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語言現象與語言政策特別值得各亞洲國家參考:香港的語言政策與語言使用成功地同時維持了國際化與本土認同兩方面的需求,英語與廣東話是主要在不同領域間滿足各方面不同需求的主流語言。香港在各公共領域中所建立的雙語書面系統(中文與英文),以及對語文教育和翻譯事業的重視與投資,是亞洲各國或各都市難以望其項背。香港的廣東話建立全功能使用,從議會到大學,由學術討論到娛樂事業,是所有華人地區(含中國)普通話以外漢人語系中唯一發展全功能語言使用成功的例子。同時,香港與台灣及東南亞華人社區一樣,有不同的中國南方語族面臨現代問題的歷史經驗,所面對的問題之性質較接近,例如香港的語言經驗所涉及國際化、本土認同、標音系統、標準漢語與繁簡字體等問題都是。不論其經驗是正面或是負面,皆有值得特別深究參考的地方。
語言政策與語言問題的經驗是正面或是負面,採取的角度不同,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從香港的執政當局以及香港主流社會而言,發展一個以廣東話為認同核心的香港認同及香港文化,是一個成功的故事。如果以客語族群的觀點來看,香港新界的原居民中的客家人在新界劃給香港時仍足以和所謂的本地人相庭抗禮,尤其在新界北部客家人還在人數上優勝。香港還是全球客家崇正總會的大本營,也是客家學客家研究的發源地,在歷史上建立全球客家族群意識居功為最。然而本地的客家語族卻逃脫不了客語衰微消逝的命撸?谙愀劢?⒅髁魃鐣?j同的成功故事的陰影下,不知不覺之中,成為各地客語消逝最快的地區。香港的客家語族的個案,對致力保存客語人士而言,是最佳的負面教材,值得深入研究瞭解。
這篇論文主要想針對香港語言政策做提綱切領式的分析,並且語言政策與語言環境的互動,來說明語言政策的特性與其所對應的語言問題,提出對香港語言政策的參考點與啟示方向。目前香港本地對香港政策的研究,集中在某些特定的議題,其中有很多問題是語言學者或是局內人(insiders)關心的問題。為了配合論文希望在語言政策上提供參考觀點,筆者將調整這些觀察香港語言政策的角度。【l】筆者現居於香港,為了充分發?#93;就地觀察的長處,除根據過往的研究成果以外,也會提出筆者生活觀察的心得,以及利用本地輿論的材料。以下的討論,首先說明對香港語言政策做概括性的分析,然後將香港語言政策與語言環境互動之中產生的不同問題,做進一步地討論。
這些問題分別是官方語言問題、教育語言問題、母語教學問題、普通話問題、弱勢語言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英文與中文之間,屬於國際語言與本土語言之間的問題,第二層次是廣東話與普通話之間,屬於國家語言與本土語言之間的問題,第三層次是廣東話與香港少數族群語言之間,是主流語言與非主流語言之間的問題。這三個層次也是各國不同地區會遭遇的問題,雖然香港語言政策是特殊歷史情境下的產物,其政策仍值得各地參考。因為既是政策,即是人為選擇的結果,同時政策實行的過程中,也累積了許多經驗,可以分析語言政策的長處與短處,值得做進一步地分析。分析這些語言政策與語言現象,可以總結出其背後所包含了思想,分別是香港認同主義、英語至上主義及語言實用主義。最後結論部分,總結香港語言政策的成功之處與相應問題與現象,並兼論香港語言政策對客語族群的影響。
香港語言政策
現行香港語言政策可以用四個字來總括,即「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兩文者,中文與英文;三語者,廣東話、普通話與英語。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之後,當年9月香港政府教育署即公布《中學教學語言指引》,其中即有對香港語言政策清楚的文字說明:「因此,政府的語文教育政策,以『兩文三語』為目標,期望我們的學生,可以中英兼擅,能書寫通順中、英文,操流利的粵語、普通話和英語」。(香港政府教育署,1997: 1)這段文字清楚表達香港當前語言政策的政策目標,而這個政策目標也在日後各種政府公開場合中宣示。
