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辭彙大考證
引言:
研究粵語辭彙之源, 猶如閱讀一部壯麗的史詩,
風雲變幻、滄海桑田, 都歷歷在目。正是:
古語記滄桑,
雅韻頌升平。
粵人今安在,
可解鄉音情?
----------------------------------------------
"停"(挺2)
對人或事物的類別區分, 相當與普通話的「種」,廣州話稱為停。
如: 哩停人, 個停貨。又指成數, 一成叫一停。俗語的這
個停,
詞源相當久遠。
唐王籍《宮棋》詩: "宮棋佈局不依經, 黑白相和
數子停。"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 "三停人馬, 一停落後,
一停填了溝壑, 一停跟隨曹操。"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 "彼時大觀園裏的十停人
已有九停知道了。"
上面所舉書證的"停", 都與廣州俗語的"停"同義,
"謂分一體為若干部分也"。
停的重疊形式為"停停", 有強調意味, 義近種種。
元雜劇《羅李郎》第三折: "只被他明明的搶了媳
婦, 停停的要了家私。" 《老生兒》楔子: "老夫
將我這家私停停的分開, 與我這女兒和這侄兒。"
廣州人說的"一停停", 即一種種。
停, 又可作均勻解。如: "停當; 停妥; 骨肉停勻。
《書法三昧》說得很具體: "佈置如'中'字孤單則居
中; '龍'字相並則分左右為二停; '衡'字則分縱為三
停; '雲'字則分上下為二停"。
原來, 停與亭通, "亭者, 均也,
平也。"
所以居
間調解就叫調停。停午又作亭午, 即中午、正午。
李白《大車揚飛塵》詩: "亭午暗阡陌"。
----------------------------------------------
"相與"
相與, 指人與人之間彼此相交往。廣州口語常用
詞。如:
推誠相與;
多年相與。引申指人的脾性、
修養。如:
好相與;
難相與;
肥人多數易相與。
相與一詞, 源自遠古, 先秦典籍及其後史冊有載。
《周易.艮(卦)》: "上下敵應, 不相與也。"
《莊子.大宗師》: "相與於無相與, 相為於無相為。"
《呂氏春秋.慎行》: "為義者始而相與, 久而相信,
卒而相親。"
《儒林外史》: "和尚、道士、工匠、花子, 都拉
著相與, 卻不肯相與一個正經人。"
義近相與,
還有"相於"。於者, 厚也, 好也。如
孔融《與韋端書》: "不得複與足下岸幘廣坐, 舉杯
相於。" 清王時憲《廣州竹枝》: "東村西村同裏居,
出門相見還相於。"
-----------------------------------------------------
"滑突"(核突、鶻突)
廣州口語滑突,
書面作鶻突、猾突,
源自古語滑撻。
( '撻'應為三點水加個'達', 重系搵唔到啊,
唔好意
思!
)
滑撻, 本義為道路泥濘, 步履不穩。皮日休《苦雨》
詩: "蓋簷低礙首, 蘚地滑撻足。" 蘇東坡《秧馬歌》:
"以我兩足為四蹄, 聳湧滑撻如鳧鷖。"
滑撻,
又作滑汰。最早見於漢代《天井道碑》: "夏
雨滑汰"。清吳景旭《黑泥行》: "載歸取次雍桑間,
平輔滑汰孩子跌。"原注:
汰音撻。
廣州話的滑突、鶻突,
詞義較廣:
1. 專指溜滑。
2. 形容難看的糊狀物。如痰涎、鼻涕、膿血、糞
蛆之類。
3. 引申指人尷尬的情態, 使人覺得厭惡的表現。
《二刻拍案驚奇.趙縣君喬送黃村》: "(吳宣教)心裏
猾猾突突, 沒有意思, 走了出來。" 吳趼人《二十年目
睹之怪現狀》四十四回: "....而且拳動輕佻, 言語鶻
