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308|回復: 4

[我手寫我口] 冯永锋·自然专论(不定期转载,卢总改写)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9-26 19:02: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冯永锋,《光明日报》记者,笔名有吕洞庭、吴穷、和风、荷风、刘青杨、吴数山等,专走环保路线,被人称为“自然之友”。

 

   冯永锋.jpg

 

  从今日开始,卢总会不定期将冯永锋有关环保嘅文章改写好后转发出嚟,为环保、为地球、为自然、为广州话出多一分力。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啦!

 樓主| 發表於 2007-9-26 19:53:25 | 顯示全部樓層

令人担忧嘅第三方环境认证

  中国一啲“环评公司”表现出太多丧失气节嘅逐利行为,任甲方收买,贪蝇头小利。喺噉样嘅“市场环境”下,呢个行业会有几多骨气同实力嚟践行佢哋本应承担嘅公共责任呢?

 

 

  一个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环境,被捉住、查证之后,往往会被环保部门要求“限期整改”。限期整改完,习惯性嘅做法,系企业要申请环保部门验收。比如最近曝光嘅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嘅两家知名外企“日立建机”与“联合利华”,就噉样执行咗相关嘅程序。

  然而,最近一年嚟,公然污染中国水环境嘅企业,除咗接受环保部门嘅处罚同验收之外,突然间遭遇到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嘅“从中作梗”,企业污染环境嘅行为被统一发布到网上,向全世界公布。呢个民间环保组织成立时间唔长,但佢哋开发嘅“中国水污染地图”,喺中国却颇有威望。其实呢个“地图”嘅信息早就存在,都系全国各地环保部门正式公布嘅信息。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只不过系有心将呢啲信息全部汇总起嚟。

  为咗配合呢张“地图”嘅“发行”,中国二十几个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发起咗一个“绿色选择”倡议,倡议消费者行使“消费选择权”,唔购买高污染企业生产嘅产品。有啲人认同咗呢啲环保组织嘅理念。因此,当呢啲污染企业嘅产品喺市场上唔似过去咁畅销嘅时候,应该都会改良一下唔重视环保嘅行为;而呢啲企业嘅负责人,喺公众场合出现嘅时候,应该都会收敛一下,唔似过去咁飞扬跋扈。

  然而二十几个环保组织重希望做成一件事,就系推进有民间环保组织参与嘅“第三方环境认证”。一家企业喺表明自己“改过从善” 嘅时候,单有政府嘅验收同企业嘅声明重未够,必须有一家有足够资质嘅、从事第三方环境认证嘅机构对呢个企业嘅整改行为进行评价;同时,有一个“当地公众信任”嘅民间环保组织全程参与,现场作证。因为企业与政府出于种种原因,都未必能够将污染信息心平气和、详详细细噉公示出嚟。因此,必须有足够公信力嘅环保组织同第三方环境监测认证机构,共同推进呢项事业。

  目前,中国水污染地图上,已经收录咗近7000家企业。有几十家外资企业,可能系急于挽回面子,可能系为咗继续保持对消费者嘅“公信力”,佢哋想咗好多办法,以便快速从污染“黑名单”上撤落嚟。令人惊奇嘅系,有极少数嘅外商独资企业,居然率先引领咗“第三方环境认证”嘅潮流。喺畀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发嚟嘅“企业整改进度声明”里面,佢哋明确表示:我哋愿意畀钱邀请一家有资质嘅第三方环境认证机构对我哋进行改进实况认证;喺进行呢个认证时,欢迎一家公众信得过嘅民间环保组织全程参加。

  佢哋嘅“率先垂范”又真系将咗中国环保界一军。首先,我哋去边庶揾咁多嘅民间环保组织?米话地级以下嘅城市,单系省会以上嘅城市中,就至少有一半缺乏真正有作为嘅民间环保组织;有啲城市,甚至连民间环保组织成长嘅土壤都唔具备。而任何民间环保组织都系需要磨炼嘅,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嘅公信力,又岂能喺一两年内培养起嚟呢?