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在一次公開談話中說得更清楚:「在香港,我們對英文和中文都極度重視。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英文是業務的語言,優秀的英語能力,也普遍被認為是一種個人的成就。另一方面,香港亦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人必須w習中文,並且懂得說國家的語言,即普通話。由於大部分香港人來自南中國廣東省一帶,他們日常生活的語言是廣東話,因此,我們的語文政策是培養年青人「兩文三語」的能力,亦即是說,他們應懂得閱讀和書寫中文及英文,並能操流利普通話、廣東話和英語。」 【2】(羅范椒芬,2000)。
這個說法很準確地描繪出香港對語言使用的看法。首先,香港是個華人的世界,一般的說法,華人人口佔香港總人口約佔百分之九十七以上(教育評議會,2001: 11),能說廣東話的人口約佔百分之九十五(劉鎮發,2001: 37)。因此討論香港的語言問題,並不是討論內部族裔之間如何溝通的問題,與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涉及不同種族之間的問題大不相同,與美加紐澳等移民國家也大異其趣。在香港討論英語的問題,主要是用來與外界溝通,其語言政策其實是在相對單一的語境,要用政策方法來創造雙語世界或多語世界,這種經驗比起多元種族國家要來得更不容易。其次,香港是個廣東話的世界,廣東話雖然在廣東境內是強勢語言,但在中國境內,仍是少數語言,所以香港人必須致力學習普通話,才能與中國內地廣東語區以外的人溝通。這意味著不論是國際語言或是國家語言,香港都必須另外花費心力學習生活語言以外的語言。
香港語言政策的法令依據,主要在香港基本法第九條有專章規定,第九條內容如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英文的內容如下:“article 9: in addition to the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may also be used as an official language by the executive authorities, legislature and judiciary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這個法令依據本身有其高明之處,值得深究。首先,明確指出了英文在香港的地位是official language,然而在中文的條文卻不是用「官方語言」,而是使用「正式語言」,同時法令中衹規定在三權分立的政府機構使用,而且是以補充的方式提出,減低了official language的權威性,卻仍然保持了英文在香港政府的地位。其次,對於中文的地位沒有規範,當成是既有的條件,而英文衹是中文的補充,但在文字中卻不界定其關係,可視為兩者地位一致,相當有技巧地提昇了中文的地位,同時免卻不必要的爭議。第三,對於中文本身也不加界定,保留模糊地帶,自然可以是普通話,也可以是廣東話,這顯然是採用在香港的語境所指涉的內容,這種做法也是承襲殖民地時期對於中文所對應的口語保持模糊的政策。
香港語言政策表面上看起來明確,看似因應後九七時代香港的語言政策,其實是香港歷史中長年累積,一項多方妥協的產物。香港現行的語言政策,有個複雜而微妙的發展過程。由於香港政治的特性,香港對於語言政策的討論向來是非政治化的討論取向。然而以歷史的眼光來看,政治的考?#93;是無可避免的,香港今日地位的獨特性自然是與其獨特的殖民地歷史有直接關連。回顧香港語言問題的歷史發展,理解現行語言政策與語言問題的微妙處,可以說去政治化即是香港語言政策的一大特點。其政策有如英國紳士作風,深诌h?#93;卻以含蓄穩建的方式表現,在很具體而清淅的措施,?#91;含其政策的考?#93;細緻,我們不能衹以字面上的法律條文或是政策宣示來理解其語言政策。
