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6043|回復: 4

[其它] 粤语正音运动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8-7 15:42: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2%B5%E8%AA%9E%E6%AD%A3%E9%9F%B3%E9%81%8B%E5%8B%95&variant=zh-cn

粤语正音运动香港197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一连串独立但亦相关连的正音运动。运动最初只是针对大众传媒的懒音及错读,但到了1990年代21世纪初,由香港中文大学何文汇博士所提倡的粤语发音矫正运动,却被不少现职教师指为一种矫枉过正的学说。现时,支持及反对何文汇博士的论点的两大阵营还在对垒:在学术界的朗诵及教学方面,何博士的支持者有不少;但在大众传媒及市民中,他的学说并未有很大的支持度。

目录

[隐藏]

[编辑] 1970年代到1980年代

早在1970年代,粤语正音就已因为大众传媒的普及而引起关注。当中,梁醒波为学界所攻击的其中一个对象。梁醒波先生是香港粤剧界的著名丑生,后来加入了无线电视的晚间综合娱乐节目《欢乐今宵》 里担纲演出。由于梁醒波在香港的受欢迎程度,他的「错误发音」被香港大众市民所学习。其中一个教授经常提及的例子,就是「姗姗来迟」这句成语。按原来粤语 的发音,「姗」解作「迟」应读作「仙」,但他却在电视上唱出了「何以‘山山’来迟」的歌词。直到现在,香港人都只知「姗」读作「山」,而不知正音为「仙 」。

当时,在大众传媒负责推广正音的,是香港电台第5台晚间节目《咬文嚼字》的宋郁文先生。他的正音运动,直接引致后来香港电台在1980年代初期对广播员发音要求的纠正。这些被纠正的例子包括以下几个:

词语 习惯读音 何文汇「正音」
时间 时「谏」 时「奸」
报刊 报「旱」 报「hɔn1
意思 意「诗」 意「试」
屋檐 屋「蝉」 屋「盐」

当时对正音运动的批评主要在报上,包括专栏作家王亭之哈公的批评,以及间中的读者来函,而且批评亦以情感宣泄居多。例如,有一位读者的来信正指:「听到一大班小朋友在讲《小朋友时「奸」》(《小朋友时间》是香港电台的一个儿童节目名称),令人感到毛骨耸然。」

后来在电视上亦有由林佐瀚先生主持的《每日一字》节目,但林先生对正音的态度比较宽容,并支持当一个读音已经普遍时,大众应该接受。

[编辑] 何文汇的「正读」学说

根据何文汇的理论,「正音」和「正读」属于两种不同范畴。

「正音」是指「吐字清晰」,例如以 -ng (IPA: ŋ;软颚鼻音)韵尾的字,若被发成 -n (IPA: n;齿龈鼻音)般,便是不符「吐字清晰」的要求。常见例子是将「恒生银行」中的「行」[hɔŋ4] 之读成「寒/韩」[hɔn4]。在香港,「吐字不清晰」(不符「正音」)的情况,多被称为讲「懒音」。

而「正读」就是所谓「发音准确」。例如「星光熠熠」的「熠」字,绝大多数人读成「泣」[jɐp7]音,根据「正读」系统的读音,其实是错误的;「正读」一方指应该读成「入」[jɐp9]音才算正确。

一般人未必把上述「正音」、「正读」两种概念分得清楚。不少人会以「讲正音」描述如上例中「熠」要读「入」音的「正读」学说;很多时候他们甚至会以 「正音」涵括「吐字清晰」及「发音准确」两个概念。但由于「吐字清晰」(「正音」)在社会并没有太大争议,因此同时以「正音」描述「发音准确」(「正读 」),亦鲜有误会。

何文汇所出版著作中对于其「正读」之学说理论大致相同;《粤音正读字汇》可视为何文汇整个「粤语正读(正音)运动」对粤音所作规范的重要参考,本文粤此例子均引此书。书中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则是:

「粤音正读主要沿自《广韵》系统。」(《粤音正读字汇》p.392) 「凡据《广韵》同系统韵书所载反切切出来的读音,则视为正读。」(《粤音正读字汇》凡例11)

