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838|回復: 13

[轉貼]宋詞與流行歌詞(1)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2-15 22:54: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輯文字,最先是在《成報》的「歌與樂」專欄發表的。其後,每次開填詞班,都會當成參考資料複印給學員。再後來,在編寫《香港詞人詞話》時,則將之略事改寫收進該書裡。最近,我打算重整填詞班的教程,這輯文字不打算複印給學生了,改為放到這博客裡,學員能上網的話,就往這裡找來看好了。

  偶讀宋詞,不免思索這樣的問題:宋詞雖古,於今流行曲人來說,到底還有沒有學習的價值,又或者換個說法,宋詞中還有沒有甚麼有益的養份,可以滋潤當今的流行歌詞?

  又或者,有人又會問,為甚麼光提宋詞,中國古典文學中,最早的詩經,接着的楚辭、樂府、唐代詩歌,以至後來的元曲,其中是否也會有不少將有益於當今流行歌詞創作的範例與經驗呢?

  這問題亦蠻有意思,事實上,論表現形式,當今的流行歌詞,除了跟宋詞相仿,還跟樂府詩與元曲相類。不過,文人好雅(其實現在的樂迷亦一樣好雅,對稍通俗的歌詞都覺俗不可耐)。歷代對宋詞的創作研究,遠遠多於樂府詩與元曲。在這樣的情形下,拿宋詞來和現代的流行歌詞相觀摩、切磋,委實是很方便的,資料比較充足嘛!

  說到宋詞,當中實在也分很多流派,被歸入市井、民間一類的有敦煌曲子詞、柳永等,給列入為文人本色的流派,則又分豪放與婉約兩大陣營,豪放派以蘇東坡、辛棄疾以及清代的陳維崧為代表人物,婉約派則以周邦彥、吳文英、王沂孫為翹楚,至於李後主,以至後來清代的納蘭性德,則允為另類。

  看看今天的流行曲詞人,從早一輩的黃霑、鄭國江、盧國沾到現役的林夕、林振強、向雪懷、潘源良、周禮茂、陳少琪、簡寧、小美、張美賢、梁芷珊等等,都是婉約詞多,豪放詞少;代歌者傾訴者多,為自己傾訴者少。這自然是商業上的需要:唱片公司生產一首歌曲,目的主要在求得大多數人共鳴,而不是讓詞人吐露自己的心聲。

  於是,以上列舉的眾多古代詞人,只有柳永一位堪與時下的流行曲填詞人比況,都是代別人傾訴者多。

 樓主| 發表於 2007-2-15 22:56:47 | 顯示全部樓層

鈎勒之法──宋詞與流行歌詞(2)

  前文說,現今流行曲寫詞人的情況可與宋代的柳永相比。不過,在宋詞中,人們研究周邦彥的筆法最多,甚至有清代的文人(周濟)提倡:「問途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認為「清真(即周邦彥)集大成者也」。

  周邦彥的筆法勝在哪裡,為甚麼這麼多古代文人研究、仿學?我們不妨來一起研究研究。只是,古人的用語未易為今人明白,卻是需要先解釋解釋。

  事實上,古人研究周邦彥作品,提出了許多技法名詞,諸如鈎勒、頓挫、逆筆、逆挽、逆入、逆叙、暗轉等等,對現今的讀者來說,都未必能夠一目便了然。

  就連學者的解釋,亦人言人殊。以為鈎勒例:

  葉嘉瑩認為:「鈎勒不是展開,而是在原來的地方盤旋重覆」,而古人指周邦彥詞「愈鈎勒愈渾厚」,葉氏則解釋是「重覆地說,說了之後你並不覺得他重覆和瑣碎,反覺完整。」

  若鈎勒之意真是如此,筆者倒想起黃霑,他不少詞作就是重重覆覆地說,只是黃霑這類作品,有不少是讓筆者覺得重覆和瑣碎,那就是鈎勒得不成功罷!

