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是以 自给自足 为主,即 农牧渔猎民 识得自己「斗木」整家私给自己屋企用,又识得用晒干的烟草撕碎用来卷烟丝,又识得自己沤豉油、沤醋、沤米酒之类,,,但依然无法子脱离社会上的商品交换,因为佢无可能拥有全部自然资源,亦无可能乜都识整。
最早的 以物换物 商品交换制度,有其相对固定的兑换比率(但系一样会随住供需情况而变化),举点例,如,在生产和消费状况相对稳定下,一袋米换廿包盐,十只鸡公换一只牛仔,一只牛仔换五袋米,,,如此类推。
假如我系一个住在山区里的牧民,我想去平原滨海区的 换物市场 度,用只牛仔换点海盐,于是山长水远的拖住只牛仔行三四日路,去到海边的换物市场,但非常唔好彩,所有渔民出晒海打渔未返得来,于是无人得闲晒盐,换物市场无海盐供应。这种情况之下,身上携带的干粮就快食晒,而换物市场上根本无人需要牛仔,个牧民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请问佢应该点算好呢?
所以,后来就有人发明了「一般等价物」,如刻有特定标记的贝壳、石头之类,人手一抽,设定好兑换比率,如,一袋盐可以用一个贝壳来换,十个贝壳可以换到一支鸡公,,,如此类推。
假如个牧民手头上有贝壳,佢想去市场买海盐,根本就唔使拖只牛仔走去换,直接在行囊里装入若干贝壳,轻装上阵,去到市场阵时,就算到时市场都系无海盐卖,佢都可以用贝壳买点充饥食物,折返回家。
其实,石头、贝壳这类的「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的雏形。货币的出现,最初不过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商品交换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