另外,我們要注意香港的語言政策範圍。從法制而言,香港是直接承襲英國的法律制度,是英美法系或是海洋法系,不成文法與習慣法所佔的比重很大,其法制施行的範圍,未必能全然由法律條文中可以看得到。從政制的角度而言,香港是以行政主導的政制型態,政府施政,行政手段對市民的影響更大,其中有不少措施是不會以明文表明。以施政風格來看,香港政府承襲英國的統治風格,身段比較柔軟,許多政策是衹做不說。可以說香港的語言政策是有「?#91;蔽的語言政策」的情況出現(教育評議會,2001: 11)。這種情況下要研究香港的語言政策與語言問題,不能衹停留在法令及政策宣示,其許多具體的做法,以及其做法背後所?#91;含的意義,更具有參考價值。
香港語言政策與語言問題
香港的語言政策與語言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一般性的語言政策,一是語文教育政策,或者應該說,目前香港政府與香港居民對香港語言政策的討論,集中在語文教育政策。就政策方向而言,兩者的差異不大,都是以「兩文三語」為目標,衹是針對性不同,實行的手法與態度也不盡相同。同時,將語言政策轉移到語文教育政策,其實也是香港語言政策的高明所在。就一般性語言政策而言,各種公共場合對公眾的服務都會儘可能以提供兩文三語為目標,雖然目前在實際上,還是兩文兩語為主,【3】普通話受限於目前的人才與資源不足,未能大規模地提供服務,但是這方面成長快速,兩文三語的確是朝著目標前進。做為教學語言,情況也大孪嗨疲?饕?菑v東話與英語,普通話的比重仍然很低,但是進步很快。
「兩文三語」這個語言政策在1997年香港回歸以前已經有比較清淅的發展軌跡,可以說是英國管制下的香港政府在認知1997年政權轉換的情況後,提早做出語言政策明確化的安排,到了1997年以後,這個語言政策變得十分明確,一再出現在政府文書與政府首長的公開談話。雖然內容略有出入,方向仍是在「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上邁進。立法會議員質詢施政重點,語文教育與語言政策也是焦點之一,而政府答詢各種相關問題,也未脫離「兩文三語」語言政策的統一說帖。【4】
就語言政策而言,是個穩定而明確政策,香港居民與國際人士對這個政策也多持正面態度,也沒有遭遇任何強大的反對意見,應該可以說是成功的語言政策。兼容並蓄,簡單清淅,應該這個政策說帖的特色及成功之處。然而清淅的語言政策並不保證語言政策實行的成效,相反地,香港各界論及香港的語言問題時卻是憂心不已,問題感很重。問題感很重,主要表現在語文教育政策的實行上,1997年以後香港政府光是在採行母語教育或英語教育方面,已經備受抨擊,成為政府施政被批評的重點項目。
因此我們討論相關問題,必須注意區分問題的性質。語言問題的深重,並不單純是語言政策品質的問題,也不單純是語言政策的實行問題,也涉及香港人的語言處境。這裡要指出的是,香港各界對政府的指摘,問題感很重,其實表現了香港各界對語言教育的重視,以及對政府資源投入不足的不滿。主客觀的認知也有很大的差異,本地人士與國際人士的看法也不盡相同。除了香港內部的批評以外,國際人士批評香港人的英語能力,以及大陸知識人批評香港人普通話能力,時有所聞,加深了香港人對於語言問題的問題感。除了公開提出來的問題之外,還有其他潛在的問題,衹有極少數人付出關心,不在公開討論的範圍,如香港的少數族群語言問題,如客家話與潮洲話的消失,以及人數日增的東南亞人的語言需求等等。
官方語言問題
如前所述,香港的語言政策可以分為一般語言政策與教育語言政策。【5】以一般語言政策而言,主要表現在官方語言的使用。由歷史來看,由獨尊英文到承認中文的法定地位是一個轉折,現行基本上是使用英文與中文兩軌並行制,至少在表面上,英文與中文是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在實際的咦髅嫔希?⑽脑跁?嫖淖稚先跃哂袃瀯莸匚唬??畠炔康奈臅?鳂i仍然是以英文為主,衹有在公文書要對外時才翻譯成為中文與英文並行的形式,具有法律效率的文書仍然會加上兩者衝突時以英文為準的字句。至於在口語上,廣東話則有後來居上之勢,隨著英籍官員的離去,廣東話自然取代了英語做為工作語言,以立法會開會為例,雖然提供雙語傳譯一如往昔,但是發言自然以廣東話為主,等到會議結束以後,才分別用英語及廣東話對新聞傳媒發言。
