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舉報
原帖由 gwongdungdaaigo 於 2008-5-22 22:15 發表 「四邑」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四邑」这一历史概念,原指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个县。作为行政区划,现已被「五邑」所取代(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江门市脱离佛山专区,升格为地级市,并增辖原属佛山专区的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五县,统称「五邑」)。
黃帝四六二三年(耶穌1925年),香港就有了「五邑工商会馆」。可見,「五邑」並不是「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的事情。
原帖由 gwongdungdaaigo 於 2008-5-22 22:15 發表 」)「四邑话」是一个语言学概念,指粤方言的一种次方言,以「台山话」为代表,除通行于现「五邑」地区的粤方言外,珠海的斗门话、中山的古镇话皆属「四邑话」系统。
新會是四邑地區兩千多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我認爲,新會話纔是四邑話代表。
原帖由 gwongdungdaaigo 於 2008-5-22 22:15 發表 「四邑话」是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五邑文化的活化石。
一時「四邑」,一時「五邑」,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還是統一稱爲「四邑」爲宜。
原帖由 gwongdungdaaigo 於 2008-5-22 22:15 發表 (6)声调均完整保留了阴入、中入、阳入三个调,除恩平话仅七个声调外(上声无阳上,去声无阴去),其余均为八个声调(去声无阴去),调值与广州话声调大同小异(较低,阴平为:33)。
我說的恩平話有陽上也有陰去,我說的開平話有十三個聲調(去声包括阴去)。
原帖由 gwongdungdaaigo 於 2008-5-22 22:15 發表 (三)「后珠玑巷」文化是构建「广府学」不可或缺的基石 近年来,学界呼吁建立「广府学」的呼声日高。研究「广府学」,就是「对广府民系的源流、方言、民俗、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5〕广府民系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移民族群,又是岭南移民历史最长、与「土著」融会最和谐、人口构成最多元的族群。广府民系人数多,分布区域广,经济、文化发达,广府文化长期以来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是最「土著」的文化。从文化的视角研究「广府学」,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廣府」的概念與「四邑」是平等的。應該稱「粵學」、「粵民系」更好。
原帖由 嶺南之南 於 2008-5-23 22:47 發表 「廣府」的概念與「四邑」是平等的。應該稱「粵學」、「粵民系」更好。
早期遷居海外講四邑粵語的廣府人都有「廣府」的認同。
原帖由 寳安巨人 於 2008-5-26 14:26 發表 早期遷居海外講四邑粵語的廣府人都有「廣府」的認同。
咁要分情況來睇,廣州府轄下的新會和新寧會有些少廣府認同,端州府轄下嘅開平同恩平會有端府認同。
但實際情況係,遷居海外的四邑人既不投靠「廣州會館」,也不投靠「端州會館」,而是自己設立一個「岡州會館」。可見,由於同語言同民俗的原因,四邑人更多的是「四邑認同」。
原帖由 粤人忧天 於 2008-6-1 14:10 發表 那是五邑大学那帮御用文人穿凿附会出来的,事实上是后珠玑巷所在的良溪村并不是讲四邑话,而是讲鹤山话的。
上表是何人所製作的?我覺得尚有待完善的地方,譬如,開平的東山赤水,應該屬於北片的;台山的北陡鎮應該不講恩平話;新會的古井鎮很接近北片。
馬崗係屬邊度話?點解圖中所示為"新興"?我有個朋友來自馬崗,但係佢話係「開平」話
佢地「馬崗」嘅「崗」好似係讀成似「姜」音。
原帖由 殺人王 於 2008-6-1 21:54 發表 馬崗係屬邊度話?點解圖中所示為"新興"?我有個朋友來自馬崗,但係佢話係「開平」話佢地「馬崗」嘅「崗」好似係讀成似「姜」音。
不錯,新興話的馬崗音。
几十年来,都係「四邑话」、「四邑人」,冇听讲过「五邑话」,况且现在的五邑中就有一邑係使用南海音系的。而四邑话中,以台山话最出名,除了四邑地区,粤音范围的人都视为「讲台山话」。
如果以台山话为四邑话的代表,则恩平音係四邑话中音阶最具特色的一种,斗门四邑话其原来是台山和新会移居所至,而中山(古镇)的四邑话已经变调,应该係受荷塘话的影响吧?
