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南越國宮署遺址簡介 南越國宮署遺址位于廣州市中山四路316號,原廣州市兒童公園內,是西漢南越國遺迹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95年發現以來,南越國宮署遺址的發掘兩次被評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列入全國100處「十壹五」期間重點大遺址保護項目(廣東省唯壹的項目),2006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這裏既是兩千多年前南越國王宮禦苑所在,也是壹千多年前五代南漢國的宮殿區,更是廣州自秦統壹嶺南後兩千多年以來城市發展的斷面。是壹處曆史悠久、內涵豐富、保存較好的古代城市遺址,爲世界少有、國內僅見。
二、南越王宮博物館建設目標 廣州市南越王宮博物館是以南越國宮署遺址爲依托而建的大型遺址博物館,其目的是爲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示南越國遺迹,展現廣州兩千多年以來的發展史,促進廣州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協調發展,進壹步推動南越國遺迹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南越王宮博物館是廣州的城市文化設施,其方案設計以保護爲前提,以考古發掘和研究爲基礎,以遺産本體爲價值核心,服務于世界遺産的申報工作。通過科學規劃,分類保護,合理利用,采用建築與展示創意設計手法將遺址本體展示、地表模擬、標識展示、陳列展示和聲光電科技展示相結合,充分展示南越國宮署遺址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彰顯廣州曆史文化名城的風貌。
三、南越王宮博物館建築設計競賽簡介 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廣州市文化局、廣州市建設委員會、廣州市城市規劃局等單位聯合組成南越王宮博物館建築設計競賽委員會(以下簡稱競賽委員會),指導與主持本次競賽工作。國內外12家設計單位經過75天的准備時間,于2008年12月15日向競賽委員會提交了設計成果。競賽委員會組織國內權威的規劃、建築和文物專家進行了技術審查和專家評審後,現已進入公開展示階段。 南越王宮博物館的12個建築方案除在「規劃在線」進行網上投票外,于 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1月1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在廣州市藝術博物院(廣州市麓湖路13號)關山月館進行公開展示,接受市民現場投票。市民可到廣州市藝術博物館現場向工作人員簽名領票,歡迎廣大市民積極參與。
12個方案簡介如下: 方案一 以埋藏兩千年的出土建築鋪地磚石紋爲源,簡單的立體幾何,複合成別具特色的網構建築,成爲廣州的流光寶盒。石頭經過不斷積壓,形成堅硬的效果。博物館的幾何結構,密度漸變的菱形,層疊的結構,反映出自然世界、曆史痕迹的演變過程。
方案二 以建築第五立面——屋面爲建築表現的重點,體現博物館藝術形象特征。建築屋面設計構思從遺址的發掘現場得到靈感,以堆疊的瓦當組成的圓形圖案爲設計元素,表達建築主題。屋面設計了不同尺度的開孔,光線從中瀉下,仿佛打開了曆史之窗,讓後人感歎祖先創造燦爛文明的輝煌。建築牆面水平紋理設計構思突出對考古文化層的诠釋,隱喻文化的積澱。
方案三 本方案以現存的南越國壹號和二號宮殿遺址、連接宮殿的廊道以及曲流石渠構成了這條控制場地的結構性線索,結合地形重塑後自然形成了壹宮、兩阙、壹廊的整體空間結構。其中,宮殿即博物館的主觀建築,兩個阙台分別對應的是壹號和二號宮殿。當人們走入這條狹窄的廊道時,遠處覆蓋著金色陶瓦的博物館猶如壹座正在出土的南越宮殿躍入眼簾,從而創造出「金瓦銀台,破土而出」的強烈意向。而東西的兩座阙台含蓄地暗示了古代廣州番山半島與坡山半島夾湖底地理特征,並爲壹號宮殿南側的秦代造船遺址注入了合理的解釋,從而將場地所蘊含的曆史信息充分地展現出來。
方案四 爲滿足容納並展示南越王宮及曆史遺迹的考古發現以及將來的挖掘和研究工作的繼續進行的需要,本方案采用輕盈並靈活可變的建築結構。立面由多層表層組成,分別對應于不同的室內外空間。外層爲通透的百葉結構,由耐腐鋼板型材構成。百葉如同嶺南建築的花窗,有著良好的通風、遮陽特性。自然氣候引起的鋼板表面的變化體現了時間的印記,建築如同生命體隨著時間而生長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