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934|回復: 2

[詩詞歌賦] 东官诗社的前世今生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12-15 09:36: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陈雪轩,又名仲子,笔名白屋,号半右先生。1922年2月生,广东东莞人。东官诗社会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东莞市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石龙老干部诗书画社顾问、东莞古籍整理小组成员。小学毕业后因抗战军兴而失学。

  1946年陈雪轩加入东官诗社,改革开放后,曾获「九七回归颂」二等奖、「李杜杯」佳作奖。常在《东莞文史》上发表研究文章。著有《雪轩诗抄》、《雪轩诗抄续集》、《东莞联话》等。

  东莞诗社概况

  东莞的诗人结社较早,据『崇祯』《东莞县志》卷三《学校志·前贤附古·凤凰台》载:天顺间,邑人何潜渊,夏侯恭等十五人,结社于此,后继者时有人。至今如昔。民国初年,经历470多年风雨洗礼,凤凰台早已倒塌,凤台诗社这个建筑物已不存在。此时晚清东莞进士陈伯陶,张其淦发起,由陈伯陶、张其淦、张嘉颐、罗瑞球等署名,发动莞邑缙绅在凤台诗社遗址上,恢复凤台诗社,后因时局动荡而未果。

  1935年,东莞中学的创始人徐夔飏组织凤台诗社。「年龄相若者得十二人,结为文酒之会,每月吟诗一次,迭为宾主,逐定名为凤台新社。」凤台新社成立后,继承了自明初以集结的凤台诗社的优良传统,每月一集,地点不定,互为宾主。

  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公然侵略我国,人民生活在风雨飘摇民生涂炭的社会中。耳闻目睹一桩桩国耻,诗人义愤填膺,同胞被杀,山河被踏使诗人喷薄成章:

  杨钖光的诗:

  我疆频报敌师侵,

  风雨窗间宝剑吟。

  封豕频年陵上国,

  闻鸡午夜奋雄心。

  地伤豆剖难完璧,

  天厄穷黎不雨全。

  外患内忧谁太息,

  贾生谪去寂无音。

  杨鹤宾的诗:

  四望烽烟乱未休,

  谁堪击楫誓中流。

  城孤社鼠图相扰,

  大戟长枪愿未酬。

  远戌苍皇喧战乱,

  中原崩坏痛仇仇。

  霜风洌洌逢冬日,

  绿蚁红炉且解忧。

  徐夔飏的诗:

  外夷疆土汉河山,

  谁觅桃源自掩关。

  烟雾迷人双眼倦,

  乾坤老我一身闲。

  弹琴独坐幽篁里,

  炼石难填恨海间。

  莽莽神州还多事,

  好花相列亦愁颜。

  不久,东莞也沦陷了,诗人四散逃难,凤台新社亦风流云散。

[ 本帖最後由 南汉 於 2007-12-15 10:05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7-12-15 09:43:36 | 顯示全部樓層
东官诗社的诞生

  抗战胜利后,邑中名流再组诗社。据杨宝霖老师提供的一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九月二十三日《民国报》消息:邑中名流邓寄芳、邓公达、刘品姜、崔斯浚、杨鹤宾、徐亦良、张伯克、徐直公、郑楚拔、谢兆吉、李子晃、周崇谋、卢颐年、袁鸿铭、徐学芬、王澄心等,以俗世目下,道德文章,日渐衰靡,联合发起组织东官诗社,以声气应求,研讨诗章,且发扬本县文化精神,振奋人心。

  杨宝霖老师介绍说:「东官诗社的社址就设在莞城大西路东莞县银行的二楼,例会每月两次,第一星期日及第三星期日12时。」

  租船赴莞入诗社

  深秋,随东莞市政协文教科体卫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李炳球先生到茶山。在青鹤湾的一条巷道里,一座小楼的对联「小楼听雨酣春梦,深巷闲吟觅好诗」深深地吸引了我。李炳球介绍说:「这就是东官诗社仅剩的两个会员之一——陈雪轩老师的家。」

  据陈雪轩介绍,他在茶山的老秀才钟叔敬和石龙的名医朱敬修的介绍下,于1946年加入了东官诗社,同年农历八月廿一日,为参加东官诗社的成立大会和第一次雅集,他和钟叔敬、朱敬修三人合租一艘船到莞城,这在当时成为一段佳话。

