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5407|回復: 2

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8-21 01:3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总第301期) 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

王洪君
提要
本文对鲁国尧(2002、2003)提出的古吴方言谈覃与寒桓有平行关系说发表不同意见。文章指出,今吴、赣方 言的材料显示,覃谈牙喉音字今为开口的同一韵母,寒桓牙喉音字却是相互对立的开合两类韵母,这说明谈覃与寒桓的关系并不平行。文章还考察了这些方言中覃谈 寒桓与其他一等重韵、一等开合韵相关二等韵的不同合流关系,进一步论证了古吴方言中覃谈属于开口一等重韵(开a、开b)而寒桓属于一等元音不对等开合韵 (开a、合b)的观点。关键词古吴方言一等重韵一等开合韵覃谈寒桓一引言鲁国尧先生《「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中国语文)2002年第6期、2003 年第2期)是一篇分量很重的论文。文章对颜之推「南染吴越」的解释(「南」指南朝通语,「吴越」指西晋前就进入吴地的汉语方言——古吴方言),书证丰富; 所提供的现代通泰方言中仍存在覃谈分韵现象的第一手材料,很有力地证明了通泰方言有古吴方言底层。结合书证与现代方言讨论音韵、方言史,鲁先生做出了有益 的尝试。鲁先生在文中再次重申了南朝通语的后代不是现代吴方言而是现代江淮方言的看法。这一看法与丁邦新先生不同。我们期待着看到双方更进一步的证明。鲁 文中的另一个观点:现代通泰、赣、吴三方言的材料反映出古吴方言中谈覃二韵的关系与寒桓二韵的关系平行,以及由此推衍而出的观点:对于古吴方言来说,韵目 的序次应是先谈后覃(「谈覃」),而不是《切韵》、《广韵》及早期韵图《韵镜》、《七音略》的先覃后谈(「覃谈」);笔者虽经反复思考,终不能赞同。下面 谨陈述我的考虑,希望得到鲁先生与方家的指正。寒桓两韵,前辈学者多认为是开合口的关系。所以我们考察覃谈寒桓四韵之关系,就不能只考虑主元音的同异,还 要重点考虑介音的开合问题。覃谈两韵,学界以前的共识是归为一等重韵,且都是开口的。是开口一等重韵还是一开一合的一等韵,在方言中往往与二:等韵的归并 方向不尽一致,所以我们在考察这些韵的相互关系时,还要一并考虑其他开口一等重韵或其他开合一等韵与二等韵的归并问题。介音问题及与其他一等重韵、一等开 合韵、二等韵的关系问题,是判断覃谈寒桓究竟是否是平行关系的关键。本文将就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二U介音的有无先只考虑这四个韵的情况。鲁文把谈覃寒桓 的关系总结为下面的公式和图1。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十五社科博士点基金(01JB740005)的资助。投稿蒙审稿专家指正,谨致谢忱。· 358· 中国语文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公式:谈韵舌齿音:(谈涎篮硪?覃韵)=寒韵舌齿音:(寒韵牙喉音+桓韵) 图1 但鲁文提供的方言材料中,只有兴化、泰州、如皋、南通、无锡、上海6点符合上述模式,其他17点,即常州、常熟、苏州、宜兴、嘉兴、绍兴、宁波、温州、衢 州、金华、庆元、南昌、乐平、高安、临川、萍乡、岳西,均不符合该模式。为节约篇幅,我们仅转录其中的苏州、衢州、高安三点的材料(鲁文中表示音标同左栏 的「/」,本文转换为实际的音标。韵目均举平赅上去,下同。),分别代表北部吴语、吴语处衢片、北部赣语。表1 谈覃与寒桓谈韵覃韵寒韵桓韵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舌齿牙喉唇舌齿牙喉苏州E a a a E a a a 10 衢州a a a、a a a Ua 高安an on on on an on £n on u£n 注:鲁文所收上述三点覃韵的音,都是反映较早的覃谈分韵层次(白读)上的口语常用字字音。该韵还有一些字用的是后起覃谈不分层次(文读)上的音,如苏州、 高安覃韵的「耽、谭、坎」派人谈韵,为文读层音。因本文只讨论覃谈分韵层次上的问题,故表中不再补出。表1中衢州一点覃韵牙喉音一项中顿号后的色,属于后 起的覃谈不分的层次,可排除。除此之外,谈覃的关系的确如鲁先生的公式所示:谈覃在各地分别只出现了两个韵母:谈的舌齿音为一韵,谈的牙喉音加上覃的全部 为另一韵。我们要补充的牵*这两个韵都是开口韵,没有U介音介入其中。它们的区别在于,谈舌齿音字的主元音偏低、偏前或不圆唇,而另一类的主元音偏高、偏 后或圆唇。下面我们按主元音的这一区别把韵分为a类和b类。问题出在寒桓。寒桓的关系不符合公式:各地寒桓韵字分别出现了三到四个韵母。历史比较法告诉我 们,如果韵母的不同是以声母为条件的,则它们可能是后来以声母为条件的分化,在共同源头语中可以不考虑,如高安点限于唇音条件的en韵。但除去唇音,各地 还分别出现了3个韵母。这3个韵母是否可以再归并为两个呢?历史比较法告诉我们,不可以。因为它们是有对立的:同为舌齿音声母的条件,三地分别有E/o、 色/o、an/on的对立,这是开a与开b的区别;而同为牙喉音声母的条件,三地又分别有0/uo、3/uo、on/ugn的对立,这是开b 与合b的区别。如果把桓韵的U看做是与牙喉声母谐接而自然产生的,又无法说明寒韵在同样的条件下为何没有U介音。请特别注意的是,这意味着在牙喉音条件 下,寒和桓是开合对立的!为了更清楚地显示各韵的关系,下面我们把属于文读层的衢州覃韵牙喉声母后的fe和桓韵中后来分化出新韵的唇音一栏删去,再重列上 表如表2。(表见下页) 从表2更容易看出,寒桓比谈覃多出一项韵母对立:同在牙喉声母的条件下,寒桓有开合口的对立,而谈覃没有!因此,在大多数吴语和北部赣语中,「肝寒≠官桓 」而「感覃=敢谈」。综上,谈覃寒桓四韵在吴语中的韵母关系并不平行,它们的关系应该如图2所示。2004年第4期·359·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表2 整理后的谈覃与寒桓谈韵覃韵寒韵桓韵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苏州E 0 0 0 E 0 0 Ua 衢州a a a a a Ua 高安an 0n on 0n an 0n on UCn 图2 图2形象地表明了,覃谈在舌齿音中的对立,是开口韵内部的重韵对立;而寒桓除了这一对立之外,在牙喉音中还有开合韵的对立。也就是说,现代吴方言中也有中 古覃谈为一等重韵、寒桓为一等开合韵的反映,两者并不是如鲁文所主张的平行关系。三与其他一等重韵、一等开合韵及二等韵的关系作为一个语音系统,一等重韵 和一等开合韵的演变趋向也应有所不同。古吴方言虽然没有完整地保留覃谈为一等重韵、寒桓为一等开合韵的不平行关系,但它们的演变轨迹却说明它们原来是不具 平行关系的两类。下面我们联系覃谈寒桓与其他一等重韵、其他一等开合韵与二等韵的归并趋向及u介音的有无来说明这一问题。仍以苏州、衢州、高安三点为例。 先请对比表3、表4中两个一等重韵的情况。表3 覃谈与二等成衔的关系(成衔牙喉韵为细音的是文读层,词? 开口二等韵开口一等重韵成衔谈噩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苏州E E E 0 0 0 衢州a a a 高安an an an on 0n on 表4 哈泰开及其与二等韵皆佳开合I=/的关系f合韵开口一等重韵(皆)佳开泰开哈牙喉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苏州E1.(E) Q(E) Q E E E 衢州££££££●-●●高安al al ol Ol ol 注:苏州、高安哈韵中一些当地口语不常用的字派入泰开,这反映后起的哈泰合流层次,表中未收。蟹合二舌齿音字表上只收有「挥」一字,上述方言口语中均不使 用该字,因此空缺。二等合口牙喉音一栏中顿号后的音与假摄字同音,苏州、高安只辖属于佳合的「挂、褂、画、话」四字,它们在汉语绝大多数方言中都入假摄, 属于另一层次或个别变化,可暂不考虑。括号中的音只出现在皆韵的个别字上,不出现在佳韵。这应是更早时期皆配哈、佳配泰的遗留。覃配咸、谈配衔则在吴、赣 语中已无痕迹。.36o.中国语文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可以看出,各点覃谈的分派均与合口二等(皆)佳合(表中有阴影的部分)没有韵母交涉:覃谈均为开口,(皆)佳合均为合口。其余各韵则除衢州一点的开口一等 重韵哈泰不再区分、蟹摄开口一二等已经合流外,其他两点都是覃与哈平行,而谈与泰开平行:①谈和泰开都是舌齿音字为开a,牙喉音字为开b,蛏*母条件不同 而分化;覃和哈则都是全韵都是开b,不因声母条件而分化。②谈和泰开舌齿音字的韵母开a类都与相应的开口二等韵有合流关系,覃哈则与二等无涉。据笔者个人 掌握的材料,这也是吴语、北部赣语最常见的情况。再请对比下面表5、表6中两个一等开合韵的情况。表5 寒删的U介音及其与二等山删韵开合口的关系(山删牙喉韵为细音的是文读层,未收) 二等开合韵一等开合韵山删合山删开寒桓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苏州UE E E E 吩衢州3 Uae 3 3 U3 高安On Uan an an an On On U£n 表6 哈泰灰开合的U介音及其与二等皆佳韵开合口的关系二等开合韵等开合韵(皆)佳合(皆)佳开泰开哈开灰(泰)合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苏 州uo(UE)、O Q(E) Q(E) Q(E) E E E E UE(UO) ●衢州U£、UQ ££££££一、3l 一(u色)、u3i 高安ual、Ua a1 al al Ol Ol Ol Ol、Ill uci(uai)、ui 注:皆佳栏中带括号的音只出现在皆,灰泰合栏中带括号的音只出现在泰合,后者说明泰合原是与泰开配套的合a类韵,并入合b是后来的事。