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916|回復: 1

[學術論文] 語言專家質疑普通話政策(二)——方言傳播和標準語傳播的雙語傳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6-25 00:49: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語言專家質疑普通話政策 方言傳播和標準語傳播的雙語傳播: 辨析及誤區 作者:張嶽琢 單位:西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4級研究生 地址:陝西西安市高新四路西大桃園校區 郵編:710068 內容摘要:方言傳播升溫和標準語傳播地位遭到質疑的矛盾,反映了時下人們對所謂"傳統文化"的方言的重視,但是,因為對方言傳播規律的不瞭解,人們又易於落入由假借"要保護方言文化" 的傳播者所設計好的圈套。 關鍵字: 方言 雙語傳播 標準語 普通話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廣播電視媒體中的方言傳播現象的再度升溫,引起國家語委、語言文字學者、傳播業界、研究者和廣大受眾的關注,以《貓和老鼠》方言版在2004年2月的市場推出和10月的電視臺播出遭禁,是這項爭端的高潮——但又不能說是終結。禁令說:"一些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播出了用地方方言譯製的境外廣播電視節目,有違廣播電視推廣使用普通話的重要任務和使命。"(1)一方面是,各地方言版譯製片製作者紛紛呼籲(2),方言急需保護;另一方面,語言學研究者、教育學界人士和家長的質疑方言版的動畫片對孩子的影響。(3) 其實,方言和標準語的矛盾由來已久。因為,人們自然而然的判斷事物的標準是"好"或者"壞",所以,"人們對不同的語言或方言,往往有是否‘好聽'的感覺以及各種評價,例如‘法語高雅'、‘北京話痞'、‘廣東話大舌頭'。社會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或方言(統稱為‘語言變體')本身並無好聽、難聽之分。對語言變體得評價,是評價者對操這種語言變體的人(‘社群'或‘文化')的主觀態度,或者說是該語言變體在人們心目中的‘刻板印象'。"(4)《史記•始皇本紀》:"書同文字"、"黔首改化,遠邇同度";《史記•樂書》:"以為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采風俗,諧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說明,古代中國也存在著地域之間的差異,自然也包括語言方面的差異,因此,在不同言語環境的交流中"而言語各異,充譯乃通"、"遠夷之語,辭義難正。草木異種,鳥獸殊類。有健為君掾田恭與之習狎,頗曉其言,臣輒令訊其風俗,譯其詞語"(《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帝王將相已在言語上差異的校正和標準化上做著工作("後頗徒中國罪人,是雜居期間,乃稍知言語。"《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自古至今,因為地域、環境等的分離造成方言現象時,人們一直在試圖找尋一種解決語言分歧的辦法,這就是"標準語"("共同語"、"普通話"或者"官話")的問題。"方言這個名詞,在中國是很久的就有的名詞,從前是當各處地方不同的方言講"(5),"我們也許可以這樣推測:遠古的部落社會裏只有部落語言,而沒有共同語。不論是部落方言或最早的共同語,隨著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社會群體逐漸擴大,產生了部落聯盟,有了階級的分化,出現了國家。大約就在這時,逐漸形成了共同語。"(6)一般也說來,經濟文化愈發達,人們交往也就愈頻繁,對"共同語"的要求也就愈迫切。對於現今的中國,廣播電視媒體不盡是人們休閒娛樂瞭解外界世界的一個管道和視窗,同時它又是承擔著文化教育和傳播作用的重要途徑,"如果語言不標準,文字不規範,往往會給聽眾觀眾造成誤解。即使聽眾觀眾能夠猜到你想說什麼,也會覺得不愉快,就像有人說的,似乎‘一盤好菜上落了一個蒼蠅'。"(7) 認識方言傳播現象 方言,俗稱地方話,在中國傳統中,歷來指的是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話。(8)因為有了方言差異才有不同的方言的緣故,所以,"語言不是固定的,一代一代都不同"。(9) 方言的形成首先必須要有方言的差異的產生和積累,而造成語言分化的原因主要是社會原因,形成方言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分離、人民的遷徙、地理的阻隔、民族的融合和語言的接觸。方言的傳播又是和承載著某一語言的移民的遷移是分不開的,李如龍在《漢語方言學》(2001)中以三種情形予以分類:一是延伸型,即向方言區邊界就近移民擴展造成方言區域的延伸,這種類型往往見於民間自發的長時間小批量積累的移民;二是小批量向區外移民的常見方式"穿插型",特點是這類移民如果能把原籍的方言保存下來,便形成大大小小的"方言島" 或"方言群島";三是填空型,即移民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墾殖、拓荒,因為自己聚居,不論人數和分佈區域,把原籍方言完整帶到異地的類型。