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文明的罪人
陈愚 发表于《新快报》2007年9月3日
《新快报》近日报道,广州实施城中村整体改造的第一锤,落向宋朝建村,至今生息绵延八九百年的猎德古村。猎德村为目前广州老八区保存最完整的岭南水乡,河涌两岸有数十株数人合抱的大树,沿岸分布约十座具有岭南风格的清代祠堂、家庙和家塾,村中有龙母庙、文阁庙、华光庙等等。
与恩宁路的骑楼不同,猎德村处在寸土寸金的珠江新城,其城中村的地位,与城市整体经济发展的要求,无疑会有发生矛盾的地方。广州的城中村外来人口多,治安问题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问题在于,在城市规划与改造中,如何既追求经济的发展,也尊重原住民的权利,尊重本地的特色文化。
在我们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有过无数这样的例子:城市规划者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名义,吞噬村庄,不但把农田片片变成高楼林立,把炊烟袅袅化作浓烟滚滚,把人们赖以维系其生存意义的宗庙、祠堂一并拆除,甚至把农民从世世代代安居之所驱逐出去。对传统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蹂躏,导致了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同地区经过千百年积累而形成的地方性的生活方式,逐渐被一个共同的、僵硬的所谓「现代」的模式所取代,一个生活在距离「传统」只有一百年时间的人,无论是走到北京,还是上海,或者是广州,所看到的都是同样的生存方式,同样的城市建筑,同样的生活场景。那些承载着千百年文明的重量,能够唤起生命的温情,催醒童年的记忆的村落风格、独特建筑、乡风民俗,都被弃若敝履。古老的四合院被替以随处可见的高楼,江南水乡经过专家的极力呼吁才得以躲到城郊的一角,粤韵风情正在日渐衰落。同时,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单一化,人们的情感也越来越模式化。
「现代化」不是盲目最求经济利益的代名词,「现代化」除了经济的现代化,更意味着对一个共同生存的社会中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和保护,意味着对不同生存方式的人们保持他们生存方式的权利的坚定维护。甚至可以说,以理性化为核心,以民主、自治、人权为制度理念的现代化,其题中之义,便包括了维护一种多元化的生存格局,让每一个地方的地方文化特色,都能够受到尊重,得到保存,获得生命。
任何一个城市,要在现代转型中获得生命力,其中必要的要素,就是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这里所说的文化特色,和民族主义的宣传、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喧嚣毫不相干,而是在城市建设的多元格局中,保持一定的地方文化、民俗风情,维护自己的地方建筑、地方信仰等等。在鲁迅的《拿来主义》中,连烟枪都是有必要放到博物馆去保存的。今天如果肆无忌惮地把推土机开向千年村落,百年庙宇,明天这个国家的所有城市,将越来越趋同,越来越僵硬,越来越没有文化,没有吸引力。肆意摧毁各种形式的民俗风情、特色建筑,一不小心便会成为文明的罪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即将摧毁古老的周庄,是阮仪三这样的专家,通过自己的呼号和努力,保下了周庄,江南水乡,一线水脉,方得以保存。今天,我们已经把那个地方看成江南特色的象征。在这个转型的时代,我们的背上背着沉重的传统,它既是包袱,同时也是财富。有太多的东西,一旦今天失去,便成千古绝响。如何保存文化遗产,是整个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