  另一大陸學者則指出,是鈎勒一國畫術語,古人形容周邦彥善鈎勒,是指「周邦彥為了追求情景生動逼真而採用了一種細緻深入的描繪筆法,一筆不苟地描畫」、「就描寫的個體或局部而論,是細巧精製的;同時又不忘了整體性和局部性,就他每一首好詞整個的畫面和意象來看,又是完整、系統而協調的。」

  這種解釋,卻是把鈎勒當成是一種創作風格多於一種技巧、筆法。不過,筆者卻認同另一種解釋,下一篇再說。

 樓主| 發表於 2007-2-15 22:58:31 | 顯示全部樓層

現代的鈎勒──宋詞與流行歌詞(3)

  筆者頗認同錢鴻瑛對鈎勒一詞的解釋:

  「所謂鈎勒,原是中國畫法技法名,一般指用線條鈎描物象輪廓。鈎勒後,大都填上色彩。借用來填詞,鈎勒之筆在於加強結構,貫通脈絡使詞意於綿密中見顯豁以突出形象。」

  「具體的手法主要是用帶有關鍵性的語句,把詞中分散的、個別的意象,給以鈎聯綰合使之完美、突出、鮮明。或用總冒(闊銀幕、廣角鏡、點題)、或用轉折、或用鎖合等均無不可。」

  這種鈎勒之法,絕對不是宋詞或古人的專用。在當今的流行歌詞,仍是經常在運用,只不過大家都只管用,不知道此法由來已久,還有個鈎勒的名堂。

  現今流行歌詞創作,極注意「關鍵性的語句」,主要是用以點題,使作品意念鮮明,而為了讓人容易記得該作品,這「關鍵性的語句」最好能同時兼作歌曲名字。

  你知道我在等你嗎、是不是這樣的夜晚你才會這樣想起我、容易受傷的女人等便是精彩的鈎勒之筆而又兼作歌名。

  然而,如何寫出精彩的「關鍵性的語句」,那卻是最考功力的。初學寫歌詞的人可以有清晰的意圖去寫一首怎樣題材的作品,但就是欠缺鈎勒的工夫,作品因而未能得到鮮明、突出的效果。

  許多寫作手法都可以教,獨是鈎勒之法,卻只能說就是「關鍵性的語句」的成功運用,但實際怎樣去鈎勒,倒是難以說清楚或具體地予以指導。原因是鈎勒涉及各種寫作手法的靈活綜合運用,沒有成法。正如廣告宣傳語句的創作,也是需要綜合靈活運用各種寫作手法,要教,就只能教各種的基本寫作手法,然後有賴作者自己的匠心了。

 樓主| 發表於 2007-2-15 23: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逆」字訣──宋詞與流行歌詞(4)

  周邦彥創作宋詞的技巧,人們談及的至少還有頓挫、逆筆、逆挽、逆入、逆叙、暗轉等。這些技巧名稱,六個有四個涉及一個逆字,究竟具體上是些甚麼手法呢?為甚麼周邦彥的詞如此愛用逆字訣?

  據錢鴻瑛《周邦彥研究》指出:

  「慢詞由於曲緩調長,容易產生繁冗拖沓。為克服平滑無力,猶如書法,最好用逆筆以見功力,這樣,無論橫行竪走,其筋骨氣力可於逆鋒顯出。清真擅長書法,很可能受書法藝術講究一波三折、回環往復的啟發,有意運用於詞法上,使其具有錯綜變化之美。」

  原來,逆筆乃從書法借來的句詞。的確,用毛筆寫中文字,逆筆是把字寫美的基本要素,筆鋒要向下走時必先在開始時向上逆鋒才轉向下,向右則先逆鋒向左,每一筆畫收筆時也多是逆轉筆鋒的。

  以詞法而言,逆筆其實是總稱,它包括逆叙、逆入、逆挽。

  所謂逆叙,用今天的語詞來說,就是「倒敘」,即打亂敘述的正常時序,讀者看的時候往往不知這是「倒敘」,以為是「順敘」,常要讀至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倒敘」。「倒敘」可以在「順敘」之前,也可以和「順敘」交叠進行。更複雜的是「逆而又逆」:即倒敘裡又有倒敘。譬如,讀者順着詞來看,漸漸發現作者起先是倒敘事件A,接着卻在倒敘事件B,這當中,事件A和B可以是順序發生的,但也可以是事件B發生的時間比A還要早的。

