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63|回復: 0

【女子無才便是德】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0-29 14:3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名言之緣起,按香港學者劉詠聰教授之研究,應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語。主要皆認為是明人陳繼儒(眉公)之語: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陳眉公雲: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教授指出,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嚴格的來說,並不是陳繼儒自己說的,而是被陳氏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一書中。所以應是陳氏引錄長者輩所言。

教授進一步指出,這句話雖在晚明才誕生,但早已根植。傳統的才德觀正是它的土壤。德重於才本來就是中國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國人對於男性總是主張要以為本,寧舍而有,故謂男子有德便是才。至於女性,中國人向來就不重視她們的才學,反而重視她們的婦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而這所謂,廣義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於以往中國女性生活圈子較窄,沒有比詩詞歌賦更能顯示她們的,故此很多時候是狹義地指文才

所以, 劉 教授認為,與其單單用現代的眼光,將女子無才便是德一說看成是對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殺,不如從文化意義和社會背景去研究。只是,到了清代以來,由於女性識字能文者較從前為眾,就開始有對女性問題的討論了。此亦是近代中國女性爭取權利之前奏。

參考資料:臺灣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駱芬美副教授《印象女性歷史》



摘自文淵閣--中國古代性文化,僅作參考: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體現了男權社會對女子的歧視和壓迫,在古代婦

女生活中曾產生很大影響,和性文化也有一定的關係。


據本世紀2前,晉代婦女之風雅,唐代婦女之能詩,都不為當時社會所禁止,

所以連這句話的意思都沒有。在宋代,司馬光曾說: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詩,執

俗樂,殊非所宜也,微開女子無才便是德之意,但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到,當

時的人們還是教女子學歌詩的。從漢到宋的女訓書中也都沒有這句話,只是明末的

呂坤曾說:今人養女多不教讀書認字,蓋亦防微杜漸之意,然女子貞淫,卻不在

此。果教以正道,令知道理,如《孝經》、《列女傳》、《女訓》、《女誡》之類,

不可不熟讀講明,使他心上開朗,亦閫教之不可少也。這段話是反對當時有些人

不教女子讀書認字而說的,可見當時社會上已有這種風氣。而在《溫氏母訓》中就

有這樣的話了:婦女只許粗識柴米魚肉數百字,多識字無益而有損也。到了清

初,就有人明確地對女子無才便是德提出不同的看法,如王相母親的《女範捷

錄》中就說:男子有才便是德,斯言猶可;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誠非,蓋不知

才德之經與邪正之辨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3 15:10 , Processed in 0.0769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