  而执行具体业务嘅“第三方环境认证机构”,喺中国亦系少之又少。最近几年嚟,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法》嘅施行,几乎所有嘅企业都要通过“环评”关。社会上几乎所有嘅“建设项目环评”,都采用第三方环境认证嘅方式。好多有先见之明或者有傍靠单位嘅“环保公司”、各省环科院之类,依靠先天赋予嘅“甲级资质”,到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大家相信“第三方”,系因为第三方代表公正、独立、执着、坚定,但中国一啲“环评公司”表现出太多丧失气节嘅逐利行为,任甲方收买,贪蝇头小利。喺噉样嘅“市场环境”下,我哋期望中国嘅环境监测认证行业进一步承担起监督企业整改嘅责任,会有几大嘅可能呢?呢个行业会有几多骨气同实力嚟践行佢哋本应承担嘅公共责任呢?因此,我不得不对中国第三方环境认证嘅未来感到担忧。

 

發表於 2007-9-27 21:30:20 | 顯示全部樓層
  有堅持係好事,孤立無援先係最可嘆嘅。
 樓主| 發表於 2007-11-7 02:01:17 | 顯示全部樓層

「二氧化碳减排」并非环保万能药方

 

  今年,由于科学家同政治家都明确承认全球气候变暖系由人类行为引发嘅;而人类大量砍伐同时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系主要原因。因此,科学家同政治家联手,大力倡导地球居民种树,以抵消「碳排放罪恶」。

  中国嘅能源主要以煤同石油为主,大量碳排放就成咗一个无可逃避嘅事实。因此,有啲环保组织发明咗「碳计算器」,令每个个体消费者好快就知道自己开车、开空调之类嘅能源消费举动会排放几多二氧化碳;然后话畀你知,你排放咗咁多二氧化碳,需要种几多棵树;跟住话畀你知,种一棵树你要使几多钱;最后再话畀你知,边啲机构可以诚实守信噉帮你种树。

  呢个美妙嘅办法同原理,一下子就被好多「毁林以造林」嘅公司利用咗。本来佢哋造嘅都系纯人工林,眼睛紧盯住嘅系几年之后可以斩呢啲树嚟造纸或者整家具,而呢种造林多数都要斩原本长势极好嘅天然林。一见到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呢个简单嘅常识喺当今如此大受欢迎,佢哋自然就好容易喺申报材料同媒体宣传中,将「碳汇」作为造林嘅成就;好自然,佢哋向上申报项目嘅时候,除咗「帮助农民致富」,又多咗一个有力嘅通关护路神;佢哋喺斩天然林种人工林嘅时候,心里面又多咗一份无罪感。

  呢个道理被更多嘅水电公司利用。虽然有研究表明,一个为咗发电而修建嘅水库所造成嘅二氧化碳排放量(因为水库本身会造成土壤中、水体中、动植物嘅碳释放),可能系同等发电量嘅火电厂嘅两到三倍,但仍旧有大量公司以水力发电系「绿色能源」为理由,大量建设小型、中型甚至系超大型嘅水电站。过去,有啲水电公司重惊啲人质疑,而家,有咗「碳汇」嘅能力,佢哋完全可以肆无忌惮嘞!

  呢个道理甚至被一啲火力发电公司利用埋。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小型火力发电厂,按照国家嘅相关淘汰进度,呢家电厂早就应该被炸毁。但系电厂负责人谂出咗一个非常符合「清洁发展机制」潮流嘅主意,佢哋宣布要建设一个垃圾发电厂。虽然垃圾焚烧嘅空气污染问题唔易解决;虽然垃圾发电需要拌入大量嘅油或者煤、天然气以「助燃」;虽然垃圾焚烧后所发嘅电量非常微小,但由于垃圾发电可以好巧妙噉打扮成「节能减排」项目,呢家火力发电厂居然一直生存咗落嚟,而且,其脱硫设施亦都唔需要上马建设嘞!

  聪明而狡猾嘅学生,会喺课堂上玩一种游戏,「将一份答卷交畀唔同专业嘅老师」,虽然不至于都可以得到高分,但至少每个都可以过关。中国而家有啲人正趁住全世界都关注紧节能减排同环境保护嘅机会,将一份显然系为咗追逐公司短期利益嘅「方案」,交畀科技部门、环保部门、国际碳排污权交易审批部门等好多可能借机带嚟「新分数」嘅机构,从中牟取利益。其中最重要嘅伎俩,就系大谈佢哋嘅行为为「二氧化碳减排」作咗几多贡献,因此需要几多补偿。当「绿色」「二氧化碳减排」过于频繁噉被某啲居心不良嘅企业所利用嘅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高鉴别能力先得!