另外,高安的牙喉音 合口字凡是擦音声母的一律发生hu—f的音变,U 介音失去而派入相应的开El韵。三点方言均发生日u一日的音变,韵母也由合El派入开El。因表格空间上的限制,凡由于这两个条件派入开口的韵母都折合成 合口列入表中。顿号后的音同样是后起层次的。表6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如果忽略与本文无关的那些反映皆佳有别、灰泰合有别的个别字音(表中括号内的音),忽 略顿号后属于后起层次的音,并把哈开移开,则可以得到下表:表7 整理后的哈泰灰开合的U介音及其与二等皆佳韵开合口的关系二等开合韵一等开合韵(皆)佳合(皆)佳开泰开灰(泰)合哈开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舌齿牙喉舌齿牙喉 苏州UQ Q Q Q E E UE 衢州u£££££高安Ual a1 a1 al Ol Ol U£l 对比表5和表7可以看出,除了衢州点蟹摄开口一二等完全合流、灰(泰)合也只剩下后起的或泰合遗留层次外,苏州、高安两点的寒、桓都与另一个开口一等重韵 哈(表中有阴影的部分)没有平行关系,而分别与一等开口泰和一等合口灰有完全平行的关系:①寒与泰开的韵母都以声母为条件而分为两类:舌齿音字分别与开二 的山删和(皆)佳同音(开a类),牙喉音字则分别与合一的桓和灰的舌齿音字同音(开b类)。这些表现与前面讨论过的谈也是平行的。②桓与灰的韵母都因声母 条件分为两类,但却是开合不同的两类:舌齿音字为开b类,牙喉音字为有U介音的合b类。桓灰的情况相类,而与前述覃哈完全不同。2004年第4 期·361·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综上,覃谈寒桓与系统内其他一等重韵和一等开合韵及其与二等韵的分合表现出如下的平行关系:覃:谈=眙:泰开寒:桓=泰开:灰语言是一个系统,而现代方言 的比较显示,古吴方言的覃谈与哈泰开关系平行,寒桓与泰开灰关系平行。即,哈泰开也是只在舌齿音中保持主元音a、b两类的对立,而牙喉音中合流;泰开灰也 是只在牙喉音中保持开合的对立,而在舌齿音中合流。再放开眼去还会发现,吴语所有的合口韵,舌齿音声母的都没有L1介音而与相应的开口韵同韵,开合对立只 在牙喉音中保持。也即,是开口重韵还是开合韵,在吴方言中只能看牙喉音。系统中韵与韵之间的这些关系表明,覃谈与寒桓,前者是同为开口的重韵,后者是一开 一合的开合韵,在古吴方言中不是平行关系。覃谈寒桓与哈泰灰之关系所揭示的模式,与第二节中单独比较覃谈寒桓四韵自身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谈是开口a类, 覃是开口b类;寒是开口a类,桓是合口b类。鲁先生认为谈寒的主元音同属一类、覃桓的主元音同属一类是正确的,但忽略了覃为开口桓为合口的重要区别,所以 覃谈与寒桓平行的总结论有失准确。四余论由于古吴方言的谈覃与寒桓并无平行关系,因此也就不存在与《切韵》、《广韵》覃谈寒桓韵目序次的冲突。进而,四韵 关系也就不能用来作为南朝通语(鲁先生认为是江淮官话的源头)因与古吴方言的接触交融而形成跟切韵系语言重要分歧的证据。相反,覃谈分韵的特点倒值得注 意。如果认为南朝通语是西晋王室南迁后逐渐形成的通行于南方各方言之上的通用语,《切韵》是南北通语的叠合音系,则覃谈分韵既可以看做古吴方言的特点,也 可以看做《切韵》叠合音系中南朝通语不同于北方通语的特点。因为当时的北方通语似乎已不区分一二等重韵(《颜氏家训·音辞篇》有北人「以洽为狎」的批 评),而现代方言中可以部分区分一二等重韵(如覃谈哈泰皆佳)的,只有吴语、北部赣语、闽语②和鲁先生这次介绍的通泰方言。它们或与古吴方言的地域相当, 或是古吴方言区居民的移民地,同时它们也都在通常所说南朝通语的通行区域内。附注①据魏建功(1957)的研究,《切韵》系韵书的韵目序次与韵本身的系统 性没有关系,而是按声(敦煌唐写本「归三十字母例」)的序次排列的。如,同为一三等分韵的「冬锺」「虞模」,「冬锺」为一等在前三等在后,「虞模」则为三 等在前一等在后;同为开合口关系的「灰哈」「真谆」,「灰哈」是合口在前开口在后,「真谆」则是开口在前合口在后。也就是说,音系中韵之间的平行关系,与 切韵系韵书韵目的序次安排,其实是没有关系的。②鲁(Z003:139)把龇窖?除闽北)归入覃谈寒桓四韵主元音相同,只是桓韵多个介音u的类型。其实, 从白读层看,闽南方言也有覃谈韵母的对立。如厦门方言谈韵白读音为a韵(「担胆谈淡蓝篮榄三柑敢橄」),而覃韵则与谈韵的文读一样为am韵,无直韵白读 (有一个「含」字例外)。音值(覃am:谈白矗)虽与吴语常见的(覃白en:谈al1)相差甚远,但白读韵母有覃谈的分立关系,却是闽语与吴方言相同,因 此同属一个层次。不同是后起的:1.在后起的覃谈不分层次上,闽语是谈新引进了音同覃的文读am,而吴语是覃新引进了音同谈的文读all。2.闽语覃谈白 读的对立不仅在舌齿音保留,也在牙喉音保留。参考文献曹志耘等2000 《吴语处衢方言研究》,好文出版(东京)。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1960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江苏人民出版社。· 362· 中国语文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总第301期) 中宣部召开「规范外文使用,维护祖国语言健康发展"座谈会中宣部新闻局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于2004年5月25日在京联合召开了「规范外文使用, 维护祖国语言健康发展」宣传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科技名词委、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和媒体的代表近40 人出席了会议。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主持会议,教育部镅杂τ盟舅境ぱ罟狻⒏彼境ふ攀榔郊跋喙厝嗽背鱿*会议。与会人员认为,目前在我国社会语文生活中 确实存在外国语言文字、特别是英语在汉语中夹杂使用过多、过滥的现象,以中文为载体的大众传媒、出版物中夹杂使用外文词汇原形和外文缩略形式日益增多,特 别是大量生僻外文词汇在中文中的随意使用,给信息传递带来负面作用。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有些新事物、 新概念一时难以准确理解、把握,使用者不得不直接引用外文形式;二是有些国际通用语(如SOS)和专业性强的科技术语不便转译,或因外文缩略形式词形简约 容易流行;三是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和规范知识的社会知晓度不高,国民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还比较淡漠。全国科技名词委的会议代表在会议上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和新 闻媒体进一步宣传和倡导使用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并简要介绍了名词委在科技名词工作中对待外来语的基本做法,一是不提倡使用字母词,能 译成中文的一定要译成中文。如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SQL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查询语言)等;二是对于较上位的科技名词和社会广泛使用的科技名词,必须要有对应的中文名。如:Intemet(因特网)、 DVD(digital video disc数字多功能光碟)等;三是专业性很强和无法译的词,允许使用字母词。如cAMP受体蛋白、Rn因子、Java语言等(含有外文字母或单词的术语大 约占总量1.2%)。但对于概念有误,或语言结构不符合规律、适用范围狭窄的语词不予借用。与会代表提出如下建议:1.进一步加大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 文字法》的力度,新闻媒体和出版机构应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规范知识。2.对于夹杂使用外文的情况要加强调查研究, 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区分不同应用场合进行积极引导和规范,党政机关的公文、中小学教科书和大众传媒应当尽量避免在中文中夹杂使用外文,必须使用时,应加 注中文作必要的注释;专业书刊应使用规范科技名词,慎用外文词,能使用中文的尽量使用中文。3.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组织制定外文字母词译写规则,加强对外 文译写的审定工作,推荐规范用法,引导社会应用,同时,应对新闻媒体和出版机构规范使用外文做出明确规定。中宣部新闻局刘汉俊副局长强调要从传承中华文 明、维护文化主权和法律尊严的高度维护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要树立语言文字的主权意识,认识到与国际接轨并非是与「西文」接轨,尤其要抵御强势语言文字对 中国语言文字主权的侵蚀。(zGYw) 刘纶鑫1999 《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鲁国尧2002、2003 《「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中国语文》第6期、第2期。钱乃荣1992 《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王福堂1986 《苏州方言字表》,未刊。王洪君1986 《江西高安筠阳镇方言字表》,未刊。——1999 《从开口一等重韵的现代反映形式看汉语方言的历史关系》,《语言研究》第1期。魏建功1957 《切韵韵目次第考源》,《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4期。(王洪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100871) 2004年第4期·363·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樓主| 發表於 2008-8-21 01:31:14 | 顯示全部樓層

