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8217|回復: 33

[其它] 四邑话特性的探析对「后珠玑巷」文化研究的启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5-22 22: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四邑」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四邑」这一历史概念,原指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个县。作为行政区划,现已被「五邑」所取代(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江门市脱离佛山专区,升格为地级市,并增辖原属佛山专区的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五县,统称「五邑」)。「四邑话」是一个语言学概念,指粤方言的一种次方言,以「台山话」为代表,除通行于现「五邑」地区的粤方言外,珠海的斗门话、中山的古镇话皆属「四邑话」系统。「四邑」是我国最早移民海外的地区之一,移民大多集中在美洲。如,早期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大多数为四邑人,100多年来,「四邑话」几乎成了美国华侨社区的「国语」。四邑文化,也一跃而成为「唐人街文化」的代表。「四邑话」是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五邑文化的活化石。

  「四邑话」是粤语系统中跟广州话差异最大的一种次方言,「五邑文化」如「四邑话」一样,是岭南文化的一朵奇葩。五邑的民风、新会的思想、开平的碉楼、台山的洋楼……无不以其「独特」而引世人瞩目。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研究文化离不开语言特性的分析。在良溪——「后珠玑巷」论证之际,试从四邑话的特性切入探析,对「后珠玑巷」文化的研究不无启发。

  一、四邑话的特性

  几千年来,因种种原因,中原汉族南迁不断。历史上,岭南地区经历了五次大移民。移民的规模越来越大,移民的源头越来越多,移民的路径越来越复杂,移民的整体素质呈走高趋势。因移民的源头、年代、路径、人口的构成、与当地的原住民融会情况等原因,形成了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民系,语言是各民系的特征标志。广府民系是广东最大的民系,又是移民历史最长、移民的源头最多、分布面积最广、与原住民融会最早的民系,这使广府话具有了多个次方言,也培育了色彩斑斓的广府文化。

  两宋时期的中原移民大规模南迁,使粤北、粤东、珠三角各地人口大增,也引发了珠三角的围垦热,五邑地区便是勃发于宋代的围垦热。该地区虽距广州不远,但潭江与珠江水路不相通,居民大多是两宋及其后的移民,影响四邑话演变的因素不同于其它粤方言区,这便使「四邑话」成了粤语系统中与广州话差异最大的一种次方言。「四邑话」以其多元、儒雅、新颖的特征彰显着它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下面试作分析。

  (一)多元

  1.语音

  四邑话的语音与广州话语音差异大,不乏独特之处。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其语音除具有粤方言语音的共性特点之外,客家语、吴语、赣语、闽语等融会的痕迹明显。

  如:通行于我国东南部的吴语、赣语、闽语、客家语及西江流域的某些粤语点方言(如封开话、怀集话)都全部或部分保留了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如吴语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b-、d-、g-、dz-、d 、z-、-、v-、-),并有着相似的演变规律:浊音渐次清化;入声多有喉塞音(如吴语入声韵尾有一个喉塞音);声调保留了入声(客家语6个声调,除上声、去声外,平声、入声分阴、阳;赣语6个声调,平、去分阴阳,上、入不分;闽语厦门话和福州话均为7个调,除上声外,平、去、入三声均分阴、阳,入声有塞音韵尾)。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四邑话语音有异于广州话语音的几个特点,通过比较,问题将清晰、明朗。

  (1)把来自中古透母、定母平声字和部分上声字读成喉擦音h-。

  如:拖(ho33)、题(hi22)、透(heu33)、太(hai33)、亭(hen11)、艇(hia21)。

  (2)古端母、定母(去声、入声和部分上声)字,零声母化。

  如:打(a55)、灯(a33)、斗(eu33)、稻(au31)、第(ai31)、踱(k21)。

  (原因:应为四邑话仍保留中古汉语庄组字和精组字对立所致。)

  (3)有浊擦音声母V-。

  如:稳(vn45)、违(vi22)、芋(vu21)、混(vn31)。

  (V- 应由古帮母演变而来,吴语保留了浊擦音声母V-)

  (4)有介音i、u。

  如:车(ts‘ia23)、短(tun23)、斜(t‘ia22)、签(t‘iam33)。

  (5)除斗门、江门、新会话外,基本上没有长短元音的对立。

  如台山话:街(kai21)、鸡(kai33)、挨(ai55)、矮(ai55)、罂(a33)、莺(a33)。

  (6)声调均完整保留了阴入、中入、阳入三个调,除恩平话仅七个声调外(上声无阳上,去声无阴去),其余均为八个声调(去声无阴去),调值与广州话声调大同小异(较低,阴平为:33)。

  (7)古清母平声字和去声字读同一个阴平调。

  如:新(sn33)、信(sn33)、穿(ts‘in33)、串(ts‘in33)、通(ho33)、痛(ho33)

