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644|回復: 14

[趣事趣物] 强悍的Hergestellt in Deutschland无需解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8-12 15:06: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强悍的Hergestellt in Deutschland无需解释。。。

http://hi.baidu.com/thefirstlesson/blog/item/3c74a7157efb455cf3de32e6.html
發表於 2010-8-12 16:1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點解睇落噉似開平碉樓?
發表於 2010-8-12 22:11:27 | 顯示全部樓層
下一代嘅 戰爭堡壘, 其 頂樓 機槍\槍炮, 可能會Automated , 免人手操作, 有效控制方圓 XX km 嘅空域 而炮彈可來源於 N-1層 機器生產,

再下一代嘅戰爭堡壘 嘅兵器, 應該會輪到 "電磁炮\雷射子彈"掛,


未命名.JPG
發表於 2010-8-12 22: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開平碉樓 相較 主帖 之下, 睇怕 相當於 "農耕時代",
發表於 2010-8-13 00:38:47 | 顯示全部樓層
日爾曼文化,無械可擊!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

Sieg Heil!
 樓主| 發表於 2010-8-15 00:16:37 | 顯示全部樓層
德国坦克在东线战场无法深入俄国腹地,根本原因在于德国佬的坦克做工过于精细,无法快速大批生产。
而俄国坦克(T-34)做工非常粗糙,却得以快速大批生产,又装备了85mm口径的「傻大黑粗」巨炮,可以话系「傻人有傻福」。。。

另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俄国坦克装备了最新买入的【Christie悬挂系统】,可以在崎岖地形高速行驶;而德国坦克的交错扭力杆悬挂系统,虽然士兵乘坐的舒适性很好,但无法适应崎岖地形,行进得非常缓慢,导致发动机做了大量「无用功」而变得更耗油。
發表於 2010-8-15 07:36:20 | 顯示全部樓層
人性嘅弱點之一: 自我膨脹,

  當年德國如能固於"征服\統治歐洲", 再等10數年 根基穩固后 再圖 其他(俄國等),(寧願容忍邊境嘅騷擾), 則....
  當年日軍 如能守固於 東北或長江以北, 待一定時期后,加強統轄地嘅內政, 再圖其他(長江以南\菲律賓等), (寧願容忍 已經唔成問題嘅 局部騷擾), 則...
  有D做生意嘅人, 睇到某幾日(短期) 對某一類貨銷售較佳,而不理性咁相信"呢類貨以后都會紅", 從而大量入貨, 積壓自己資金,

  雖然"一鼓作氣"都好唔錯, 亦都有成功例子: 成吉思汗睇怕亦都屬於"一鼓作氣",
  唔畀 敵手透過氣嚟\強化該時期嘅武力差別 本來都較佳,   再等10數年,差別情形可能會變化, 呢種情況下想"抑制 自己嘅 自我膨脹", 睇怕都好難,
 樓主| 發表於 2010-8-15 17:27:21 | 顯示全部樓層

俄德军工产能比较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10-8-15 17:28 編輯

-

二战德国与苏联军事工业谁更强?







       很多人都认为二战时苏联是除美国外世界最强工业国,战争潜力远超德国,然而事实是否是这样呢?实际情况正好和我们所知道的相反,在对战争经济最关键的机床储备上,德国拥有130万对40万的绝对数量优势,在质量上德国的机床更是遥遥领先。



  再来看另一项关键指标,汽油。德国人的合成汽油,以及用购入原油合成的汽油大部分是87号(辛烷值);而俄国人用自己的技术从原油中提取的汽油才70号(辛烷值),而且产率只有可怜的5%。如果说87号汽油能让德国飞机上天的话,那么70号汽油只够斯大林煮面。