突, 喜笑無時。"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說《聊齋》中
的鬼狐 "和易可親, 忘為異類, 而又偶見鶻突, 知複非
人。"
上面引的鶻突、猾突,
廣州人讀來無須解釋,
其義
自明。突,《說文》謂: "一曰滑也"。
--------------------------
"牌"(排)
宋代官衙打鼓報時,
報時有牌,
稱為衙牌,
又叫報牌。
一晝夜十二個時辰,
以地支為名(即: 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
分為十二個時牌。《十五貫.判斬》中況
鐘唱的 "譙樓報子牌", 就是說夜半更樓報子時了。《紅
樓夢》中提到的 "午錯", "未初", "醜正三刻".....也
都是指計時單位的時牌、時刻。
可見,
"牌" 就代表時期和時間。廣州人慣說的 "一牌"
就是一段時間;
"前牌"
就是前些日子;
"嗰牌"
就是那
陣時候;
"有牌等"
就是要等候不短的時光。
清人《羊城竹枝詞》中有 "買得玉魚歸去也, 雙門猶掛
午時牌"之句, 可證當時廣州也是掛牌報時的。據考,
正
是掛在雙門底(今北京路)的拱北樓上。
--------------------------------------------------
金叵(波)羅
廣州婦女閒居敘話,
每把珍貴之物稱為金叵(音頗, 但
在此慣讀"波")羅, 更多場合中是指逗人喜愛的孩子。
叵羅,
是古代的酒卮---一種敞口的淺杯。《北齊書.祖
珽傳》載: "神武宴僚屬, 于座失落金叵羅, 竇泰令飲酒
者皆脫帽, 於珽髻上得之。" 劉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崗賦》
: "玉如意指揮倜儻, 一座皆驚; 金叵羅傾倒淋漓, 千杯未
醉。" 又蘇東坡詩: "歸來笛聲滿山谷, 明月正照金叵羅。"
都是指的金酒杯。用金叵羅來形容人物矜貴、可愛, 乃後
來的引申義。
-----------------------------------------------------
"哨牙"
粵語所謂 "哨牙" , 一般指門齒向外斜出如刨狀。醫
學上稱為上頜前突。"哨牙" 的哨字源遠流長。
哨,
今多見於
"哨所"、"哨兵" 等詞, 其實古義為不
正,
粵語即沿用其古義。《禮記.投壺》: "主人謂曰:
'某有枉矢哨壺, 請以樂賓。'" 枉矢就是彎曲的箭, 哨
壺就是不正的壺。《說文解字》: "哨, 不容也。" 段
注引《考工記》曰: "哨, 傾小也。" 傾小即稍為傾斜
之意。元《韻會》謂: "哨, 口不容也。"
這就明說哨
是牙齒不正了。
唐王梵志有一首歎世情的詩雲: "將錢入舍來, 見吾
滿面笑。繞吾白鴿旋, 恰似鸚鵡鳥。邂後暫時貧, 看吾
即貌哨......" 貌哨,
唐代口語,
指藐唇藐舌,
形容難
看,
與廣州俗語的 "齜(依1)牙繃(bang6)哨"
正同。
哨, 又引申指人。宋元時稱行為不正的流氓地痞為
"哨子"。如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 "這裏哨子每
(們)極多, 見俺有些家私, 假做劉安住來認俺。"
《魔合羅》第二折:
"他如今致命圖財,
我自養著家生
哨。"
家生哨既
"家生的哨子",
等於說家賊內鬼。
--------------------------------------------------
雞嗉咁多
"雞嗉咁多",
廣州俗語。形容所得有限, 或積蓄很少。
如:
"打工仔,
就算有積蓄,
都系得雞嗉咁多。"
嗉, 音歲或素, 字亦作嗉,
是鳥類食管後段暫存食物