  逆入,是追述往昔,乃是立足於今天,從今天着眼的,一開始便讓讀者知道這是追憶,這和「逆敘」是不同的,正如上一段所說,「逆敘」是實寫過去,到後來才讓讀者知道那段文字描寫的是已過去的事情。

  逆挽,用今天的語詞來說就是「前後呼應」,與作品開始部份的描寫遙遙相挽合。

 樓主| 發表於 2007-2-15 23:01:54 | 顯示全部樓層

「逆筆」舉隅──宋詞與流行歌詞(5)

  朝雲漠漠散輕絲 樓閣淡春姿
  柳泣花啼 九街泥重 門外飛燕遲
  而今麗日明金屋 春色在桃枝
  不似當時 小橋冲雨 幽恨兩人知

  這是周邦彥寫的一首《少年游》,大意是說:

  「一對情人在相愛之初,恰逢一個雲低雨密的日子,他們藏身於一個逼仄的小小閣樓之上,放眼望去,樓前柳花都浸在瀟瀟春雨之中,如美人含淚抽泣的樣子。燕子也因濕了羽毛而飛得很吃力,好像回不了巢。在這種情景下,還不能保往他們的幽會,有甚麼事情逼着二人分離,不得不冒着春雨,踏着九街泥濘,在小橋上執手依依而別。現在呢,二人已可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且正逢春光明媚日子,應該十分滿足,快樂了罷?卻又不然,回想起來,此刻平淡無奇的安樂狀況,倒反而不像從前偷偷戀愛的滋味那樣迷人。」

  這首宋詞,依其大概,改寫成當代的流行歌詞,恐怕亦不會減低其動人程度,足見其超越時代局限,甚是雋永。

  這短短的一闋《少年游》,也是運用逆筆的範例。首兩行都是實寫過去幽會的情況,卻不交代是已過去的(中文沒有時態限制的優點在此盡見),至第三行,綴以「而今」,我們才知首兩行是「逆筆」,而最後一行,既是「逆挽」,也是「鈎勒」,既呼應補充首兩行的倒敘,也是點題之處。

  在篇幅更長的詞調中,周邦彥使用「逆筆」就更頻繁了。

  回看當代的流行歌詞,當中不少亦是篇幅頗長而題材又有很強的故事性的,寫這種作品,大可考慮一下用「逆筆」。

 樓主| 發表於 2007-2-15 23:03:00 | 顯示全部樓層

跳接──宋詞與流行歌詞(6)

  古人論周邦彥的詞,還說到「暗轉」這種技巧。所謂「暗轉」,就是突轉陡接,沒有過度與交代,即不透露時空已經轉換了。

  這裡就舉一首周邦彥詞作為具體示例:

  日射欹紅蠟蒂香 風乾微汗粉襟涼 碧紗對掩簟紋光
  自剪柳枝明畫閣 戲拋蓮菂種橫塘 長亭無事好思量

  這首《浣溪沙》,上闋三句寫女子在閨房中的靜態情景,下闋首二句寫她在閨房外嬉戲。讀至此似覺是描寫現在。然而,最後一句「長亭無事可思量」,字面上驟看與上面五句全無聯繫,實際上是詞人用了暗轉的手法,我們仔細從意象上聯想,才領悟到,前五句所寫的女子的種種情態,全是她在長亭中的回憶,也就是她在羈旅途上,百無聊賴中的回想閨中生活的閑適,不言旅途之苦而困苦之情盡顯。

  對於這種「暗轉」手法,清代《蕙風詞話》曾云:「作詞須知『暗』字訣,凡暗轉、暗接、暗提、暗頓,必須有大氣真力斡運其間,非時流小惠之筆能勝任也。」

  以筆者自己的理解,「暗轉」或可理解為「跳接」。上佳的跳接須得力於上佳的章法佈局,省去許多囉唆筆墨卻反使題旨突顯,下乘的跳接只是弄巧反拙,教人如墮五里霧中,弄不清詞意。

