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舉報
kathy在2006-8-5 16:34:11說道:[br]highyun兄的詞寫得好~表達到你深沉強烈的感情 重令小妹學到嘢添~這首詞用了很多典故,既是追懷古人古事,又道出今人今事,使歷史與現實密切結合,寫景抒情,令詞的內涵變得豐富。 你的詞我原先有點不明白,因為小妹的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所以上網查考了... 沙面:沙面一直是廣州人的驕傲﹐更是廣州荔灣區的一顆掌上明珠。它身在鬧市﹐和廣州的陸地隔一衣帶水﹐出落成自成仙境的小島﹐成了一隅靜地。難怪慣享清靜的西洋人一眼便瞄中了它﹐東一塊西一塊地把它劃成了各國的「租借地」﹐也因此令各國風情的建築薈萃一島。我們小時候﹐島上設有許多國家的領事館﹐還有各國海員在那兒狂歡撒野的海員俱樂部。許多金髮碧眼的西洋人進出小島﹐其中有一些「蘇聯人」﹐現在我們知道那是「白俄」﹐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如我們的地富反壞右﹐當中有說不完的故事。 轉貼自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002-6-4/tk-20533.htm 巷陌:即街道 highyun兄歌詞係唔係受咗辛棄疾嘅詞<<永遇樂>>中-尋常巷陌嘅啟發呢? 絲綢路: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 廣州地處珠江三角洲北緣,面向南海,河網交錯,既是河港,又是海港。自秦漢時代,廣州便已是中國南方重要的海上通商貿易港市。兩晉南北朝時期,開通了經海南島東部、西沙群島北礁,直達東南亞的航線;另有通向西亞和地中海沿岸的西部航線,從各國來廣州經商、傳道者接踵而至,出現了"舟舶繼路,商使交屬"的繁盛局面。其間印度僧人達摩遠渡重洋來到廣州,在今西關登陸,並就地建起西來奄(今華林寺)。 唐宋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貿易的鼎盛時,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港市,是世界著名的東方大港。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政府首次在廣州設立市舶使,處理商船的停泊供應以及商品貿易和人員管理。對外貿易的興盛,促進了廣州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是宋代中國三大造船中心之一,當時的"廣舶"容數百人以至一千多人,堅固巨大,能抗御風浪,遠涉重洋。廣州的繁榮,吸引了許多外國人來定居,唐政府為便於管理,專門指定廣州城西南濠岸蕃舶碼頭區作為外國人的居住區,稱為「蕃坊」,並設「蕃長」掌管坊內的具體事宜。南宋時,政治中心轉移到臨安(今杭州),福建泉州港的地位超過了廣州,但廣州仍是全國最大的港口之一。明代曾實行嚴厲的海禁,但廣州仍設市舶提舉司,在海禁期間成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貿易口岸。清朝鴉片戰爭後,廣州成為五個被迫對外進行貿易的口岸之一。近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廣州不但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更是海陸空交通樞紐、工商重鎮、金融中心和科技發展基地。 張騫通西域上絲路開通的歷史標誌,這條橫貫歐亞的古絲路,增進了東方與西方的相互瞭解和聯繫。隋唐時代,陸上絲路發展到了鼎盛期,商旅、使團、僧侶在絲路上往來不絕,熱鬧非凡。到公元10世紀之後,陸上絲路的作用逐漸衰減,其地位被海上絲路所取替,開展另一番經貿、文化交流新氣象。 唐代,中國的海上交通進入一個新紀元,那時候開始有遠洋船舶定期航行,中國沿海幾個最大港口,如交州、廣州、泉州、明州,均跟西洋(東南亞、印度)大規模通航。諸港口中,又以廣州為集散地,前往西洋的商船,先由中國其他各小港口集中廣州,作最後一次糧食補充,然後出發;由西洋到中國的商船,也先到廣州,再北上其他港口。當時海上絲路航線已從波斯灣延伸到東非,可到達越南、馬來西、巴基斯坦、印尼、斯里蘭卡、印度、伊拉克及阿拉伯半島、東非和紅海沿岸。到了宋代,航海技術有突破性發展,羅盤被應用作導航,有助船員在茫茫大海之中辨清方向,加強了海運的安全和可靠性。此外,船舶裝備並有轉軸、避水艇、桅、舵、錨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設備。商貿貨品方面,出口以瓷器和絲綢為主,還有金、銀鍚、漆器等,進口的舶貨以香料居首,其次有珍珠、瑪瑙、玳瑁等,多為富戶豪門需求的奢侈品。 中國海上交通在元朝依然蓬勃興盛,但到了明朝,明太祖禁止出入口貿易,遂使海上交通停頓,嚴重打擊航海事業的發展。閉關持續了三十年之久,直至太子朱棣繼位才重新鼓勵中外交往,他更派遣鄭和率領龐大的遠洋船隊,前後七次出使印度洋,令海上絲路的發展臻達頂峰。 轉貼自http://www.the-silk-road.com/journal9.shtml
“心仍在留戀舊沙面西關巷陌 尋常人家尋常事南海古城 絲綢之國絲綢路何堪感慨話當年”
勁中意呢段,好有Feel!!(學吓啲潮人講嘢)
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後跳轉到最後一頁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4-8 16:14 , Processed in 0.0674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