  在苏联向后撤退的过程中,损失了大部分的工业、采矿业和农业,那么苏联究竟是凭什么打败德国的呢?实际上答案很简单,美国和英国殖民地的援助。


  就拿航空汽油来说,苏联自产只有181万吨,而美国援助了258.6万吨。更重要的是美国援助的高辛烷值添加剂,这让苏联能生产高辛烷值的航空汽油,而苏联本身根本就没有开发这种成品的能力。用于飞机制造的铝,也是苏联的弱项。苏联自产了26.3万顿,而美国援助了32.8万吨。要是没有这些铝,一半以上的苏联飞机只能用木头来做,那苏德空中交锋的结局可想而知。另外,要提一下的是,苏联用于粘合木飞机用的胶水也是需要进口的。


  还得提一下装甲钢,在这个项目上,美国提供的数量超过了苏联在战争期间生产的总和。想象一下吧,苏联的坦克数量下降一半,战争结局将会如何。


  最后再提一下摩托化部队的关键,汽车。美国一共提供了501660辆,而且质量都比苏联在战争期间生产的"嘎斯"军用汽车(343624,才5%!)好不少。没有这些汽车,俄国人就没有机械化部队,也无法机动大炮。


  其它还有数不尽的物资援助,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以上就足够证明「如果美国和大不列颠(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地),在苏德战争期间严守中立的话,毫无后顾之忧的德国将会把苏联碾得粉碎。」――艾伯特·西顿[英国]


  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英美苏三国代表会议议定书规定自1941年10月初起、至1942年6月底向苏联提供的军需物资英国和美国将协助交货并把货物运到苏联。


  1、飞机:每月400架,其中短程轰炸机300架、战斗机100架(最终同意400架,其中美国每月供应轰炸机100架、战斗机100架,英国每月供应战斗机200架)。


  2、坦克:每月小型坦克或中型坦克1100辆,或两者合计1100辆,两者比例不固定(最终同意每月500辆,其中小型坦克不超过50%,此外英国每月供应带机枪的小型战车200辆)。


  3、高射炮(37mm、45mm、75mm、90mm)连同弹药:每月300门(最终同意在9个月内由美国供应90mm高炮152门)。


  4、反坦克炮(37mm、60mm)连同弹药:每月300门(最终同意在9个月内由英国提供两磅炮(40mm)500门,每门附弹1000发;美国供应37mm炮756门)
5、反坦克枪连同弹药:每月2000支(最终同意每月提供200支,每支附弹200发)。


  6、侦察车:每月2000辆(最终同意在9个月内由美国供应5000辆)。


  7、货车:每月10000辆


  8、战地电话:有声感应电话每月6000部,自冲电源电话每月600部。


  9、战地电话用电线(七股绞线):每月100000公里


  10、水底电缆(古塔波胶):每月50公里


  11、海底电缆:每月100公里


  12、粗铝:每月4000吨(1940年9月装船的5000吨不计在内)(加拿大和美国每月各供应2000吨)


  13、碾轧硬铝:每月500吨(美国提供)


  14、锡:每月1500吨(英国提供)


  15、铅:每月7000吨(美国提供)


  16、镍:每月800吨


  17、钼:每月300吨(美国提供)


  18、钴:每月10吨(英国提供)


  19、电解铜:每月3000吨(英国提供)


  20、黄铜:每月5000吨(美国提供)


  21、镁合金:每月300吨


  22、锌:每月1500吨(英国提供)