  (8)变调:往往变为低调,有屈折的尾音变调,多有单音词变调成双音词。如:这儿(k‘oi215)、哪儿(nai215);我们(oi21)、你们(niek21)、他们(k‘iek21)。

  2.词彚

  多元融合

  (1)中原古汉语、吴语、赣语、闽语、客家语等语词融会。

  吴语、赣语、闽语、客家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汉语词语,较普通话古雅,这一特点在四邑话词语中同样明显。除此之外,四邑话的词语与上述多种方言的词语关系密切。下面试对一些常用词语作比较。

  如,     四邑话                广州话

  太阳:   日头 日头(赣语、闽语、湘语、客家语)     热头

  月亮:   月光 月光(赣语、客家语)                 月光

  打雷:   行雷 恨雷(赣语)、陈雷(闽语)            行雷

  下雨:   落水 落雨(吴语、赣语、闽语、客家语)     落雨

  刮风:   起风 起风(赣语、闽语、湘语、客家语       翻风

  叔父:   阿叔 阿叔(吴语)                         阿叔

  (2)外来语彚

  1)番+名词(或地名+名词)

  如:番茄、番薯、番瓜、番帮、*番鬼(①洋人、②奇异)、半唐番(①中外混血儿、②杂交的物种)、荷兰豆、西洋菜、荷兰水(汽水)等。

  (*此处「鬼」无鬼意。如,生鬼:活泼、风趣。四邑人称鬼为「点六」、「点七」)。

  2)汉语+英语(或译音和译意混合)

  如:「脱至pile」(光膀子、光身子)、「老缅(man)」(老人)、「老缅(man)婆」(老太婆)、「打搏盛(boxing)」(打拳)、「梳化(sofa)椅」(沙发)、「咖啡(coffee)茶」(咖啡)、「吉普(jeep)车」(吉普)、「喼(cap)帽」(鸭舌帽)、「泡打(ponder)粉」(酵母粉)等。

  3)英语藉词

  如:骨(good):好,伟里骨(very good):很好,骨波(good ball):好球,市担(stamp):邮票,市的(stick):手杖。

  (二)儒雅

  四邑地区是宋代移民重要的聚居地,移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其中不乏士人望族。由于该地区的移民大多是自发移民,其行为是合法的、集体的,罗贵率众移民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长期以来该地区尊师重教,人才辈出,是我省乃至我国著名的雅文化带,这便使四邑话儒雅迷人。

  1.用词儒雅。如:

  (1)修身谚语:

  有花自然香,唔使吹扬(内敛、低调)

  人生如做戏,一出又一出(恬淡、豁达)

  未到六十六,唔好笑人脚指曲(善良、平和)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扬善疾恶)

  (2)詈语:

  阴功、折堕、杀你的头、杀错你的头(无人身攻击、株连家族之意,颇有法治意识)

  2.民风儒雅。下面试就「恩平童謡」与「西关童謡」作比较分析:

  *恩平童謡

  

  鸭仔下塘恋水淋,

  梅花跌落菊花林。

  今朝我娘唔吃饭,

  唱条歌仔解娘心。

  

  (这是一首乡间童謡,把春意勃发的动态、深闺怨妇的寂寞及孝子的体贴,表达得酣畅淋漓,颇得唐、宋诗词之风韵)。

  *西关童謡

  

  阿四,阿四,

  攞条锁匙,

  开个夹万,

  攞两毫子,

  买斤荔枝,

  要爱黑叶,

  唔爱槐枝。

  

  (这是一首广州繁华商业之地西关的童謡,充分反映了西关语音的特点:发衣韵时,上下齿咬合,舌面向上;ts、ts‘、s的发音部位往往受后面韵母的影响而发生变化;[a]、[]分级等特点,内容带有浓浓的商业气息)。

  3.音韵优美

  (1)变调丰富(有屈折的尾音变调),使话语抑扬顿挫,语韵悠长,颇有低逥浅唱之韵味。如,①阳上升变调 调值 215。如,这儿(k‘oi215)、哪儿(nai215)、鱼(ui215);②人称代词单复数的变化,通过变调、变音等语音变化来表达。如,我们(oi21)、你们(niek21)、他们(k‘iek21)。

  (2)用词喜用ABAB式重叠结构(如,「恋床恋席」:①赖床,②在床上打滚;「憨似憨似」:傻傻的;「饱头饱头」:有点饱)。喜用对偶句,使语言音韵美,富于诗意。

  (三)新颖

  由于四邑话是多种方言的融合体,其语言既有不少与吴语、闽语、赣语、客家语相同的成分,也有不少新音、新词。又因为四邑地区的移民时间差距较小,移民源头多,其文化的融会不同于客家、福佬两民系的聚族移民的文化融会,容易形成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加之华侨文化的全方位影响,外来语素进入了四邑话,使四邑话新颖、活泼。

