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公仔是“摆七娘”的重头戏。以良潘公祠的“七娘”,无论是风姿绰约、古典优雅的古代四大美人,还是潇洒飘逸、形神兼备的八仙,抑或在鹊桥上深情偎依的牛郎织女,无不惟妙惟肖,别出心裁。
在祠堂里,我们见到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婆婆,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她的头发。她,就是这些七夕公仔的设计者和制作者之一:陈宝好。此刻,她正戴着一副眼镜,坐在凳子上摆弄着一个公仔,专致而耐心地为它“量体裁衣”,旁边的桌上,放着针线、剪刀等工具。
陈婆婆今年已经70多岁,17岁时从肇庆嫁到珠村。8年前,正是在她和其他三个乞巧婆婆的带领下,恢复珠村“摆七娘”的习俗。因此,她又被称为珠村乞巧“四大元老”之一。
“当时我们在一起聊天,都说到儿女长大了,没什么其他东西可做了,不如像以前一样,摆个七娘玩一下。后来每年都做,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陈婆婆和蔼而慈祥,笑呵呵地对我们说。
陈婆婆说,她做七夕公仔,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希望摆出的这些公仔,可以让年轻人多了解些过去的英雄故事,虽然他们可能不太喜欢,但这毕竟是流传下来的东西。
为了做这些七夕公仔,陈婆婆费尽了心思。几个月前,她们就到一德路、高第街等地方去买珠片、布等材料。买回来后,根据所想到主题和公仔本身的样子,悉心进行设计。有的公仔发型不合适,她就得给它“剃光头”,然后拿黑毛线编成辫子,重新粘上去,最后给它们戴上珠花、小发簪等头饰。“做这些公仔,我真的是日想夜想。乞巧工艺品年年新,我今年做的公仔跟去年的不会重复。”陈婆婆说。
陈婆婆从所住的地方,步行到祠堂要十多分钟。然而,离七夕越来越近了,为了抓紧时间,她早上7时多来到这里后,中午就在这里吃腐乳青菜送饭,直到下午6时才离开。天气炎热,猛烈的太阳从天井照进祠堂,为了凉快,陈婆婆就光着脚,在祠堂里走来走去,忙活一天。
这么辛苦,不觉得累么?陈婆婆却乐在其中:“我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跟伯娘过乞巧节了。当然,那时要做的东西比现在简单得多。而且,那时过乞巧节,一般是未嫁的‘妹仔’做工艺品,老人家只在旁边指点一下。现在‘后生女’都比较忙了,我们这些老人家就只好多做一些了。”她依然微笑着,露出孩子般纯真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