的膨大部分,
形如袋。潘嶽《射雉賦》:
"裂嗉破嘴"。
《爾雅.釋獸》: "鳥曰嗉" 注: "咽中裹食處。" 《爾
雅義疏》: "嗉者, 素也。素, 空也。空其中以受實。"
漢朱穆《絕交論》: "填腸滿嗉, 嗜欲無極。"
明李開先《詞謔.醉太平(曲)》: "鵪鶉嗉裏尋碗豆,
鷺鷥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內刳脂油, 虧老先生下手。"
都是極言其量少。
-----------------------------------------------------
"冇"
"冇" 字, 《辭海》解: "(mǎo卯), 粵方言, 沒有。"
按:
冇讀卯,
是客家及粵西區
(如高州、信宜)
和廣西
白話區
(如梧州、桂平)
的方音。純正的廣州話一向讀冇
為母(mo5),
不讀卯。
據考:
不只廣東,
我國的許多地區都已習慣說
"冇",
不過字面上卻分別寫作:
冇、毛、冒、犛、莫、謨,
方音
差異,
所以用字不同,
意思是一樣的。試各舉例證並略作
說明如下:
① 朱弁《曲洧舊聞》卷六: "世俗呼無為模, 又語訛為
毛。"按: 朱弁, 宋江西婺源人。呼無為模或毛,
乃當時
的贛語, 至今沿用。
② 湯顯祖曾戲以方音雜字入詩: "問到玄亭酒亦玄, 諸
般字說笑臨川。閁閂略近關門尹, 冇有如書大有年。事取
聲形時會意, 書兼半滿幻成圓。通方便俗從來理, 只待蘇
張注服虔。" 由此可知江西臨川鄉言有 "冇", 惜未注音。
湯顯祖乃明代萬曆年間進士, "冇" 字見於著錄, 似以此
為最早。
③ 金石家錢君陶《幾種印譜序跋》一文雲: "趙之謙曾
在一鈕自用印上刻上陽文刻欵, 自誇為 '漢後隋前冇此人'
, 冇即無, 趙此刻必有所本, 決非從俗, 則清咸豐年間已
有'冇'字行世可見。" 按趙之謙是清代大畫家, 浙江會稽
人。他不刻 "無"
而刻 "冇",
可見 "冇"
字已為當時人所
公認。
④ "河南話有 '冇' 字, 意為沒有, 音mǒu, 乃 '沒有'
的合音。" (見河南期刊《今昔談》1982年2期《急讀為一
, 慢讀為二》一文)
⑤ "犛、冒, 平聲, 無也。今蜀人語猶然。" (見清張慎
儀《方言別錄》) "江漢善操土風, 而謂無有曰毛......又
謂之曰冒。" (《鄉言解頤》卷三) 湖南歇後語: 三十夜裏
的砧版---冒得空 (閑不著)。
⑥ 馬令《南唐書.黨與傳》: "越人謨信, 未可速進。"
注: "謨信, 無信也, 閩人語音。" 按謨音近莫 (mó),
今
閩南語系的海南話 "無"
逕作 "莫"。如: "瓊冬至宜雨。
諺曰,
冬乾年濕,
禾米莫粒。"
又, 沒精神寫作 "莫精神"
, 海南瓊劇本屢見。
從字形看, "冇" 乃 "有" 字中空, 是個約定俗成的會意
字, 使用頻率較高。廣州口語中, "冇" 的用場相當廣闊,
俗語詞尤多。如: 冇符; 冇收; 冇得頂; 冇料; 冇癮; 冇
研究;
冇搭颯......這些俗語詞中的 "冇" 都非 "無" 所
能取代。為了準確記錄方言,
免使文章乾癟失真,
有些通
俗文藝作品也頗興用
"冇"
了。
-----------------------------------------------------
「黐」
黐, 音癡, 樹膠。用細葉東青的莖部內皮搗碎製成。
可以粘雀。(見《辭海》)
唐宋文人已用黐字。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
「譬彼鳥粘黐」。賈島《玩月》詩: 「立久病足圻,
兀然黐膠粘。」 《東坡集.與蔡景賢尺牘》: 「情愛
著人, 如黐膠細膩, 急於解雪, 尚為沾染。」
黐, 廣州口語常用, 亦音癡。指膠著; 粘貼; 物質