  (1)四邑片七个方言点(江门、新会、开平、恩平、台山、鹤山、斗门)一致而又有别于广州话的独特词彚较多。

  如:落水(下雨)、禾雀(麻雀)、花棯(番石榴)、眼仁(眼珠子)、头毛(头发)、镬俐(镬铲)、收水(倒闭)、搜凉(乘凉)、交蚍(臭虫)、散使(零钱)、安人(家婆。又:安人,从宋代始,便是正从六品官诰命夫人的封号)、阿人(奶奶)、上味(盐)、窦口(住所)、水脚(盘缠)、捐血(献血)、该时(现在)、恁时(那时)、几何(怎样)、凭企(梯子)、地随(知道)、臀(屁股)、缴(擦)、邦(锄头)。

  (2)美国华埠流行的四邑话常用词语趣致、传神,有明显的中美两国100多年来的历史印记。

  如:纸(泛指法定文件)、入纸(向政府递申请书)、出纸(获准发下的证书、执照等)、旅行纸(旅游签证)、出世纸(出生证)、出世仔纸(指父亲在美国出生,其在中国出生的儿女所获得的美国相关证书)、籍民纸(美籍公民证书)、土生(华人在美国出生)、土纸(在美国出生的华人的出生证)、企枱(侍应)、花利(小费)、够钟(到点)、吃表(早退)、喊线(电话)、钱八(美国二角五分的辅币。源于中国的用银时代,一元是七钱二分银,一元的四分之一是一钱八分,即二角五分)、出番、通事(翻译)、好泥(漂亮女子)、逗泥(不漂亮)、车偈(汽车引擎。「偈」,为「机器」二字的切音)。

  (3)独具特色的「台山英语」通行于五邑地区及美洲华侨社区。

  二、对「后珠玑巷」文化研究的启示

  语言形态源于文化形态,文化形态源于人们的生存状态。多元、儒雅、新颖的四邑话与五邑的文化形态及其生成、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四邑话独特的个性,使我们沿着珠玑巷——良溪——五邑——珠三角——海外,一路走来,通过对珠玑巷文化——「后珠玑巷」文化——广府文化的探析,启发良多。尤其是承上启下的「后珠玑巷」文化,对广东精神、岭南文化、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研究意义深远。

  (一)「后珠玑巷」文化是我国海洋性商业文化的萌芽

  广东北有五岭横亘,南面大海,地理位置独特,少有战乱波及,自唐以来便是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

  南雄珠玑巷是学术界认可的中国三大移民源头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移民中转站,尤以宋代以来,大量的北方移民由此进入岭南,使岭南人口快速增长。如,嘉定之前,南雄州的户数是17366,嘉定年间(1208-1224年)则增长到了33639户。净增16273户,近乎一倍。而南雄州下辖的始兴县,淳熙间户1366,嘉定间则为2086户,也呈上升趋势。〔1〕移民的形式有军事移民、流放移民、战乱移民,还有追求发展的自发移民。南下的移民经过一个时期的居住、繁衍后,继续迁徙,他们大多是从人多地少的穷乡僻壤迁往地广人稀之地的自发移民。南迁的移民经过珠玑巷,向珠三角、粤中、粤西南继续迁徙,他们大多定居在珠三角,若干代之后,又迁往海外。根据《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的记载,分布在今珠三角广府人的211个氏族中,有191个氏族是从南雄迁入的,而其中又有187个是宋代经南雄迁入的,占了总数的98%。罗贵便是七代前移居南雄珠玑巷的中原人的后裔,他带领33姓97户移民告案集体移居江门蓬江的良溪赴边围垦,后转散珠三角各地,继而走向世界,使良溪成为珠玑巷人南迁的定居点及中转站,便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今天我们研究良溪的「后珠玑巷」定位,其文化意义重大,研究「后珠玑巷文化」的特性,使我们对「广东精神」渊源的认识更清晰。

  1.重商重利,勇于开拓

  秦汉以来,中国的正统文化是重农抑商的中原农耕文化,而汉代的岭南人就已经「习于水斗,便于用舟」,为了生计,远涉重洋。北方的移民由以秦汉的军事移民为主,到唐宋以来的流放移民、战乱移民、自发移民,移民性质、移民源头愈发多元,移民整体素质较前高。外来移民的迁入不但使岭南人口迅速增长,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岭南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岭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岭南人的海洋意识和独特的生存形态,为移民提供了多种谋生的启示和空间,为新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宋代珠江三角洲开始大规模围垦,良好的自然资源,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后珠玑巷」人的自信开放及文化的多元荟萃,使广府地区商品经济初露头角。「珠江三角洲人具有南迁的北方士民和土著俚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独具特点的珠玑巷人的气质。他们继承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又吸取了‘越人擅舟’,擅于海上活动的传统。他们寡于保守,多于进取,对经济机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四邑俗语:「宁生败家崽,勿养蠢钝儿」就颇有反传统色彩。