至于有提及1925年的「五邑工商会馆」并不与现在的五邑扯上关系,人们已习惯称「四邑」,就如「台山」原来叫「新宁」一样,新宁已经冇乜人识。睇来,行政区域不变,几十年后,「五邑」会流行起来。
原帖由 小园风 於 2008-7-22 21:11 發表 几十年来,都係「四邑话」、「四邑人」,冇听讲过「五邑话」,况且现在的五邑中就有一邑係使用南海音系的。而四邑话中,以台山话最出名,除了四邑地区,粤音范围的人都视为「讲台山话」。如果以台山话为四邑话的代表,则恩平音係 ...
新会人好似都几反对五邑呢个词。
系喇!台山话就系四邑话嘅代表...
fficeffice" />
「四邑话」虽然是与广州话差异较大,但其与广州话非常融合。粤曲的发源地是佛山,但迷于唱粤曲的人以四邑为多,台山、开平的粤曲风气比比皆是,你到最辟的乡村里,一样可见到一些脖子鼓胀红筋的人在唱粤曲,即使唱者唱的是「半省企」腔调,却足以证明与粤调的融合;其中,慢慢出类拔萃,著名粤剧红星红线女就是一例。
「四邑话」虽然是广州话的次方言,但可称为第二粤音。现统计在国内有390万四邑人口,而华侨的四邑系人口足有一倍以上,另外,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四邑人以及其后代(懂讲四邑话)随时可见,可以说,操四邑音的人全国有之以及遍布世界。台山,是最早移民海外的地方,也是最多人移居他乡的地方,近的广州、佛山、大良、石岐、澳门、香港、莞城等地都有台山人踪迹,也因为台山话之音色特点,所以踪迹的存在。
鹤山话并不完全是南海音系。鹤山流行南海音系的只有古劳的北半部,即古劳、麦水、丽水、茶山四乡,和高明那边的西岸(管辖权属南海)一至。鹤山有大概3/5地区还是说四邑话的。而鹤山的核心地区(是经济文化核心,不是地理核心)则是说既不同于四邑话也不同于南海话的「鹤山话」的,该地区和邻近的三邑(南番顺)较为密切,所以通常成为三邑系。
鹤山话不同于周边任何一种强势语言,鹤山话是古时南雄珠玑巷人语言的活化石,这是因为鹤山东部以及新会北部(今江门蓬江区)是古时南雄珠玑巷移民的落脚地。
珠玑巷南迁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陆陆续续的,现在珠三角大部分人都是珠玑巷移民的后裔。因为南迁是陆陆续续的,所以很多小规模的移民到了落脚地后其语言就被当地人同化了。只有南迁新会(鹤山是从新会分出的)这次规模最大,人最集中,加上当时新会郡北部地广人稀,所以原来的语音得以保留。
这一次集中南迁的带头人就是被很多广东人奉为先祖的罗贵,粤语俗话「唔使问阿贵」指的就是罗贵。因为罗贵是当时公认的领头人,很多事都要由他来决定,但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理所当然的事,则不需请示于他,所以有「唔使问阿贵」一说。
罗贵带领36姓南迁的落脚点就在今新会北部和鹤山东部,其中罗贵一姓就落在当时新会的棠下都和古劳都(都是古时的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镇,但古时的镇比现在的面积要大)交界的良溪村,即今天鹤山市和江门市交界的地方,这里现在被称为「后珠玑巷」。其余各姓则分布在以良溪村为中心的棠下、古劳两都。
古劳都后来从新会析出成为鹤山县,并演化为今天的鹤山东北五镇,而棠下都在解放后变为棠下镇,并于2002年划归江门市蓬江区。
鹤山东部五镇和新会棠下镇,是四邑话和三邑话之间的一个语言岛,那里的人是当年珠玑巷的直系后人,其流行语言为当年珠玑巷的古语,是一种语言活化石,一般称为后珠玑巷话。
鹤山那边的沙坪等地,由于邻近南海,所以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受南海话的影响,加上沙坪为县城,有不少外人迁入,语音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今天的人一般称棠下、雅瑶等地的语言为下坊话,沙坪等地的语言为上坊话。下坊话和上坊话差别不大,可以直接沟通。
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後跳轉到最後一頁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2-23 05:51 , Processed in 0.5028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