的粘性。如: 蒼耳, 野生草本, 果實有刺, 易於附在
人、畜身上到處傳播,
故民間叫它做「黐頭婆」。
慣依膝下、纏著娘親的「裙帶仔」則被形象地稱為
「黐乸芋」。( 芋仔 [芋奶] 必附著芋頭而生。乸即
母。
) 還有俗語:
「糯米黐褲襠」
( 笑人久坐不去
)
; 「一時糖黐豆,
一時水溝油」
( 喻人情反復
)。
嘗見古籍中有將「黐」寫作「雌」、「棲」、「撤」、
「餈」的, 這並非通假, 而是別字, 值得探討一下:
雌: 《金瓶梅》中的如意兒被罵為「沒廉恥雌漢的
淫婦」。姚靈犀《金瓶小劄》解釋雲: 「雌, 等待之
謂, 如見人飲饌而不去, 曰雌嘴。」 按, 如此解釋不
當。「雌漢」應為「黐漢」之誤; 至於姚說的「雌嘴」
, 則更是「黐嘴」無疑。廣州歇後語「波羅雞 ----
靠黐」 正是指那號人。如混酒食名為「黐餐」。
棲: 見《古今小說.臨安裏錢婆留發跡》中「棲竿」
注釋, 道: 「棲竿, 一種獵鳥的長竿, 上面塗膠, 飛禽
棲息上, 即被粘住, 所以也叫粘竿。」 其實, 「棲竿」
應為「黐竿」, 觀其正文中有「將棲竿棲得來」一語,
分明指用粘竿粘得來,
粘者黐也,
顯而易見。
撤、餈: 均見於《紅樓夢》第四十一回: 黛玉、寶釵
在櫳翠庵吃茶, 見寶玉跟來, 「二人都笑道:‘你又趕了
來撤茶吃, 這裏沒你吃的。’」
按:
「撤」,
有的本子
作「餈」。沾光、揩油的意思。「撤」、「餈」是清代
北京民間慣用字,
據考,
本字應為「黐」, 經過尾碼「兒」
字所謂兒化韻, 「黐」才變音為「撤」、「餈」。
「撤茶吃」,
恰正是廣州話的「黐茶飲」。北京今稱為
「蹭茶吃」。
-----------------------------------------------------
"靸"
靸, 廣州音 tad 1(陰平), 指穿鞋時將後跟壓下拖著走。
陶宗儀《輟耕錄》卷十八 「靸鞋」雲: 「西浙之人, 以草
為履而無跟, 名曰靸鞋。」 按:
靸鞋又名靸踭鞋,
即今所謂
拖鞋。
靸,
亦作靸拉。《紅樓夢》第二十五回: 「寶玉便靸拉著
鞋, 走出房門。」 靸, 字亦作趿。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西得諸侯棹錦水, 欲向何門趿朱履。」 又古有「跕」字,
音帖,
與趿同義。
靸踭鞋, 廣州舊稱燕尾鞋。俗諺謂「不妨子侄著牛頭褲,
最怕兒孫靸燕尾鞋。」「靸燕尾鞋」被視為一種落魄、流氣
的形象, 顯見門庭衰敗。
穿屐也叫靸屐,
街市仔曾被謔稱為「靸屐友」。「居民晴
靸屐,
市女晚簪花」,
昔日嶺嶠風情歷歷如繪。
-----------------------------------------------------
"舞"
「廬之合肥,
黃之蘄州,
皆謂作事為‘舞’。長沙、揚、越
多言‘弄’。舞、弄同義。」(《新方言.釋言》)
廣州方言亦稱為某事操心費力為「舞」。如:「從朝舞到晚」,
即整天忙碌,
手腳不停。清代說部多有同樣說法。《儒林外史》
第二回寫夏總甲與眾人商議鬧龍燈一事, 說:「你們各家照分子
派, 這事就舞起來了。」第三回寫範進中舉之後發了瘋, 他岳父
胡屠戶一巴掌把他打暈了,「眾鄰居一齊上前, 替他抹胸口, 捶
背心, 舞了半日, 漸漸喘息過來, 眼睛明亮, 不瘋了。」
舞, 廣州話還有胡鬧、捉弄之意。如: 「被人舞到陀螺擰」
即讓人家耍得團團轉。這也有所本
-- 《列子.仲尼》: 「鄧析
顧其徒而笑曰: 為若舞, 彼來者奚若。」張湛注: 「世或謂相
嘲調為舞弄也。」
引言:
研究粵語辭彙之源, 猶如閱讀一部壯麗的史詩,
風雲變幻、滄海桑田, 都歷歷在目。正是:
古語記滄桑,
雅韻頌升平。
粵人今安在,
可解鄉音情?