  在内外贸易比较发达的大背景下,正统的中原文化、土著俚人的淳檏民风、北方移民的图存求强精神,多样的生存方式与求生实践,经过长期的碰撞融合,逐渐孕育了重商、重利,勇于开拓,敢于拼搏的精神,形成了既保留较多的古越族文化,又重商、开放、务实、兼容等商业文化特质的广府文化,并以其鲜明的特性区别于其他民系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是我国海洋性商业文化的萌芽。

  2.自信开放、兼容幷包

  (1)罗贵——广府英雄的独特性

  两宋时期由南雄南下珠江流域的移民,人数多,规模大,分布广,大多为几代前中原南下移民的后裔。他们以珠玑巷为中转站,求发展,自发向地广人稀之地迁移,最终多聚居珠三角,使在珠三角、西江和漠阳江流域的族群成为广府族群的主体,广府民系逐渐形成。罗贵率众移民个案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罗贵率众移民个案使我们看到两宋移民与广府民系的早期移民及客家民系、福佬民系的聚族移民(被动、族群行为;文化特质:对内开放,对外封闭)不同,他们打破了旧的樊篱(主动、团体行为——后形成民系;文化特质:对内开放,对外开放)。罗贵并非族长,但因有勇有谋,倡义扶危,是能团结民众、同舟共济的组织者,众望所归,后被尊为先祖当属自然。罗贵带领南移的33姓97户,非族群,而是志同道合的异姓团体,可见宋以后移民的生存理念、生存方式、组织性质已发生了变化,罗贵的英雄传说,无论是文学记忆、历史记忆或是二者合一,其自信开放、兼容幷包的文化内涵至为珍贵。

  (2)四邑话独特个性的形成

  四邑话以其多元、儒雅、新颖的个性在粤语系统中自成一体,尤以语音、语彚的特色鲜明,并在珠三角呈带状分布(珠三角粤方言内部较复杂,语言如此接近的带状分布罕见),且100多年来,在美洲华侨社区通行至今,其形成的原因除了上文分析的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碰撞融合外,中外文化的碰撞融合不容忽视。

  早期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四邑人占大多数。五邑(现行政区划)侨乡面积为92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9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为215万多人,相当于侨乡人口的57%;如果再加上149万多五邑籍的港澳同胞,这个比例则高达96%。在215万五邑籍华侨华人中,有155万集中在美洲,占该侨乡海外移民总数的72%。尤其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132万),当地华侨华人社区中,不论从人口数量还是政治、经济实力,五邑籍华侨华人都居前列,所以五邑有「美国华侨之乡」、「加拿大华侨之乡」的称誉。〔3〕

  由于五邑华侨与家乡关系密切,自然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者。西方文化对五邑地区的长期影响,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深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四邑话成了中外文化交融的活化石。五邑侨乡各阶层的语言都融入了外语元素,这一点在全国其它侨乡是罕见的。尤其是台山,至今流行着很多独特的语彚。如,「台山英语」,一直沿用至今,这种「台山英语」大多不合语法规范,反映了当年老华侨的文化水平。民间流传着许多反映侨乡人民特殊心态的歌謡,这种现象在重点侨乡尤为突出。

  (3)中西合璧的侨乡风物

  生存理念决定了生存形态,生存形态决定了文化形态。四邑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无不抹上浓浓的侨乡色彩,中西合璧的侨乡风物无不透出自信开放、兼容幷包的光芒。如,独领风骚的新会緑化历史悠久,白玉兰、蒲葵、棕榈等外来品种的路树见证了侨乡100多年的历史;亦中亦西的开平碉楼,悠然挺立于古檏的村落中,构成田园牧歌似的画面,蜚声海内外;别致奇巧的台山洋楼,独特的「台山英语」,使台城平添了浓浓的异域风情,令多少徜徉街头的游客陶醉……

  3.从容淡定、崇尚实业

  偏安一隅的岭南,长期以来远离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条件优越,面向大海,有着与海外沟通的悠久历史,宋代的广州就是全国最大的贸易港之一。民风淳檏,越汉相处和谐,如,赵佗、冼夫人堪称楷模。生存环境改变了生存理念,加之北方移民是下行移民,对传统有较强的批判性,对政治有较强的远离心态。经过长期的融合,孕育了从容淡定、淡泊虚名、易退难进的文化精神。如,崔与之不恋高官厚爵,数次力辞参知政事、丞相等要职,甘于乡居;李昴英在朝任职时间11年,先后四次返故里闲居长达18年,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文化精神,为商业文化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们谋生途径多、生存空间大,便笃学思辨,澹薄了正统的官本位思想。随着五邑华侨经济、文化的影响与促动,海洋性的商业文化得以萌芽,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先进技术与思想得以传播。崇尚教育,崇尚科学,崇尚实业蔚然成风,近现代的五邑可谓人杰地灵,创多个全国第一,是我省乃至我国著名的雅文化带。江门院士路所彰显的深厚的文化底藴、华侨创办的实业就是明证。广东在近现代得以领风气之先,「后珠玑巷」文化功不可没。