於是,在社會層面上,便形成了語言的多異性。 但是同時,方言又是變化的,美國沃特•賽佛林和小詹姆斯•塔卡德在其《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書中論述傳播中的語言"編碼的問題"時,很恰當的引用中國13世紀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p89)一句話:"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0)也是這個原因,我們國家現在的七大方言區在幾個世紀前可能會很複雜,現在的方言詞語多半和歷史上的方言詞語在音調、音節、重讀、弱讀等語法項上有所差異。 那麼,這個道理反映在社會層面上,就是"語言世界最讓人著迷的大概就是八方談異,四方言殊的現象"。(11)用趙元任先生的話說,現在的人看待方言,是"從地理的橫斷面一看,就看出有好些相當於歷史上縱斷面的變化出來"。(12)用淺顯的道理去解釋,就是方言在歷史上一直是發展變化著的,有的地方因為某個原因變得快一些,有的地方在變化少一些,現在用一刀切(某一水平面)去看待方言,那麼,方言之間的差異往往會看出歷史上的某些順序型的事實來。 "當人們由於地理或社會的原因被隔離時,方言的分化便開始了。用在某個地區或某個社群的語言所經歷的變化並不一定傳播的別處。......當某些交流方面的障礙將一些語言群體隔開時——無論是海洋或山脈那樣的地理障礙,還是政治、種族、階級或宗教方面的的社會障礙——語言變化的傳播就不太容易,方言的差異就會愈加嚴重。"(13)中國的方言的傳播規律和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地理環境密不可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地理環境限制則方言的傳播慢一些,甚至於同化為某一種方言,反之,方言的傳播快一些,分化更為嚴重一些。
 樓主| 發表於 2005-6-25 00:50:49 | 顯示全部樓層

re

解讀標準語的地位 標準語的地位問題自古就有之。漢語歷史上最早的共同語氏春秋戰國時期的雅言。《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代統一六國文字有進一步推動了共同語的發展。到了東漢的楊雄作《輶軒使者絕代釋別國方言》(揚雄(西元前53-西元18年),曆仕西漢成、哀、平、新莽四朝——疑為著者筆誤。筆者注),則說明了當時的"絕代語""通語"已經有了明確的界限和崇高的威信了。陸法言《切韻》序評論了不正的發音包括"吳楚、燕趙、秦隴、梁益",而沒有批評"中國音"(中國,國之中也,即今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筆者注),這應該是他們心目中的標準音,也就是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音辭篇》中所說的"榷而量之,唯金陵與洛下耳"。("洛下"的百姓口音和遷往"金陵"的貴族口音。原注)(14)以後,"所謂中原音勢力最大的勢西北的長安音,往全國這麼散佈過來"(15),接著,因為北京是遼、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近幾千來一直是一個政治中心,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方言幾百年來被用作中央政府事實國家管理的工具,被稱作"官話"。(16)(明代張位在《問奇集》裏稱為"官話",筆者注(17))辛亥革命後稱為"國語",現在稱之為"普通話",(18)也就是標準語。 標準語和方言的地位問題在中國的歷史上,同樣是一個非常錯綜複雜的問題。一方面,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其在社會、經濟、文化上的統治,要求社會成員被迫接受某一種語言形態;另外一方面,由於古代社會處於半統一和半分化的條件下,不同地域的人們因為環境、交通等的限制,交往並不是非常的頻繁,所以,統治者要求的社會"標準語"只能是限於官員、商人和讀書人。因此,標準語和方言之間始終存在著深刻的對立,標準語的使用是"全方位的,有口語,也有書面語,有日常生活語言,也有藝術加工語言、科學技術語言",而方言"則通常只用於日常口語,有些方言也有戲曲說唱加工的藝術語言" (19),這種對立還將持續下去。但是,因為標準語在通行領域和地域的無可比擬性,方言對於標準語的影響一定是逐漸的見小的,所以,"在那些人們足跡所至,無法恪守傳統身份的少數民族地區,雖然他們的語言仍在使用,但頻繁的接觸導致那些挾帶金錢、技術和意識形態而來的語言傳播成為不可抗拒。......弱小種族的語言不屬於憑藉上述三大‘價值'發言的語言之列,無力抵抗,從而一個接一個地消失了。"(20)方言的消失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是一樣的,即從分散走向融合,從獨立走向統一,是歷史的必然結果。 "方言文化"及其危機 方言文化是針對與標準語文化而言的。雖然,"從學術上講,標準語也就是方言,普遍所謂的方言也是方言,標準語也是方言的一種"(21),但是,由於對某類語言的界定,是它具有了"通用語言"的地位,那麼,這種方言便被歸入了"標準語"之列。