  23、复合金属:每月3000吨


  24、铜管和其他铜制品:每月300吨


  25、铁硅合金:每月7000吨


  26、铁铬合金:每月2000吨


  27、坦克用装甲板:每月10000吨


  28、硬合金和刀具:每月50万美元


  29、银钢:每月50吨


  30、高速钢:每月300吨


  31、工具钢:每月1500吨


  32、刻度钢:每月13000吨


  33、热轧钢:每月7000吨


        34、短钢条(铬-硅-锰):每月8000吨


  35、冷轧钢条:每月8000吨


  36、冷轧钢板:每月8000吨


  37、锡板:每月4000吨


  38、钢丝:每月7000吨


  39、钢丝索缆:每月1200吨


  40、钢合金管:每月300吨


  41、不锈钢丝:每月60吨


  42、镍铬丝:每月70吨


  43、铁丝网:每月4000吨


  44、甲苯:每月4000吨(美国提供,另优先装运10000吨三硝基甲苯)。


  45、硝酸甘油:每月3000吨


  46、石炭酸:每月1500吨


  47、石油制品(航空汽油、辛烷、润滑油和滑脂、汽油、煤油):每月20000吨


  48、乙烯醇:每月120吨


  49、溴化钠:每月100吨


  50、磷:每月100吨


  51、磷苯二甲烯:每月300吨


  52、二甲苯胺:每月300吨


  53、二苯胺:每月300吨


  54、硝化纤维:每月300吨


  55、金属切割机床:每月1200台


  56、炼钢电炉:每月50只


  57、锻压机:每月400万美元


  58、各种工业机器:每月300万美元


        59、钻石:每月15万美元


  60、磨料:每月30万美元


  61、炭精电极:每月400吨


  62、锡兰坩埚炭精:每月100吨(英国供应)


  63、橡胶:每月6000吨(英国供应)


  64、黄麻:每月4000吨(英国供应)


  65、虫胶:每月300吨(英国供应)


  66、鞋底用皮革:每月1500吨(美国供应)


  67、羊毛:每月2000吨(英国供应)


  68、军靴:每月40万双(英美供应)


  69、军衣料:每月120万米


  70、小麦:每月20万吨(加拿大供应)


  71、糖:每月70000吨(英国供应)


  72、可可豆:每月1500吨


  虽然苏联号称」第二工业大国「,但这只是根据苏联自己对外公布的数据。


  从工业质量看,德国强于苏联;苏联工业是有数量没质量的。


  1941年,德国除了本土工业外,还有捷克、匈牙利等国工业和技术工人。控制的工业实力比苏联强。


  另外再说大不列颠。英国当时工业比德国差一点,是相对于一战,但百年日不落帝国的底子(来自全世界殖民地的原料供应)还是很厚的。


  德国对英国有一定优势,但还无法达到绝对优势。


  法国就不说了,二战之前,钢铁产量都已经被日本超过。


  其实从整个国家战争能力看,排名应该是美国、德国、苏联、英国、日本,其中美国相当于后面几家的总和。


  苏联的二战前的几种主要坦克,比如和日本交战用的t26,bt7快速坦克,用的都是美国发动机。


  苏联30年代工业大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技术和资本。


        30年代苏联主要以外国商号和工程师、专家为媒介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使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29年10月,苏联政府批准七十多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美国占55个,为苏联接受援助项目的78%)。1930年执行的104个技术援助协议中,约有84个是和美国、德国公司签订的。1929至1945年间,苏联和外国公司之间约有200个技术援助协议在执行中。可以说,30年代苏联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


  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经告诉美国人,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1/3是在德国、法国、英国、瑞典、意大利、捷克、丹麦、芬兰和日本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是美国援建的。其中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而其余20个原有的钢铁厂也在外国的帮助下进行了技术改造。


  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


  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30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的新厂,而莫斯科和雅罗斯拉夫尔这两个老厂则是得到了扩充,用新的外国工作母机全部重新装备。这三个厂加上1940年开工的一个较小的莫斯科装配厂,构成了二战前苏联汽车工业。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约有80家美国厂商为该厂制造了所有设备,并由美国人及德国人在苏联加以组装。哈尔科夫拖拉机厂也是由外国援建的,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


  苏联除了在重工业方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外,同时在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例如,苏联的棉织品的生产是在德国的援助下重振旗鼓的,并由美国大通银行提供资金输入美国原棉。后来,苏联产棉集中地区土尔克斯坦和外高加索的土地灌溉工程,曾得到担任过巴拿马运河建设顾问和美国农垦局局长的著名灌溉工程师戴维斯的帮助。戴维斯早在1913年就已经勘测过灌溉中亚细亚的「饥饿草原」卡拉甘荒地的可能性,并建议俄国当局进行更深入的勘测和设计工作。1929年6月,他被邀请到莫斯科并被告知,他的计划已在进行。他留下来,担任苏联棉花总管理局的总顾问,负责中亚细亚灌溉计划的整个工程。