  (二)「后珠玑巷」文化是广府文化蜕变的记録

  从广府民系的发展看,良溪无疑是南雄珠玑巷的继续。珠玑巷移民的生存理念及生存方式促进了珠三角的大发展,使广府民系进入了新的发展期,迎来了广府文化的蜕变。今天,研究「后珠玑巷文化」对广府文化蜕变的贡献,以下两点尤当记取。

  1.承前启后的作用

  南雄珠玑巷被大多数广府人奉为发祥之地。《广东通志》载:「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珠玑巷)」。黄慈博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所载,有家谱族谱可查,先后在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又据《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4〕所载,还有27姓,31族,合计为103姓,197族。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良溪是罗贵南迁定居之地,被广府诸姓视为祖居,到此凭吊者无数,仅2007年清明期间,从珠三角各地、港澳海外回良溪祭奠罗贵的罗氏后裔便达40000人。南迁始祖罗贵是广府民系极富史诗色彩的英雄,族谱大多把罗贵集体移民载入史册。深入探析,这种现象实为广府民系对新文化的认同。

  良溪,是岭南移民的一个中转站。在此,广府民系开始了挑战传统、走向海洋的新征程。良溪,是「后珠玑巷文化」的诞生地,广府文化迎来了重大的蜕变,进入了从传统到反传统,从农耕到商业,从内陆到海洋的蜕变。在此蜕变过程中形成的「后珠玑巷」文化,有着明显的承前启后特性。宋以来,五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人才辈出,其中不乏社会科学领域承前启后的领军人物。如:

  (1)明代大儒陈白沙,广东江门人,是明代思想解放的先驱。他在明初士风颓废的学术背景下,批判地上承宋儒理学的影响,主张完整准确地理解儒家真精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胆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把佛学思想吸收、融会于儒学中,振兴了儒学。下开明代心学的先河,独树一帜。在明初学术滞凝状态中另辟新径,对明代陆王心学的建立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2)戊戌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那脍炙人口长达6万余言的《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43期,系统地阐述了变法改革的主张,成为维新派纲领性的文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人物,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1901~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并付诸实践,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辟了道路。

  2.华侨文化的反哺作用

  五邑侨乡自1848年向北美大规模移民,移民的主体是贫苦农民。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专制末期的清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落后,民不聊生。而进入国——美国,则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华侨观念上受到强烈的冲击,加之美国对华侨的政治偏见和种族歧视,华侨在迁入国成了弱势群体,这便使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的意识更强化了,华侨与家乡的联系更紧密了。

  据《五邑华侨的磨难历史》记载:

  20世纪30年代,美洲的侨汇经常占全国侨汇总数的1/3或1/2,在美洲侨汇中来自美国的侨汇又占67%-76%。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五邑侨乡的侨汇就多于潮汕和客家侨乡的侨汇,而且五邑侨乡来自美洲的侨汇在全国侨汇中的地位也非常突出。太平洋战争结束以后,五邑侨乡因战争而中断的侨汇迅速恢复,数额巨大。1946年广东全省侨汇为245亿国币,其中来自东南亚的只有83亿,另外162亿则来自美洲。在全国重点侨乡中,五邑侨乡的侨汇收入不仅数量大,而且与家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相互依存关系更为紧密。据研究,广东不少于90%的侨汇是用在养家糊口上,侨汇完全是侨乡的命根子。这一点,五邑侨乡对它的依赖更大。五邑侨乡在海外的移民絶大多数是劳工阶层,数额巨大的侨汇具体分摊到每一个华侨身上并不多。这个特点也正说明瞭时刻情系家乡的五邑籍华侨之多之广泛,长期持续不断的侨汇流入侨乡每一个华侨家庭,表现了海外赤子与家乡无法割断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有一位美国华侨写过这样一首诗:「日用行需宜省俭,无为奢侈误青年。幸我同胞牢紧念,得些薄利早逥旋。」这正充分表现在五邑华侨身上。

  频繁的人员往来,紧密的经济联系,使五邑成了中西方文化多方面激烈碰撞融会之地,中外文化交融,深入到侨乡社会的各个角落,华侨文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反哺作用。如,各侨乡都有华侨出资开办的新式学校,西方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乡村社会得到实践;各种图书室在侨村出现,使远离城镇的农村青少年接受到外界社会的新信息;医院的创办,让侨乡农村的民众见识了西医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因一些华侨在海外信仰了基督教、天主教,西方教会的势力开始在侨乡发展,教堂尖顶上高耸的十字架在召唤善良的人们对异域宗教的选择;排球、桌球等西方体育活动走进了侨乡青年的业余生活。与此同时,也催生了新文化。如,有「集体家书」之称的侨刊,是侨乡一种特有的杂志,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汇的载体;五邑侨乡各阶层的语言都渗透了外来语的元素,产生了很多独特的语彚,使四邑话成了中外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三)「后珠玑巷」文化是构建「广府学」不可或缺的基石