標準語的地位一旦得到確立,則社會上的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科技等典章制度的標準釋語就會以標準語進行書寫、宣佈、流傳和保存,於是標準語文化便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長期推廣和積累的文化。所以,袁家驊先生說:"民族共同語......具有同一的標準和規範,內部一致,......是書面語和口頭語統一的形式,也叫做文學語言,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結果,內容是無限豐富的,對方言有無限的約束力,自身在一定意義上是超越方言的。"(1983) 於是,居於旁系的非主流、非標準語的"方言"文化,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方言文化,包括以口語或非標準書面方式流傳的民謠、歌謠、俗語、故事、戲曲、職業用語、宗教用語、隱語等,統稱為方言文化。方言文化的地位會因為社會的發展而產生變化,例如,"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京劇《林海雪原》中的土匪暗語)、 "洋堿"(肥皂)等,在上世紀初比較常用,但是,現在,這些詞語的使用已經少多了; "綁/撕票"、"教案"(教師教學講義)、"體檢"(醫學名詞)等也進入到主流標準語言中去;"儂"(上海方言"我")等,依舊在少數人口語中使用;民樂《茉莉花》成為深受喜愛的經典樂曲;豫劇、秦腔、黃梅戲等民間戲劇風光不再;......於此,也可以看出方言文化的確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方言文化的危機也有所顯現。 標準語化的雙重作用 語言的統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對一個方言區來說,在經濟、社會、文化等諸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的前提下,融合本區域的方言語、次方言語、土語和次土語的任務則是確保該地區發展的一個條件,同樣,把這一方言區融入大的社會層面的標準語區,則是確保該區和其他區域形成統一的整體的最根本的保證。 標準語化是一把雙刃劍,推行標準語,則意味著要消亡非標準語的方言。但是,"語言的統一不可能採取消滅現有方言的的方法實現,因為在一個地區的人們仍在把方言作為地區內的主要交流工具時,消滅方言就意味著語言使用的中斷,其後果必然是造成社會生活的混亂。因而語言的統一只能通過推廣民族共同語,逐步用它來取代方言這種方式來實現。"(22)因此,上世紀"新文化運動"在喊出"漢字拉丁化"時,對社會造成了非常大的衝擊。在現代中國社會,多種方言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語言學界根據各方言的特點,並聯繫方言項成語發展的歷史,將全國劃分為七大方言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23)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交通、通訊設備的發展,地域方言賴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礎也在逐步地瓦解,反過來講,語言統一的步伐則明顯地加快。新中國建立後,"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寫進了《憲法》,作為社會標準語的普通話正在逐步得到推廣。1987年12月,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確定了跨世紀的推廣普通話的工作目標:"2010年以前,普通話在全國範圍內初步普及,交際中的方言隔閡基本消除,......本世紀中葉以前,普通話在全國範圍內普及,交際中沒有方言隔閡。"同時,經過國務院142次總理辦公會議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第三周圍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動員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推廣普通話工作,在全社會樹立語言規範意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24)但是,對於一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方言分歧嚴重、社會經濟欠發達的社會來說,任重而道遠。 但是,同時,因為標準語的推行而造成的方言消失或滅亡的事實,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矛盾也突出的,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敬文東對方言式微的趨向已然有了宿命般的憂慮,"方言,是中國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載者,是中國民間思想最樸素的表現形式,也是含義最豐富最深刻的語態。""方言的出生、發展和消亡,是語言和語言之間的較量,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全球化的年代,必須要有一種公共語言交流。"