  还有不要忽视德国技术对苏联军事工业的帮助,一战后德国军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为了掩人耳目,采取和苏联合作发展军事,苏联也得到了很大的技术援助。


  1928-1933年,苏联展开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图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基础,迫切需要德国大量援助,德国也投桃报李,向苏联提供了大量信贷以及帮助苏联向德国企业订货。以1930年到1933年为例,这4年苏联从德国进口的总值分别为4.31亿马克、7.6亿马克、6.26亿马克和2.82亿马克。通过合作,苏联在先进武器设计制造和军事人员培训等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苏联潜艇部队。1926年,以德国海军少将阿诺.斯宾德勒为首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对德国潜艇深感兴趣的苏联海军司令佐夫提出希望德国能提供潜艇设计和建造方面的帮助,不久,4艘德国潜艇的设计图纸被完整地送到了莫斯科。1933年11月,德国把全套E-I级潜艇的图纸买给了苏联,还让最好的工程师到列宁格勒帮助苏联人完成潜艇建造工作。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已拥有309艘潜艇,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潜艇部队。


       更令人吃惊的是,俄罗斯军事博物馆现存资料显示,整个20世纪20年代,德国派遣了60名一战期间的王牌飞行员到苏联利佩茨克基地,专门协助训练全由德国人组成的苏联空军飞行大队。这其中包括后来成为纳粹空军元帅的戈林,他在利佩茨克待了一年半的光阴,并与一位苏联姑娘产生深厚的感情。与戈林的浪漫经历不同,德国「空降兵之父」斯图登特在20世纪20年代经常在德苏之间往返,帮助苏联人在梁赞建立了伞兵基地,与苏军共同探讨利用滑翔机实施空降作战的可能性,他为此还在一次滑翔机训练中把头骨撞裂。除此之外,1926-1927年有德国装甲兵之父之称的古德里安将伪装成「农用拖拉机」的德国第一代坦克运到苏联喀山,进行了各种环境下的机械化行军及遭遇战演习,他的闪电战理论在苏联得到完整示范,并最终发展成型。1926年苏联红军在第聂伯河举行代号为「西方」的大规模合成演习,古德里安居然被邀请参与编写演习大纲,这中间就包含了他对闪电战战术的设想。


  斯大林对双方的合作关系相当满意。1929年5月31日,斯大林写信给外交人民委员齐切林说:「我想……我们与德国人的事情将运行良好。」


  1938年底,希特勒开始具体计划发动大战,为避免德国重蹈两线作战的覆辙,德国突然率先提出加强苏德军事合作问题,提出用苏联原料换德国武器的方案。斯大林求之不得。1939年1月,他命令所有与军事工业相关的人民委员15天内提出A、B两份向德国订货的清单。据统计,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定到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受德国全面进攻,苏方提供了石油、棉花、磷酸盐、铁矿石、铬矿石、锰矿石、有色金属等价值4.7亿马克的战略物资,德方提供了未建成的「吕措」号重型巡洋舰及建造该舰所需的设备、舰炮、水雷、鱼雷、潜望镜、最新型号的飞机样品、火炮样品、坦克、通讯设备、300多种机床和机械样品,发动机、气轮机等。为了保证德国供货的质量和期限,苏联政府令捷沃相率一个委员会常驻德国,该委员会及其麾下专家在1941年上半年竟达700人之多。捷沃相对德国官员说:「我们的任务是从德国得到最新最完善的军工设备样品。我们不购买老式军品……只要我们不那准这一点,我们不可能同意这样的订货。」


  从执行协议的态度看,双方是守信义的。1941年上半年,即德国陈兵400万于苏联西部边界直至进攻苏联的前一天,德国一直按照协议供给苏联货物,其数量超过了1940年的总供货量。苏联一直按协议忠实供给德国货物,直到1941年6月22日的前一天,整列整烈火车的货物仍停在边境,待发西送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1929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美国资本家的货卖不出去,只好求着苏联政府买自己技术和资本。列宁讲过「为了赚钱,资本家愿意出卖绞死自己的绳子」,讲得太对了。当然苏联付出的黄金外汇也帮助美国资本家减轻了危机。