汉语语音史中的双线发展

中国语文2004年第6期(总第303期) 汉语语音史中的双线发展
张光宇
提要
高本汉对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贡献可分已竟之业和未竟之业两项。前者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串连历史文献,形成所谓直线发展观;后者系比较法透视而来,形成所谓双线发展观。直线发展观下,方言差异遭到漠视;音变条件据图加以翻译,有违比较法精神。经由双线发展观,可以较好地廓清历史文献的性质,解释方言屡见的例外。对高本汉来说,他心中所悬的双线发展只是一个愿景,终其一生并未付诸实践。关键词汉语语音史双线发展观比较法引言格林姆发现古典印欧语与日耳曼语之间阻塞音(obstruents)的对应关系,学界经过数十年沉寂之后才发现例外对应另有规律。由于例外规律的发现,加速了十九世纪印欧语比较法的进程,到了世纪末已可谓大功告成。西方看东方,我们很想知道:高本汉的对应规律有无例外?如果假设高本汉的地位如同格林姆,上面这个问题的提法是很自然的。如果没有这个问题,无异假设高本汉已经做完了格林姆到维尔纳的一切工程。这两个假设的差异可以说是汉语历史音韵研究上最大的分歧,决定了汉语语音发展史是呈电线杆式的直线发展还是呈雁行人字结构的双线发展。某种意义上说起来,高本汉与格林姆颇相酷似。例如格林姆在大量例外环伺的情况下仍不为所动建立了著名的格林姆律(Grimm’s law);高本汉在中古音的建 工程完成之后,也没有忘记南方方言的例外。格林姆说,这些语音变化只是大体如此,并非处处皆然,还有许多词汇并未进行这些变化。两人都已目及例外,但两人 都没有进一步处理手下的例外。我们把高本汉一手搭建的汉语语音史工程名之为「北方大楼」,表面上看是因为高本汉把<切)看成北方话,骨子里实出于这栋大楼的地基是十世纪左右的长安方言。因为他用来了解<切>的工具是司马光的<切指掌图>,这部图与今人仰赖至深,作者不详但时代地域背景还算明确的(镜>制作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分开合上如出一辙。<镜>是现存最早的图,时代约当公元十世纪,地域方言背景正是长安。(葛毅卿,1957;李新魁,1983)高本汉这个北方地基往上搭建中古音、上古音,所建大楼不是北方大楼又是什么?有此认识,例外不难发现。例如「吞」字,开封t'on,北京t‘UFI。这是开口等还是合口等?高本汉以来,传统都认为是开口等,因为图如此注记。如果不据图,径行痕的比较建,答案可能是合口等。因为汉语方言分归开两派:2004年第6期·545·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开I开封t'an I烟台t'an IV輙'an I兰州t'an 合l北京t'un l梅县t'un l厦门t'un l济南t'ug 比较结果显示,开读法是创新形式,合读法是保守形式。也就是:t‘un /\\\t‘on t‘un 汉语方言的这种分途发展表明:图的开口等只是种演变结果的概括描述,而不是通古知今的演变条件。高本汉以图为蓝本,不但认为<切>吞字是开El等,吞字所属的整个痕字在上古也都是开El等。其结果是:自上古以来,吞字经历t'on>t'on>t'on的「演变」。这种「演变」无法解释t'un一派方言读法。就翻译开口等而言,高本汉是对的;我们的问题是,这个开口等是怎么来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假设是:图作者未必通古知今,应该执行比较法去了解。二定则定矣陆法言的(切·序>是一篇画龙点睛的作品,引领读者登堂入室的盏明灯。这篇序文最重要的两句话是:A.南北是非,古今通塞。B.我辈数人,定则定矣。南北指地理基础,古今指历史沿革。是非与通塞代表异同。由此观之,<切>是一部汉语语音史的作品。(Chang,1974)而不是定时定点的单一语音系统,像高本汉(1954)所假设的情况。如果说「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具有「描写」色彩,那么「我辈数人,定则定矣」则含「规范」企图。这种分野对正确了解<切>是大有帮助的。关于南北沤瘢*前人论述极伙,底下只论定则定矣的涵义。鼻<广>毗至切,去声。现代汉 语方言分去、入两派,入声一派反切可作毗质切。例如:毗至切I广州pei I梅县p'i I厦门p'i I绩溪p‘l 毗质切l太原pia?2 l上海bB l北京‘pi l泰州p‘il?2 就全中国范围言之,毗质切读法占绝大多数,毗至切的读法只见于粤语、客家话、闽语地区以及部分的徽语地区。就三角测量法言之,最终来源应是入声韵:入声 /\毗至切毗质切△△粤客闽徽晋吴等方言二十世纪的汉语音韵学界处理这个问题颇见分歧:谨守历史文献一派认为上古来自阴声韵,进行三角测量法的认为来自入 声韵。定则定矣的态度来看,其道理简明易晓:鼻字上古原为入声,中古有去入两派方言,<切>诸人取去声定为一尊,舍入声以为疏缓。现代粤客闽诸方言所见去声一派当是隋唐标准语所在读法传布而来。高本汉上古鼻字写作b iod,这是解释· 546· 中国语文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文献推导而来,并非执行比较法。假使,<切>诸人据太原类方言捃选精切,把鼻写为毗质切,上古音的来源(依其写法)应作b‘jat。恋<广>力卷切,去声。现代方言分归平、去两派。平声读在山西、河南比较密集。例如:山西I新绛‘1u5 I阳曲clue I吉县1u叠I文水luen平声I洪洞lan 幽螴开封luan I淮阳duan I安阳duan I郑州~lyen I 类似的平声一派方言还散见于甘肃(兰州、敦煌)、陕西(延JII、扶风)、山东(利津、临清、平度)、浙江(苍南、金华)、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焉耆)、上海(嘉定)、安徽(太平仙源),占地不可谓不广。其地理分布广袤来看(厦门也是平声一派读同安阳luan),两派来源甚早。我的看法是:去声一派为<切>诸人所取,平声一派失收。据<切·序>「梁益则平声似去」的观察,可能当时中原方言读平声,西南方言读去声。触<广>尺玉切,昌母。现代汉 语方言分归章、昌两派,其中章母一派读法大量见于山东与湖北两省。山东莱州平度青岛胶南日照沂水诸城潍坊临朐寿光无棣宁津济南博山泰安临沂郯城东平阳谷新 泰枣庄曲阜济宁聊城临清单县利津东明烟台湖北荆门当阳秭归巴东恩施均县南漳钟祥枣阳竹溪随县孝感江陵枝江宜都宜昌长阳兴山利川光化保康房县京山松滋沔阳应 城阳新崇阳这些方言「触」字多读为不送气的t ~ts,也有读pf(山东新泰、枣庄)、t(湖北崇阳)的情况。就传统音韵名目来说,这是次清读为全清。我们没有线索可以知道「触」字声母的终极来源;因为就湖北这一片的西南官话来说,古入声不论声母清浊悉归阳平。山东上列方言「触」字多为阴平调,只有单县读阳平调同全浊入。梯<广>土鸡切,蟹摄开口四等。现代汉语方言有开口等,开口四等两派读法。开口等读法见于安徽绩溪、梅县、厦门等地。其中,厦门蟹摄字读音复杂,暂置不论,绩溪与梅县态势分明。绩溪「梯」字读tt ,韵母与等字相同(如:来l 、改kse、海hse、盖kse’),与四等字有别(如:弟ts 1、鸡ts1)。梅县「梯」字读t oi,韵母与等字相同(如:胎t oi、来loi、改koi、鸡e 喜l ~nixzu l ~nixzu l r~iou l ~niou l DJau l 釜~nJou 文读白I‘i I‘Ym I‘日0u I‘u I‘au I‘0u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茎l 篓io r3 l l cgi平ar3 I、导I 霉cior州3 文读cia l cio l 白co c c c c I ;I 辜;I 呈茎l I 三I 三I 方言入声l 平声章母I 等三古音建1.深摄开El三等就<切>而言,这是相当单纯的一个类,整个摄只含一个,只有三等没有其他等,只有开El没有合El。但是就韵母系统而言,却颇值探究。例如在舌根尾,开El三等有蒸,合El三等有东;舌尖尾,开El三等有真殷,合El三等有文;双唇尾,只有开El三等侵。对照如下:三等I m I n I 日开口1侵1真殷1蒸合口l l文l东这个系统中的空白,比较法来看,原来是一个ium/p。妗<集>巨禁切,注日「俗谓舅母日妗」。宋代张耒<明道杂志>云:「经传中无婶与妗字,??妗字乃舅母二字合呼也。」合呼即合音,其过程大体如下:舅母giu+ mu—glum—gim。厦门kim ,北京t口in 为gim 的后续发展,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gim的前身glum。「妗」字见于(集>,这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其中透露的肌理(iumim)才是关键。用传统的音韵名目来说,深摄开El三等有合El三等源。人(广>人执切,折合成北京音应读1 ,实际读u 。我们用下列比较表来突显北京入字的脱轨行为:l十1人梅县1 s1p2 1 ip 北京I‘乳I z,u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入字收在支思、鱼模。两部并收表明周书是有闻必录,如实描写的。用传统音韵名目来说,入字在<中原音韵>有开El三等( 1 )、合El三等( u )两读。其中合El三等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一派还广见于汉语方言。底下举江苏、山东方言为例:江苏l南通y£? I兴化y甜l泰州zuo?2 l东台yo? 