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楷
读了7月17日贵版所刊杨万翔先生写的《唔驶问阿桂》一文后,我对广州典故又多了一些了解。笔者世居广州西关老城区,现已年过花甲。据我所知,这句曾流行于民间的口头禅源于上世纪40年代末的一则电台商业广告。这个「阿桂」是杜撰出来的人物(应作「阿贵」),与杨文中提及的那个清末民初的恶棍李世桂无关。
抗战胜利后,广州有家商业电台叫风行广播电台。为了扩大在市民中的影响,它除了使用生动压韵的广州方言播送广告外,还在每天中午和下午4时左右由讲「古」(故事)名家李我主持说书节目。
李我所讲的故事,均为迎合市民兴趣的市井作品。除了讲过仇章写的侦探小说《第五号情报员》和我是山人写的武侠小说《洪熙官大闹峨眉山》外,更多的是他本人撰写的言情小说,如《孽海痴魂》、《梁冷艳》和《萧月白》等。李我讲「古」的最大特点是语言有趣传神,所以听众甚多。
一到午饭或午茶时间,人们都争着拧开收音机听「古」。原来喧闹的长街窄巷,霎时静寂下来。故事讲到扣人心弦的关键之处,众人都急于「欲知后事如何」时,电台就不失时机地播放一些商业广告。人们最为熟知的要数驱虫药「芝良饼」的广告。那时,卫生条件恶劣和营养不良,很多儿童不是得了疳痢,就是肚子内长了寄生虫。「芝良饼」是一个叫郭芝良的医生研制的驱虫药饼。事隔快60年了,我至今仍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该广告全文:「讲古仔,讲古仔,旧时有个陈得贵,住系(住在)双门底(现在中山五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巨个细蚊仔(他的儿子),餐餐食饭唔开胃,成晚黑扭计(整晚烦躁不安),肚煲大(肚子大),颈柄细(脖子幼),咬手指,流鼻涕,唔驶问阿贵(不用问阿贵。笔者认为用「阿贵」比用「阿桂」更符合广州人的思维习惯),梗系生痢仔。自从食?(吃了)芝良饼,瘦仔变肥仔。芝良饼,真架势(真了不起),广州广复中路郭芝良创制。」
「芝良饼」治疗小儿虫痢病是否那么有效不得而知,但这个广告因为通俗易懂,而且每天都播出若干次,所以很快就家喻户晓。从此以后,「唔驶问阿贵」一句,成为羊城流行用语。时至今日,一些老人家为表示自己对某事看法有把握,往往会说:「唔驶问阿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