「寻」字如有两读,通例是:白读合口三等,文读开口三等,悉如北京cyn(白),口in(文)。底下举山东、江苏为例。寻文读白读寻文读白读青岛si百sv吾泰州‘t口‘‘tc‘Y0
牟平‘e1n ‘口yn 扬州‘t口‘i日£te‘Y0 利津‘Sle ‘sye
盱眙‘口1 ‘口yD 济宁「1e ‘eYe 泗洪‘口1日‘口1 平度£S1e
‘sVe 连云港‘口1日‘口1 宁津‘e1e £eYe 东海‘tc‘ir3
£te‘ior3 聊城「1e £e 赣榆‘S1n 寻字较早的来源是ium,其后分化为一im、一ium两派。<切韵>所据方言为开口三等一派,许多方言仍读合口三等。淋<广韵>力寻切。现代汉语方言读法分归开口三等、合口三等两派,情况悉如「寻」字。合口三等的读法见于河北、陕西、河南、山东。例如:昌黎I西安I开封I济南I临朐l宁津l寿光‘lyn
l【lu百l【lu l【lu夺l【lu百1【lu荟I【lu吾同时,如有两读,文读为开口三等,白读为合口三等,以北京及山东方言为例:I北京I潍坊i博山i新泰l淄Jil
言1 ~lunon 1 l l :1 文{卖1‘lin 1‘li吾l‘li吾l‘li荟1‘li吝白读l
l【luly£lu百l‘ly吾汉语方言当中,淋字具有四读的,目前所见只有河北平谷,其文白差异模式一如上列:文读lin、1in’,白读‘1uan、dyn。深摄开口三等「入、寻、淋」三字的一ium/p是比<切韵>还早的读法,后来方言分途发展,有的保守(仍读一ium/p),有的创新(
一ium/p一.im/p)。<切韵>据创新一派方言把它们与侵韵其他字合并在一起,保守一派方言依合口三等的途径继续发展。<切韵》的开口三等读法可能是隋唐标准语的方言,后来传布出去成为文读。现代方言中,与这个标准语最为一致的是2004年第6期·549·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客家话。例如梅县:入ip2、寻ts‘im、淋dim。客家方言来自中原偏西(张光宇,1995),即隋唐标准语所在(洛阳、长安)近旁。这一点还可与鼻字读去声的现象合而并观。2.臻摄开口三等真殷两韵,都是开口三等。现代汉语方言分归开口三等、合口三等两派。真韵字上古来源不一,这里只论文部来源字,殷韵全韵来自上古文部。上古文部来源的真殷两韵字,闽客方言都读同合口三等。底下分别举例:客家梅县五华东莞闽南厦门泉州忍c
lull ( un c un 忍lun lun 韧r~iun un 13iun 韧lun lun 银1仅‘iun
l kiun ;Diun I kiun ~rjiun l‘kiu 银l巾£gun I ckun £gLm I ckun
芹‘k‘iun £k‘iun £k‘iun 勤‘k‘un 【k‘un 欣chiun
chiun 【hiun 芹‘k‘un ‘k‘un 闽客方言上列真殷两韵的读法与合口三等文韵完全一致。底下是文韵字在梅县与泉州的读法:l军l裙l云l训}运囊}
ckIdu n l ~k 'i u「l dhun l:l iu n ) 泉州f kun f‘kun f-hun f
hun {un 这些字完全来自上古文部。换句话说,上古文部三等字不论中古归到哪一个韵,也不论归在开口还是合口,闽南话与客家话都如出一辙念成合口三等iun。上列真、殷、文三韵字,北京音分为两类:真殷in,文一iun。换句话说,北京读法与开口三等、合口三等的名目相符。举例言之:开三}银【in
l仅in l近t口in l勤【in l欣pin 合三.{军ctcyn f裙gt~ yn f~一Shyn
f训~yn f运yn 从上古文部可以看到两条清楚的发展路线。一条是保守的,文部三等都是合口,如闽客方言所示。一条是创新的,文部三等分归开口真殷与合口文两类,如北京所示。底下是示意图:A
.iun B.iun /\/\Ull lLI11 lIl lUll 闽南客家真殷文这两条路线的发展透露了汉语语音史的流变。<广韵>真谆臻文欣五韵,在刘宋时期分为真文两部:真部包括真谆臻三韵,文部包括文欣两韵。(周祖谟1992)殷韵在刘宋时期属于文部。齐梁陈隋时期的作家用韵很不一致,或跟文韵相押,或跟真谆两韵相押。例如颜之推<观我生赋>「殷群军」相押,归文部;陶弘景<造游篇>
「因欣身宾津」相押,归真部。殷韵依违于真文之间,从方言看来,有的读.iun,有的读.in。<切韵>独立为一韵,但是并没有定殷韵为开口或合口,就是为的照顾这种分歧。为了清楚起见,概括如下:刘宋时期真:殷~文齐梁陈隋真~殷:文唐以后的韵文真殷通押,这是<韵镜>列为开口三等的基础。总结言之,殷韵上古时期应是合口三等,直到刘宋时期仍为合口三等。齐梁陈隋以后,开·
550· 中国语文m m 谨筋.m.m.m m 勤近n n 近斤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三读法渐居上风,合三读法渐趋隐没。唐代以后,殷韵全归真韵读开VI三等。如以真韵为.in,则殷韵自古至今的演变可以图标如下:上古’一in