山东l荣成‘Y l济南lu l潍坊l东明Y 由此观之,入字的早期来源应是合口三等( iup),但在《切>已经变为开口三等( ip)。上列合口三等的读法应比<切>所据方言还要古老。图标如下:r~iup /ip r~iup 闽客方言北京、江苏、山东方言寻<广>徐林切。现代汉语方言分归开口三等及合口三等两派。例如:北京I‘口yn l合El三等梅县I cts'im l开口三等山东有多数方言读合口三等,少数方言读开口三等。江苏省江北多读合口三等,江南多读开口三等。汉语方言「寻」字如有两读,通例是:白读合口三等,文读开口三等,悉如北京cyn(白),口in(文)。底下举山东、江苏为例。寻文读白读寻文读白读青岛si百sv吾泰州‘t口‘‘tc‘Y0 牟平‘e1n ‘口yn 扬州‘t口‘i日£te‘Y0 利津‘Sle ‘sye 盱眙‘口1 ‘口yD 济宁「1e ‘eYe 泗洪‘口1日‘口1 平度£S1e ‘sVe 连云港‘口1日‘口1 宁津‘e1e £eYe 东海‘tc‘ir3 £te‘ior3 聊城「1e £e 赣榆‘S1n 寻字较早的来源是ium,其后分化为im、ium两派。<切>所据方言为开口三等一派,许多方言仍读合口三等。淋<广>力寻切。现代汉语方言读法分归开口三等、合口三等两派,情况悉如「寻」字。合口三等的读法见于河北、陕西、河南、山东。例如:昌黎I西安I开封I济南I临朐l宁津l寿光‘lyn l【lu百l【lu l【lu夺l【lu百1【lu荟I【lu吾同时,如有两读,文读为开口三等,白读为合口三等,以北京及山东方言为例:I北京I潍坊i博山i新泰l淄Jil 言1 ~lunon 1 l l :1 文{卖1‘lin 1‘li吾l‘li吾l‘li荟1‘li吝白读l l【luly£lu百l‘ly吾汉语方言当中,淋字具有四读的,目前所见只有河北平谷,其文白差异模式如上列:文读lin、1in’,白读‘1uan、dyn。深摄开口三等「入、寻、淋」三字的ium/p是比<切>还早的读法,后来方言分途发展,有的保守(仍读ium/p),有的创新( ium/p.im/p)。<切>据创新一派方言把它们与侵其他字合并在一起,保守一派方言依合口三等的途径继续发展。<切》的开口三等读法可能是隋唐标准语的方言,后来传布出去成为文读。现代方言中,与这个标准语最为一致的是2004年第6期·549·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客家话。例如梅县:入ip2、寻ts‘im、淋dim。客家方言来自中原偏西(张光宇,1995),即隋唐标准语所在(洛阳、长安)近旁。这一点还可与鼻字读去声的现象合而并观。2.臻摄开口三等真殷两,都是开口三等。现代汉语方言分归开口三等、合口三等两派。真字上古来源不,这里只论文部来源字,殷来自上古文部。上古文部来源的真殷两字,闽客方言都读同合口三等。底下分别举例:客家梅县五华东莞闽南厦门泉州忍c lull ( un c un 忍lun lun 韧r~iun un 13iun 韧lun lun 银1仅‘iun l kiun ;Diun I kiun ~rjiun l‘kiu 银l巾£gun I ckun £gLm I ckun 芹‘k‘iun £k‘iun £k‘iun 勤‘k‘un 【k‘un 欣chiun chiun 【hiun 芹‘k‘un ‘k‘un 闽客方言上列真殷两的读法与合口三等文完全一致。底下是文字在梅县与泉州的读法:l军l裙l云l训}运囊} ckIdu n l ~k 'i u「l dhun l:l iu n ) 泉州f kun f‘kun f-hun f hun {un 这些字完全来自上古文部。换句话说,上古文部三等字不论中古归到哪一个,也不论归在开口还是合口,闽南话与客家话都如出一辙念成合口三等iun。上列真、殷、文三字,北京音分为两类:真殷in,文iun。换句话说,北京读法与开口三等、合口三等的名目相符。举例言之:开三}银【in l仅in l近t口in l勤【in l欣pin 合三.{军ctcyn f裙gt~ yn f~Shyn f训~yn f运yn 上古文部可以看到两条清楚的发展路线。一条是保守的,文部三等都是合口,如闽客方言所示。一条是创新的,文部三等分归开口真殷与合口文两类,如北京所示。底下是示意图:A .iun B.iun /\/\Ull lLI11 lIl lUll 闽南客家真殷文这两条路线的发展透露了汉语语音史的流变。<广>真谆臻文欣五,在刘宋时期分为真文两部:真部包括真谆臻三,文部包括文欣两。(周祖谟1992)殷在刘宋时期属于文部。齐梁陈隋时期的作家用很不一致,或跟文相押,或跟真谆两相押。例如颜之推<观我生赋>「殷群军」相押,归文部;陶弘景<造游篇> 「因欣身宾津」相押,归真部。殷依违于真文之间,方言看来,有的读.iun,有的读.in。<切>独立为,但是并没有定殷开口或合口,就是为的照顾这种分歧。为了清楚起见,概括如下:刘宋时期真:殷~文齐梁陈隋真~殷:文唐以后的韵文真殷通押,这是<镜>列为开口三等的基础。总结言之,殷上古时期应是合口三等,直到刘宋时期仍为合口三等。齐梁陈隋以后,开· 550· 中国语文m m 谨筋.m.m.m m 勤近n n 近斤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三读法渐居上风,合三读法渐趋隐没。唐代以后,殷全归真读开VI三等。如以真为.in,则殷自古至今的演变可以图标如下:上古’in iun } /\中古in —in iun 现代i /北方方言闽南客家上古的文部字在(切>分居真殷两,如今看来,简明易晓。如果,倒果为因,把(镜>的开VI三等视为上古出发点的音变条件,上不能说明上古音,中不能解释齐梁陈隋依违两可的状况,下不能涵盖现代南方的闽客方言。· 3.iom、ion、iord 敛力艳切,咸摄开VI三等,盐去声。山西、河南及甘肃等地不少方言的读法显示来自.iom。例如山西:.屯留l怀仁I长治{新绛{山阴{朔县clyan l lyre’I lya0’I ly磊’I lyE’I ly£’此外,「殓」字在山西清徐、大同,河南济源、襄城、开封、郑州,甘肃兰州也有类似的读法。例如济源lyan’。仙的「联、癣、鲜、羡」等字在许多方言都念同一个元:.ion。底下,举山西联字、湖北山东癣字为例。联汾西lyd阳平新绛ly丘平声~lug阳平文水luon~ 清徐lye平声吉县lu瑟阳平怀仁ly 阳平luae~ 太谷ly荟平声介休ly芑平声祁县lufa平声和顺luae阳平忻州lu石阳平太原lye平声中阳lye阳平娄烦luae阳平陵JiI ly弓阳平癣湖北下列方言都念cyen 武昌汉JiI 京山荆门当阳江陵宜昌长阳兴山秭归巴东恩施宣恩来风利川郧县均县光化房县南漳襄阳监利公安松滋鹤峰癣山东方言多数念撮VI呼(ya~y琵),少数念合VI呼(’.uan) 诸城潍坊临朐宁津德州济南曲阜济宁东平聊城(以上念口y羞);莱州平度胶南沂水利津(以上念‘sy羞)El照(‘0ya)海阳青岛临沂(以上念syd)无棣( ~y5)章丘博山枣庄(以上念口y苗) 寿光郯城( sy瑟)东明(‘suan)阳谷(‘su直)荷泽(‘su琵)临清( su芭) 这些方言的读法可以.ion做起点来探讨:在圆唇元音.O的影响之下,介音.i.先变.Y.再变.u.。山东阳谷「癣」念‘su],与厦门「线」念su矗’,「热」念lu 正相平行,南北辉映。清的入声字中,有一些字来自.iok,与药字如出一辙。例如闽南泉州与厦门方言:I 石I 尺} 席l 惜l 舕 箬I 药泉州/~f-] }组∞l s。i o ?,,;n l hMio ?~ tsio?~ts io?ts tio?~ I i f ‘) l ‘i0 f si ) f f hjd f i∞) 江苏通泰方言庚开三入声字「剧」与「药」字同:(顾黔,2000)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三l l :l :’l i【iacL?2) 阳J 药J ia?2 } iQ? J 这种现象与上列闽南方言现象南北辉映。换句话说,上列入声字在上古都是铎部字,不管中古时期所编(切>把它们分归何处,它们在上述方言中仍然守在一起。(切>反映的是上古到齐梁陈隋时期的演变。例如庚开三,在公元初,方言之间或归耕、或仍留在阳部。(王显,1984)这种依违两可的押韵模式,仿佛殷在齐梁陈隋的情况。铎部游离出来归入昔的现象时代可能更早,这种情况也与文部字见于真一样。(切>的咸摄、山摄、梗摄开口三等都有两类,类遍布于各种声母,类分布范围有限。严元两只有牙喉音字,庚则兼具唇音字。上文方言例证看来,严元两在切以前辖字应该更多,只因演变的关系归入盐仙两。因此不难看出汉语语音史的演变规律:(.C代表/\<切>反映的是后元音前化的大潮流:iom—iam,ion—Jan,ior3iar3;方言反映的是介音后化的现象iYu。这两个大小潮流,使我们能够确信其主要元音是鲆?。韵尾来看,<切>以前,iom—iam 的变化应早于ion—ian,后者又早于ior3iarj。(切>的盐、仙(jam、jan),我们的解读是iam、Jan;(切>的严、元(jBm、jen),我们的解读是iom、ion。盐仙两所见iom、ion是切以前的痕迹。这是一种平行关系。另种平行关系见于上古文部与阳部之间。文部字在<切>分见于真殷两个开口三等,阳部入声字在(切>分见于昔陌两个开口三等。 对比如下:文部I文殷真铎部l药陌昔文药代表起点,真昔代表终点,殷陌代表中间阶段。这就解释了何以殷在齐梁陈隋依违于真文之间,庚三在汉代依违于耕阳之 间,文为合口三等iun,药的性质也近于合口三等,应是个iok。真殷、昔陌是阶段性差别甚于条件性差别。4.三四等对比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 究>表示过,关于三四等的区别,他现代汉语方言找不着任何痕迹,因此转向古代方言寻求线索。例如「件、建、见」在高丽译音里显示三四等有如下的区别:仙l元l先件I建I见ken J ken J kian 但是,这种区别他自己所立的规矩看起来,不见得有什么启发。他的规矩是:不同等代表不同的元音。上列对比例字并没有什么元音的不同,只在介音上有区别。他从中汲取的结晶是:四等具有元音性的介音,所以还在。至于四等的元音高系推鄣贸觯阂蛭*仙是jen(jan),先应该与之相近(ien),以便于解释后来的合流。