----------------------------------------------
"停"(挺2)
對人或事物的類別區分, 相當與普通話的「種」,廣州話稱為停。
如: 哩停人, 個停貨。又指成數, 一成叫一停。俗語的這
個停,
詞源相當久遠。
唐王籍《宮棋》詩: "宮棋佈局不依經, 黑白相和
數子停。"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 "三停人馬, 一停落後,
一停填了溝壑, 一停跟隨曹操。"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 "彼時大觀園裏的十停人
已有九停知道了。"
上面所舉書證的"停", 都與廣州俗語的"停"同義,
"謂分一體為若干部分也"。
停的重疊形式為"停停", 有強調意味, 義近種種。
元雜劇《羅李郎》第三折: "只被他明明的搶了媳
婦, 停停的要了家私。" 《老生兒》楔子: "老夫
將我這家私停停的分開, 與我這女兒和這侄兒。"
廣州人說的"一停停", 即一種種。
停, 又可作均勻解。如: "停當; 停妥; 骨肉停勻。
《書法三昧》說得很具體: "佈置如'中'字孤單則居
中; '龍'字相並則分左右為二停; '衡'字則分縱為三
停; '雲'字則分上下為二停"。
原來, 停與亭通, "亭者, 均也,
平也。"
所以居
間調解就叫調停。停午又作亭午, 即中午、正午。
李白《大車揚飛塵》詩: "亭午暗阡陌"。
----------------------------------------------
"相與"
相與, 指人與人之間彼此相交往。廣州口語常用
詞。如:
推誠相與;
多年相與。引申指人的脾性、
修養。如:
好相與;
難相與;
肥人多數易相與。
相與一詞, 源自遠古, 先秦典籍及其後史冊有載。
《周易.艮(卦)》: "上下敵應, 不相與也。"
《莊子.大宗師》: "相與於無相與, 相為於無相為。"
《呂氏春秋.慎行》: "為義者始而相與, 久而相信,
卒而相親。"
《儒林外史》: "和尚、道士、工匠、花子, 都拉
著相與, 卻不肯相與一個正經人。"
義近相與,
還有"相於"。於者, 厚也, 好也。如
孔融《與韋端書》: "不得複與足下岸幘廣坐, 舉杯
相於。" 清王時憲《廣州竹枝》: "東村西村同裏居,
出門相見還相於。"
-----------------------------------------------------
"滑突"(核突、鶻突)
廣州口語滑突,
書面作鶻突、猾突,
源自古語滑撻。
( '撻'應為三點水加個'達', 重系搵唔到啊,
唔好意
思!
)
滑撻, 本義為道路泥濘, 步履不穩。皮日休《苦雨》
詩: "蓋簷低礙首, 蘚地滑撻足。" 蘇東坡《秧馬歌》:
"以我兩足為四蹄, 聳湧滑撻如鳧鷖。"
滑撻,
又作滑汰。最早見於漢代《天井道碑》: "夏
雨滑汰"。清吳景旭《黑泥行》: "載歸取次雍桑間,
平輔滑汰孩子跌。"原注:
汰音撻。
廣州話的滑突、鶻突,
詞義較廣:
1. 專指溜滑。
2. 形容難看的糊狀物。如痰涎、鼻涕、膿血、糞
蛆之類。
3. 引申指人尷尬的情態, 使人覺得厭惡的表現。
《二刻拍案驚奇.趙縣君喬送黃村》: "(吳宣教)心裏
猾猾突突, 沒有意思, 走了出來。" 吳趼人《二十年目
睹之怪現狀》四十四回: "....而且拳動輕佻, 言語鶻
突, 喜笑無時。"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說《聊齋》中
的鬼狐 "和易可親, 忘為異類, 而又偶見鶻突, 知複非