一iun } /\中古一in —in iun 现代i /北方方言闽南客家上古的文部字在(切韵>分居真殷两韵,如今看来,简明易晓。如果,倒果为因,把(韵镜>的开VI三等视为上古出发点的音变条件,上不能说明上古音,中不能解释齐梁陈隋依违两可的状况,下不能涵盖现代南方的闽客方言。·
3.一iom、一ion、一iord 敛力艳切,咸摄开VI三等,盐韵去声。山西、河南及甘肃等地不少方言的读法显示来自.iom。例如山西:.屯留l怀仁I长治{新绛{山阴{朔县clyan
l lyre’I lya0’I ly磊’I lyE’I ly£’此外,「殓」字在山西清徐、大同,河南济源、襄城、开封、郑州,甘肃兰州也有类似的读法。例如济源lyan’。仙韵的「联、癣、鲜、羡」等字在许多方言都念同一个元韵:.ion。底下,举山西联字、湖北山东癣字为例。联汾西lyd阳平新绛ly丘平声~lug阳平文水luon~
清徐lye平声吉县lu瑟阳平怀仁ly 阳平luae~ 太谷ly荟平声介休ly芑平声祁县lufa平声和顺luae阳平忻州lu石阳平太原lye平声中阳lye阳平娄烦luae阳平陵JiI
ly弓阳平癣湖北下列方言都念cyen 武昌汉JiI 京山荆门当阳江陵宜昌长阳兴山秭归巴东恩施宣恩来风利川郧县均县光化房县南漳襄阳监利公安松滋鹤峰癣山东方言多数念撮VI呼(ya~y琵),少数念合VI呼(’.uan)
诸城潍坊临朐宁津德州济南曲阜济宁东平聊城(以上念口y羞);莱州平度胶南沂水利津(以上念‘sy羞)El照(‘0ya)海阳青岛临沂(以上念syd)无棣(
~y5)章丘博山枣庄(以上念口y苗) 寿光郯城( sy瑟)东明(‘suan)阳谷(‘su直)荷泽(‘su琵)临清(
su芭) 这些方言的读法可以从.ion做起点来探讨:在圆唇元音.O的影响之下,介音.i.先变.Y.再变.u.。山东阳谷「癣」念‘su],与厦门「线」念su矗’,「热」念lu
正相平行,南北辉映。清韵的入声字中,有一些字来自.iok,与药韵字如出一辙。例如闽南泉州与厦门方言:I
石I 尺} 席l 惜l 舕 箬I 药泉州/~f-] }组∞l s。i o ?,,;n
l hMio ?~ tsio?~ts io?ts tio?~ I i f ‘) l ‘i0 f si ) f f hjd f i∞)
江苏通泰方言庚开三入声字「剧」与「药」字同韵:(顾黔,2000)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三l l :l :’l i【iacL?2) 阳J
药J ia?2 } iQ? J 这种现象与上列闽南方言现象南北辉映。换句话说,上列入声字在上古都是铎部字,不管中古时期所编(切韵>把它们分归何处,它们在上述方言中仍然守在一起。(切韵>反映的是从上古到齐梁陈隋时期的演变。例如庚开三,在公元初,方言之间或归耕、或仍留在阳部。(王显,1984)这种依违两可的押韵模式,仿佛殷韵在齐梁陈隋的情况。从铎部游离出来归入昔韵的现象时代可能更早,这种情况也与文部字见于真韵一样。(切韵>的咸摄、山摄、梗摄开口三等韵都有两类,一类遍布于各种声母,一类分布范围有限。严元两韵只有牙喉音字,庚则兼具唇音字。从上文方言例证看来,严元两韵在切韵以前辖字应该更多,只因演变的关系归入盐仙两韵。因此不难看出汉语语音史的演变规律:(.C代表/\<切韵>反映的是后元音前化的大潮流:iom—iam,ion—Jan,ior3一iar3;方言反映的是介音后化的现象一i一一一Y一一一u一。这两个大小潮流,使我们能够确信其主要元音是鲆?。从韵尾来看,<切韵>以前,iom—iam
的变化应早于一ion—ian,后者又早于ior3一iarj。(切韵>的盐、仙(jam、jan),我们的解读是iam、Jan;(切韵>的严、元(jBm、jen),我们的解读是iom、ion。盐仙两韵所见iom、ion是切韵以前的痕迹。这是一种平行关系。另一种平行关系见于上古文部与阳部之间。文部字在<切韵>分见于真殷两个开口三等韵,阳部入声字在(切韵>分见于昔陌两个开口三等韵。
对比如下:文部I文殷真铎部l药陌昔文药代表起点,真昔代表终点,殷陌代表中间阶段。这就解释了何以殷在齐梁陈隋依违于真文之间,庚三在汉代依违于耕阳之
间,文为合口三等iun,药的性质也近于合口三等,应是个iok。真殷、昔陌是阶段性差别甚于条件性差别。4.三四等对比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
究>表示过,关于三四等的区别,他从现代汉语方言找不着任何痕迹,因此转向古代方言寻求线索。例如「件、建、见」在高丽译音里显示三四等有如下的区别:仙l元l先件I建I见ken
J ken J kian 但是,这种区别从他自己所立的规矩看起来,不见得有什么启发。他的规矩是:不同等代表不同的元音。上列对比例字并没有什么元音的不同,只在介音上有区别。他从中汲取的结晶是:四等具有元音性的介音,所以还在。至于四等的元音高系从推鄣贸觯阂蛭*仙是jen(jan),先应该与之相近(一ien),以便于解释后来的合流。现代汉语方言「考古文物」出土以前,高本汉关于四等的假设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是当考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lie l lie l 连l( 1 clil l( 1【hi 莲}‘lia }(1ift }(1ift }(ngi 「连、莲」两字,北京都是细音(一ien),浙南是「三四皆细而三尤细」,潮阳是「三等细音,四等洪I潮阳I潮州I泉州莲I‘nat