  德国之所以肯在战前卖给苏联武器,是因为德国人看不起苏联的技术水平,认为在短时间内苏联仿制不出这些装备,更不用大规模生产出来,可惜苏联人让他们失望了。





發表於 2010-8-15 18:05: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suNT(♂) 於 2010-8-15 18:10 編輯

馬后炮咁講, 如果 蘇德一直合作, 至少 互不侵犯,
    即使美國隔住幾千公里援助歐洲英國等, 歐洲應該都難以避免 全境愎滅,  即使隔海嘅英國,亦都無還手之力, 畀占 係 時間問題,
    如果歐洲全境陷落, 再假以時間給德軍 加強內政\養兵蓄銳\加強兵器\.....
仲好彩 米國比德國早行一步 研出"A-bomb"
 樓主| 發表於 2010-8-16 17: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10-8-16 17:19 編輯

德国所处的中欧,非常缺石油,基本靠进口同人工合成,炼钢只能依靠东部 莱比锡 同西部 鲁尔 供应的煤炭。

美国是当时世界上产油量最大的国家,苏联也有丰富的油田资源。(所以点解希特勒好想占领苏联就系哩个原因)

我认为石油紧缺是造成德国战败的根本主因。

本来隆美尔领导的北非军团,打到去阿尔及利亚,占领埋当地油田,建立类似「生产兵团」的军事企业,横跨地中海向意大利同德国输送油品,就够晒油用了。但希特勒贪心不足蛇吞象,一味向南打,将战线拉得太长,结果补给链就跟不上了,北非军团在撒哈拉沙漠入面孤军无援。

补给链跟不上的另一个原因是,资源已经尽数分晒给东西两线了。


自从1848年德意志大革命失败之后,大批德意志难民涌入「蛮荒之地」美利坚;本来美利坚立国近百年来都几落后,但自从这批勤劳聪慧的德意志难民涌入之后,美国的经济科技突然爆炸式增长,19世纪末就超过左欧洲。

所以我觉得所谓「自由民主」政治制度吾一定会令到一个国家发达,关键系哩个国家的人口素质,讲白就系【人种是否优秀】。
發表於 2010-8-16 19:47:51 | 顯示全部樓層
各 人種\群體 嘅某D屬性 的確存在明顯差距, 即使後天再點樣填補都一樣總體上落後,
   畀方講: 黑人體格先天大隻, 女人體力先天差雞,
好似"達爾文"都認為 "人種嘅差異 冇辦法通過後天彌補",
   (而我認為 "人種嘅差異 可以通過使用 機器\設備 等縮小差距")

/////////////////

至於 "智力上嘅 人種差別, 能否通過後天努力追上", 我認為呢一點亦都係"天生嘅占主要因素", (雖然局部個人可以花費 N倍嘅人為努力,但不切合實際)

以上係講"裸人",
如果論及"借助外力之後 擁有擴展功能嘅人", 畀方講,  黑人\黃人\白人  "摣 F16戰機" 或者 "借助各電腦子程序 編寫 大型電腦程式",  呢點我認為冇乜區別, 區別衹在於 教育程度,
   特別係, 機器嘅設計將會越來越 "簡單操作化", 其趨勢係"即使一個高中生 都可以依照提示 操作複雜機器, 而最複雜嘅嘢交畀電腦及設計師,

所以我認為 "各人種嘅區別, 在操作機器方面 越來越不明顯",    "但喺 設計機器方面, 人種嘅差別明顯"

/////////////////

"弱肉強食" 係從古到今 跨時代 跨地域 嘅通行規則, 但因為 "弱肉強食"規則 肯定咗 "人類可以自相殘殺,可以謀殺同類", 有違現代道德,
    "自油泯主"能較好咁保護呢種道德, 更多可能不再"殘殺同類",
    而另一種政治制度(極權), 明顯肯定"一方可以壓迫另一方", (包括聲稱'社會主義'果度,都事先認為'國家利益最大',因而統治階級可以因為某D原因 而殘殺同類,)