现代汉语方言「考古文物」出土以前,高本汉关于四等的假设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是当考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lie l lie l 连l( 1 clil l( 1【hi 莲}‘lia }(1ift }(1ift }(ngi 「连、莲」两字,北京都是细音(ien),浙南是「三四皆细而三尤细」,潮阳是「三等细音,四等洪I潮阳I潮州I泉州莲I‘nat I‘no7 I(nut 这些方言的鼻音声母是因为鼻化元音的关系由边音变成的。起点ain出发,吴闽方言的变/\释历史文献:三四皆细,而四尤细。吴语南部方言所见与高本汉所见正好相反,对这种例外寻求解释原为印欧语比较法精神的发扬光大。闽南方言与吴语方言的差异更要求往上层楼找寻更早的来源。关于四等,我们的看法是来自ai,(效摄三四等问题由于韵尾的关系,有别于四历史发展「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这是曾经参与<切>论难并多所决定的颜之推的名言。这种通达的认识在陆法言编纂韵书的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今已难确知。不2004年第6期·553·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过,当陆法言谈到「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时,(切>绝非一时地的语音系统,已跃然纸上。<切·序>中同样重要的信息是魏彦渊对陆法言所说「我辈数人,定则定矣!」南北古今代表地理广度和历史纵深;定则定矣表示有取有舍,非尽有闻必录。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双线发展观才特别突显其意义。「定则定矣」四字箴言是了解(切>的把钥匙,更是二十世纪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调。<切>的定则定矣实出于论难诸人对南北古今深有体会,同时也表明他们对时代潮流有相当的掌握。不仅对单字音的了解,对同一归字,甚至不同的设立,定则定矣的态度都是斑斑可见的。其中,单字音及同归字问题,简明易晓,无待言宣;不同的设立如何定则定矣?今人应如何去了解?(切>的目当中,最能体现其分精神的是真、殷、文三。这三都是后世所谓三等,因此其区别在开合。开合两分就南北(方言)差异就可以分出三:三等f真{段{文北方l开I开l合南方I开l合I合这个画面应是(切>诸人所掌握的大体趋势。<镜>是另一个「定则定矣」的框架,包括高本汉所用司马光的图。上面论真、殷、文三所用开合两分法,实借<镜>名目去加以刻划,并非<镜>本身如此,如依(镜>,开合分布是:l真l殷l文三等I开I开I合与上文「北方「一派相当。如果,以此框架框在(切>目之上,殷的合口面貌难免遭到掩盖,隐没不彰。<音学辨微>是又一个「定则定矣」的框架。江永(1681—1762)所谓「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不但为(镜>所无,同时也不见于(切>。(镜> 但有一二三四等,而无洪细。江永的四等洪细实出于十八世纪的北京音系。(李荣1983)把北京这一路音系演变结果的概括描述视为通史如此,这是一种过于单 纯却又威力强大的假设。作为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奠基人,如果我们公平看待他承先启后的重大贡献,高本汉的地位应该与印欧语学界的格林姆相当。格林姆发现印欧 语与古日耳曼语在阻塞音方面的对应关系;高本汉揭示了许许多多传统音韵名目的神秘色彩。高本汉的业绩可以分为已竟之业与未竟之业两方面来说。他的已竟之业 是一栋「北方大楼」。这栋大楼是中西合璧的结晶;「中」指清代学者的音韵研究,「西」指印欧比较法。中西合璧,如虎添翼,原可达到无远弗届之境地,但他最 后仍立足北方,南望兴叹。他不但把(切>视为北方话,用来了解(切>的后代图也是北方话,四等洪细(后人最为倚重的所谓音韵条件)也是北方话。他的工作主轴就是把历代文献丝联绳引贯穿起来。其中,图的开合等第是北方大楼兴建的蓝图,居于最关键的地位。在图框架的主宰下,他所用的比较法工具时或无用武之地。他对比较法表达不满,实因他更钟爱图。他的未竟之业是他眼光所及而生前无力完成的另幅图画,也就是北方大楼完成之后,他登楼远眺所见南方瑰丽奇景。假如用图形来表示,他的已竟之业和未竟之业大体可如下图所示:· 554· 中国语文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A.已竟之业B.未竟之业上古[] 上古l /^\中古[] 匠固南方I I l l ‘现代[] 北方这其中比较有趣的问题是:他用什么工具能看到未竟之业这幅景色?其实答案相当清楚,那就是比较法。如果不嫌粗略,只求梗概的了解,那么可以归结为两句话:A.直线发展观来自文献串连;B.双线发展观来自比较建。关于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时代深度(time.depth)。直线发展观对时代深度的看法相当直截了当,悉依文献所出年代为准。例如<诗经>上古,(切>中古,方言现代。这种具有「绝对年代」(absolute chronology)值倾向的看法对双线发展观的时代深度的探讨富于参照的意义。因为根据比较法所建立的双线发展观只论「相对年代」(relative chronology),方法学本身无法汲取特定的时代深度。例如,我们根据比较法指出(切>的侵有ium/p源,这源既在中古韵书归入侵与.im/p源合流,足见现代方言所见ium/p的残迹在时代深度上比(切>还早。根据这种推论,ium/p可能还要往上古踔辽瞎攀贝*以前设想,因为上古「寻、入」归侵缉部与其他开口三等字同部。再往上延伸,就进入「原始汉语」的假设阶段。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诗经侵部偶有与幽部合( ium~.iu) 的情形发生。足见高本汉的双线发展观别有洞天,但是也许处在北方大楼的阴影下,他的目光所及也只达到上古阶段。比较法能够引领印欧语学界走出历史文献达到 史前(pre—history)阶段的认识,在充分掌握历史文献与充分执行比较法的前提下,张琨先生及其夫人无疑比高本汉更往前迈进一步:原始汉语 //\\北方南方这个汉语方言发展模式,正是颜之推所说「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的真正体现;高本汉的直线发展观里,现代汉语方言大多数来自(切>, 目光所及的双线发展观虽然将南方列入其中,但是北方大楼早已建成,即使想改弦易辙也积重难返。五结语俄国语言学家博杜恩(1845—1929)有两段话富 于启发性:(康得拉绍夫,1985:124) 1.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不是对全部雅里安印欧语的结构作同等的说明,只是把它们同梵语进行比较,而且他们是通过梵语这个窗口去观察其他语言,并迫使他们迁 就梵语的范畴。2.一般来说,应该分析历史发展的整个路线和在长期历史中语言逐渐变化的整个路线,以此替代按已知静态特点所作的分析。2004年第6 期·555·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如果把其中的「梵语」改为图,把「静态特点」改为历史文献,我们就不难看清楚二十世纪汉语历史音韵研究的基本假设。高本汉正是透过图这个窗口,把历史文献的静态特点加以串连,建筑了他直线发展观的北方大楼。直线发展观因为墨守历史文献,常使比较法无用武之地,这种观点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底下仅举两点说明。.第, 方言差异被抹杀。在直线发展观当中,所谓历史发展只限于探讨时代发展,而不涉及方言差异。彰明较著的例子是「吞」的历史发展:t'on—t'on— Con。北京、梅县、厦门、济南的t'un只有单纯地归入「例外」而提不出解释。同样在这种观点下,中古已有的质素,必须假设上古也有,否则不合逻辑。双线发展观看起来,这种假设太过单纯,因为「中古已有」只是局部地区有,另一部分地区未必有,上古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不具备方言差异的观念,「定则定矣」(尤其是图)的中古往上推,其结果将如「吞」字的「发展」一般僵硬难通。第二,音变条件被滥用。在直线发展观当中,为了解释后代的不同,必须假设前代已有区别,这方面前人曾大费力气。用传统的名目来说,「巾、斤」在上古属文部,<切>分归真、殷两,而贤纪*列开口三等。因此必须在上古即假设两字微殊,结果只有假设介音微殊最为合理。双线发展观来看,这种做法正是「静态特点」分析的产物。只要具备「动态」观点,就可以免除这类微殊处理:iunin的变化,巾先进行,斤后进行,方向一致,阶段不同。直线发展观受制于开口三等这窗口,假设巾斤两字开口开口,因此才需另设条件。那种设计是人为雕琢的结果,不是语言演变的自然规律。总结言之,直线发展观是文献串连的产物,只有仰赖比较法所建立的双线发展观才能看清文献的性质及方言差异。参考文献陈保亚1998 <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葛毅卿1957 <镜音所代表的时间和区域),<学术月刊),79—91。顾黔2000 <通泰方言音韵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桥本万太郎1978 <言语类型地理论)(余志鸿1985译(语言地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李方桂1970 <上古音研究),<清华学报)新9卷1—61。李荣1983 <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方言)1—15。李新魁1983 <汉语等学),中华书局。鲁国尧2002 <宋本广·永禄本镜)合刊影本弁语,江苏教育出版社。王力1980 <诗经读),上海古籍出版社。王显1984 <古阳部到汉代所起的变化),<音韵学研究)1.131—155。