人。"
上面引的鶻突、猾突,
廣州人讀來無須解釋,
其義
自明。突,《說文》謂: "一曰滑也"。
--------------------------
"牌"(排)
宋代官衙打鼓報時,
報時有牌,
稱為衙牌,
又叫報牌。
一晝夜十二個時辰,
以地支為名(即: 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
分為十二個時牌。《十五貫.判斬》中況
鐘唱的 "譙樓報子牌", 就是說夜半更樓報子時了。《紅
樓夢》中提到的 "午錯", "未初", "醜正三刻".....也
都是指計時單位的時牌、時刻。
可見,
"牌" 就代表時期和時間。廣州人慣說的 "一牌"
就是一段時間;
"前牌"
就是前些日子;
"嗰牌"
就是那
陣時候;
"有牌等"
就是要等候不短的時光。
清人《羊城竹枝詞》中有 "買得玉魚歸去也, 雙門猶掛
午時牌"之句, 可證當時廣州也是掛牌報時的。據考,
正
是掛在雙門底(今北京路)的拱北樓上。
--------------------------------------------------
金叵(波)羅
廣州婦女閒居敘話,
每把珍貴之物稱為金叵(音頗, 但
在此慣讀"波")羅, 更多場合中是指逗人喜愛的孩子。
叵羅,
是古代的酒卮---一種敞口的淺杯。《北齊書.祖
珽傳》載: "神武宴僚屬, 于座失落金叵羅, 竇泰令飲酒
者皆脫帽, 於珽髻上得之。" 劉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崗賦》
: "玉如意指揮倜儻, 一座皆驚; 金叵羅傾倒淋漓, 千杯未
醉。" 又蘇東坡詩: "歸來笛聲滿山谷, 明月正照金叵羅。"
都是指的金酒杯。用金叵羅來形容人物矜貴、可愛, 乃後
來的引申義。
-----------------------------------------------------
"哨牙"
粵語所謂 "哨牙" , 一般指門齒向外斜出如刨狀。醫
學上稱為上頜前突。"哨牙" 的哨字源遠流長。
哨,
今多見於
"哨所"、"哨兵" 等詞, 其實古義為不
正,
粵語即沿用其古義。《禮記.投壺》: "主人謂曰:
'某有枉矢哨壺, 請以樂賓。'" 枉矢就是彎曲的箭, 哨
壺就是不正的壺。《說文解字》: "哨, 不容也。" 段
注引《考工記》曰: "哨, 傾小也。" 傾小即稍為傾斜
之意。元《韻會》謂: "哨, 口不容也。"
這就明說哨
是牙齒不正了。
唐王梵志有一首歎世情的詩雲: "將錢入舍來, 見吾
滿面笑。繞吾白鴿旋, 恰似鸚鵡鳥。邂後暫時貧, 看吾
即貌哨......" 貌哨,
唐代口語,
指藐唇藐舌,
形容難
看,
與廣州俗語的 "齜(依1)牙繃(bang6)哨"
正同。
哨, 又引申指人。宋元時稱行為不正的流氓地痞為
"哨子"。如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 "這裏哨子每
(們)極多, 見俺有些家私, 假做劉安住來認俺。"
《魔合羅》第二折:
"他如今致命圖財,
我自養著家生
哨。"
家生哨既
"家生的哨子",
等於說家賊內鬼。
--------------------------------------------------
雞嗉咁多
"雞嗉咁多",
廣州俗語。形容所得有限, 或積蓄很少。
如:
"打工仔,
就算有積蓄,
都系得雞嗉咁多。"
嗉, 音歲或素, 字亦作嗉,
是鳥類食管後段暫存食物
的膨大部分,
形如袋。潘嶽《射雉賦》:
"裂嗉破嘴"。
《爾雅.釋獸》: "鳥曰嗉" 注: "咽中裹食處。" 《爾
