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傳過林建岳的「東亞娛樂」有意收購黃栢高的「金牌娛樂」,最後被證實的是金牌娛樂以子公司的身分收購母公司EMI(百代)的大中華業務,易名「金牌大風」。
部分傳媒只關心新公司誰是一姐誰是太子爺,筆者認為這是本地娛樂面對新挑戰的重組過程開始,也象徵了國際公司光榮時代的結束。
曾任EMI亞太區主席的鄭東漢與黃栢高成事之後,才傳出東亞有意收購舊華星的全部歌曲版權,亦有意招攬陳奕迅,再組舊華星班底。
這與東亞娛樂目前旗手陳志光曾是華星總經理有關,他亦同時做過EMI的總經理,Cookies是他一手捧出來的。
這兩間公司的業務,陳志光應瞭如指掌,整合大計,應由他一手策劃。
在中文流行歌曲全盛期,本地公司與國際公司分庭抗禮,當時有無綫背景的華星是本地公司的表表者,國際公司則有寶麗金、EMI、華納、CBS等。
本地歌手合約價被炒至天價時,最後「接貨」的都是國際公司,本地公司再難競爭。
像一盤「沙蟹」遊戲,最後是會「爆煲」的,巨額簽回來的歌星賺不到錢,出現虧本,管理層交不到數,便要玩音樂椅遊戲,你跳到我這間,我跳到你那間,畢竟是個小圈子,人才來來去去都是那幾位。
中文歌曲走下坡,唱片公司不得不轉方向,捧最便宜的新人上位,炮製青春偶像,賣的不可能是歌藝,是包裝、精品代替了好歌。
這不是問題,可惜是香港娛樂工業生態,未有配合這方面的發展。
郭繾澂
轉載自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