徐通锵1991 <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北京。康得拉绍夫,H.A.1985 <语言学说史)(杨余森译),武汉大学出版社。张光宇1992 ‘益石分合及其涵义),‘语言研究)91—99。——1995 <论客家话的形成),<清华学报)新25卷第二期,161—180。——2002a <论条件音变),<清华学报)新30卷第四期,427—475。——2002b <比较法在中国),汉语音韵学第七届国际研讨会,石家庄。周祖谟1966 <切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问学集)434—473,中华书局。——1992 <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部 研究),<语言文史论集)165—200,五南图书出版公司。Chang,Kun(张琨) 1972 Proto-Chinese Final System and the Chieh—yun,Monographs A,No.26,The · 556· 中国语文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Academia Sinica.——————1974 Ancient Chinese Phonology and the Chieh—yun,The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New Series X,No.2,61~82.Norman,L.Jerry 1988 Chine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ulleyblank,E.G.1984 Middle Chinese,UBC Press.(张光字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浯言所) 陈建民教授逝世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陈建民教授,因病医治扌В*于2004年9月14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69岁。陈建 民教授1935年生于广东汕尾,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曾任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社会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是中国民主促 进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国家监察部特邀监察员、中国监察学会理事。他一生从事语言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口语调查分析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成就显著,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本刊对陈建民教授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中国语文编缉部2 0 0 4年9月方经民教授逝世日本松山大学文学部方经民教授因车祸抢救无效,于2004年9月7日在上海不幸逝世,终年50周岁。方经民先生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汉语语法、语言理论和上海方言等研究,著有《现代语言学方法论>、(汉语语法变换研究>、(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合著)和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系列论文等。本刊对方经民教授的英年早逝表示沉痛哀悼。中国语文编缉部2 0 0 4年9月2004年第6期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樓主| 發表於 2008-8-21 01:31:53 | 顯示全部樓層
Page 1 关于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的研究 李如龙 关于汉语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汉语方言大多 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各种方言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过程。造成这些不同的过程、 形成不同的特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外部因素说,形成的时代不同、移民的来源 地不同、经过的地区不同、融合的民族不同,以及由于人口多少、分布地域大小、经济 文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历史演变过程的复杂性的不同等等,都会影响方言语音的层次构 成。从语言的内部因素说,方言受不同时代通语的制约度有不同,方言自身演变速度不 同,相处的周边方言和语言不同,接触中所受的影响度也不同,作为现代的共时结构系 统,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整合力,语音演变与词汇、语法的演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不 同(例如词义延伸是否引起字音的异读,词的多音化与语法化是否造成音值的变异和音 类的分合)等等。这些因素则是影响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的不同表现的更直接因素。 由于这些内外因素的差异,不同的方言的语音历史层次的形成往往有各种不同的类 型,有的单纯、层次少,有的复杂、层次多;不同的层次的构成也往往有不同的方式, 有的相互取代和覆盖,有的相互叠置和共存。可见,研究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不能从单 一的视角出发,例如只与上古音、中古音作比较,只参照通语不参照方言和外族语言; 也不能用单一的模式作分析,例如就语音论语音,只考虑历时演变不考虑共时整合。本 文试就这些问题联系闽方言的事实提出若干看法,求证于方家。 一 纵向发展与横向变化 应该说,任何语言的演变都有两种动因,一是同一种语言的自身的流变,一是不同 语言的接触造成的外来影响。前者是必有的动因,经常是起主要作用的,后者的作用有 大有小,但却是不容忽视、不可漠视的。就汉语方言说,民族迁徙中往往有不同民族的 融合,移民形成新方言时常常有经停地,形成方言之后也不可避免要接受通语、不同民 族语或周边方言的影响。任何纯之又纯的单一方言的「祖语」的流变的构拟都是不符历 史事实的。南片吴语所以和北片有异主要是与闽语纠缠多;客方言曾被描写为纯正的「中 原古音」,后来被证明了与唐五代西北方音、宋代通泰方音有关,在赣时与赣语同行共变, 入粤后又与粤语相互影响,早就不纯正了。有人构拟过「原始闽语」,用来解释现代闽语 的种种差异,多数学者也正是认为该理论无视语言接触的影响而不能接受。例如闽北方 言中有一些清塞音(主要是帮端二母)变读为浊音声母,据近年来研究显然与吴、赣、 粤等方言里时隐时现的从「前喉塞音 ʔb、ʔd」蜕变而来的浊声母是相关连的(潘悟云, 2004)。在海南闽语,帮端二母字大多都还读为 ʔb、ʔd,这是闽方言中残留的古越语底层 现象的确证。又如闽东方言部分常用从母字白读音为 s- 声母;闽北方言部分常用禅母字 白读音则为 Ǿ 声母: 福州:贱 siaŋ⁶ 坐 sɔy⁶ 脐 sai² 餈 si² 前 sɛiŋ² 静 saŋ⁶ (止哭) 稠 sɛu² (经常) 在 sai⁶ (放置) 建瓯:社 ia⁸ 实 i⁸ 薯 y³ 匙 i³ 邵 (邵武) iau⁸ 城 iaŋ³ 上 iɔŋ⁸ 常 iɔŋ³ 属 y⁸ 1 Page 2 这两项少数常用字的特殊读音显然都是受北边邻界的吴方言影响的结果。前者的变 化过程是 dz→z→s,后者则是 ʑ→j→Ǿ,而在距吴语较v远的闽中、闽南则没有这类对应。 在闽北方言的西片(建阳、武夷山)还有把古清从初昌等母字读为 t (如建阳:青草= 生炒 t aŋ¹t au³),把透定彻澄等母字读为 h(如建阳:兔腿 ho⁵hui³,柱头 hiu⁵həu²)则和 武夷山两侧的赣东方言(南城、抚州一带)类似,这显然是受赣语影响的结果。 不论是古民族语的「底层」或周边方言的影响,横向作用的语音变异,都可能造成 不同的语音历史层次的并存。上文所述帮端母字在闽北方言的浊音化,禅母字在建瓯话 读为零声母,从母字在闽东方言读为 s-声母,都只出现于部分常用字,作为白读音与其 他未发生这种音变的字并存叠置。 由此可见,探讨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不能把思路局限于单一古今语的纵向演变上, 也要注意考察因语言接触造成的横向变化如何构成不同的语音历史层次。 二 继承和创新 在研究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的时候,还有一种思维定式,就是只注重发掘前代语言 的继承和留存,而忽略考察方言语音的变异和创新;只注重作音类分混的比较分析,而 忽略音值演变过程的考察。事实上,语言的演变过程中,继承和创新本来就是相依存、 相对立、相消长的。没有继承、语言就难以世代相传;没有创新,也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的需求,无法前进。继承的习惯对创新是排斥、抵制的;而创新的需要对继承是冲击、 反抗的。