  近年来,学界呼吁建立「广府学」的呼声日高。研究「广府学」,就是「对广府民系的源流、方言、民俗、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5〕广府民系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移民族群,又是岭南移民历史最长、与「土著」融会最和谐、人口构成最多元的族群。广府民系人数多,分布区域广,经济、文化发达,广府文化长期以来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是最「土著」的文化。从文化的视角研究「广府学」,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本土文化的发展、变化

  自秦汉以降,广府民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通过分析,我们大致可把它分为两个阶段:

  (1)秦汉——唐

  这个时期是岭南的缓慢发展期,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较中原落后。唐代中期以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日渐南移,岭南的经济得到了大发展,广州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发展成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余两个是:长安、洛阳),而且是世界著名的商港。但此时的岭南地区仍地广人稀,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思想仍是以儒家的农耕思想为主体。

  (2)宋以后

  清代岭南著名学者屈大均曾指出,宋以前的岭南是「蛮荒」,宋以后的岭南是「神州」,宋代是岭南从「蛮荒」到「文明」的转折期。宋朝平南汉后,致力于恢复广东的经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实行特殊政策,发展海外贸易,遂使广州成为「天子南库」。宋代,大量的士大夫被贬岭南,大量的中原士大夫避乱岭南,大量的移民也选择岭南,使岭南的人口大增,荒地得以开发,岭南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大发展,不再是「化外」之地。

  从珠玑巷史事可以看到,广府民系的形成,宋代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以罗贵率众履险南迁为代表的宋代移民,翻开了岭南移民史、岭南文化发展史光辉的一页。江门蓬江的良溪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中转作用,从而使四邑成为我国多种传统农耕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的碰撞地,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海外华人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后珠玑巷」文化是这一碰撞节点上生成的新文化——海洋性的商业文化。

  2.华侨文化的产生、影响

  海洋孕育了生命、供养了生命,海洋文明代表着现代文明。广府文化最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与海洋文明的「对接」,这「对接」的重要媒介——华侨,将永载史册。广府人是华侨的主体,华侨文化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广府学」必研究华侨史;研究华侨史,离不开研究珠玑巷、良溪、五邑,离不开研究「珠玑巷文化」、「后珠玑巷文化」。

  分析广府文化生成、发展的内因、外因均离不开「后珠玑巷」文化的研究,「后珠玑巷」文化是构建「广府学」不可或缺的基石。

  综上,我们看到多元、儒雅、新颖的「四邑话」,是求新、开放、兼容的产物。珠玑巷移民的兼容开放、勇于拼搏、开拓创新促进了珠三角的进步与文明,翻开了广府民系的新篇章,迎来了广府文化的蜕变。「后珠玑巷」文化是移民文化主动融合「土著」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产物。「新时期广东人精神」: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与「后珠玑巷」精神一脉相承。今天岭南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移民潮,研究后珠玑巷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广东,创造新的辉煌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注释:

  〔1〕朗国华/《从蛮裔到神州》第一版/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0/P43

  〔2〕叶显恩/《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1年版/P60

  〔3〕《中国古村文化区》源于:www.uu97.com/newshtml/2007-08-09/17837616 ... 57K

  〔4〕南雄县政协文史资研究委员会,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合编

  〔5〕谭元亨/《广府寻根》第一版/广东高教出版社/广州/2003-6

  

  参考文献:

  1.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6

  2.邓钧:《台山方音字典》/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4

  3.邵慧君、甘子恩:《广东四邑方言语音特点》/《方言》/1999第2期

  4.翟时雨:《汉语方言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5.曾昭璇、曾宪伟、张永钊、曾宪珊:《珠玑巷人迁移路线研究》(第一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10

  6.  朗国华:《从蛮裔到神州》第一版/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0

  7.叶显恩:《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1年

  8.《华声报》2000年05月23日09:57

  9.《五邑华侨的磨难历史》源于:http://blog.people.com.cn/trackback.do wlog_id=1179564183523409

  (作者:郑佩瑗,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發表於 2008-5-23 22:20:4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gwongdungdaaigo 於 2008-5-22 22:15 發表 「四邑」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四邑」这一历史概念,原指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个县。作为行政区划,现已被「五邑」所取代(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江门市脱离佛山专区,升格为地级市,并增辖原属佛山专区的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五县,统称「五邑」)。

黃帝四六二三年(耶穌1925年),香港就有了「五邑工商会馆」。可見,「五邑」並不是「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的事情。