 樓主| 發表於 2007-11-17 14:05:47 | 顯示全部樓層

边个话公众睇唔明环评报告

  唔将与公众利益相关嘅信息无条件噉提供畀公众,讲到底唔系因为怕公众唔了解,而系怕公众了解之后嘅「严厉目光」同「睿智评议」;讲到底唔系因为深知公众睇唔明,而系因为深知公众好容易睇得明。

 

 

  有啲政府机关唔愿意将涉及公众利益嘅信息「令公众愉快噉接收到」,理由都系一个:「呢个系国家机密」。近来呢个讲法饱经批评,企唔住脚嘞,于是就改咗一下,以「公众理解唔到专业术语」为由,嫌麻烦,怕费事,结果仍旧系将信息密封喺柜桶里面,高束于文件架上。

 

  2003年起,「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首先要求嘅系达到某种规模嘅「建设项目」,都要经过有资质嘅公司进行一次「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法要求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对「利益相关方」进行足够深入嘅调查,尤其要注重「公众参与」。环评公司、负责审议环评报告嘅环保部门,虽然可以对公众意见「予以采纳」,或者觉得其语涉荒唐而「不予以采纳」,但将建设项目嘅目的同利益向公众摊开,等公众嚟评议,由公众嚟审查,始终都系必须过嘅急滩同关隘。

 

  唔知点解,几乎所有嘅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最后都会顺利通过。建设项目嘅业主单位都会顺利盖上环保部门嘅审批过关章。亦唔知点解,呢啲环境影响报告都唔可以完全向公众公开,喺编「环境影响报告」嘅时候,参加评价嘅「公众」,有时候系「随机抽取」,有时候甚至系子虚乌有,佢哋对建设项目嘅真正影响好难话完全知情。

 

  为此,将环境报告向公众摊开,等所有嘅关注者都可以攞去用挑剔嘅眼光审阅一次,可能系建设项目单位最唔愿意经受嘅,亦系环评报告嘅编制公司唔愿意承受嘅,更加系批准建设嘅有关部门唔愿意领受嘅。于是,将环境影响报告封存到保险柜里面,尽量唔畀更多嘅人有机会见到,系几方面不约而同嘅策略。

 

  公众有时候就被蒙蔽住嘞,以为要见到一份报告,攞住法律赋予嘅神圣权利重唔够,攞住某啲领导人嘅批示重唔够,担住「利益相关者」嘅名份重唔够,重需要到某个专业大学去进修,通过专业术语考试,攞到相应嘅「信息阅读资质」,先有权索要到一份建喺屋企门口嘅建设项目嘅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面上睇,环评报告就放喺公众面前,任何人只要向上一迈步一伸手一出力,就可以攞到。然而,当佢哋向前冲嘅时候先发现,面前有一道坚硬厚重嘅玻璃钢墙。呢道墙嘅力量来源,就系「公众睇唔明环评报告」。显然,噉系低估咗公众嘅学习能力同领会能力。

 

  唔将与公众利益相关嘅信息无条件噉提供畀公众,讲到底唔系因为怕公众唔了解,而系怕公众了解之后嘅「严厉目光」同「睿智评议」,讲到底唔系因为深知公众睇唔明,而系因为深知公众好容易睇得明。表面上怕「耽误咗经济发展」,其实系怕耽误咗个人嘅「业绩成长」;表面上睇系怕麻烦公众,其实骨子里面系睇唔起公众。

 

  有好多建设项目系经唔起评议同追查嘅,公众固然有可能对损害到自身利益嘅项目进行「维权之争」,但作为一种社会进步嘅必然过程,我哋必须有能力消化呢种进步过程中嘅种种痛苦。

 

  政府嘅所有行为都要为公共利益(包括公众利益同生态利益)负责。有啲代价就系要由「开发商」付出嘅——而呢啲代价最终都会转移到社会上。政府为佢哋遮掩,等如系协同作恶。一啲开发商认为只要「先斩后奏」,就可以「先兵后礼」,就足以将公众压服同招安,就足以将生态抚慰,等生态步步退等,置公众利益同生态利益于不顾。而政府此时,如果唔及早同公众企喺一边,噉,政府嘅公信力,就只会持续衰减落去;政府帮助进行「信息屏蔽」之后要收拾嘅残局,比早啲将信息坦然公开所要面对嘅初期混乱,要左支右绌得多。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4 16:36 , Processed in 0.06682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