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又继承,又创新,二者并存是常态,其结果便是新旧历 史层次的成分的叠置。继承的习惯势力强大,有时也会排除创新,然而更多的情况是创 新的积累形成了优势,使继承的成分成为残存的少数,于是造成了方言的分化或语言演 变的划出新的时期。可见,研究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必须采取动态的考察方法,既注 意考察前代语言的继承和留存,也分析后代语言的变异和创新,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 得出语音史的真切结论。 中古音止摄四个重韵中,闽方言支韵字的读音引起了许多研究家的兴趣,而最引人 注目的是少数字在闽语中白读音为低元音 a,反映了上古音歌支同部的史实。事实上,如 果拿各地闽方言的不同表现作一番比较分析,人们还可以看到支韵字在古今演变中的完 整的过程,对体现其中的历史层次有更多的理解。且看若干例字在五种闽语中的各种读 音(凡有文白异读的只取白读): 皮 被 糜 粥 避 紫 刺 徙 池 纸 施 洒落 寄 徛 立 蚁 倚 福州 phui² phuoi⁶ mui² piɛ⁶ tsie³ tshiɛ⁵ sy³ tie² tsai³ sie¹ kiɛ⁵ khiɛ⁵ ŋiɛ⁶ ai³ 建瓯 phœ⁵ phœ⁶ mi³ phi⁶ tsu³ tshu⁵ su³ ti³ tsyɛ³ si¹ kuɛ⁵ kuɛ⁸ ŋyɛ⁸ uɛ³ 永安 phue² phue⁸ mue² pe⁵ tsɿ³ tshɿ⁵ si³ te² tsya³ sɿ¹ kya⁵ khya⁸ ŋya³ i³ 泉州 phə² phə⁴ bə² pi⁶ tsi³ tshi⁵ sua³ ti² tsua³ sua¹ ka⁵ kha⁴ hia⁴ ua³ 厦门 phe² phe⁶ be² pi⁶ tsi³ tshi⁵ sua³ ti² tsua³ sua¹ kia⁵ khia⁶ hia⁶ ua³ 2 Page 3 从以上各种读音可以看到支韵字的韵腹音值有三种类型。①低元音的 a:a、ia、ua、 ya,这些字从谐声关系说与果假摄有关(声符带「也、可、我」),上古音是歌、支合部 的。这显然是保留上古低元音的残迹,牵涉的字也较少。②中高元音 e、ɛ、œ、ə,这些 字的声旁与上类相似,只是元音高化了,反映的是上古韵腹到中古普遍表现为高化的趋 向,属于后起的中古层次。③高元音 i、u、y,这些字大体与上古歌支合韵无关,反映的 是中古以后的语音变异。从地域表现看,a、ia、ua、ya 的读法主要见于闽中、闽南,语 音变化上有不同的进程。由此可见,就某个音类系统地考察多种方言的语音历史层次, 只要能兼顾继承和创新的全面分析,就能得到多方面的讯息。 在声母方言,匣母字在闽语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读音也是引人注目的。其中也包含着 继承和创新。 中古音匣母和群母互补,上古音匣、群母通谐,关系密切。闽方言的匣母字中有些 常用字普遍读为 k、kh 声母,和群母相同。另一些常用字则读为零声母,许多不大常用 的书面语用字则读为 h 声母,和晓母相同。这就明显地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层次。例如: 猴 厚 鹹 寒 行 走 鞋 解 晓也 下 话 旱 黄 画 丸 福州 kau² kau⁶ kɛiŋ² kaŋ² kiaŋ² ɛ² a⁶ a⁶ ua⁶ aŋ⁶ uoŋ² ua⁶ uoŋ² 建瓯 ke³ ke⁸ keiŋ³ kueŋ³ kiaŋ³ ai³ o⁸ a⁸ ua⁸ ueŋ⁸ uaŋ³ ua⁸ yeŋ³ 永安 kø² kø⁸ kɯm² kuĩ² kiõ² e² e⁸ ɒ⁸ uɒ⁸ um⁵ m² uɒ⁵ yɛiŋ² 厦门 kau² kau⁶ kiam² kuã² kiã² ue² ue⁸ e⁶ ue⁶ uã⁶ ŋ² ue⁶ ĩ² 在沿海闽语,读为 k 声母和零声母的字还多,和闽中相比,闽北也略多。例如: 悬 高 下 低 汗 含 糊 滑 馅 闲 活 学 红 后 换 福州 kɛiŋ² kia⁶ kaŋ⁶ kaŋ² ku² kouʔ⁸ aŋ⁶ ɛiŋ² uaʔ⁸ ɔʔ⁸ øyŋ² au⁶ uaŋ⁶ 建瓯 kueŋ⁶ kaiŋ³ aŋ⁶ aiŋ³ uɛ⁸ ɔ⁸ ɔŋ ³ 厦门 kuãi² ke⁶ kuã⁶ kam² kɔ² kut⁸ ã⁶ iŋ² ua⁸ oʔ⁸ aŋ² au⁶ uã⁶ 永安 kyɛiŋ² 在闽中、闽北,水稻说禾,建瓯音 o⁵、永安音 ue⁵。可见,常用字留存早起层次的音 多,沿海比山区留存旧音多,这是可以成立的。很显然,读 k 的字是匣、群尚未分工时 留下的旧层,读为零声母是中古匣母的 ɦ 刚脱落浊音时的音,而更多的读为 h 声母的不 常用于口语的字则是中古匣母清化与晓母合流后的近代音,是最晚的层次。例字如:侯、 咸、函、洽、嫌、协、韩、苋、辖、贤、玄、穴、痕、很、恨、桓、还、患、魂、混、 换、杭、航、鹤、皇、巷、项、杏、幸、形、宏、鸿、获。 三 主流和支流 方言语音的演变有主流,也有支流。对于纵向发展和横向变化来说,古今语的纵向 流变通常是方言语音演变的主流;通语、民族语和周边方言的横向作用则往往只能是支 流。如果支流的流量大、影响广,有时也会伤筋动骨使整个方言语音的面貌变得模糊不 清。例如海南岛上的多种语言,不论是「临高话」、海南闽语,或是儋州话、迈话,都有 3 Page 4 类似的情形。前两者的壮语和闽南语的性质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后两者如何确定 其方言属性则有更多争议。这是支流冲击主流的例子。类似的情况还常见于一些远离本 土的方言岛,由于包围方言的影响大,支流淹没了主流,造成方言性质的模糊。在统一 语言的古今演变上,对于继承和创新来说,更常见的是继承是主流,创新则往往只是支 流。在特定的情况下,例如移民的大规模变动,也会造成创新胜过继承的结果。粤语的 四邑片和广府片原本应该是相当接近的同区方言,后来可能是由于宋代珠玑巷移民带来 的方言在珠江三角洲的覆盖力度太大,造成两片之间的不小差异。广府片继承早期粤语 的特点显然是少了。这是支流冲击主流的另一种情况。 所谓主流就是古今语言演变中的基本对应,就音类的演变说往往是管字多的大音类 的主要对应。所谓支流则是外来影响或自身变异创新的次要对应。主流和支流的并存也 就是方言语音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层次的基本原因。由于主流、支流的不同,方言语音的 历史层次也有主要层次和次要层次之别。 研究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必须区分主要层次(主流)和次要层次(支流)。前代语言 的特征被后来的语言事实取代、淹没了,留下的残迹有时并不容易被发现、被理解,一 旦被发现了,就受到很大的关注,这是容易理解的。关于汉语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的研 究往往就是从这类发现开始的,这种研究对于了解古今语音的变化过程和观察方言的特 点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主要 层次和次要层次,不能片面夸大那些次要的特征,漠视主流变化和主要层次,甚至模糊 了我们对方言基本性质的视线。下文仍举两个闽方言的例子说明。 山摄开口四等先韵字在闽方言有几种存在着对应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读音: 肩 茧 牵 筅 先 填 莲 砚 天 边 年 见 眠 怜 福州 kɛiŋ¹ kɛiŋ³ khɛiŋ¹ tshɛiŋ³ sɛiŋ¹ tɛng² lɛiŋ² ŋiɛŋ⁶ thieŋ¹ pieŋ¹ nieŋ² kieŋ⁵ miŋ⁵ lɛiŋ² 建瓯 kaiŋ¹ kaiŋ³ khaiŋ¹ thiŋ³ saiŋ¹ taiŋ⁵ laiŋ² ŋieŋ⁶ thieŋ¹ pieŋ¹ nieŋ³ kieŋ⁵ meiŋ⁵ leiŋ³ 永安 kĩ¹ kĩ³ khĩ¹ tshĩ³ sɛiŋ¹ tĩ² nɛiŋ² ŋĩ⁵ thɛiŋ¹ pɛiŋ¹ ŋɛiŋ² kɛiŋ⁵ mã² nã² 泉州 kuĩ¹ kuĩ³ khan¹ tshuĩ³ suĩ¹ tuĩ² nuĩ² hĩ⁵ thĩ¹ pĩ¹ nĩ² kĩ⁵ bin² lin² 同安 kãi¹ kãi³ khan¹ tshãi³ sãi¹ tãi² nãi² hĩ⁶ thĩ¹ pĩ¹ nĩ² kĩ⁵ bin² lin² 以上所列读音凡有文白读的只取白读音。从这些白读音看,除了个别字,都有洪音 的读法,但是其中「眠、怜」二字多与前面各字不同韵而与臻摄的「民、邻」同韵,应 是保留了谐声时代的读音(属上古的真部而非寒部),其余各字如果联系文读音来考察则 出现了三种不同情况。在闽东(福州)闽南(泉州、同安)大多数字都有 ieŋ 或 ian 的文 读音;在闽北(建瓯)只有个别字有文白两读(如先 sieŋ¹-saiŋ¹),其余字都分别归入洪 细两种读音(如片 phieŋ⁵,电 tieŋ⁶、千 tshaiŋ¹、前 ʦhieŋ⁵、坚 kieŋ¹、研 ŋaiŋ³、现 hieŋ⁶); 在闽中(永安)则是唇、舌、齿字除个别字外都读洪音,牙喉音反之多读细音(如片 phɛiŋ⁵、 电 tɛiŋ⁵、千 tshɛiŋ¹、前 tshɛiŋ²、练 lɛiŋ⁵、见 kɛiŋ⁵、坚 kɛiŋ¹、研 ŋɛiŋ²、贤 ʃiɛiŋ²、现 ʃieiŋ⁵、 烟 iɛiŋ¹、燕 iɛiŋ⁵)。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到:①闽方言的先韵字确实普遍存在着少数口语常 用字读为洪音的白读音,这应该是反映了唐代以前四等韵读为洪音的特点,是最古老的 历史层次。永安话读为洪音的字较多是因为唇、舌、齿的声母的类推同化的结果。②先 韵的韵母原是 an、ian,从现代闽语的读音看来,其韵母的变化沿着韵腹的高化、复化和 韵尾的鼻化转化两个方向:an→aiŋ→ɛiŋ→iŋ;an→ãi→ũi→ĩ。ɛiŋ、iŋ、uĩ、ĩ显然是后起的 4 Page 5 变化,是属于较晚的历史层次。③从整体来说,读为细音 ian(闽南)ieŋ(闽东、闽北) 的字还是占大多数。