(25) 雙語傳播的誤區 雙語傳播現象是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較普遍的現象。幾乎每一個國家中,都會遭遇到"官方語言"(標準語)和"方言"的矛盾,包括一個國家同時存在兩種官方語言("雙語制")和社會上實際使用雙語(或多語)的現象("雙語現象","多語現象"在其涵蓋之中)。比如,在菲律賓,除了官方語言菲律賓語外,還有一百多種語言,既說土語又說官方語言、既說官方語言又說英語或西班牙語的雙語現象十分普遍;比利時實行雙語制,它的官方語言有法語和佛蘭芒語,但是,實際上是國家的北部民族講佛蘭芒語,南部民族講法語,能夠雙語並用的人所占比例很少。所以,由此看出,實行"雙語傳播"("雙語現象傳播")不等於"雙語制傳播"。比如說,我們國家的廣播電視播出採用的語言為漢語普通話,但是,考慮到我國的多民族實際,民族地區廣播電視等媒體實行雙語傳播,某一個民族區可能同時會收聽收看到幾種語言的傳播現象,但是,這不等於我們的傳播語言是"雙語制"("多語制")的。這和很原則的問題。 所以,"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方言在中國大陸的大眾媒體的出現頻率卻不聲不響的高了起來,且大有勃興之勢。"(26)所以,在動畫片《貓和老鼠》方言版在電視臺播出遭禁以後,《貓和老鼠》個方言版各地製作人均表達,"方言急需保護"(27),不少讀者也表達了"給方言發展留下生存空間"的呼籲。(28)而在這些尚未有明確答復的呼聲背後,各個廣播、電視等製作媒體的"方言類"節目卻在如火如荼的的熱播著,比若湖南電視臺"快嘴陳辣利"、汕尾電視臺的"方言新聞"、陝西電視臺的"拍案說法"、西安電視臺的"狼人虎劇"、湖南衛視的"越策越開心"等。 這,其實都是對方言傳播的一種誤解。 其一,方言傳播不等於方言文化,以方言的形式演出或播出新聞、經濟、文藝等節目,名義上是對新聞、經濟、文藝等節目的"大眾化",其實質卻是嘩眾取寵的一種做法。"自從1955年10月中國開始推廣普通話,方言的話語權逐步被削弱。在之後的城市化進程中,方言被打上了濃重的鄉村烙印,甚至成了搞笑的工具。"(29)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台長楊波則更一針見血地指出:"一些廣播電視工作者,有時認識不到這項工作(指推廣《國家語言文字法》,筆者注)的重要性,而認為應該怎麼單純地迎合聽眾、觀眾,語言規範的示範意識淡漠。"(30)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原黨組書記朱新均也說:"主持人用語不規範情況比較突出。"(31)經濟利益的驅動最可能是促使這些傳播媒體去"掛羊頭賣狗肉"——掛"新聞媒體要做推廣普通話的榜樣"的羊頭、賣"收視率和廣告收入"的狗肉。因為,文化製作商人的鼓吹、以及一些受眾(包括喜歡方言的受眾和不明就理的認同文化製作商人的鼓吹"保護方言"的受眾)的實際需求,方言播出和標準語播出的雙語現象傳播矛盾是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得到解決,而且,這個過程會很漫長。 其二,在西方,方言傳播常常被冠以"一個民族、一種語言、一個國家"("單語制")而遭到推崇,實際上否定"標準語傳播"而熱衷於保護"方言傳播"的人很容易被導入這種謬論之中。西方在對弱小國家或本著某種政治需要去評說著另外一些國家的文化融合現象時,便會打出一再強調每一個民族說的都是一種語言,為了保持"民族語言的多樣性",不能對這些語言進行改革或對這些"民族區"(實際上是"方言區",筆者注)進行標準語的傳播。舉個例子說,不少西方的語言學家將現代漢語的七大方言統統看作是不同的語言,而不承認他們是方言。但是,在處理自己國家或強國的類似問題時,就不再堅持"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則了,而更多的考慮了這個國家的主權和民族感情。(32)言外之意,中國的七大方言區應該是"七個不同的國家",所以,借助於保護"方言("民族")文化"的口實,便可否定中華民族有56個民族構成、每一個民族內又有不同的"方言(或土語)"的現實,來企圖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以,由於對"雙語制傳播"和與之相對的"單語制"內涵的不瞭解,很容易造成誤落入由假借"要保護方言文化" 的傳播者所設計好的"陷阱"中,從而成為西方某些勢力的"反華"吹鼓手。 其三,雙語傳播實質上指推行、積極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標準語")的基礎上,對方言彼此間不能互通、存在著嚴重的語言隔閡和語言障礙的規範。2004年07月25日,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楊光在第八十九屆國際世界語大會上說,中國推廣普及普通話,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說方言的同時,學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從而在語言的社會應用中實現語言的主體性與多樣性的和諧統一。 其四,標準語的傳播是對"普及普通話(標準語,筆者注),從孩子抓起"號召的響應。因為方言中的"一些成人話和粗話更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影響模仿能力強的孩子們學習普通話"(33),所以,以"保護方言"而填鴨式的讓青少年被動地接受如"貓有四大喜,網聊遇知己、老公愛自己、情人特美麗、沙灘日光浴。""