[编辑] 审音方法

何文汇的「正读」系统中,有其一套审音原则:「以《广韵》系统的切语为基础,再以古今音变为脉络。」

古时标音是根据反切法,「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上字辨清浊,下字辨平仄」。后清浊化为音阶,浊音清化,故今曰「上字辨阴阳」。不过此法并不能分辨阴入与中入声,何氏指这便得「靠经验」。而「古今音变」,则是来自前人对于音韵的研究成果。

[编辑] 「古无轻唇音」及「古无舌上音」

古无轻唇音清朝钱大昕提出:「凡轻唇者,古皆读为重唇。」

书中有举出「平」字为例,《广韵》作「符兵切」;由于「符」字今已发 [f-] 声母,故「符兵切」再无法切出「平」字实际读音。

而古无舌上音亦系钱大昕发现。《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何文汇书中举「秩」字《广韵》「直一切」,但「一」字今读成舌上音,不过「秩」依然读舌头音 [tit9] 而不读 [tʃɐt9](音同〔窒〕) ,即「直一切」已无法反映实际音读。

《广韵》有就此作「新添类隔今更音和切」增补。类隔,即原反切字无法反映实际读音;相反则云「音和」。即以新的反切字,取代「类隔切」,以符合该字在那时期下的实际读音,以达到「音和」。例如「平」字「符兵切」,后增「仆兵切」。

[编辑] 「喻三」归「匣」

这是中国音韵学家曾运干所提出(《喻母古读考》)。所谓「喻三」,即中古「喻」纽(纽即古声母,书中以「喻」母称之,意义相同)三等字,与「匣」纽同类。

何文汇指,在香港粤语语音「喻三」变为读 [w-] 声母还是 [j-] 声母并无一定准则,「看来主要还是经过‘约定俗成’才成为现今的读法」;他并举「桓」、「完」、「丸」等字在《广韵》同属「胡官切」,但粤语则将「完」、 「丸」读 [jyn4]、「桓」字却读 [wun4],指这些读音由来而久,故不依字母和等韵强为划分。

[编辑] 「影」母的衍化

书中指中古音「影」母在粤音衍化为 [j-]、[w-] 及零声母。

何文汇并指出,零声母被语音能力较高的香港人加上 [ŋ-] 声母,并指这获得普遍认可。他认为这是由于语音能力低的人无法将如「牛」、「我」等字的 [ŋ-] 声母发出,而变成零声母,说起来像牙牙学语一样;语音能力较高的坚守 [ŋ-] 声母却「矫枉过正」致连阴声、原本是零声母的字(如「安」、「亚」)亦变成 [ŋ-] 声母。他在书中说,这种读成很快变成流读。所以在其书中会为大多数零声母阴声字加注带有 [ŋ-] 声母的读音。

[编辑] 有关「疑」母

书中指「疑」母在粤音变化相当有规律:

  • 阳声调开口呼韵母之前的「疑」母仍然读 [ŋ],例如「我 [ŋo5]」、「牙 [ŋa4]」
  • 阳声调齐齿呼与撮口呼,或近似的韵母前的 [ŋ-] 变成 [j-] 声母,例如「研 [jin4]」、「鱼 [ju4]」(「疑」字本身在粤语就变成 [j-] 声母)
  • 疑母和「合口呼」合读,会将「合口呼」[-u] 排挤,变成元音化的辅音,如「吾 [ŋ4]」、「午 [ŋ5]」

这些变化,何氏指因由来已久,且有迹可寻,故表示认同。

[编辑] 送气与不送气

书中指,经过演变,粤音阳声塞音声母(送气:[p-]/[t-]/[k-];不送气:[b-]/[d-]/[g-])及阳声塞擦音声母(送气:[ts-];不送气:[dz-])的规律是:

  • 阳平声一定送气
  • 阳上声一定送气
  • 阳去声一定不送气
  • 阳入声绝大多数不送气

[编辑] [h-] 母的变化

书中指来自「晓」、「匣」声母及小部份由 [k-] 声音弱化而来的 [h-] 母,会有以下变化:

1. [h-] 声母后面紧靠着齐齿呼,会因颚化而消失,齐齿呼成为半元音 [j-] 声母

例:休(许尤切) [h-] + [-i-] → [○-] + [j-]

2. [h-] 声母后面紧靠着合口呼,会因唇化而消失,合口呼成为半元音 [w-] 声母,以阳声调为甚

例:黄(胡光切) [h-] + [-u-] → [○-] + [w-]