[ 本帖最後由 嶺南之南 於 2008-5-24 09:45 編輯 ]
發表於 2008-5-23 22:27:2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gwongdungdaaigo 於 2008-5-22 22:15 發表 」)「四邑话」是一个语言学概念,指粤方言的一种次方言,以「台山话」为代表,除通行于现「五邑」地区的粤方言外,珠海的斗门话、中山的古镇话皆属「四邑话」系统。

新會是四邑地區兩千多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我認爲,新會話纔是四邑話代表。

發表於 2008-5-23 22:30:5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gwongdungdaaigo 於 2008-5-22 22:15 發表 「四邑话」是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五邑文化的活化石。

一時「四邑」,一時「五邑」,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還是統一稱爲「四邑」爲宜。

發表於 2008-5-23 22:37:2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gwongdungdaaigo 於 2008-5-22 22:15 發表 (6)声调均完整保留了阴入、中入、阳入三个调,除恩平话仅七个声调外(上声无阳上,去声无阴去),其余均为八个声调(去声无阴去),调值与广州话声调大同小异(较低,阴平为:33)。

我說的恩平話有陽上也有陰去,我說的開平話有十三個聲調(去声包括阴去)。

發表於 2008-5-23 22:47:1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gwongdungdaaigo 於 2008-5-22 22:15 發表 (三)「后珠玑巷」文化是构建「广府学」不可或缺的基石

  近年来,学界呼吁建立「广府学」的呼声日高。研究「广府学」,就是「对广府民系的源流、方言、民俗、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5〕广府民系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移民族群,又是岭南移民历史最长、与「土著」融会最和谐、人口构成最多元的族群。广府民系人数多,分布区域广,经济、文化发达,广府文化长期以来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是最「土著」的文化。从文化的视角研究「广府学」,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廣府」的概念與「四邑」是平等的。應該稱「粵學」、「粵民系」更好。

發表於 2008-5-26 14:26:0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嶺南之南 於 2008-5-23 22:47 發表 「廣府」的概念與「四邑」是平等的。應該稱「粵學」、「粵民系」更好。

早期遷居海外講四邑粵語的廣府人都有「廣府」的認同。

發表於 2008-5-26 18:35:2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寳安巨人 於 2008-5-26 14:26 發表 早期遷居海外講四邑粵語的廣府人都有「廣府」的認同。

咁要分情況來睇,廣州府轄下的新會和新寧會有些少廣府認同,端州府轄下嘅開平同恩平會有端府認同。

 

但實際情況係,遷居海外的四邑人既不投靠「廣州會館」,也不投靠「端州會館」,而是自己設立一個「岡州會館」。可見,由於同語言同民俗的原因,四邑人更多的是「四邑認同」。

[ 本帖最後由 嶺南之南 於 2008-5-26 18:49 編輯 ]
發表於 2008-6-1 14:1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那是五邑大学那帮御用文人穿凿附会出来的,事实上是后珠玑巷(良溪村)所在的棠下镇并不是讲四邑话,而是讲鹤山话的。 [ 本帖最後由 粤人忧天 於 2008-6-4 12:09 編輯 ]
發表於 2008-6-1 18:36:0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粤人忧天 於 2008-6-1 14:10 發表 那是五邑大学那帮御用文人穿凿附会出来的,事实上是后珠玑巷所在的良溪村并不是讲四邑话,而是讲鹤山话的。

上表是何人所製作的?我覺得尚有待完善的地方,譬如,開平的東山赤水,應該屬於北片的;台山的北陡鎮應該不講恩平話;新會的古井鎮很接近北片。

 

 

發表於 2008-6-1 21:54:14 | 顯示全部樓層

馬崗係屬邊度話?點解圖中所示為"新興"?我有個朋友來自馬崗,但係佢話係「開平」話

佢地「馬崗」嘅「崗」好似係讀成似「姜」音。

[ 本帖最後由 殺人王 於 2008-6-1 21:56 編輯 ]
發表於 2008-6-1 22:25:5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殺人王 於 2008-6-1 21:54 發表 馬崗係屬邊度話?點解圖中所示為"新興"?我有個朋友來自馬崗,但係佢話係「開平」話佢地「馬崗」嘅「崗」好似係讀成似「姜」音。

不錯,新興話的馬崗音。

發表於 2008-6-4 12: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该图为网上转载,不知何人所作。欢迎有心人士完善之。
發表於 2008-7-22 21:11:19 | 顯示全部樓層

几十年来,都係「四邑话」、「四邑人」,冇听讲过「五邑话」,况且现在的五邑中就有一邑係使用南海音系的。而四邑话中,以台山话最出名,除了四邑地区,粤音范围的人都视为「讲台山话」。

如果以台山话为四邑话的代表,则恩平音係四邑话中音阶最具特色的一种,斗门四邑话其原来是台山和新会移居所至,而中山(古镇)的四邑话已经变调,应该係受荷塘话的影响吧?