/////////////////

「自由民主」(政治)制度唔一定会令到一个群體(国家)发达

     如果 "(專制)衹要群體興旺" 而可以 "殘殺 群體內同類\群體外同類", 我諗, 呢種制度都應該推翻嘅,



/////////////////

如果以"群體發達\稱霸XX"為目的, "專制"無疑 遠遠勝於"民主",   因為必要時,佢仲可以屠殺 50%嘅 內部低端人口(及100%嘅外部人口), 輕裝上陣,   並製造"新人類(指對兒童洗腦 符合要求)",
     如果冇嘢可以制止呢種情形, 咁呢個唔知屬於"人類嘅進步(因為剩下嘅都係中端以上人口)", 定係"人類嘅退步(因為殘殺同類)",
發表於 2010-8-16 19:58:20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果極權國家(包括前蘇聯\前德國\成吉思汗), 已然 稱霸\統治 全球, 我相信佢嘅下一步 就係 屠殺(包括故意餓死) 80%嘅 "內部低端人口+外部低端人口", 咁樣更加可以達到其統治層嘅設想, 並且江山更為穩固,
發表於 2010-8-16 20: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所以我觉得所谓「自由民主」政治制度吾一定会令到一个国家发达,关键系哩个国家的人口素质,讲白就系【人种是否优秀】。
------
我有D異議,
  我認為推動人類進步嘅主要因素係 科學家,
  國家嘅興旺當中, 精英層(包括科學家)占大比重因素,


  如果每個國家嘅人口流動都係封閉嘅,  咁樣嘅話, "民主"會令內政強盛\政局穩定\對外侵略減少, "專制"會令 內政 時好時差\對外侵略增加,
  長期而言,(封閉人口下嘅)「自由民主」政治制度 會令到一个国家发达,


  如果人口允許流動, 由於科學家 專於研究 思想無疆界, 討厭政治, 好可能會流向"民主"國家,(最好嘅期望系流向"無政府社會"或"中立國"),
     於是直接使得"民主國家"更加發達,
發表於 2010-8-16 20:29:4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suNT(♂) 於 2010-8-16 20:35 編輯

對於下一大時代"機器時代", 由於 95 % 嘅嘢都唔再需要人力, 包括 大部分人類嘅思維都可以由機器AI代替,
    人類已經冇幾多存在嘅需要, 絕大部分嘅人類 可有可無,
  從而, "國家\朝廷"是否 "自由民注" 定係 "專制" 已經冇大意義 ,(呢D係對"人類社會"嚟講嘅)

各朝廷嘅 強盛與否嘅區別  衹在於 "(極少數人數)極尖端科學家嘅設計能力 + 生產機器嘅能力 + (機器所需嘅)資源能力"

呢種情況下, 如果其領導層係"專制"形式嘅, 咁樣全球嘅危機會更加大,

//注: 界時,唔理邊個朝廷, 人類對機器嘅統治都係屬於"奴隸\奴役"狀態,
發表於 2010-8-16 21:2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有文講 德国战败 嘅另一主因係"暗殺希首"行動, 及其后嘅大清洗,
  好多高級將領都冇咗, 對指揮層嘅影響 係災難性嘅,  
   對最高元首嘅信任度起碼有咗動搖, 軍心亦都動搖咗, 不再"勇往直前", 對其他無關將領必有影響(再開會陣時,眼神都會唔同,其執行亦都會存疑),

呢個係 "元首 = 政府元首 + 軍事元首(並直接指揮)" 體制嘅失敗例子,

   而當時(及再后嘅) 米軍英軍 嘅 軍事元首≠政府元首, 起碼都冇"直接指揮", 所以 如果一個軍事元首出錯可以撤換,對軍心冇大影響,  

   好似蔣光頭都係"= 政府元首 + 軍事元首(並直接指揮)", 亦有文講, 西安事變畀 以后嘅國共爭戰 失利 預先埋下伏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2 19:03 , Processed in 0.0684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