3. [h-] 声母后面是开口呼,但 [h-] 越读越弱而消失,并在变成零声母前补上声母

例:丘(去鸠切) [k-] → [h-] → [○-] + [j-]

4. 阴声调中 [h-] 声母后面若是合口呼则合相互混和成为 [f-] 声母

例:霍(虚郭切) [h-] + [-u-] → [f-]

[编辑] 声母互换

何氏指发音部位相同而发音方法相近的声母,有时会互换,如:

1. [ts-] 和 [s-] 互换,阳去及阳入声时则是 [dz-] 和 [s-] 互换

例:

  • [ts-] → [s-]:倩(仓甸切)
  • [s-] → [ts-]:矢(式视切)

2. [k-] 和 [h-] 互换

例:

  • [h-] → [k-]:携(下各切)
  • [k-] → [h-]:空(苦红切)

[编辑] 韵母近移

何氏指出,由于古今音变、各地方言相互影响,造成流行粤读的韵母与反切下字的韵母并不相同。书中举出「最」字《广韵》「祖外切」,若依此切韵应读「载」[-ɔi] 音而不是现在的 [-øy] 音。

何文汇对此没有明确标准,「主要是参考流读」。

[编辑] 介音的消失

粤音标准音没有介音,某些介音会消失,亦有些会以另一种形式保留在粤音中,如中古语介音 [-u-] 成为粤音的「光」、「夸」中的 [-w-],虽然语言学家今将之拨归声母,不过在《广韵》中「夸」字「苦瓜切」,今视为声母一部份 [kw-] 中的 [-w-] 成份是来自「瓜」字。

[编辑] 鼻音和塞音韵尾的变化

这是指有部份本来是 [-n] 收音变成 [-m] 收音(或相反)、[-t] 变成 [-k]、[-p] 变作 [-t] 的变化。何氏指「这些韵尾变化由来甚久,恐怕难以还原」。

例:

  • [-m] → [-n]:凡(符咸切)
  • [-n] → [-m]:蝉(市连切)
  • [-t] → [-k]:悉(息七切),若依切音,同音字为「室」
  • [-k] → [-t]:核(下革切)
  • [-p] → [-t]:压(乌甲切)

[编辑] 阳上作去

阳上作去又称「浊上变去」,是指全浊上声系统地演变为全浊去声,如「动」、「是」、「静」等字。变化与否并无一定规则。何氏指「这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拟音时当予以尊重」。

[编辑] 阳上阳入的变化

粤音阳上声因口语变调,变成阴上声,而不知还原,久而久之以阴上声为流读;另阳入声会有移到中入及阴入的现象。何氏明言他对「误作阴上的阳上声比较容忍,而绝不承认阳入声作中入的误读」。

[编辑] 「正读」拟定原则

综合该书及何文汇其他著作所述,根据《广韵》切音,若该音所切出来与粤音,与今日的粤语相同,或是符合上述何文汇所接受的演变规律的变化结果,该音便被视为「正读」。

不合切音,又不合演变规律的读音,便是「错读」。对于「错读」,书中有以下处理方式:

[编辑] 不予收录

书按:「日常错读如果尚未获得学术界全面接受,本字汇将不予收录。」

[编辑] 视为「今读」

书按:「因本读已不用于读书音或口语音中…只在该字的‘今读’下注明‘本读’为何。」

这些是著者认为该「错读」已经「习非胜是」至「根深蒂固」、「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不能还原」,于是惟有接受该「错读」作为「今日的正读」,是为「今读」。

[编辑] 视为「口语读音」

何氏于其《字汇》书中特别提及粤语的口语变调,并指:「口语变调不能当作正读」。至于以变调为正音的情况,何氏会以「口语音」看待。

书按:「如该正读另有沿用已久,习非胜是的误读,则前者为‘正读’,以(正)号表明;后者为‘口语音’,以(语)号表明。」

意思是说,该「误读」可以算是口头读音,但依然是误读。他认为对于这些「误读」,实仍于读书音中使用。他并认为,这些读音应该「可改则改」(《粤音平仄入门》),否则语音会越来越混乱,一切语文规则便会名存实亡。

[编辑] 口语变调

口语变调是指在口语中为了发音方便而将某些字音调读高,例如:

  • 阳平变阴平(例:玻「璃」)
  • 阳平变阴上(例:还「钱」)
  • 阳上变阴上(例:老「母」)
  • 阴去变阴上(例:鱼「片」)
  • 阳去变阴上(例:笑「话」)
  • 中入、阳入变阴入(例:白「雪雪」)
  • 中入变塞音收音高升调(例:请「帖」)
  • 阳入变塞音收音高升调(例:蝴「蝶」)

何氏特别指出:「口语变调不能当作正读。有极少数不能还原的口语变调,本字汇会作为口语音读法看待。」

[编辑] 对「正读学说」的评论 [1]

何文汇根据宋朝广韵》一书中的切韵方法,为很多与《广韵》所载不符的粤音重新订立标准,亦因此让许多读了几十年的古音产生了变化。

例如:结构的「构」,粤音一向读以k为声母(读扣),但依《广韵》为准,正音运动坚持以g为声母(读救),但「沟」,根据《广韵》应读「㞗」(音 鸠,指男性性器官),何文汇则避开「粗口音」,并说这是「古音」,不必「正」,可见什么「正音」只是他一人随意决定矣;另,扩张的「扩」,粤音则读为 Kong(抗),但正音运动则改读为Kwok(廓)。

进入21世纪,香港的主要媒体受正音运动影响。在香港的电视及电台新闻报告,播报员要每一个字都咬得和正音运动所提倡的字音一样。

由于正音运动大幅度的更改了一向古老的读音,被一些年轻人及年长的学者视为「谋杀广府话」[2]而加以反对,其中以从1980年代开始在《明报》专栏批评「正音运动」「矫枉过正」的王亭之(当时另一反对者哈公已病逝)为反对派的中坚份子,指被「正音运动」所「正」的音大大减低了广东话的流畅和灵活性,所谓「正音运动」的音实际为「邪音」,为「病毒音[3]

反对者指出,语言学家已得出结论,语言会经过时间和历史因素而慢慢改变。所以以何文汇的说法,以宋朝所出版的《广韵》作为粤语发音的依据实际并不准确,因它忽略了南宋四朝对广府话的深远影响。反对者也认为,年轻一辈不搞清楚「正音运动」的可取性,只「以讹为巧」而改读所谓「正音」。另外传媒及政府亦盲目地跟随,令广府话陷入了一个危险的境地。

「正音」的争辩在年轻的一辈中时有发生,因年轻人中亦分了反对派及跟随派,这些争辩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网上讨论区开始,其中以香港高登讨论区最为热烈。

2007年香港、北美两地有粤语文化传播协会[4]发起「要求加拿大新闻节目更正粤语发音」的抗议行动,反对「病毒音」,支持「广府话救亡运动」。

[编辑] 注脚

  1. ^ 「正音」事件来龙去脉 (《作家月刊》2007年6月)
  2. ^ 谋杀广府话 (文汇报2005-10-21)
  3. ^ 评论病毒音(多伦多第一报2007-01-20 - 2007-05-05)
  4. ^ 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發表於 2008-8-15 18:41:5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penkyamp 於 2008-8-7 15:42 發表 由于正音运动大幅度的更改了一向古老的读音,被一些年轻人及年长的学者视为「谋杀广府话」[2]而加以反对,其中以从1980年代开始在《明报》专栏批评「正音运动」「矫枉过正」王亭之(当时另一反对者哈公已病逝)为反对派的中坚份子,指被「正音运动」所「正」的音大大减低了广东话的流畅和灵活性,所谓「正音运动」的音实际为「邪音」,为「病毒音[3]

但係唔知邊道重大大聲話:「矯枉必須過正」。

發表於 2008-9-4 01:20:1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來有這樣的一段歷史. 謝謝分享.

 

發表於 2008-9-6 12:00:49 | 顯示全部樓層

我贊成"正音", 但對"正讀"有保留.

 

發表於 2008-10-25 15:07:55 | 顯示全部樓層
事實上,在你上面的例子中:
「報刋」,我一直讀「報 hon1」,而且我(廿餘歲,香港人)自小就一直是聽和用這讀法,包括電視、電台、和平時生活上。
「意思」,我有兩個讀法。"Meaning",我通常讀「意詩」。而「不(唔)好意思」/「小意思」,則我祖父母,父親,和我都是用「意試」,亦聽過不少人用此音。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1 19:44 , Processed in 0.0620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