  粵語流行歌詞由於難填,「跳接」的使用可謂司空見慣,只是,令人拍案叫絕的「跳接」卻不多見。事實上,在粵語流行歌詞上所見到的「跳接」,往往是句與句之間的跳接,而不是有意識地從整首作品的佈局出發,在章法上跳接。大抵是因為這種章法上的跳接,不但難度大,讀者亦須特別用心體會才會明白其中奧妙,流行歌詞作為一種大眾娛樂文化,當然不宜使用這類不易索解的創作手法。但業餘填詞愛好者卻不妨學學運用。

 樓主| 發表於 2007-2-15 23:03:59 | 顯示全部樓層

合時地成境界──宋詞與流行歌詞(7)

  關於周邦彥的寫詞手法,筆者早前購得一冊齊魯書社出版的《喬大壯手批周邦彥片玉集》,書後有喬氏的學生黃墨谷的「後記」,解釋「手批」之語甚詳,其中一些論點,相信亦可給當今的創作人一點啟迪。

  「後記」中有云:「大壯先生詞的『境界』說與靜安先生不同,他明確提出合時地遂成『境界』的詞論。」

  黃墨谷解釋云:「詞的『境界』是依賴變換轉折的章法結構委婉曲折體現出來,其中充滿着詞人內心的一連串情緒波動。『境界』的內涵包舉着豐富的詞人的感受力和想像力,有對現實遭際的感受,有對往事的追慕,也有對未來的渴求等等激情。」

  只要我們多讀幾首周邦彥的詞作,也可以發現,周詞在一首作品中很少把構思局限在一個時空之內,總是傾向於以多空間、多時間的交織的,把昨天、今天、來日、所在之地、曾在之地、將到之地、想到之地、所見之人物、曾見之人物、將見之人物、想見之人物層層交錯組織,融成一杯感情苦酒。

  大抵到理亦是尋常理,上面所說的,也許有些讀者會道:「就是如此簡單?」

  殊不知現今有些歌詞作者,寫今天就只着眼於今天,並不懂得今昔對比,也不會遙寄將來以帶出感情上的希冀。於是所寫出來的作品,總是欠缺感染力。

  當然也有的時候是刻意要凝結時空,寫昨天就只寫昨天,以此作為自我挑戰,不過,即使時空不變化,感情也是必須變化的,讓人感到搏動的、掙扎著的,那才可能感人。

  事實上,即使是寫實作品,也往往注重時地的變化對比,如清人絕句云:「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就是好例子。

 樓主| 發表於 2007-2-15 23: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橫向鋪敘──宋詞與流行歌詞(8)

  前文說過,眾多古代詞人,只有柳永一位堪與時下的流行曲填詞人比況,都是代別人傾訴者多。而這,也是古人鄙夷柳永的原因之一,認為他寫的詞太市井太平直。其實這未免是一種偏見,事實上,柳永寫的好些直撼人心的詞句,恐怕是那些風花雪月的詞人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來的。如:

????? 空有相憐意,未有相憐計。

????? 把人看待,長似初相識。

????? 繫我一生心,負我千行淚。

????? 更別有繫人心處。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像這些直言心聲,不寫景不詠物不用代字,明白如話,即使今天的流行情歌歌詞,也未必能寫出這些深情句語。

  柳永的詞作,在章法上雖比不上周邦彥的變化多端,但仍是頗有法度的,值得我們去學習,汲取其中的經驗。當代學者曾大興在其所著的《柳永和他的詞》,在這方面論述頗詳,筆者試撮述一些要點供讀者參考。

  柳永詞擅鋪敘,其中又分橫向鋪敘、縱向鋪敘、逆向鋪敘與交叉鋪敘。前二者較簡單,後二者較複雜。事實上,之前幾篇介紹周詞的逆筆、暗轉等手法,就是逆向鋪敘與交叉鋪敘的更具體方法。

  不過,橫向鋪敘、縱向鋪敘雖較簡單,也可說是基本的,但溫故可以知新,即使是重溫一些很簡單的創作知識和技法,有時也可帶給我們新的悟境。

 樓主| 發表於 2007-2-15 23:07:32 | 顯示全部樓層

鋪排之道──宋詞與流行歌詞(9)