從前的坐車現在叫打的,從前的倒爺現在叫經紀,從前的調戲現在叫非禮,從前的點子現在叫創意......" "這幫兒女純屬不孝,他年輕人打情罵俏又摟又抱,老年人就得一個人幹靠"(34)等市儈語言,是對我國教育政策的褻瀆。 最後,雙語傳播也應該是,依託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對諸如地方戲曲和說唱等以方言為表達方式的藝術形式進行發掘性的保護,在保障和維護標準語交流的前提下,保護標準語和方言的和諧性。 綜上,方言傳播現象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社會現象,它的傳播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制約,同時"雙語現象傳播"則可以由國家通過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予以規範和保障,而假借保護"方言文化"的實質就是雙語制,或走向更為極端的"單語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方言傳播和標準語傳播能夠達到和諧,但首要前提是"要先遵法守法,圍繞社會需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遵循語言自身發展規律,強化政府行為。""以學校為基礎,以黨政機關為龍頭,以直轄市、省會、自治區首府等中心城市為重點,以廣播電視等媒體為榜樣,並帶動公共服務行業和全社會推廣普及普通話。"(35) 參考資料: (1)《廣電總局:禁用方言譯製境外廣播電視節目》,轉引自2004年10月20日《華商報》,標題《廣電總局叫停方言版動畫片,各方紛紛表態》 (2)(27)《廣電總局禁播方言譯製片 製作者呼籲"保護方言"》,曾玉,http://news.tom.com,2004年10月20日 (3)(33)(34)《方言版動畫片:創新經典還是糟蹋經典?》,梁冬,新華網黑龍江頻道, 2004年10月20日 (4)《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和超越》,高一虹,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9)(12)(15)(21)《語言問題》,趙元任,商務印書館,1999 (6)(8)(14)(19)《漢語方言學》,李如龍,高教出版社,2001 (7)《推動語言文字規範化是全體廣播電視工作著的社會責任》,劉習良,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常務副會長,2002年8月23日,轉引自《媒體與語言——來自專家與明星的聲音》,姚喜雙、郭龍生,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1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美)沃特•賽佛林、小詹姆斯•塔卡德,郭鎮之等譯,華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11)(20)《語言人:論語言學對人文科學的貢獻》,(法)海然熱,張祖建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9月 (13)《語言導論》,(美)維多利亞•弗羅姆金、羅伯特•羅德曼,沈家煊等譯,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3月 (16)(22)《語言學概論》,胡楊明,語文出版社,2000年4月 (17)(18)《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 (23)(24)《普通話培訓與測試》,李長青,太白文藝出版社,2003年4月 (25)(29)《方言,正在消失的物種》,羅雪揮,《新聞週刊》,2004年08月19日 (26)《方言傳播現象的多元解讀》,李慎波,中國新聞研究中心,2004年3月5日 (28)《該怎麼保護你,方言》,戴小花,http://www.hf365.com,2004年9月30日 (30)《貫徹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加強廣播電視語言規範工作》,轉引自《媒體與語言——來自專家與明星的聲音》,姚喜雙、郭龍生,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31)《注重規範性、應用性、群眾性——談廣播電視語言研究工作》,轉引自《媒體與語言——來自專家與明星的聲音》,姚喜雙、郭龍生,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32)《語言學概論導學》,曹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35)《當前推廣普通話工作的思路和要求》,引自《普通話培訓與測試》,李長青,太白文藝出版社,2003年4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22 12:15 , Processed in 0.0787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