(福州、泉州音大体上都可以读出文读音)这应该是宋元以来通语语 音强大影响的结果。④不同的历史层次中,最主要的层次还是文读音 ian、ieŋ,正是它反 映了后起的创新取代了早期的传承的历史事实。 还可以再举一个声母的例子。以母字中有一些口语常用字的白读音在各地闽方言中 有读为 s 或 ts、tsh 声母的,显然反映了上古谐声时代以母字和邪母字通谐的现象:余- 徐,以-似,由-袖,延-涎,羊-祥,甬-诵。然而这类字覆盖比较广的只有 8 个字 (含 9 个音): 蝇 翼 翅 痒 檐 盐 醃 盐 食~ 赢 引诱 耀 炫耀,照耀 叶 姓 福州 siŋ² siʔ⁸ suɔŋ⁶ sieŋ² sieŋ⁶ sieŋ² siaŋ² sieu⁶ 建瓯 saiŋ⁵ siɛ⁶ tsiɔŋ⁸ saŋ⁵ tsia⁸ 永安 sã² ʃiɒ⁸ tsiam⁸ tsia⁸ 厦门 sin² sit⁸ tsiũ⁶ tsĩ² sĩ⁶ sĩ² siã² tshio⁶ ~路 在厦门话还有另外 7 个字:液 sioʔ⁸ 手~:手汗 ,恿 siŋ⁶ 宠爱 ,延 tshian² 延宕 ,跃 tshiɔk⁸,扬 tshiũ² ~粟:扬谷 ,疡 siũ² 起~:溃疡 ,养 tsiũ² 头~:头胎 。 从以上材料看来,这类字表现最充分的只有 3 个字,各地表现参差的总共也只有 10 来个字,各点大多对不齐,完全是一种残余状态。用它来说明闽语与上古音的某些联系 是极好的材料,但是要用它来说明当代闽语的特征,就显得乏力了。因为以母字就在收 字不多的《方言调查字表》中也有 115 个字,这十几个字只是大桶中的一勺。 可见,分清不同历史层次的主流和支流,主要层次和次要层次还是十分必要的。 四 演化和整合 语言的发展,从纵向的观点看是一种变化。有的音类一分为二,有的合二为一,有 的是不同历史层次的音类或音值的共存叠置;不少音值则有或多或少的变异和迁移、转 换。不论是音类的分合、叠置或音值的迁移、转换,都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经过 不同力度的共时的整合的。整合是从横向的观点看另一种演化:把不同历史时期传承下 来的成分和发生的变异整合成的一个新的系统。历时的演化与共时的整合是语言存在和 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这两种形式交替进行,相互作用,使语言既能承传不断,也能结 构不散,表现了语言系统的不息的生命力。 研究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的时候,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不同的音类分合和音值表现是 如何演化的,孰先孰后,先后之间经历过什么样的变化过程。诚然,这是研究方言语音 历史层次的基础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研究,这些不同历 史层次的语音现象是如何整合成一个共时的结构系统的。 从共时的结构系统看,历时的叠置表现为结构的重合。在共时的系统中,占主流地 位的层次是常用的内层,处支流地位的层次是不常用的外层。任何语言的共时结构系统 都是用常用的内层和若干等级不同的外层有机组成的。在语音上,有大小音类和主次语 音结构规律构成的不同内外层;在词汇上,有核心词、基本词、一般词构成的内外层。 上文所分析的主流、主要层次在共时系统中当属于重要的内层,支流、次要层次则是次 5 Page 6 要的外层。 如果进一步考察不同历史层次的语音在共时整合的过程中有哪些方式和手段,我们 也不难发现,闽方言的事实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下文也试举数例说明之。 现代通语的影响和音类的条件制约可以区分不同的历史层次的语音。方言的共时系 统把这些不同历时层次的音读组成了常用与不常用、基本对应和条件对应的「内」与「外」 的共时层次。例如蟹摄一等字,在开口咍韵闽语各点有如下音读(有文白读只取白读): 胎 台 戴 姓 袋 戴 ~帽 来 灾 才 菜 开 改 爱 福州 thai¹ tøy² tai⁵ tɔy⁶ tai⁵ li² tsai¹ tsøy² tshai⁵ khui¹ kui³ ɔy⁵ 建瓯 tho¹ to³ tuɛ⁵ to⁶ tuɛ³ le⁵ tsuɛ¹ tso³ tshɛ⁵ khyɛ¹ kai³ o⁵,uɛ⁵ 永安 tha¹ tha² ta⁵ ta⁵ tui⁵ la² tsa¹ tsa² tsha⁵ kha¹ ka³ a⁵ 泉州 thə¹ tai² tə⁵ tə⁶ ti⁵ lai² tsə¹ tsai² tshai⁵ khui¹ kue³ ai⁵ 厦门 the¹ tai² te⁵ te⁵ ti⁵ lai² tse¹ tsai² tshai⁵ khui¹ kue³ ai⁵ 在合口灰韵有如下音读: 杯 胚 配 妹 推 罪 碎 回 灰 腿 对 块 福州 pui¹ phui¹ phuei⁵ muei⁵ thøy¹ tsɔy⁶ tshɔy⁵ hui² hui¹ thøy³ tɔy⁵ khuai⁵ 建瓯 po¹ pho¹ pho⁵ pho⁵ tho¹ tso⁸ tsho⁵ o³ xo¹ tho³ to⁵ khuɛ⁵ 永安 pui¹ phui¹ phui⁵ mui⁵ thui¹ tsui⁸ suɒ⁵ xui² xue¹ thui³ tui⁵ khui⁵ 泉州 pue¹ phə¹ phə⁵ bə⁶ thə¹ tsə⁴ tshui⁵ hə² hə² thui³ tui⁵ khuai⁵ 厦门 pue¹ phe¹ phe⁵ be⁶ the¹ tse⁶ tshui⁵ he² he¹ thui³ tui⁵ khuai⁵ 在咍韵,福州、厦门都有文读音 ai,是通语影响的主流层次;在白读音,福州的 øy/ɔy, 建瓯的 o、uɛ,永安的 a,泉州的 ə,厦门的 e 是方言特有的次要层次;开、改和来的 ui、 i、ɛ 的音则是更为少见的出现在个别语音条件下的外层音读。在灰韵,福州、永安,泉 州、厦门的 ui、ue 和建瓯的 o 都是主流的内层,福州的 øy、泉州的 ə、厦门的 a,则是 白读的中层,而「块」的读音因为方言另有用字和读音(福州 tɔy⁵、建瓯 thiɛ⁶、泉州 tə⁵、 厦门 te⁵),这里的音显然是通语读音的借用,是外层的特殊读音。这些不同的内外层读音 都可以从字数的多少和方音的演变过程和条件制约得到解释。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作具 体分析了。 在闽语,文白异读的分配更是区别不同语音历史层次的主要方式。例如闽南话把一 些次浊声母字读为 h 声母,这可能是上古音 m̥ n̥ ŋ̥ 的残留或百越语的底层,这种读音都 只见于白读并大多与文读音对立,各自分布在不同的词里。例如(泉州话): 迎 燃 额 肉 耳 诺 默 棉 文 ɡiŋ² ~接 lian² ~烧 ɡiaʔ⁸ ~数 liɔk⁸ ~体 nĩ³ 木~ liɔk⁸ ~言 bik⁸ ~~无闻 bian² 木~ 白 hiã² ~佛 hiã² ~火 hiaʔ⁸ 头~ hiak⁸ 牛~ hi⁴ ~空 hiauʔ⁸ 应答辞 hmʔ⁸ ~~(无言状) hĩ² ~综(织具) 有时同样两个字,用文白两种读音构成了书面通语词和方言口语词,表达的是不同 的意思。例如(泉州话,不标变调): 行动 hiŋ²tɔŋ⁴ / kiã²taŋ⁴ (走动) 数目 sɔ⁵bɔk⁸ / siau⁵bak⁸ (帐目) 诚实 siŋ²sit⁸ / tsiã²tsat⁸ (很紧密) 世界 se⁵kai⁵ / si⁵kue⁵ (到处 ) 6 Page 7 糊塗 hɔ²tɔ² / khɔ²thɔ² (沾上泥) 空间 khɔŋ¹kan¹ / khaŋ¹kuĩ¹ (空房 ) 前方 tsian²hɔŋ¹ / tsuĩ²paŋ¹ (上回) 大寒 tai⁶han² /t ua⁶kuã² (严寒) 有时,不同历史层次的读音还可用来区别其他不同含义的方言词。例如闽南话的匣 母字(仍以泉州话为例): 糊:kɔ² 米~,粘上(主动); khɔ² 沾上(被动 ); hɔ² ~塗 下: ke⁴ 低; khe⁴ 放置; he⁴~ 决心; e⁴~底; ha⁴ ~消:下贱 解 胡买切,晓也 : ue⁴ 会做人; e⁴ 可以,会; hai⁴ ~数 含:am² ~口列算(合起来算); kam² ~糖仔粒; ham² 含伊煞来(连他也来) 闽北的来母 s-声字也一样分配在文白不同的词里,以建瓯话为例: 螺 lo⁵ ~丝 /so⁵ 田~ ,露 lu⁶ ~骨 /su⁶ ~水 ,雷 lo⁵ ~电 /so⁵ 起~ ,郎 lɔŋ⁵ 新~ /sɔŋ⁵ 女婿 ,李 li⁵ 姓 /sɛ⁶ ~子 , 老 lau³ ~师 /se⁶ ~了 ,篮 laŋ⁵ ~球 /saŋ⁵ ~子 ,卵 lueŋ³ ~生 /sɔŋ⁶ 生~ 。 在不同的方言,即使是同一种大方言中的小方言之间,整合的方式可以不同,整合 的力度也有差异。如所周知,闽中、闽北文白读的对立就少,闽南则比闽东多,而在闽 南方言,越往南对立越少。可见,研究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不能只注意历时的变化,也 要注意共时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陈章太 李如龙 闽语研究,语文出版社,1991 年 [2] 李如龙 方言与音韵论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 版,1996 [3] 李如龙 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4] 李如龙 汉语方言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 年 [5] 王福堂 原始闽语中的清弱化声母和相关的「第九调」,中国语文,2004 年第 2 期 [6] 陈忠敏 作为南越语底层形式的喉塞音在今汉语南方方言里的表现和分布,民族语 文,1995 年第 3 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4 01:40 , Processed in 0.07388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