I‘no7 I(nut 这些方言的鼻音声母是因为鼻化元音的关系由边音变成的。从起点ain出发,吴闽方言的变/\释历史文献:三四皆细,而四尤细。吴语南部方言所见与高本汉所见正好相反,对这种例外寻求解释原为印欧语比较法精神的发扬光大。闽南方言与吴语方言的差异更要求往上层楼找寻更早的来源。关于四等韵,我们的看法是来自ai,(效摄三四等问题由于韵尾的关系,有别于四历史发展「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这是曾经参与<切韵>论难并多所决定的颜之推的名言。这种通达的认识在陆法言编纂韵书的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今已难确知。不2004年第6期·553·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过,当陆法言谈到「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时,(切韵>绝非一时一地的语音系统,已跃然纸上。<切韵·序>中同样重要的信息是魏彦渊对陆法言所说「我辈数人,定则定矣!」南北古今代表地理广度和历史纵深;定则定矣表示有取有舍,非尽有闻必录。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双线发展观才特别突显其意义。「定则定矣」四字箴言是了解(切韵>的一把钥匙,更是二十世纪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调。<切韵>的定则定矣实出于论难诸人对南北古今深有体会,同时也表明他们对时代潮流有相当的掌握。不仅对单字音的了解,对同一韵归字,甚至不同韵的设立,定则定矣的态度都是斑斑可见的。其中,单字音及同韵归字问题,简明易晓,无待言宣;不同韵的设立如何定则定矣?今人应如何去了解?(切韵>的韵目当中,最能体现其分韵精神的是真、殷、文三韵。这三韵都是后世所谓三等韵,因此其区别在开合。开合两分就南北(方言)差异就可以分出三韵:三等f真{段{文北方l开I开l合南方I开l合I合这个画面应是(切韵>诸人所掌握的大体趋势。<韵镜>是另一个「定则定矣」的框架,包括高本汉所用司马光的韵图。上面论真、殷、文三韵所用开合两分法,实借<韵镜>名目去加以刻划,并非<韵镜>本身如此,如依(韵镜>,开合分布是:l真l殷l文三等I开I开I合与上文「北方「一派相当。如果,以此框架框在(切韵>韵目之上,殷韵的合口面貌难免遭到掩盖,隐没不彰。<音学辨微>是又一个「定则定矣」的框架。江永(1681—1762)所谓「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不但为(韵镜>所无,同时也不见于(切韵>。(韵镜>
但有一二三四等,而无洪细。江永的四等洪细实出于十八世纪的北京音系。(李荣1983)把北京这一路音系演变结果的概括描述视为通史如此,这是一种过于单
纯却又威力强大的假设。作为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奠基人,如果我们公平看待他承先启后的重大贡献,高本汉的地位应该与印欧语学界的格林姆相当。格林姆发现印欧
语与古日耳曼语在阻塞音方面的对应关系;高本汉揭示了许许多多传统音韵名目的神秘色彩。高本汉的业绩可以分为已竟之业与未竟之业两方面来说。他的已竟之业
是一栋「北方大楼」。这栋大楼是中西合璧的结晶;「中」指清代学者的音韵研究,「西」指印欧比较法。中西合璧,如虎添翼,原可达到无远弗届之境地,但他最
后仍立足北方,南望兴叹。他不但把(切韵>视为北方话,用来了解(切韵>的后代韵图也是北方话,四等洪细(后人最为倚重的所谓音韵条件)也是北方话。他的工作主轴就是把历代文献丝联绳引贯穿起来。其中,韵图的开合等第是北方大楼兴建的蓝图,居于最关键的地位。在韵图框架的主宰下,他所用的比较法工具时或无用武之地。他对比较法表达不满,实因他更钟爱韵图。他的未竟之业是他眼光所及而生前无力完成的另一幅图画,也就是北方大楼完成之后,他登楼远眺所见南方瑰丽奇景。假如用图形来表示,他的已竟之业和未竟之业大体可如下图所示:·
554· 中国语文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A.已竟之业B.未竟之业上古[]
上古l /^\中古[] 匠固南方I I l l ‘现代[] 北方这其中比较有趣的问题是:他用什么工具能看到未竟之业这幅景色?其实答案相当清楚,那就是比较法。如果不嫌粗略,只求梗概的了解,那么可以归结为两句话:A.直线发展观来自文献串连;B.双线发展观来自比较重建。关于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时代深度(time.depth)。直线发展观对时代深度的看法相当直截了当,悉依文献所出年代为准。例如<诗经>上古,(切韵>中古,方言现代。这种具有「绝对年代」(absolute