由歷史的角度來看,在英國領有香港開始,其語言政策與其他在亞洲的殖民地並無太大差異,都是獨尊英語,香港殖民官員可以與新加坡等海峽殖民地互相調任,同樣也對當地居民的語言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香港的語言政策開始具有獨特的性格,主要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經驗。戰後學生邉右?l「認中關社邉印梗?由狭?吣瓯﹦拥挠绊懀?粓鰻幦≈形某蔀榉ǘㄕz言的邉映晒α耍?形脑谟??趁竦貢r代取得了法定語言的地位,也成為香港語言政治的特色。
相較亞洲其他國家,香港政府在語言政策上建制安排與重視程度是相當突出的。除了在政府內部有教育統籌局統籌語文教育政策之外,另外設立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邀請社會各界賢達人士出任委員,做為政府語文政策的參考諮詢機構(hong kong education commission, 1994)。成員包括大學校長、教授、律師、政治人物、企業家、中小學校長、語文教師等。【6】這個委員會主要責任是向政府提供與語文教育政策有關的意見。具體的工作包括負責研究香港語文教育的需要﹑制定切合這些需要的政策﹑監察教育語言政策的推行和評估成效。委員為有給職,兩年一任,委員會也負責管理語文基金,建議批核語文相關計劃申請書的資助額(教育統籌委員會,1994)。
提昇英語水平成為朝野共同的目標與努力方向。由區域及功能組別選舉出來的立法會議員通過「推廣廣泛使用英語」的動議,顯示民意代表關心香港整體英語水平問題。香港政府內部則成立法定語文事務署,以協助公務員可以維持高水準的中英文工作語言。【7】法定語文事務署現已脫離香港行政長官公署的直接管轄,成為香港政府內獨立的行政機構。該署例常性的工作,包括為向立法會提供即時中英文傳翻,以及翻譯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報告等等,同時由於從事官方文書翻譯,也成為公務員公認的中英互譯權威,經常接受外界徵詢有關標準翻譯名稱的參考。
然而香港政府並非所有事務全部以中英文翻譯,仍然會視不同性質而加以調整。因為某種情況,又中又英,浪費資源,影響效率,有時必須以快速有效為優先,則會出現單有英文或單有中文的情況出現。但在原則上,中英並重,始終貫徹(luk, sun-lan, 2000)。法定語文事務署專員李立新曾經談過政府內部的咦鳡顩r,即內部會議以英語為主,惟近年來,如果內部會議只有一、兩位外籍同事出席,則由同事為他們作即時傳譯。如果衹有本地同事,則可能轉為廣東話。然而本地同事每天在網上閱讀的新聞做摘要簡報,則仍是打英文為主,速度快一點。【8】
筆者認為,香港政府本身的語言政策及語言使用,很值得其他地方做進一步的研究與參考。雖然各國的歷史背景與語言能力等基本條件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做為公務員體系如何利用組織上的安排來強化雙語的應用以及保持行政效率等,仍是值得參考或是檢討的。分別以兩種語言來召開記者會、發布消息以及印製政府文書,是香港政府與國際接軌又能保持自己社會的特色與作風。將語言事務當成一個施政重點也值得參考,香港的例子顯示,是否注重語言事務的品質,是否投資相當資源在政府內部的語言事務,以及是否有政府內部的組織安排來強化翻譯與語言能力,所展現出的施政品質給外界的觀感有密切的關連。
教育語言問題
至於香港教育語言政策,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在早期香港政府對教育是採取放任的態度,因此對語言問題並不關注,衹在精英教育的系統中培養其治理上所須的英語精英即可。因此曾是長年唯一的大學,香港大學就一直是以英語為官方語言,除了少數的例外(如中文系),不論是教學、行政都以英語為唯一標準,研究也僅計算英語的研究成果,這種特質,至今仍保留在今日的港大。到了香港中文大學在1962年成立了之後,情況有了轉折,由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多為大陸遷港機構,以發提中華文化為己任,因此香港中文的校務規程有明確的規定,中文與英文具有同樣的地位,不得岐視任何一種語言的使用者。中大與港大,即象徵香港教育語言政策的兩種思維態度,一是中英文並重,另一個是重視英文。至於香港科技大學成立以後,多家理工學院昇格為大學,在語言政策上都是以港大為模範,以英語為教學語言。