雅義疏》: "嗉者, 素也。素, 空也。空其中以受實。"
漢朱穆《絕交論》: "填腸滿嗉, 嗜欲無極。"
明李開先《詞謔.醉太平(曲)》: "鵪鶉嗉裏尋碗豆,
鷺鷥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內刳脂油, 虧老先生下手。"
都是極言其量少。
-----------------------------------------------------
"冇"
"冇" 字, 《辭海》解: "(mǎo卯), 粵方言, 沒有。"
按:
冇讀卯,
是客家及粵西區
(如高州、信宜)
和廣西
白話區
(如梧州、桂平)
的方音。純正的廣州話一向讀冇
為母(mo5),
不讀卯。
據考:
不只廣東,
我國的許多地區都已習慣說
"冇",
不過字面上卻分別寫作:
冇、毛、冒、犛、莫、謨,
方音
差異,
所以用字不同,
意思是一樣的。試各舉例證並略作
說明如下:
① 朱弁《曲洧舊聞》卷六: "世俗呼無為模, 又語訛為
毛。"按: 朱弁, 宋江西婺源人。呼無為模或毛,
乃當時
的贛語, 至今沿用。
② 湯顯祖曾戲以方音雜字入詩: "問到玄亭酒亦玄, 諸
般字說笑臨川。閁閂略近關門尹, 冇有如書大有年。事取
聲形時會意, 書兼半滿幻成圓。通方便俗從來理, 只待蘇
張注服虔。" 由此可知江西臨川鄉言有 "冇", 惜未注音。
湯顯祖乃明代萬曆年間進士, "冇" 字見於著錄, 似以此
為最早。
③ 金石家錢君陶《幾種印譜序跋》一文雲: "趙之謙曾
在一鈕自用印上刻上陽文刻欵, 自誇為 '漢後隋前冇此人'
, 冇即無, 趙此刻必有所本, 決非從俗, 則清咸豐年間已
有'冇'字行世可見。" 按趙之謙是清代大畫家, 浙江會稽
人。他不刻 "無"
而刻 "冇",
可見 "冇"
字已為當時人所
公認。
④ "河南話有 '冇' 字, 意為沒有, 音mǒu, 乃 '沒有'
的合音。" (見河南期刊《今昔談》1982年2期《急讀為一
, 慢讀為二》一文)
⑤ "犛、冒, 平聲, 無也。今蜀人語猶然。" (見清張慎
儀《方言別錄》) "江漢善操土風, 而謂無有曰毛......又
謂之曰冒。" (《鄉言解頤》卷三) 湖南歇後語: 三十夜裏
的砧版---冒得空 (閑不著)。
⑥ 馬令《南唐書.黨與傳》: "越人謨信, 未可速進。"
注: "謨信, 無信也, 閩人語音。" 按謨音近莫 (mó),
今
閩南語系的海南話 "無"
逕作 "莫"。如: "瓊冬至宜雨。
諺曰,
冬乾年濕,
禾米莫粒。"
又, 沒精神寫作 "莫精神"
, 海南瓊劇本屢見。
從字形看, "冇" 乃 "有" 字中空, 是個約定俗成的會意
字, 使用頻率較高。廣州口語中, "冇" 的用場相當廣闊,
俗語詞尤多。如: 冇符; 冇收; 冇得頂; 冇料; 冇癮; 冇
研究;
冇搭颯......這些俗語詞中的 "冇" 都非 "無" 所
能取代。為了準確記錄方言,
免使文章乾癟失真,
有些通
俗文藝作品也頗興用
"冇"
了。
-----------------------------------------------------
「黐」
黐, 音癡, 樹膠。用細葉東青的莖部內皮搗碎製成。
可以粘雀。(見《辭海》)
唐宋文人已用黐字。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
「譬彼鳥粘黐」。賈島《玩月》詩: 「立久病足圻,
兀然黐膠粘。」 《東坡集.與蔡景賢尺牘》: 「情愛
著人, 如黐膠細膩, 急於解雪, 尚為沾染。」
黐, 廣州口語常用, 亦音癡。指膠著; 粘貼; 物質