chronology)值倾向的看法对双线发展观的时代深度的探讨富于参照的意义。因为根据比较法所建立的双线发展观只论「相对年代」(relative
chronology),从方法学本身无法汲取特定的时代深度。例如,我们根据比较法指出(切韵>的侵韵有ium/p一源,这一源既在中古韵书归入侵韵与.im/p一源合流,足见现代方言所见一ium/p的残迹在时代深度上比(切韵>还早。根据这种推论,一ium/p可能还要往上古踔辽瞎攀贝*以前设想,因为上古「寻、入」归侵缉部与其他开口三等字同部。再往上延伸,就进入「原始汉语」的假设阶段。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诗经侵部偶有与幽部合韵(
一ium~.iu)
的情形发生。足见高本汉的双线发展观别有洞天,但是也许处在北方大楼的阴影下,他的目光所及也只达到上古阶段。比较法能够引领印欧语学界走出历史文献达到
史前(pre—history)阶段的认识,在充分掌握历史文献与充分执行比较法的前提下,张琨先生及其夫人无疑比高本汉更往前迈进一步:原始汉语
//\\北方南方这个汉语方言发展模式,正是颜之推所说「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的真正体现;高本汉的直线发展观里,现代汉语方言大多数来自(切韵>,
目光所及的双线发展观虽然将南方列入其中,但是北方大楼早已建成,即使想改弦易辙也积重难返。五结语俄国语言学家博杜恩(1845—1929)有两段话富
于启发性:(康得拉绍夫,1985:124)
1.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不是对全部雅里安印欧语的结构作同等的说明,只是把它们同梵语进行比较,而且他们是通过梵语这个窗口去观察其他语言,并迫使他们迁
就梵语的范畴。2.一般来说,应该分析历史发展的整个路线和在长期历史中语言逐渐变化的整个路线,以此替代按已知静态特点所作的分析。2004年第6
期·555·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如果把其中的「梵语」改为韵图,把「静态特点」改为历史文献,我们就不难看清楚二十世纪汉语历史音韵研究的基本假设。高本汉正是透过韵图这个窗口,把历史文献的静态特点加以串连,建筑了他直线发展观的北方大楼。直线发展观因为墨守历史文献,常使比较法无用武之地,这种观点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底下仅举两点说明。.第一,
方言差异被抹杀。在直线发展观当中,所谓历史发展只限于探讨时代发展,而不涉及方言差异。彰明较著的例子是「吞」的历史发展:t'on—t'on—
Con。北京、梅县、厦门、济南的t'un只有单纯地归入「例外」而提不出解释。同样在这种观点下,中古已有的质素,必须假设上古也有,否则不合逻辑。从双线发展观看起来,这种假设太过单纯,因为「中古已有」只是局部地区有,另一部分地区未必有,上古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不具备方言差异的观念,从「定则定矣」(尤其是韵图)的中古往上推,其结果将如「吞」字的「发展」一般僵硬难通。第二,音变条件被滥用。在直线发展观当中,为了解释后代的不同,必须假设前代已有区别,这方面前人曾大费力气。用传统的名目来说,「巾、斤」在上古属文部,<切韵>分归真、殷两韵,而贤纪*列开口三等。因此必须在上古即假设两字微殊,结果只有假设介音微殊最为合理。从双线发展观来看,这种做法正是「静态特点」分析的产物。只要具备「动态」观点,就可以免除这一类微殊处理:一iun一一in的变化,巾先进行,斤后进行,方向一致,阶段不同。直线发展观受制于韵图开口三等这一窗口,假设巾斤两字从开口到开口,因此才需另设条件。那种设计是人为雕琢的结果,不是语言演变的自然规律。总结言之,直线发展观是文献串连的产物,只有仰赖比较法所建立的双线发展观才能看清文献的性质及方言差异。参考文献陈保亚1998
<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葛毅卿1957
<韵镜音所代表的时间和区域),<学术月刊),79—91。顾黔2000
<通泰方言音韵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桥本万太郎1978
<言语类型地理论)(余志鸿1985译(语言地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李方桂1970
<上古音研究),<清华学报)新9卷1—61。李荣1983 <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方言)1—15。李新魁1983