  我问陈老:「为何不坐汽车要租船?」

  陈老解释,当时虽是抗战胜利后,但国内仍不太平,北方内战炮火纷飞,东莞亦树欲静而风不止。国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时交通也十分不便,东莞至石龙虽有汽车,但一天没有几班车,为赶时间,只好租船赴莞。他还介绍,东官诗社成立暨第一次雅集是在莞城大西路的东莞县银行二楼进行,到会的大部分会员是莞城人,有邓寄芳、邓公达、崔斯浚、杨鹤宾等十几人,石龙和茶山的就他和钟叔敬、朱敬修三人,其他人的名字就不记得了。

  据杨宝霖老师介绍,东官诗社的会员中,崔斯浚、杨鹤宾两人为凤台新社的成员;社长是邓寄芳,他是1917年民选的东莞县长,他原是南社诗人(南社社长为柳亚子);邓公达是东莞县银行行长;徐直公是徐夔飏之子,时任东莞县县长。

  陈雪轩介绍,当时东官诗社100多名会员中他与何炎燊是年纪最小的,才20多岁。

  由于交通的不便,内战仍未平息,陈雪轩就只参加过这么一次雅集,往后诗社雅集的消息,他只在《国民报》或《平报》上看到。1949年内战结束,东莞解放了,但政治运动一波接一波,东官诗社雅集的消息他再也没有听到了。60年后的今天,东官诗社100多个会员中,至今只剩下陈雪轩和何炎燊2人了。他们俩现在都是耄耋之年,仍在坚持写诗的,就只有陈雪轩一人。

 樓主| 發表於 2007-12-15 09:48:39 | 顯示全部樓層
无师自通的诗人   在普通人的眼中,诗人是聪明绝顶才思敏捷的,聪明之余又有名师点拨,而陈雪轩则非也。他13岁才读小学,一年后因身体欠佳而辍学在家,在家闷得慌的他便看小说度日,《七剑十三侠》是他平生看的第一本小说。17岁那年,他于书局见到一本《四部精粹》,高兴得爱不释手,但口袋没钱,便提出以书易书的方式交易,想不到书局竟答允,但要以他所有的书作交易,他咬咬牙就换了。回家为该书的诗文所吸引,开始学写诗。   一年后(1939年)18岁的陈雪轩便在《评报》上发表诗作《读<桃花扇>后》   金瓯破碎似南朝,   烟雨秦淮恨未消。   夹岸杨花啼杜宇,   李侯知否有今朝。   扇里桃花溅血开,   毁身权贵实堪哀。   秣陵烟雨今非昔,   长板桥头长绿苔。   此后他便陆续有诗作在报刊上发表,在加入东官诗社后的1946年,发表的诗达8首之多。现摘录两首于下:   黄花岗   招魂无复杜鹃哀,   凭吊兴怀认劫灰。   三径久荒黄菊冷,   八年重睹白云开。   长存浩气流珠海,   今复雄威镇越台。   最是人民非昔比,   鹤归华表定徘徊。   面对国内战争他写下一首:   感时   国计民生病未瘥,   一波才伏又生波。   年荒水国鱼虾少,   肉臭朱门饿殍多。   君子未应成国兢,   弟兄何忍竟操戈。   银河谁挽销兵甲,   早日神州见太和。   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1980年以后,年近花甲的陈雪轩赋闲在家。此时他的诗意更浓,诗作也就更多,作品频频在《中华诗词》、《当代诗词》、《湖南诗词》、《江南诗词》、《甘肃诗词》等刊物杂志上发表。诗作入选《近百年诗抄》、《历代七绝精华》等诗选。在全国性的诗词大赛中,曾获「九七回归颂」二等奖,「李杜杯」佳作奖。著有《苔花集》和《苔花集续集》,《雪轩诗抄》及《雪轩诗抄续集》、《东莞联话》等。   素未谋面的浙江萧山著名诗人周明道看过陈雪轩的诗后如此评价:「其诗作洗尽铅华,蕴意幽深,忧而不伤,乐而不淫,有三百篇温柔敦厚之遗意,而达炉火纯青之境,非具眼不能窥其奥妙,戛戛难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3 07:53 , Processed in 0.06265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