至于有提及1925年的「五邑工商会馆」并不与现在的五邑扯上关系,人们已习惯称「四邑」,就如「台山」原来叫「新宁」一样,新宁已经冇乜人识。睇来,行政区域不变,几十年后,「五邑」会流行起来。

發表於 2008-7-22 22:18:2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小园风 於 2008-7-22 21:11 發表 几十年来,都係「四邑话」、「四邑人」,冇听讲过「五邑话」,况且现在的五邑中就有一邑係使用南海音系的。而四邑话中,以台山话最出名,除了四邑地区,粤音范围的人都视为「讲台山话」。如果以台山话为四邑话的代表,则恩平音係 ...

 

新会人好似都几反对五邑呢个词。

 

系喇!台山话就系四邑话嘅代表...

發表於 2008-7-23 15:40:43 | 顯示全部樓層

fficeffice" /> 

「四邑话」虽然是与广州话差异较大,但其与广州话非常融合。粤曲的发源地是佛山,但迷于唱粤曲的人以四邑为多,台山、开平的粤曲风气比比皆是,你到最辟的乡村里,一样可见到一些脖子鼓胀红筋的人在唱粤曲,即使唱者唱的是「半省企」腔调,却足以证明与粤调的融合;其中,慢慢出类拔萃,著名粤剧红星红线女就是一例。

「四邑话」虽然是广州话的次方言,但可称为第二粤音。现统计在国内有390万四邑人口,而华侨的四邑系人口足有一倍以上,另外,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四邑人以及其后代(懂讲四邑话)随时可见,可以说,操四邑音的人全国有之以及遍布世界。台山,是最早移民海外的地方,也是最多人移居他乡的地方,近的广州、佛山、大良、石岐、澳门、香港、莞城等地都有台山人踪迹,也因为台山话之音色特点,所以踪迹的存在。

發表於 2008-7-27 19:27:0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小园风 於 2008-7-22 21:11 發表 几十年来,都係「四邑话」、「四邑人」,冇听讲过「五邑话」,况且现在的五邑中就有一邑係使用南海音系的。而四邑话中,以台山话最出名,除了四邑地区,粤音范围的人都视为「讲台山话」。如果以台山话为四邑话的代表,则恩平音係 ...

鹤山话并不完全是南海音系。鹤山流行南海音系的只有古劳的北半部,即古劳、麦水、丽水、茶山四乡,和高明那边的西岸(管辖权属南海)一至。鹤山有大概3/5地区还是说四邑话的。而鹤山的核心地区(是经济文化核心,不是地理核心)则是说既不同于四邑话也不同于南海话的「鹤山话」的,该地区和邻近的三邑(南番顺)较为密切,所以通常成为三邑系。

發表於 2008-7-27 19:4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鹤山话不同于周边任何一种强势语言,鹤山话是古时南雄珠玑巷人语言的活化石,这是因为鹤山东部以及新会北部(今江门蓬江区)是古时南雄珠玑巷移民的落脚地。

珠玑巷南迁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陆陆续续的,现在珠三角大部分人都是珠玑巷移民的后裔。因为南迁是陆陆续续的,所以很多小规模的移民到了落脚地后其语言就被当地人同化了。只有南迁新会(鹤山是从新会分出的)这次规模最大,人最集中,加上当时新会郡北部地广人稀,所以原来的语音得以保留。

[ 本帖最後由 粤人忧天 於 2008-7-27 19:42 編輯 ]
發表於 2008-7-27 20:12:19 | 顯示全部樓層

这一次集中南迁的带头人就是被很多广东人奉为先祖的罗贵,粤语俗话「唔使问阿贵」指的就是罗贵。因为罗贵是当时公认的领头人,很多事都要由他来决定,但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理所当然的事,则不需请示于他,所以有「唔使问阿贵」一说。

罗贵带领36姓南迁的落脚点就在今新会北部和鹤山东部,其中罗贵一姓就落在当时新会的棠下都和古劳都(都是古时的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镇,但古时的镇比现在的面积要大)交界的良溪村,即今天鹤山市和江门市交界的地方,这里现在被称为「后珠玑巷」。其余各姓则分布在以良溪村为中心的棠下、古劳两都。

發表於 2008-7-27 20:29:30 | 顯示全部樓層

古劳都后来从新会析出成为鹤山县,并演化为今天的鹤山东北五镇,而棠下都在解放后变为棠下镇,并于2002年划归江门市蓬江区。

鹤山东部五镇和新会棠下镇,是四邑话和三邑话之间的一个语言岛,那里的人是当年珠玑巷的直系后人,其流行语言为当年珠玑巷的古语,是一种语言活化石,一般称为后珠玑巷话。

鹤山那边的沙坪等地,由于邻近南海,所以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受南海话的影响,加上沙坪为县城,有不少外人迁入,语音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今天的人一般称棠下、雅瑶等地的语言为下坊话,沙坪等地的语言为上坊话。下坊话和上坊话差别不大,可以直接沟通。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4 01:17 , Processed in 0.0703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