筆者認為,香港各大學的語言政策與語言使用,值得做進一步的研究與參考。以筆者個人經驗而言,香港大學平時人們談話可以是廣東話或是其他各自熟悉的語言,一到課堂上開始上課就自動轉成英語,可以說是成功的創造了一個英語教育環境,成為該大學的特色與賣點之一,因而在亞洲區域內的高等教育都具備相當的競爭力。而在中文大學,各科目在選課之前已經?#93;明是哪種語言上課,分別以“c”、“m”、“e” 代表廣東話(cantonese)、普通話(mandarin)及英語(english)為授課語言,由授課老師來決定,並且規定各教學語言維持一定的比率,這種做法做得學生習慣三種不同的語言環境,對中大學生保持三語能力亦有助益。筆者曾在香港不同的大學教書兼課,知道各大學的具體做法的細節上各自不同,各有值得參考或是檢討的地方。另外,香港各大學多數學系都有外籍教師,外籍教師參與各級行政事務,沒有如日本、韓國或台灣一樣被排斥在核心咦髦?猓?潜3指鞔髮w持續使用英語做為工作語言的原因,以及學校將該校的語言政策寫在校規之上等等,都是值得參考的地方。
目前在香港本地討論香港教育語言政策,焦點集中在中學教學語言的安排上,特別是有關使用英文做為教學語言的問題。【9】問題焦點集中在中學教學語言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銜接上的問題。就幼稚園及小學教育而言,香港多數的幼稚園及小學均以母語教學為主,而各幼稚園及小學均有相當份量的英文科,除非是國際學校,因此一般小學與號稱英文小學之間的差別並非太大,因此小學和幼稚園對於教學語言問題爭議不大。【l0】而香港的大專院校,如前所述,由於高等教育與世界的銜接和交流以及學術研究的需要,採用外國的教材及聘用外國教師,因而一部分用英語為教學語言,另一部分則中英文並用,這方面行之有年,為社會及教育界所認同,學生也接受,因此教學語言的問題也沒有太大爭議(poon, 2000)。由小學的母語為主,到大學的英語為主,中學教學語言應如何銜接,社會未有共識,過去港英政府是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1997年,香港特區政府在董建華的領導下,立意以行政手段干預中學教學語言問題,才是發生爭議的關鍵所在。以下另外章節來討論相關問題。
母語教學問題
香港政府在1997年以後,也對語文教育視為重大施政。尤其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就任後立刻推行的「母語教育」政策最受人矚目,引起的爭議也最大。在受到各方抨擊之後,已經做了調整。香港在中學教學語言問題的討論,是由於香港政府當局銳意提出母語教學做為施政重點而造成。然而母語教學問題有其歷史淵源,並非單單當前政府施政的問題(lord, 1987)。1982年一個國際教育顧問團應邀來香港檢討當地教育制度,對教學語言問題提出以下的建議:規定幼稚園到小六完全採用母語教育,在中學和專上教育,則全力推動「真正的兩種語言政策」,從中一開始,各學校逐步在一部分課程轉用英文教學,使學生在中三結業時,中文和英文教學在整個課程裏各佔一半。這就是中英並行的模式。港府當時並沒有窦{這項建議。
1984年,當局成立了教育統籌委員會。十多年來,教統會發表了多份報告書,幾乎每一份都提及教學語言政策。香港政府當時雖然是採取鼓勵母語教學的政策,但實質上由個別學校自行決定教學語言。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以後,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宣佈特別重視教育工作,希望改變過去殖民地時代教育中,生活語言與教學語言脫節的情況,因此強力實行母語教學。然而在另一方面,香港政府又不敢改變長年以來精英主義教育的教育傳統,因此指定一百一十四所中學,保留其用英語教學的權利。