的粘性。如: 蒼耳, 野生草本, 果實有刺, 易於附在
人、畜身上到處傳播,
故民間叫它做「黐頭婆」。
慣依膝下、纏著娘親的「裙帶仔」則被形象地稱為
「黐乸芋」。( 芋仔 [芋奶] 必附著芋頭而生。乸即
母。
) 還有俗語:
「糯米黐褲襠」
( 笑人久坐不去
)
; 「一時糖黐豆,
一時水溝油」
( 喻人情反復
)。
嘗見古籍中有將「黐」寫作「雌」、「棲」、「撤」、
「餈」的, 這並非通假, 而是別字, 值得探討一下:
雌: 《金瓶梅》中的如意兒被罵為「沒廉恥雌漢的
淫婦」。姚靈犀《金瓶小劄》解釋雲: 「雌, 等待之
謂, 如見人飲饌而不去, 曰雌嘴。」 按, 如此解釋不
當。「雌漢」應為「黐漢」之誤; 至於姚說的「雌嘴」
, 則更是「黐嘴」無疑。廣州歇後語「波羅雞 ----
靠黐」 正是指那號人。如混酒食名為「黐餐」。
棲: 見《古今小說.臨安裏錢婆留發跡》中「棲竿」
注釋, 道: 「棲竿, 一種獵鳥的長竿, 上面塗膠, 飛禽
棲息上, 即被粘住, 所以也叫粘竿。」 其實, 「棲竿」
應為「黐竿」, 觀其正文中有「將棲竿棲得來」一語,
分明指用粘竿粘得來,
粘者黐也,
顯而易見。
撤、餈: 均見於《紅樓夢》第四十一回: 黛玉、寶釵
在櫳翠庵吃茶, 見寶玉跟來, 「二人都笑道:‘你又趕了
來撤茶吃, 這裏沒你吃的。’」
按:
「撤」,
有的本子
作「餈」。沾光、揩油的意思。「撤」、「餈」是清代
北京民間慣用字,
據考,
本字應為「黐」, 經過尾碼「兒」
字所謂兒化韻, 「黐」才變音為「撤」、「餈」。
「撤茶吃」,
恰正是廣州話的「黐茶飲」。北京今稱為
「蹭茶吃」。
-----------------------------------------------------
"靸"
靸, 廣州音 tad 1(陰平), 指穿鞋時將後跟壓下拖著走。
陶宗儀《輟耕錄》卷十八 「靸鞋」雲: 「西浙之人, 以草
為履而無跟, 名曰靸鞋。」 按:
靸鞋又名靸踭鞋,
即今所謂
拖鞋。
靸,
亦作靸拉。《紅樓夢》第二十五回: 「寶玉便靸拉著
鞋, 走出房門。」 靸, 字亦作趿。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西得諸侯棹錦水, 欲向何門趿朱履。」 又古有「跕」字,
音帖,
與趿同義。
靸踭鞋, 廣州舊稱燕尾鞋。俗諺謂「不妨子侄著牛頭褲,
最怕兒孫靸燕尾鞋。」「靸燕尾鞋」被視為一種落魄、流氣
的形象, 顯見門庭衰敗。
穿屐也叫靸屐,
街市仔曾被謔稱為「靸屐友」。「居民晴
靸屐,
市女晚簪花」,
昔日嶺嶠風情歷歷如繪。
-----------------------------------------------------
"舞"
「廬之合肥,
黃之蘄州,
皆謂作事為‘舞’。長沙、揚、越
多言‘弄’。舞、弄同義。」(《新方言.釋言》)
廣州方言亦稱為某事操心費力為「舞」。如:「從朝舞到晚」,
即整天忙碌,
手腳不停。清代說部多有同樣說法。《儒林外史》
第二回寫夏總甲與眾人商議鬧龍燈一事, 說:「你們各家照分子
派, 這事就舞起來了。」第三回寫範進中舉之後發了瘋, 他岳父
胡屠戶一巴掌把他打暈了,「眾鄰居一齊上前, 替他抹胸口, 捶
背心, 舞了半日, 漸漸喘息過來, 眼睛明亮, 不瘋了。」
舞, 廣州話還有胡鬧、捉弄之意。如: 「被人舞到陀螺擰」
即讓人家耍得團團轉。這也有所本
-- 《列子.仲尼》: 「鄧析
顧其徒而笑曰: 為若舞, 彼來者奚若。」張湛注: 「世或謂相
嘲調為舞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