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标话」的妇女都喜欢穿大襟衫
世代所讲的「标话」,被专家称为古粤语的「活化石」
中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蓝庆元和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几位专家,日前再次来到怀集县永固镇和诗洞镇,考察这里的乡民世代所讲的独特语言———标话。由于「标话」完全不同于广东境内的广府话(白话)、客家话、潮汕话,而被专家们称为古粤语的「活化石」。
战国时由中原迁来
据蓝庆元初步考证,讲标话的怀集汉人祖先2200多年前战国时期由中原迁来,比怀集县讲白话的汉人先祖迁来怀集要早几百年,这一人群被当地讲白话的村民称为「讲标人」。
「讲标人」的祖先当年迁到怀集诗洞、永固等地后,因与当地的百越族土著人(壮侗族的先祖)聚居一处,语言相互融合,天长日久就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标话」。
由于「讲标人」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很少跟讲白话的汉人交往,「标话」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沿用下来。「标话」既保留了古汉语的音节,又融合了壮族、侗族的部分语言,因此十分难懂。
「讲标人」多聚姓而居
怀集县大约有10万讲「标话」的人,主要集中在永固、诗洞两镇,桥头、大岗、梁村三镇也有部分村庄的人讲「标话」,相邻的封开县、阳山县和广西贺州的部分乡镇也有人讲「标话」,但人数无法统计。由于「讲标人」自古居住在汉、壮两族的交汇之地,他们沿袭了汉族和壮族的传统语言和风俗习惯。
怀集县的「讲标人」如果讲「标话」,讲白话的人有如听天书。永固镇政府一位姓梁的干部说:「一次,我用白话向一位讲"标话"的阿婆问路,一连问了十几遍,阿婆也一个劲用"标话"问:"奶文屋荡(问什么地方)?"后来是一位会讲白话的"讲标人"当翻译才解了围。我跟"讲标人"打了好几年交道,也专门学过一些"标话",但现在仍然只能听懂部分"标话"。」「讲标人」将「抹桌子」说成「坐床」,「什么东西」说成「门西」,「猪肉」说成「牛素」,「眼泪」叫做「水眼」,「早饭」则是「饭早」……
在当地,「讲标人」聚姓而居,多为单姓自然村,其中植、黄等姓氏为大姓,在有六万多人的诗洞镇,至少有一万多人姓植。
妇女喜欢穿大襟衫
「讲标人」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广东其他地区一样,只不过多了农历四月二十一的「食大王」节、稻谷成熟时的「吃新谷」节。到了这两个节日,「讲标人」(包括外嫁女)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讲标人」有不少吃的节日,但很少有人吃狗肉,他们认为狗与天狗有关,如果吃狗肉,不仅会手脚生疮,而且会影响生育,但现在年轻一代的「讲标人」却不管这些禁忌,照样吃狗肉。
除了语言与众不同,怀集县「讲标人」妇女的服饰也与本县讲白话者不同,讲「标话」地区的妇女都喜欢穿着古老的大襟衫,头上扎着红头绳。许多讲「标话」的少女外出打工都不再穿大襟衫了,她们回家探亲时穿的都是时髦服装,但回乡结婚生子后,仍会与祖辈一样穿上大襟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