一般在香港對於香港政府母語政策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幾個方向。一是英語水平下降,一是中文水平或地位並沒有因此提昇。因此是兩頭不到岸,是典型的兩邊不討好的政策。擔心英語水平下降,是香港對於母語教育的主要批評所在。例如立法局議員楊耀忠便認為,母語教學造成香港的英語環境愈來愈差。【l1】而在第一線工作的中學校長與教師也頗有怨言。【l2】中文水平或地位並沒有因此提昇,主要是因為所謂的標籤效果,因為香港政府指定衹有一百所中學可以用英語教學,其他必須以母語教學,造成的效果即是為中學貼標籤,分成高人一等的「英文中學」(共一百一十四所)及次等的中文中學(共三百多所),而將母語教學刻上了「次等教學語言」的烙印。這一百所中學成為名校,因而使得教學語言成為家長選擇學校的重要指標,如介紹各中學的資料便指出各校的教學語言以為家長參考(家長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2001)。這個造成中學分流的政策,被認為是政策上的敗筆。【l3】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助理教授黃子程認為,當局現時的教學語言策略其實並未使中文的地位得以提升,如果當局肯定母語教學,便應有相應的措施。【l4】
由民意的反應來看,香港政府極力推行的母語教育政策是失敗的,這個失敗的經驗也值得參考。民意調查顯示,香港政府的多項教育改革措施中,教學語言政策令教師最感不滿。【l5】其實香港政府的教育政策,鼓勵母語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興趣,這是在大方向是正確,否則學生無法有效吸收,造成學習上的障礙,反而形成更嚴重的問題。這原來是教育界與學界過去經過多年來的討論所取得的共識,沒想到一開始實施就出現問題。可能香港政府錯在強力實施新的教育政策,同時實行措施欠周到,沒有容許學校自行選擇教學語言的權力,或是容許學校在部分科目或部分班級使用不同教學語言,強制要求學校一致的做法,才造成了混亂的局面。【l6】在受到強烈的批評之後,香港政府終於調整方式,政府決定凍結原凝實行的母語學政策三年,維持現有一百一十四所英文中學的數目,並繼續容許其他學校在高中及預科自行選擇學語言。【l7】在這種情況下,原來被指定採用中文教學的課程,部分甚至全部轉成英文教學,令母語教學方針與效果形同虛設。【l8】
在回應這兩方面批評,香港政府也下了相當的工夫。香港政府成立研究中學教學語言政策的教學語言工作小組,經過一年的討論後,取得原則上的共識,不再要求所有學校以母語為教學語言。小組所提出的看法,頗值得參考,即學校能否以英語作教學語言﹐應取決於教師的英語教學能力﹐而非學生的水平。【l9】在提昇英語水平方面,採取的政策是以聘用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為主。其實,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計畫,實行已久,教育統籌委員會在一九九六年發表的《第六號報告書》,再次肯定該計畫的成效。
香港的英語教師計畫頗值得參考。為確保外來英語教師的質素,英語教師須具英文科的認可學位,持有教授英語作為外語或第二語言的文憑,同時在取得學位後有至少兩年教授英語的經驗,英語教師同時在學校內協助締造有利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協助舉辦與英語有關的課外活動與會話活動,及為校內其他老師提供有關英語的資料等。香港教育署為招聘外來英語教師而成立數個招聘委員會,分別在海外多個英語地區進行面試遴選工作。【20】香港教育署也協助外來英語教師適應本地的學校環境,為其舉辦輔導課程,課程包括介紹香港教育制度,香港青少年文化等,以求外來英語教師能更容易融入香港的教育制度。【21】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香港的語言政策是中英文分開,即清楚表明中文部分與英文部分,並不鼓勵中文英文夾雜。表現在教學語言上,則是要求清楚?#93;明教學語言,然後以該語言貫徹教學,即是中文英文夾雜被認為是不良的語言使用。【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