<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鲁国尧2002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合刊影本弁语,江苏教育出版社。王力1980
<诗经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王显1984 <古阳部到汉代所起的变化),<音韵学研究)1.131—155。徐通锵1991
<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北京。康得拉绍夫,H.A.1985
<语言学说史)(杨余森译),武汉大学出版社。张光宇1992
‘益石分合及其涵义),‘语言研究)91—99。——1995
<论客家话的形成),<清华学报)新25卷第二期,161—180。——2002a
<论条件音变),<清华学报)新30卷第四期,427—475。——2002b
<比较法在中国),汉语音韵学第七届国际研讨会,石家庄。周祖谟1966
<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问学集)434—473,中华书局。——1992
<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
研究),<语言文史论集)165—200,五南图书出版公司。Chang,Kun(张琨) 1972 Proto-Chinese Final
System and the Chieh—yun,Monographs A,No.26,The · 556·
中国语文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Academia Sinica.——————1974 Ancient Chinese Phonology and the
Chieh—yun,The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New Series
X,No.2,61~82.Norman,L.Jerry 1988 Chine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ulleyblank,E.G.1984 Middle Chinese,UBC Press.(张光字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浯言所)
陈建民教授逝世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陈建民教授,因病医治扌В*于2004年9月14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69岁。陈建
民教授1935年生于广东汕尾,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曾任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社会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是中国民主促
进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国家监察部特邀监察员、中国监察学会理事。他一生从事语言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口语调查分析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成就显著,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本刊对陈建民教授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中国语文编缉部2
0 0 4年9月方经民教授逝世日本松山大学文学部方经民教授因车祸抢救无效,于2004年9月7日在上海不幸逝世,终年50周岁。方经民先生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汉语语法、语言理论和上海方言等研究,著有《现代语言学方法论>、(汉语语法变换研究>、(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合著)和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系列论文等。本刊对方经民教授的英年早逝表示沉痛哀悼。中国语文编缉部2
0 0 4年9月2004年第6期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