  前文說到的所謂「橫向鋪敘」,即通過空間位置的轉換和組織,對外觀圖象和抒情的內觀心靈作橫向的展示與披露。這種「橫向鋪敘」,源頭可上溯至漢代的賦,為了面面俱到描寫事物的各個方面以及各個方面的事物,動輒就東南西北、前後左右、遠近陰陽、內外上下、或草木苑囿、山水土石、樓台館閣、田獵車騎、飲食音樂、美女珍禽……分門別類的鋪排描繪。

  柳永有一首著名的《望海潮》,就是運用這種橫向鋪敘的範例:

?????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 雲樹繞堤沙,怒濤捲霜雪,天塹無涯。
?????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這詞描寫的是北宋時期的杭州,共分八個層次。頭三句是總寫,亦如鳥瞰,概括杭州的優越地勢、社會條件,也勾勒出一點歷史感。接下來便緊接這頭三句來個分寫,第二層寫「都會」,第三層寫「形勝」,第四層寫「繁華」,到後半段則專寫西湖之美與官民之樂,即第五層寫西湖之山水花卉,第六層寫湖上市民之樂,第七層寫湖畔官員之樂,最後一層總括全篇,以頌美作結。

  以這種章法來寫風土人情,都市面貌,不但層次井然,也有步移景換之妙。不過,當今的流行曲倒已很少以遊歷作題材,此法似亦沒甚麼可用之處。當然,擅於靈活運用者實在也可把這方法用於寫別的題材的詞作去。

  至於「縱向鋪敘」,則是按發生時間的先後作為描寫次序,讀者若是對前文介紹的「逆筆」有所領會,則這種「縱向鋪敘」就更不是問題,而新的問題是,甚麼時候該用甚麼章法。

 樓主| 發表於 2007-2-15 23: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隨物賦形──宋詞與流行歌詞(10)

  之前多篇文字,細談了宋代詞人周邦彥、柳永寫詞的章法,用意實在是希望能讓有志於寫歌詞的讀者,從中得到啟發。即使無志於此的,相信亦會發現,原來一首詞,單是章法上,可賞之處也不少。

  不過,章法這事情,筆者總覺得,初學者自應多注意多講究,但一旦寫到有一定的水平、功力,也就不必再這樣斤斤於章法,往往下筆的一剎已胸有成竹,該用逆筆還是順筆,該是縱向鋪敘還是橫向鋪敘,早有打算。就如古人說的「隨物賦形」,「行於不能不行,止於不能不止」。用香港人的口語呢,則是「揸起支筆就好自然知道點去」。

  事實上,如前文所說,在章法上能引起歷代文人研究又研究的詞人,僅有周邦彥一位。但為甚麼別的大詞人如蘇東坡、辛棄疾或李後主等,歷代文人卻很少提及他們的章法,這不等於他們的詞作沒有章法,而是他們信筆寫來,章法自然形成,雖然好像並不曲折,卻因情感橫溢奔迸,寫下的詞自自然然有一股震撼力。因此,這些大詞人的作品,除非章法特別奇峭,不然,都很少有人專注之研究之的。譬如辛棄疾,他的《賀新郎.別茂喜十二弟》,那大開大闔、跳躍動盪的章法,就深為歷代文人所激賞,但他的別的作品,就很少有人會專從章法上去品評。

  回過頭來要跟初學寫歌詞的朋友說說,學習章法,除了可在古人的詞裡取經外,其實也可從當今的流行歌詞中汲取經驗,而後者畢竟更「真實」些,實用些。只是,當代的填詞人,卻又沒有那一位像周邦彥那樣,可以單在章法一項就深為人稱道的。所以,我們只能夠就一些自己欣賞、有感覺的流行歌詞,在章法上進行一番分析研究,汲取其中有用的作法。如此持之有恆,章法必大有進境。

發表於 2007-2-16 23:4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谢谢楼主!长见识了。
發表於 2007-3-22 11:52:22 | 顯示全部樓層
甚么来的, 看看 !
發表於 2007-3-30 08:15:46 | 顯示全部樓層
再一次向楼主致谢!
發表於 2007-3-30 08:34:45 | 顯示全部樓層
这是流行歌曲创作的参考,可是理论化很强,且没有流行曲的事例,倒有美中不足之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2 05:37 , Processed in 0.07777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